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305)
2023(5601)
2022(4677)
2021(4362)
2020(3480)
2019(8027)
2018(8011)
2017(14467)
2016(8211)
2015(9343)
2014(9699)
2013(9148)
2012(8498)
2011(7755)
2010(7895)
2009(6987)
2008(7241)
2007(6549)
2006(5803)
2005(5285)
作者
(24888)
(20586)
(20573)
(19462)
(13118)
(10026)
(9373)
(7944)
(7827)
(7644)
(7020)
(6928)
(6751)
(6606)
(6486)
(6365)
(6319)
(5953)
(5901)
(5894)
(5264)
(5063)
(5006)
(4693)
(4691)
(4579)
(4553)
(4550)
(4297)
(4098)
学科
(31615)
经济(31586)
管理(21913)
(21473)
(16942)
企业(16942)
方法(14270)
数学(11409)
数学方法(11258)
(9847)
(8896)
理论(8798)
中国(8135)
业经(7972)
(7611)
农业(6763)
教育(6695)
(6085)
(5258)
(5222)
贸易(5219)
教学(5091)
地方(5027)
(5020)
(4969)
财务(4954)
财务管理(4934)
(4855)
银行(4829)
环境(4658)
机构
学院(120947)
大学(119970)
(45686)
经济(44521)
管理(42310)
研究(39071)
理学(36087)
理学院(35637)
管理学(34899)
管理学院(34693)
中国(29684)
(25506)
科学(25271)
(23514)
(21633)
(20284)
(19988)
业大(19686)
农业(18630)
研究所(18302)
中心(17962)
(17168)
财经(17091)
师范(16955)
(15693)
北京(15617)
(15424)
技术(14989)
经济学(14463)
(13683)
基金
项目(76542)
科学(59190)
研究(56585)
基金(53646)
(47251)
国家(46789)
科学基金(39427)
社会(34436)
社会科(32466)
社会科学(32456)
(31329)
基金项目(28025)
教育(27916)
(25897)
自然(25231)
自然科(24628)
自然科学(24624)
自然科学基金(24231)
编号(24189)
资助(21640)
成果(20141)
重点(17646)
课题(17339)
(16565)
(16368)
(16061)
创新(14873)
大学(14829)
(14568)
科研(14562)
期刊
(53877)
经济(53877)
研究(35212)
中国(27131)
学报(21384)
(21216)
教育(20003)
科学(18085)
(18002)
大学(15952)
管理(15421)
学学(14787)
农业(14174)
技术(11887)
(8857)
金融(8857)
业经(8711)
财经(8667)
经济研究(8024)
(7629)
(7621)
图书(7184)
(6921)
问题(6798)
职业(6126)
技术经济(5971)
业大(5490)
现代(5395)
科技(5305)
财会(5296)
共检索到1822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梅建军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四个层面研究了生产要素合理配置的问题,形成了马克思的生产要素合理配置理论。通过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质上相适应和量上成比例实现企业内部的生产要素合理配置;通过企业兼并实现企业之间的生产要素合理配置;通过资本转移实现部门之间的资源合理配置;通过贯彻按比例规律实现整个社会范围的资源合理配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朱解放  
马克思生产要素的结合方式与经济发展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是基本的生产要素,凡要进行生产活动,就必须将二者结合起来,二者结合的方式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把握和领会马克思生产要素的结合方式与经济发展理论的科学内涵,对于正确处理好我国当前生产要素的结合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贾利军  郝启晨  
基于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性质上的差异,可将数据区分为原始数据和价值数据。由于原始数据不具有价值属性,决定了其参与收入分配的主要方式是获取数据地租,分别表现为数据级差地租Ⅰ和Ⅱ、数据绝对地租Ⅰ和Ⅱ。原始数据积累与资本积累的内在逻辑是:原始数据积累导致数据地租的不断增长,其所有权和使用权直接合一,通过数据地租资本化产生促进资本积累的内在机制,进而形成原始数据积累与资本积累相互增强的正反馈机制。虽然原始数据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直接合一掩盖了二者本质上的分离,但理论上可以明确数据地租的价格和数据耕地的价格。研究结论可为数据确权、数据交易、相关数据法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盛绍宽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基于资本主义形式下的大工业的革命本性而提出的一个与人的全面发展直接相联系的特定的历史概念。它的基本涵意就是指通过教育这个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使工人掌握物化在机器与人工业中的科学原理,以及据此建立的生产工艺,从而使大工业生产能够得以顺利进行,并使工人获得与大工业的技术基础相适应的“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它的实现也是和不断打破与消灭和私有制相联系的旧分工直接相联系的。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屈炳祥  
资源配置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和研究马克思的这一理论,对于我们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内在矛盾和指导我国当前的经济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资源配置的首要前提:生产资料的先行分配资源配置,是我们...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王云中  
马克思经济学中涉及、蕴涵和体现着广泛大量的资源配置问题和理论。其内容包括 :资源配置的调节机制的理论 ;资源配置的方式或形式的理论 ;生产要素构成理论 ;生产要素作为产业资本的循环和周转理论 ;微观经济活动和宏观经济运行的关系理论 ;宏观经济研究的对象、出发点和中心问题的理论 ;宏观经济运行中的若干规律和关系的理论 ;商业对于社会资源配置作用的理论 ;银行和信用对于社会资源配置作用的理论 ;农业中社会资源配置的理论等。与西方经济学资源配置理论相比 ,马克思资源配置理论还有其自身的特点或优势。这表现在 :科学的世界观与具体研究方法的统一 ;经济表面现象的描述和内在本质分析的统一 ;资源配置方式研...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怡颖  
要素配置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优劣,推动要素配置质量的提升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关键。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结不能仅囿于西方经济研究范式的片面分析,只有立足于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基本事实,以马克思主义要素配置理论为学理依托,构建以要素配置为逻辑主线的区域经济分析框架,才能客观认识党领导下的区域经济发展逻辑的内在一致性。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经济发展的典型事实表明,要素配置的阶段性特征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目标、制度设计及其发展战略转向,其中要素配置一般与特殊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遵循一般规律,要素配置的双重参照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是“人民性”与“效率性”的统一,要素配置的双重主体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是政府与市场博弈的产物。面对当前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突出问题,党中央应当在构建市场有效、政府有为的多维要素配置机制,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区域创新发展机制等方面有所作为。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刘家珉  由壮举  
本文认为,马克思指出了实际生活中的工资运动不同于剩余价值生产分析中工资与劳动力价值相一致的理论假定;对现实中劳动力价值及工资运动的考察与正确把握,必须在劳动力价值价格界限的理论基础上来进行。这个理论揭示了工资由身体标准和社会标准确定,劳动力价值界限的决定要素是纯生理要素与社会历史要素;这个理论的实质,就是否定了工人所需生活资料是仅为劳动者生理需要部分提供生活资料的传统看法。如果工资没有达到劳动力两个界限所要求的内容,那么工资就低于劳动力价值,它成为工人在雇佣劳动制度下进行提高工资的斗争的理论依据。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闫庆民  唐路元  
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在过去 ,许多人对马克思的这一理论的理解较为片面。事实上 ,马克思的三卷《资本论》都涉及对再生产理论的分析 ,分别研究了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本质、形式以及总过程 ,它们从抽象到具体、从逻辑到历史 ,构成完整的资本主义再生产研究的体系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许光伟  
马克思主义视域的"生产要素规定"蕴涵着特别的建构:在内涵逻辑上,其由主体和客体的历史行动所"实践摹写",因而在规定性刻画上需要遵循主体要素和客体要素的两方面实践逻辑。其划开了"劳动"和"资本",成为"实践结构"——实践中介和社会作用过程。它扬弃"认识"于实践活动中,达成生产方式的社会历史的共构,谋划着大写的社会生产关系范畴。因此,其不应理解为知识的构图,而是历史的构图和社会实践的构图。作为实践性质的社会存在,它最终定格为各种实践态的"主体"和"客体",形成它们之间的能动结合,形成为社会结构。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朱解放  
马克思人类与自然理论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本质上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人类史必须从一定的自然前提出发,从一定的自然前提和人类实践活动相结合出发,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过程和必然规律。把握和领会马克思人类与自然理论的科学内涵,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泽一  
马克思认为,产权是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产权具有统一性和分离性,产权的形式、结构和演变是由生产力决定的,并对生产力起一定的反作用。只有"以深入历史事物的宏伟逻辑的眼光来领会"马克思的产权思想,才能够把握其精髓,指导我国企业产权改革的实践。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黄文义  杨继国  
马克思工资运动理论寓于其工资理论之中,但又立足于不同视角,有必要对其单独论述。通过理论探析可知,应从四个维度全面理解马克思工资运动理论:工资量取决于劳动力价值量,等于劳动价格与一定时间限定内劳动量的乘积;资本主义工资运动总是以资本增值需要为转移;工资运动总是伴随着利润运动,且由后者决定;对工资运动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因素都不产生于劳动力市场,而是产生于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个制度本身。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杨欢进  
按照马克思的逻辑展开分析,可以看出按生产要素分配规律并不是市场经济所特有的,而是一切社会形态所共有的分配规律。它是存在范围更为广泛、本质层次更高的经济规律。"按劳分配"的"马克思条件"从来就没有出现过,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也不会具备。现阶段的"按劳分配"是统一在按生产要素分配规律当中的。我们只能在这一基础上来研究按生产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关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