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937)
- 2023(4337)
- 2022(3564)
- 2021(3524)
- 2020(2902)
- 2019(6566)
- 2018(7007)
- 2017(11736)
- 2016(6868)
- 2015(7538)
- 2014(7782)
- 2013(7014)
- 2012(6422)
- 2011(5921)
- 2010(6059)
- 2009(5763)
- 2008(5754)
- 2007(5082)
- 2006(4690)
- 2005(4370)
- 学科
- 济(20482)
- 经济(20440)
- 管理(14316)
- 学(10981)
- 业(10668)
- 企(9505)
- 企业(9505)
- 制(9251)
- 体(8246)
- 中国(7656)
- 教育(6839)
- 理论(6496)
- 财(6024)
- 农(5964)
- 体制(5908)
- 银(5243)
- 银行(5217)
- 行(5104)
- 融(5083)
- 金融(5076)
- 业经(5052)
- 教学(4798)
- 方法(4493)
- 地方(3986)
- 税(3711)
- 和(3709)
- 制度(3692)
- 度(3692)
- 税收(3596)
- 收(3570)
- 机构
- 大学(89890)
- 学院(88423)
- 研究(36953)
- 济(31014)
- 经济(30117)
- 中国(27316)
- 管理(26383)
- 科学(23738)
- 理学(21052)
- 理学院(20728)
- 京(20482)
- 管理学(20217)
- 管理学院(20036)
- 所(19992)
- 农(19299)
- 研究所(18118)
- 财(17782)
- 江(15783)
- 中心(15687)
- 农业(15226)
- 范(14539)
- 师范(14295)
- 业大(13896)
- 院(13382)
- 北京(13243)
- 技术(13017)
- 省(12654)
- 财经(12432)
- 州(11882)
- 教育(11725)
- 基金
- 项目(54422)
- 研究(41329)
- 科学(40669)
- 基金(35995)
- 家(32489)
- 国家(32182)
- 科学基金(25456)
- 社会(23212)
- 省(22480)
- 社会科(21574)
- 社会科学(21571)
- 教育(20612)
- 划(19166)
- 编号(17984)
- 基金项目(17895)
- 成果(17098)
- 自然(15705)
- 自然科(15269)
- 自然科学(15261)
- 自然科学基金(14965)
- 资助(14399)
- 课题(14154)
- 重点(13063)
- 年(11813)
- 发(11787)
- 体(11540)
- 部(11512)
- 创(11173)
- 性(11144)
- 项目编号(10863)
共检索到1532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求索
[作者]
王清涛
以马克思为界,哲学实现了主体革命。从古希腊到后现代的全部西方哲学都以人为研究对象,但马克思之前的人是抽象精神,或是康德的理性,或是犹太教—基督教传统中的上帝,无论是哲学还是宗教,都以抽象的观念规训世界,规训人。马克思之前的人是一般的人,抽象的人,是人的神性。与此相反,在马克思实现向唯物史观转换之后,"现实的人"成为马克思的研究对象,或者说,马克思唯物史观正是奠基于"现实的人"基础之上。主体的转换带来了马克思真理观的转变,此后,真理不再是抽象的观念,而是"现实的人"之生存。马克思之后,全部哲学的研究不再主要研究人的神性,而是在胡塞尔的现象学的悬搁——直面事实启发下,从现实的人的生存中发掘人,海德格尔的"此在的生存论分析"成为这一转换的标志性命题。
关键词:
认识论断裂 西方哲学的断裂 主体革命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黎一献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关切的终极价值目标。马克思哲学的变革是对主客二分的批判和简单同一的超越,主体和客体是对立同一的辩证发展过程。马克思对商品价值的分析蕴含了对人的发展维度的关注,对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商品价值秘密的揭示,发掘了以物为依赖的人的主体独立性。马克思的商品价值归根到底关注的是人的发展问题,是人自身的发展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的个性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商品价值中人的发展依归。
关键词:
商品价值 主体 客体 人的发展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方军
历史观是马克思最具原创性贡献的领域之一,唯物史观就是马克思的哲学或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诞生以前,一切哲学在历史观上都受困于“观念的神话”与“遮蔽”。而“观念的神话”与“遮蔽”,源自人类实践的具体历史形式——分工,特别是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分工以及职业精神生产者的出现和扩大。唯物史观的创立,终结了观念决定历史的神话、超历史的历史哲学的神话、历史宿命论的神话,开辟了一种崭新的哲学图景。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应摈弃从观念到观念、从文献到文献、从概念到概念的研究范式,从实践的不同历史形态的变化入手,展开活的历史研究。
关键词:
哲学 历史观 观念神话 分工 唯物史观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许艺镪
马克思哲学和西方现代哲学都发端于西方近代哲学趋于终结的大背景下,二者有着相同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文化背景。但是,西方现代哲学力图推翻传统哲学的一切思想,否定传统哲学知性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试图开辟一个完全不同于传统哲学的全新的思想领域。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认为,实践是社会历史和人的健全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改变社会不合理状况的动力和手段。马克思哲学从现实的人出发,真正实现了思维方式上的变革。文章通过对西方现代哲学和马克思哲学在思维方式上进行的思维方式变革进行比较,认为马克思的思维方式变革才是一场真正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
西方现代哲学 马克思哲学 思维方式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胡承槐
马克思的方法论是总体方法论,它内含"八维社会时空结构"图景。文章简练地归纳分析了总体方法论八维社会时空结构学说的基本内涵,指证了马克思总体方法论八维社会时空结构学说是哲学社会科学学说史上的一场伟大革命:在方法论上将人类的哲学社会科学思维能力提升到现代的水平。理解、掌握和运用马克思总体方法论具有重大的理论学术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胡赟
自由问题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关注的对象,自由不仅是衡量人类生命价值的重要标准,还是人类在实践生活与工作中努力奋斗的目标。纵观人类发展史,人类的自由并不是坐享其成的,要经过不断斗争,克服阶级、民族以及自我存在于社会的种种限制,在各种异化现象的影响下去努力争取。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发展与进步使人类社会产生异化现象,这阻碍了人类自由的获得与实现,进而提出通过斗争、革命来克服各种异化现象以实现人类的自由。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张力波
马克思的经济哲学思想体现为哲学指导经济学研究和对经济学研究作哲学提升这两方面的统一,是构建整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宫敬才编著的《马克思经济哲学微观研究》,认为马克思经济哲学作为马克思政治经济理论体系的内容,表现形式多样,其经济哲学思想贯穿于全书,并对马克思经济哲学理论思想的实践发展脉络有深远影响。对此,本文深读、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邵芳强
哲学总是通过对人性的价值追问和对人类世界的理想建构,实现影响现实的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追求、方向和力量的话语功能。在形而上学形塑现实世界话语权威的历史演进中,总结其权威至高性、逻辑完满性、主体生产性的形塑方式,确认其是特定利益集团为自身利益辩护、统摄他者利益的二元权力结构作合理性辩护的话语实质。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穿传统形而上学形塑权威的至上性、永恒性、逻辑性、生产性等基本方法,实现了哲学形塑话语权威的理论方式和实现话语功能的实践方式的双重变革。一方面,将对人性的追问从普遍、抽象、总体形式向现实的人的生命活动下移,重塑以现实的人的生命活动及其本质力量的实现的价值立场;另一方面,将对理想世界价值秩序的构建从二元对立的权力结构向现实的人的生命活动下移,通过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交织现实世界共同遵循的价值秩序。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话语立场和话语实践的双重变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建构提供了基本原则和科学方法。
关键词:
形而上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权威 实践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邵芳强
哲学总是通过对人性的价值追问和对人类世界的理想建构,实现影响现实的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追求、方向和力量的话语功能。在形而上学形塑现实世界话语权威的历史演进中,总结其权威至高性、逻辑完满性、主体生产性的形塑方式,确认其是特定利益集团为自身利益辩护、统摄他者利益的二元权力结构作合理性辩护的话语实质。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穿传统形而上学形塑权威的至上性、永恒性、逻辑性、生产性等基本方法,实现了哲学形塑话语权威的理论方式和实现话语功能的实践方式的双重变革。一方面,将对人性的追问从普遍、抽象、总体形式向现实的人的生命活动下移,重塑以现实的人的生命活动及其本质力量的实现的价值立场;另一方面,将对理想世界价值秩序的构建从二元对立的权力结构向现实的人的生命活动下移,通过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交织现实世界共同遵循的价值秩序。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话语立场和话语实践的双重变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建构提供了基本原则和科学方法。
关键词:
形而上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权威 实践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宫敬才
马克思经济哲学体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以四种形式表示存在: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哲学基础的批判、政治经济学范畴中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命题中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的哲学。从形成史角度看,青年恩格斯是马克思经济哲学思想的启蒙者和领路人。1859年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写书评是起点,往后的思想进程情势大变,恩格斯的主观愿望是在捍卫、阐释和宣传马克思经济哲学思想过程中发展出自己的哲学体系,即后人命名的辩证唯物主义。在恩格斯逝世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辩证唯物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统,进而演化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经济哲学体系则是被忽略,消失于正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野黑洞之中,原因是没有表示存在的理论逻辑空间。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贺善侃
和谐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现代化形式。"和谐哲学"的提出,适应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适应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适应了建设和谐世界的需要。和谐哲学体现的和谐精神,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和谐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当代成果,是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珠联璧合。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罗仕清
马克思经济学理论只是马克思说明其历史哲学观的一个解释性工具,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起因(目的和动机)、对象、结论都具有哲学性质,因此,马克思经济学理论应被视作政治哲学或历史哲学来解读,而不应把它当作纯粹的经济学理论来解读。如此,可以帮助我们走出理论与实践不相一致的困境,帮助我们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
马克思经济学 法哲学困境 哲学本质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唐正东
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以手工业资本主义为背景,凸显了市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以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为背景,强调了交换关系的社会化过程的经济学意义,但他只是从价格竞争这一经济学维度来理解这种社会化过程的内涵;马克思对斯密、李嘉图古典经济学的超越经历了从人本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历程,他以社会经济形态内在矛盾性的视角打破了古典经济学的单纯经济学思路,同时也超越了人本主义者的物化批判思路,从而把资本主义批判理论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学术层面。因此,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唯物主义在哲学方法论上有着本质区别,它是从历史性社会形态的角度来理解经济事实的。
关键词:
马克思 古典经济学 超越 哲学
[期刊] 求索
[作者]
李佃来
与绝大部分政治哲学理论不同,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思想基础之一和理论落点之一,是"人道主义"。马克思政治哲学中的"人道主义",是继承和改造霍布斯、洛克以来的近现代自然主义政治哲学的理论结晶。马克思的这一改造是在两个视点上完成的:一是他在财产权大行其道的政治与社会背景下,拯救出了生存权;二是他在批判人被降格为"事物"和动物性机能的基础上,建构起了以人的自为创造本能为前提的、以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为目标的目的论。与这两种改造相对应,马克思政治哲学中的"人道主义"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基于生存权的"人道主义";二是基于"完整的人"的"人道主义"。这两种"人道主义"不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极点,而是一个既有不同侧重又密不可分的整体,总体上都是以"完整的人"为最终和最高目标的。马克思在晚年作品中很少直接使用"人道主义"这一概念,这是因为他反对抽象谈论人道主义,而主张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内来为"完整的人"的实现寻找现实的出路。这样的出路,只能是通过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共产主义运动。正是在这种运动引领下并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人在得到彻底解放过程中实现了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能真正成为"完整的人"。在今天,全面挖掘和开显马克思政治哲学中的"人道主义"意蕴,无论对于深化方兴未艾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还是对于构建和发展具有思想解释力和现实涵盖性的当代中国政治哲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 政治哲学 人道主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