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016)
- 2023(2890)
- 2022(2505)
- 2021(2273)
- 2020(1851)
- 2019(4256)
- 2018(4188)
- 2017(7927)
- 2016(4321)
- 2015(5114)
- 2014(5091)
- 2013(4885)
- 2012(4486)
- 2011(4115)
- 2010(4183)
- 2009(3985)
- 2008(3939)
- 2007(3451)
- 2006(2862)
- 2005(2553)
- 学科
- 济(18268)
- 经济(18246)
- 管理(13952)
- 业(13343)
- 企(12436)
- 企业(12436)
- 方法(9242)
- 数学(7707)
- 数学方法(7653)
- 财(5575)
- 教育(5440)
- 学(5309)
- 中国(4482)
- 理论(3933)
- 务(3881)
- 财务(3880)
- 财务管理(3875)
- 业经(3778)
- 企业财务(3710)
- 思想(3661)
- 政治(3638)
- 制(3309)
- 农(3254)
- 贸(3195)
- 贸易(3194)
- 思想政治(3184)
- 政治教育(3184)
- 治教(3184)
- 德育(3153)
- 和(3128)
- 机构
- 大学(64608)
- 学院(63644)
- 济(23620)
- 经济(23101)
- 管理(22844)
- 理学(20068)
- 理学院(19817)
- 研究(19599)
- 管理学(19385)
- 管理学院(19296)
- 中国(14841)
- 京(13206)
- 科学(12730)
- 财(11832)
- 范(10141)
- 师范(10022)
- 所(10020)
- 农(9859)
- 财经(9569)
- 江(9545)
- 研究所(9091)
- 业大(8954)
- 经(8682)
- 中心(8603)
- 北京(8239)
- 师范大学(7967)
- 农业(7823)
- 州(7584)
- 经济学(7455)
- 财经大学(7125)
- 基金
- 项目(41204)
- 科学(32499)
- 研究(30043)
- 基金(29991)
- 家(26002)
- 国家(25754)
- 科学基金(22062)
- 社会(19437)
- 社会科(18165)
- 社会科学(18161)
- 省(15955)
- 基金项目(15598)
- 教育(15069)
- 自然(14409)
- 自然科(14076)
- 自然科学(14073)
- 自然科学基金(13842)
- 划(13519)
- 编号(12119)
- 资助(12029)
- 成果(10467)
- 部(9278)
- 重点(9216)
- 创(8648)
- 课题(8640)
- 大学(8162)
- 教育部(8118)
- 发(7977)
- 创新(7943)
- 科研(7911)
共检索到943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许成安
马克思在不同场合对价值范畴内涵的解释存在较大差别。应当从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中来理解价值范畴的内涵。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是有内在的逻辑联系的,或者说价值创造理论是价值分配理论的逻辑前提。
关键词:
价值 需求价值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志远
人们囿于马克思的部分论断,把剩余价值看作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范畴,这是不准确的。剩余价值是由剩余劳动创造的,在商品经济社会里,剩余劳动主要以价值的形式存在,表现为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是商品经济范畴一般。剩余劳动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劳动的一部分,社会主义社会的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表现为剩余价值,我们应鼓励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在为自己创造财富的同时,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剩余价值。
关键词:
商品经济 范畴 剩余劳动 剩余价值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罗雄飞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包含一般历史关系和社会有机体的结构关系两个维度,两个思维行程相统一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方法,物象化、事后分析、概念即对象、把研究对象当生命有机体是马克思把握研究对象的基本原则。把握生产方式范畴必须坚持马克思的这些思想方法的指导。在马克思的文本中,生产方式范畴具有四种基本含义,应根据研究对象的“生理结构”的不同侧面,判断生产方式各种样态与四种含义的对应关系,以及生产方式与社会整体的其他环节的关系。把握生产方式范畴,不仅是准确解读经典著作的必须,还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唯物史观和《资本论》研究对象的认识,有助于理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市民社会”的关系。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岳宏志 寇雅玲
我们认为,马克思没有提出所谓的“一般生产劳动”范畴。全世界经济学界对于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百年误解都源于这个令人难以置信的误读。由此,可以得到三个“无关论:”(1)生产劳动理论与劳动价值理论无关;(2)生产劳动理论与国民经济核算理论无关;(3)生产劳动理论与三次产业划分理论无关。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吴垠
剥削作为一种无偿占有他人劳动成果的经济社会现象,一直受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界的高度关注。认真地区分马克思本义上的"剥削"范畴和发展马克思的"剥削"理论并不是相互冲突的两项学术工作。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的剥削范畴,需要正确认识马克思本义上的剥削含义;推导剥削范畴的现代形式,需要高度重视不断变化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经济条件,不能将剥削的现代形式用于简单置换马克思本义上的剥削范畴;客观总结内涵和外延已经发生变化的剥削范畴,是历史赋予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
剥削范畴 丰富和发展 现代形式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云飞
一、分配是产品的分配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从一个社会的生产过程来看,产品是指当期(一般为一年)的社会总产品。从价值形态看,产品也就是进入一个生产过程的全部生产要素价值(C+V)加上作为全部要素产物的经济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廖进球
作者认为,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再认识资本范畴,应把握三个层面:一是概念范畴,能否为我所用;二是运行规律,有哪些基本习性;三是内在功能,即资本具有哪些进步作用和历史局限性。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侯鹏
马克思在对古典哲学、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就业观的借鉴和批判的基础上,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逻辑原则出发,构建了包括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失业理论、劳动力市场配置理论和劳动就业权理论等内容丰富的就业思想体系。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为我国就业理论和就业实践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张泽一
马克思认为产权是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产权具有统一性和分离性,产权的形式、结构和演变是由生产力决定的,并对生产力起一定的反作用。只有"以深入历史事物的宏伟逻辑的眼光来领会"马克思的产权思想,才能够把握其精髓,指导我国企业产权改革的实践。
关键词:
产权 所有制 生产力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许光伟
《资本论》工资由主体论所规定:工资不仅是外在的壳——工资形式,也是内在的瓤——针对资本的批判,突出阶级关系当事人对于工艺者的系统支配性。《资本论》范畴学取决于经济理论的两面性:“资本的政治经济学”和“劳动的政治经济学”。工资既是资本的经济结果,也是资本的统治前提。马克思抓住“资本工资”这个论证中心,工资一般的理解维度据此定格为“阶级—统治—剥削—拜物教”这一模式。由于马克思的理论努力,《资本论》实质性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工资范畴学”,作为两重统一的规定性:算法工资(主体范畴)与雇佣工资(经济范畴)的统一以及阶级工资(劳动力社会价格)与市场工资(劳动力市场价格)的统一。《资本论》工资的系统实现论从中得以确认。一旦从资产者的权利意识的束缚中走出,“工资拜物教”即被瓦解,围绕生活资料安排的系统规划将替代对工资收入水平的单一追求。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韩文龙 谢璐
马克思的收入分配理论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基础之上,具有科学性和生命力,因而理所当然成为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础。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应以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为指导,坚持劳动价值论和按劳分配原则,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逐渐提高劳动者的报酬占比;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缩小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增强税收、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制度在再分配领域的调节作用;构建利益共享机制;更好发挥政府在收入公平和缩小收入差距中的作用,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关键词:
劳动价值论 收入分配 马克思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顾海良
《第六章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是马克思1864年上半年撰写的《资本论》第一卷最后一章的手稿,后来没有收入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这部手稿是马克思经济学手稿中最为详尽地论述商品范畴作为《资本论》始基范畴和逻辑起点的内涵和本质规定的文本。手稿对商品范畴是以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存在和发展为基础的问题作了论述,在历史逻辑上确定了商品范畴作为《资本论》始基范畴的内在必然性;手稿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上,对商品范畴从"元素"到"结果"的理论逻辑上作了整体阐释。商品范畴作为《资本论》始基范畴,完全是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顾海良
《第六章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是马克思1864年上半年撰写的《资本论》第一卷最后一章的手稿,后来没有收入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这部手稿是马克思经济学手稿中最为详尽地论述商品范畴作为《资本论》始基范畴和逻辑起点的内涵和本质规定的文本。手稿对商品范畴是以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存在和发展为基础的问题作了论述,在历史逻辑上确定了商品范畴作为《资本论》始基范畴的内在必然性;手稿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上,对商品范畴从"元素"到"结果"的理论逻辑上作了整体阐释。商品范畴作为《资本论》始基范畴,完全是由马克思所说的"特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全部发展过程决定的,完全是由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专有的特征"决定的。列宁依循马克思的思想精髓和科学方法,创立了以资本集中为始基范畴、以垄断为核心范畴的关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这是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列宁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及其理论体系的发展,要依循"列宁路径",要避免"布哈林陷阱"。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兰英 王彦淳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对旧意识形态虚假性的批判,不是为了批判而批判,而是为指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所做出的前期论证,其目的在于阐明意识形态从“批判性”到“建设性”的进位实现路径。基于对马克思的意志、阶级意志、等级意志、资本意志和人民意志系列范畴的考察,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建设向度,即共产主义理想所向和社会主义建设所为,在基本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共产党领导下,显现为实现人民意志集中和思想观念解放的根本指向。
关键词:
马克思 意识形态 人民意志 共产党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欧阳
我国对国民收入统计范畴的争论,历来分两派。都说自己的论点来源于马克思·马克思决不可能同时赞成两种截然相反的论点。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的概念来科学地划定国民收入统计范畴,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上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必须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的概念。既要排除西方体系资产阶级经济学概念的不良影响,也要摆脱东方体系老框框的束缚。要努力探索,建立起符合马克思主义原则、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式的国民收入统计科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