- 年份
- 2024(3885)
- 2023(5471)
- 2022(4612)
- 2021(4276)
- 2020(3640)
- 2019(8032)
- 2018(8093)
- 2017(14702)
- 2016(8377)
- 2015(9537)
- 2014(9860)
- 2013(9412)
- 2012(8843)
- 2011(7859)
- 2010(8164)
- 2009(7694)
- 2008(8101)
- 2007(7495)
- 2006(6515)
- 2005(6108)
- 学科
- 济(26892)
- 经济(26841)
- 管理(25105)
- 业(21611)
- 企(17879)
- 企业(17879)
- 财(10475)
- 学(9593)
- 农(9452)
- 中国(9138)
- 制(9120)
- 方法(8558)
- 体(7291)
- 理论(6922)
- 业经(6869)
- 务(6865)
- 财务(6829)
- 财务管理(6811)
- 教育(6787)
- 数学(6546)
- 银(6417)
- 银行(6387)
- 企业财务(6338)
- 数学方法(6304)
- 农业(6090)
- 行(5998)
- 融(5534)
- 金融(5526)
- 地方(5200)
- 和(4975)
- 机构
- 学院(118734)
- 大学(117724)
- 研究(42903)
- 济(40625)
- 经济(39369)
- 管理(38640)
- 中国(34164)
- 理学(31435)
- 理学院(31021)
- 管理学(30202)
- 管理学院(29999)
- 科学(27980)
- 京(26335)
- 农(23661)
- 财(23655)
- 所(23617)
- 研究所(20886)
- 江(20672)
- 中心(19601)
- 农业(18448)
- 业大(18312)
- 范(17474)
- 师范(17238)
- 财经(17201)
- 北京(17147)
- 州(16440)
- 省(15929)
- 技术(15893)
- 院(15838)
- 经(15268)
- 基金
- 项目(71941)
- 科学(54148)
- 研究(53712)
- 基金(48600)
- 家(43345)
- 国家(42920)
- 科学基金(34701)
- 社会(30811)
- 省(29561)
- 社会科(28777)
- 社会科学(28771)
- 教育(25456)
- 划(24921)
- 基金项目(24481)
- 编号(23039)
- 自然(22183)
- 自然科(21588)
- 自然科学(21576)
- 自然科学基金(21153)
- 成果(21133)
- 资助(20221)
- 课题(17589)
- 重点(16678)
- 发(15229)
- 部(14964)
- 年(14797)
- 创(14523)
- 性(14414)
- 项目编号(14089)
- 科研(13754)
共检索到1979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史晋川
价值转变为生产价格这一“转形问题”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和马克思经济理论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争议颇多的论题。本文在回顾“转形问题”争论的基础上,试图利用斯拉法的“标准体系”来充当“不变价值尺度”,从而为解决“转形问题”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关键词:
价值 生产价格 转形 标准体系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吕昌会
转形问题的争论不仅关系到马克思对这一问题的论证方法能否成立,而且关系到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与第三卷之间逻辑上能否一致,以及马克思整个经济理论体系能否成立。首先,对西方经济学家争论的各种问题进行归纳概括,提出了十大焦点问题,这些问题基本上覆盖了西方经济学家对马克思价值转形问题争论的全部内容;其次,建立大量的数学模型,对马克思转形理论进行了定量分析,为进一步研究马克思经济学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最后,按照马克思的逻辑方法,对西方经济学家争论的焦点问题逐一进行解答,有力驳斥了西方反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在对所争论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实际上提出了一种解决马克思价值转形问题的新方法。
关键词:
马克思 价值 生产价格 价值转形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孔小红 史晓红
博特凯维兹式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把商品生产中的投入转化为生产价格后,马克思的两个总量相等的论断是否成立。相关研究采用博特凯维兹的方法,使用不同的假定得出了不同的结果,看似在维护马克思的理论,实际上是误解。同时,博特凯维兹等的模型以价格代替生产价格,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离开了马克思以劳动时间作为计量单位的出发点,从而与劳动价值论相悖。马克思在阐发转形问题时,并非忽略了投入的转化问题,而是对该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虽然博特凯维兹式研究中的联立方程式与马克思的再生产图式没有多少共同之处,但其毕竟促进了对马克思主义政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白暴力
森岛通夫是一位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的经济理论进行了独到而深入的研究。森岛通夫对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进行了比较,论述了二者的实际功能,指出不能用单一的经济理论概括所有的经济体系,认为应该用不同的模型来分析不同类型的经济体系及其存在的问题。森岛通夫建立的经济数学模型的特点在于其包含了非常复杂的经济现实现象,比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更加复杂而贴近现实。例如,新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资本可以在不同企业之间自由的转移,同时生产能力每年以确定的速率下降;而森岛通夫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魏旭
价值转形不仅仅是一个价值向生产价格转化的逻辑过程,而且是一个包含社会生产发展演化的价值转形条件生成的历史过程。马克思对价值转形过程的分析,蕴含其对价值转形过程的历史分期。按照马克思对这一进程的历史分期,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形式经历了由商品按照个别价值(商品所包含的劳动量)交换向按不完全市场价值交换、按市场价值交换和按生产价格交换的历史转化过程。这一历史转化进程所涉及的市场价值、资本及其构成以及生产方式演化等范畴,构成了价值转形逻辑过程不同的中介,借由这些具有历史规定的中介范畴,马克思完成了价值转形逻辑过程的分析。因此,科学地把握价值转形理论,必须回到社会经济系统及各要素的生成历史,回到马克思经济学体系构建中所遵循的历史方式与逻辑方式相统一的方法,才能真正地理解价值转形为什么是一个自洽的科学的论断,进而消除各种纷争。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罗雄飞
狭义"转形问题"是由马克思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思维方法的差异引起的一个伪问题。《资本论》中投入未转化为生产价格并不是马克思的"疏忽",它是"特殊条件"下的一种表现手法。马克思在引入"误差"的基础上同时考察了价值生产、生产价格生产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它们都是价值规律具体化("一般化")这一逻辑链条上的重要环节。人们对这些环节的认识始终是不完整或不准确的,一方面完全忽视"误差"基础上的商品价值决定问题,另一方面简单化地把这里的生产价格生产与"特殊条件"下的生产价格生产混为一谈,这是所谓狭义"转形问题"的首要根源。
关键词:
“一般条件” “误差” 逻辑悖论 方法论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陈旸 荣兆梓
马克思在价值转形研究中运用五(多)部门数值例模型,说明了商品价值通过利润平均化转形为生产价格的数理关系。但他没有用这个数值例模型进一步推进按生产价格计算成本的转形研究。一个重要原因是,马克思数值例模型没有给出计算不变资本价值转形和可变资本价值转形的必要条件和方法。马克思的数值例模型不包含生产技术构成的完整信息,无法计算不变资本的生产价格,也不能确定净产品生产价格总量偏离其价值总量的必然性。转形理论必须在解决这一工具性缺失的前提下沿着马克思的研究路径继续推进。首先,需要添加生产的物质消耗矩阵;其次,净产品生产价格总量偏离其价值总量是沿着马克思研究路径继续前进的关键节点。本文从这一关键节点出发,用总剩余价值率不变取代剩余价值总量不变,构建广义转形数理模型,完成了马克思转形理论的数理推导;并且用中国与美国的投入产出表数据进行试算,得出若干初步结论。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宫敬才
马克思经济哲学体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以四种形式表示存在: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哲学基础的批判、政治经济学范畴中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命题中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的哲学。从形成史角度看,青年恩格斯是马克思经济哲学思想的启蒙者和领路人。1859年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写书评是起点,往后的思想进程情势大变,恩格斯的主观愿望是在捍卫、阐释和宣传马克思经济哲学思想过程中发展出自己的哲学体系,即后人命名的辩证唯物主义。在恩格斯逝世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辩证唯物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统,进而演化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经济哲学体系则是被忽略,消失于正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野黑洞之中,原因是没有表示存在的理论逻辑空间。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弗雷德·莫斯利 张忠胜
本文是对大卫·莱伯曼(David Laibman)关于笔者著作《货币与总体:马克思〈资本论〉逻辑的宏观货币解释与"转形问题"的终结》最近的评论文章的回应。莱伯曼认为,马克思的理论在逻辑上是不连贯的(众所周知的"转形问题"),而斯拉法的理论是关于价格和收入分配的唯一连贯的理论,所以批判经济学家的"前进之路"是斯拉法的理论。(在本人书中和本文中)笔者认为,与莱伯曼的观点恰恰相反,被正确理解的马克思的理论在逻辑上是连贯的(即没有转形问题),而且马克思的理论比斯拉法的理论具有更强的解释力,所以批判经济学家的"前进之路"仍然是马克思的理论。
关键词:
马克思 转形问题 解释力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王志国
马克思“价值转形”问题是一个争论百年的难题。本文提出价值转形的一种对称不变性解法。作者构造两种迭代价格算法 ,建立马克思的价值W和生产价格P两套均衡体系 ,求出两总量命题同时成立的充分必要条件和求解方法。指出在满足这个条件下 ,W、P两体系是一个对称结构 ,可以相互转换保持系统诸总量不变 ,并对马克思五部门转形表成功进行了计算机验证 ,同时还导出其他若干重要推论。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丁堡骏 魏旭
西方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的产业转移理论,并未总结出产业转移的一般性规律,也没有揭示产业转移的物质基础、根本动因和产业转移的本质。马克思则从生产角度出发,在价值转形的理论框架下,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演化为主轴,以劳动生产率为分析基准,通过对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历史过程和逻辑过程的考察,揭示了资本主义企业在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为应对资本主义竞争的外在压力以及为应对利润率下降或经济危机而进行的"空间修复"的情形下,不断强化资本空间再配置的原因及内在机理,揭示了产业转移是资本跨界流动的本质和产业转移过程中的价值分配效应,从而构建了一个科学的产业转移理论。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王艺明 赵建
价值转形问题即价值如何转化为生产价格、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引发了一个多世纪以来规模庞大的论战。本文给出了价值转形满足"两个总量相等"的一个充要条件,并且在价值转形A体系下给出了马克思的价值转形算法满足"两个总量相等"的充要条件。这些充要条件的导出,事实上否定了萨缪尔森给出的条件及他对劳动价值论的断言。另外,各种不同价值转形算法都有非常接近的数学框架。本文进一步以价值转形A体系为基础,比较不同价值转形算法的"附加条件",分析这些算法转形结果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在现有价值转形算法特别是冯金华算法基础上,本文发展了一个新的考虑不同部门劳动复杂度差异,同时放宽"各部门剩余价值率相等"假设的价值转形算法,这个算法的转形结果具有良好的性质。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价值转形 两个总量相等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孙小雨
新李嘉图主义在鲍特基维茨-斯拉法传统的基础上,证明劳动价值论的内在逻辑不一致,宣称应该抛弃劳动价值论。20世纪80年代,新解释的提出开启了一条不同的研究路径,但它对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处理方法不一致,存在逻辑矛盾。单一体系和M解释分别提出了发展新解释的两种可能的路径,并都拓展至了非均衡的情况。它们从不变性条件、劳动力的价值和生产价格方程的非共时决定三个方面批判了新李嘉图主义,笔者总结了其共识与分歧,提出对劳动价值论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应该回归马克思,建立能够体现劳动价值论核心思想的分析框架。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任治君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一向被认为只能用于抽象的理论分析而不能用来进行具体的经济分析和经济管理。马克思价值理论的教学描述及其定量化有助于打破这一神话,并将表明,它不仅是有力的定性分,析工具,而且也是极为有效的定量分析工具。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王琨
《资本论》第二卷出版伊始,价值转形问题就引发了经济学界的“百年争论”。针对马克思没有处理成本价格转形的“缺陷”,西方学者提出多种解决方案,均无法实现成本价格转形和“总量相等二命题”的兼容,致使转形问题成为“无解”难题。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的角度看,西方学者提出的解决方案都是形而上学的,不可能解决转形问题。其中,双重体系抽掉价值转形的任何中介环节,试图使价值范畴和生产价格范畴直接相等;单一体系则为了将价值规定无矛盾地纳入生产价格范畴强行修改价值理论。遵循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科学研究方法,国内学者在西方学者设定的数理分析框架下成功解决了静态的成本价格转形问题,取得了超越西方的原创性成果。“无解”的转形问题只能归咎于西方学者而与马克思无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