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268)
- 2023(3450)
- 2022(2904)
- 2021(2803)
- 2020(2159)
- 2019(4643)
- 2018(4642)
- 2017(8101)
- 2016(4540)
- 2015(5077)
- 2014(4819)
- 2013(4427)
- 2012(4191)
- 2011(3935)
- 2010(4050)
- 2009(3866)
- 2008(3780)
- 2007(3387)
- 2006(3153)
- 2005(2961)
- 学科
- 济(16374)
- 经济(16363)
- 管理(15685)
- 环境(13089)
- 业(8430)
- 学(8214)
- 企(7277)
- 企业(7277)
- 划(6972)
- 生态(6278)
- 规划(5561)
- 环境规划(5456)
- 方法(5368)
- 教育(5236)
- 资源(4939)
- 和(4674)
- 农(4300)
- 数学(3965)
- 数学方法(3921)
- 思想(3830)
- 中国(3797)
- 政治(3740)
- 发(3628)
- 域(3573)
- 区域(3572)
- 地方(3441)
- 理论(3375)
- 业经(3318)
- 财(3294)
- 思想政治(3283)
- 机构
- 大学(67256)
- 学院(66452)
- 研究(25960)
- 济(24958)
- 经济(24407)
- 管理(21107)
- 理学(18136)
- 中国(18018)
- 理学院(17877)
- 科学(17701)
- 管理学(17502)
- 管理学院(17402)
- 京(14661)
- 所(13691)
- 研究所(12748)
- 农(11941)
- 范(11009)
- 财(10967)
- 中心(10926)
- 师范(10904)
- 业大(10409)
- 江(10068)
- 院(9589)
- 农业(9342)
- 北京(9329)
- 财经(8954)
- 师范大学(8845)
- 经(8160)
- 经济学(8153)
- 科学院(8128)
- 基金
- 项目(46134)
- 科学(35965)
- 基金(33249)
- 研究(32976)
- 家(29843)
- 国家(29587)
- 科学基金(24625)
- 社会(21491)
- 社会科(20148)
- 社会科学(20141)
- 省(18161)
- 基金项目(17681)
- 自然(15826)
- 划(15553)
- 自然科(15278)
- 自然科学(15275)
- 自然科学基金(14974)
- 教育(14559)
- 资助(12671)
- 编号(12131)
- 重点(10899)
- 发(10177)
- 成果(10062)
- 部(9668)
- 创(9186)
- 课题(9051)
- 国家社会(9044)
- 科研(9027)
- 计划(8768)
- 大学(8688)
共检索到996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孙玉健
马克思从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两个层面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剖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论"不可或缺的内容。当代日本著名马克思主义学者岩佐茂,依据马克思的基本思想,针对全球化进程中世界环境危机的加剧,对环境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形成了独特的生态伦理观。在我国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发展战略的当下,我们以岩佐茂的生态伦理观为切入点,对马克思的生态思想进行新的阐释,不仅有利于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扩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内容,而且引导国人不断提高环境道德水平,增强保护环境意识,改善人们生存的自然环境。
关键词:
马克思 岩佐茂 生态伦理学 科学发展观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张义修
进入数字时代,需要坚持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从生产方式数字化的宏观视角定位数字劳动。就基本要素而言,数字劳动基于数字化的劳动资料,并根据劳动对象区分为广义和狭义的数字劳动。在数字化生产中,前台的一般劳动和后台隐匿的数据化劳动相辅相成,所谓“受众劳动”只是表象。数字劳动具有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二重性,“非物质劳动”概念没有理解、突破这一点。数字劳动产品特别是数据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二者不能混淆。从数字劳动对象化的视角出发,才能避免误读数据的价值来源、生产贡献和要素收入,避免陷入“数据拜物教”,确保数字经济在正确轨道上行稳致远。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蒋南平 王凯军
人工智能产权的形成为马克思产权思想的发展注入了新材料、新活力,是马克思产权思想当代发展的诠释。关于人工智能产权,从内涵到特点,从基本问题到当下的现实问题,都能从马克思产权思想中找到依据。人工智能产权不仅具有马克思产权思想阐述的一般特点,而且还具有时代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不仅包含价值消亡的历史性,而且还凸显了财富涌流的现实性;既突出了人机对立的一面,又内含了人机融合的制度条件。虽不构成当代产权主体,但在对新的社会权力垄断的揭示和产权侵害问题的警示上突出其实践指向。总之,人工智能产权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凸显了马克思产权思想的当代价值,对我国的产权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性。
[期刊] 求索
[作者]
刘奕文
马克思正义思想具有批判和建构两个面向: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透过资本主义交换领域的“正义”表象,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领域、制度层面的非正义性;在讨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问题时,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进行了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的区分,并分别设想了两阶段的分配原则。马克思正义思想的批判面向预见性地阐明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正义”幻相,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层分化、占有关系和剥削关系等本质性问题,说明资本主义是非正义的制度。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建构面向是当代中国公平正义事业必须回溯和深掘的思想资源,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公平正义事业以人民的“美好生活”为目标,并在进展过程中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
关键词:
马克思 正义 当代解读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冬梅
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新变化,过去,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遇到一系列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那么如何改变当下生态现状,解决当下存在的各种各样问题呢,通过研究马克思的生态农业思想会发现,他在肯定资本主义农业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后,随之也对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指出了合理的农业发展图景,同时为解决当下问题贡献了宝贵的智慧。
关键词:
马克思 生态农业发展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周志山
民生作为民众的生存、生计和生活,不仅是一个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的问题,而且是一个重要的伦理学问题,它随着社会发展理念的演进而得到凸显。在马克思哲学历史观中,虽然没有对民生伦理做过系统而集中的研究,却蕴涵着大量关于民生伦理方面的思想和论述。根据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民众与政府的关系等分析视角,可以将马克思的民生伦理析分为人性尊严、国民幸福、公平正义和共建共享等多重维度。其中人性尊严是民生伦理的逻辑起点,国民幸福是民生伦理的价值追求,公平正义是民生伦理的社会基础,共建共享是民生伦理的实践逻辑,政府利益与民生幸福之间的关系则是民生伦理之根本。
关键词:
民生伦理 人性尊严 国民幸福 政府利益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徐鸣
货币本质的不确定性,是产生国际经济争端的根源之一。在当代,我们迫切需要一种对货币本体更接近源本的解释,而要讲清楚谁是谁非,还是要从经济哲学的层面来分析。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古老的中国哲学,可能有助于我们理清思路,找到问题的合理解释。本文在分析货币学说史上货币商品论与货币名目论观点的基础上,对马克思的货币观作了一个新的阐述,然后试用中国《周易》中的"阴阳"和"象、数、理"的哲学分析方法对货币本质问题作一个探索性的解析。本文认为货币的内在价值是由货币本体所内涵的"劳动时间的质"、"所有权关系"、"劳动时间节奏"、"货币流通节律"等要素所决定的,它从质和量两方面反映了货币的内在构成。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曹望华
马克思的经济服务观包含着以服务产品的形式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一般劳动生产率的发展,以及促进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三重伦理内涵,它揭示出服务是经济价值和精神道德价值的统一,给人们开启了一个理解现代服务观的辩证法视野,并提供了一个解决服务型社会构建中存在的双重基本矛盾关系的理论视域。
关键词:
马克思 经济服务观 伦理内涵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韦正翔
多数人说的"普世伦理"指的是资本主义的"自由、平等和博爱"。本文论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如何看待这种"普世伦理"的,阐明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初都是这种"普世伦理"的支持者,后来因为发现这种"普世伦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是无法实现的,因此走向了科学共产主义。
关键词:
马克思 恩格斯 普世伦理 自由 平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悦 朱哲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指导我国经济理论研究和经济建设实践最重要的经济思想,其所具有的独特性、科学性和开放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理论基础。然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却并非一帆风顺。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的转向时,首先受到影响的就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因为人们当时对市场经济制度的认知有限,一部分人对有“资本”与“市场”先天优势的资本主义所依侍的西方经济学过分信赖,从而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丧失了信心,认为其是过时的经济思想。这种认知偏误导致相当一段时间内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指导地位受到挑战。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赵雨晴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问题逐渐显露出来,我国在社会发展中面临着诸多生态问题。从整体上来看,大量基础资源的使用和环境的污染都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限度,并快速地对环境造成破坏。针对生态问题,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进程,寻找适应我国的发展道路,必须提倡全新的发展理念即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思想,从可持续发展到绿色发展理念顺应了时代的需要,具有现实必然性,对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指导作用。新时代必须深刻把握马克思生态观,形成现代化全方位的绿色发展新格局。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绿色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屈直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威廉·莱斯和瑞尼尔·格伦德曼在“控制自然”思想上呈现出两条不同的阐释路径:现代性批判的阐释路径和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阐释路径。威廉·莱斯从现代性批判的视角阐释“控制自然”思想。他认为“控制自然”隐喻着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性危机,这表现在:控制自然的观念已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控制自然的实质是对人的控制,科学技术成为控制人的工具。瑞尼尔·格伦德曼基于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阐释“控制自然”思想。他认为“控制自然”服务于人类的利益和需要,它表现在:人对自然的有效控制是人对自然“人道的占有”,“控制自然”与环境保护的统一在本质上是人类利益与自然利益的统一,“控制自然”预先假定的目的是能否增进人类福祉与满足人类需要。威廉·莱斯和瑞尼尔·格伦德曼对“控制自然”思想的两条不同阐释路径,不仅深化了我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生态问题的理解,也给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以理论上的启示。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屈直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威廉·莱斯和瑞尼尔·格伦德曼在“控制自然”思想上呈现出两条不同的阐释路径:现代性批判的阐释路径和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阐释路径。威廉·莱斯从现代性批判的视角阐释“控制自然”思想。他认为“控制自然”隐喻着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性危机,这表现在:控制自然的观念已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控制自然的实质是对人的控制,科学技术成为控制人的工具。瑞尼尔·格伦德曼基于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阐释“控制自然”思想。他认为“控制自然”服务于人类的利益和需要,它表现在:人对自然的有效控制是人对自然“人道的占有”,“控制自然”与环境保护的统一在本质上是人类利益与自然利益的统一,“控制自然”预先假定的目的是能否增进人类福祉与满足人类需要。威廉·莱斯和瑞尼尔·格伦德曼对“控制自然”思想的两条不同阐释路径,不仅深化了我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生态问题的理解,也给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以理论上的启示。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定鑫
把马克思学说称为"马克思新世界观"是合文理且恰当的。恩格斯从方法论范畴把它阐释为"历史唯物主义"或"唯物史观",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这一阐释形式作了另一番阐释,不仅形成了源于卢卡奇"历史唯物主义首要功能"的实践论、葛兰西"实践哲学"之"实践唯物主义"阐释范式,而且涌现出一系列新论断,在不同侧面推进了这一领域。这两个"阐释"形式尽管在马克思本人的著述中有一定根据,但不是马克思文本中的直接术语;尽管体现了马克思新世界观的方法论层面,但与马克思新世界观系统存在层次上的区分。应该珍视西方马克思主义及诸多国外学者关于马克思新世界观的研究论点与学术结论,但不要简单移植或模仿他们的现成结论,更不要有意无意地受其...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涂平荣
在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难愈演愈烈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市场已经出现了诸如"择业期望功利化、择业价值自我化、择业定位感性化、择业观念保守化、择业诚信淡漠化"之类的伦理"危机"。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详尽而精辟地论述了青年择业时的态度、应考虑的主要因素、主要原则与基本方针等择业理论。解读这些择业理论,可以挖掘与梳理化解上述"危机"的相应对策:即严肃认真择业,走出择业伦理的功利误区;正确认识自我,清除择业伦理的感性色彩;坚定择业信念,转变择业伦理的陈旧观念;树高职业理想,批判个人主义择业伦理思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