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039)
2023(14231)
2022(12328)
2021(11642)
2020(9710)
2019(22071)
2018(22036)
2017(42674)
2016(23448)
2015(26164)
2014(25653)
2013(25361)
2012(23162)
2011(20615)
2010(20735)
2009(19106)
2008(18361)
2007(16136)
2006(14156)
2005(12557)
作者
(66739)
(55029)
(55000)
(52437)
(34981)
(26347)
(24963)
(21568)
(20875)
(19760)
(18721)
(18438)
(17366)
(17335)
(17043)
(17023)
(16437)
(16404)
(15704)
(15560)
(13693)
(13579)
(13329)
(12500)
(12433)
(12258)
(12177)
(12114)
(11094)
(10845)
学科
(94181)
经济(94075)
管理(65592)
(63757)
(51852)
企业(51852)
方法(41720)
数学(35936)
数学方法(35453)
(27390)
中国(24819)
(22523)
业经(21960)
(20997)
地方(19101)
农业(18157)
(17388)
(16565)
贸易(16558)
(16062)
理论(15810)
(14662)
技术(14589)
(14289)
财务(14205)
财务管理(14175)
环境(13679)
(13484)
产业(13447)
银行(13434)
机构
学院(326243)
大学(325242)
(129707)
管理(128249)
经济(126865)
理学(111117)
理学院(109914)
研究(108405)
管理学(107913)
管理学院(107368)
中国(80074)
(69179)
科学(68629)
(57899)
(54683)
(53509)
研究所(49729)
业大(49601)
中心(48830)
(47477)
财经(46640)
北京(43630)
(43558)
师范(43138)
(42284)
农业(41926)
(39376)
经济学(38816)
(38753)
技术(35135)
基金
项目(224059)
科学(175860)
研究(164512)
基金(161389)
(140370)
国家(139194)
科学基金(119523)
社会(102592)
社会科(97125)
社会科学(97100)
(88611)
基金项目(85650)
自然(77849)
自然科(76020)
自然科学(76006)
教育(75496)
自然科学基金(74631)
(73960)
编号(67891)
资助(66799)
成果(54829)
重点(50065)
(48570)
(48322)
(46653)
课题(46599)
创新(43456)
科研(42666)
项目编号(41885)
教育部(41676)
期刊
(144266)
经济(144266)
研究(96291)
中国(60311)
学报(52020)
(49409)
科学(47531)
管理(47371)
(43069)
大学(39019)
教育(37459)
学学(36768)
农业(34228)
技术(28444)
(26059)
金融(26059)
业经(25039)
经济研究(23406)
财经(22438)
(19340)
问题(18924)
图书(17147)
(16990)
技术经济(16082)
理论(16058)
科技(16021)
(15007)
现代(14773)
商业(14693)
实践(14553)
共检索到4737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王睦欣  庞德良  
西方主流产业结构及其优化理论由于抛弃了肇始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生产劳动范畴,将全部经济活动甚至部分非经济领域的社会活动都看作是生产性的,使其既不能说明产业结构转换是由什么因素驱动的,也不能说明产业结构的变迁是如何发生的。遵循这一理论的政策议程不仅没有使发展中国家实现向富裕国家的转变,反而使其陷入过早的"去工业化"泥潭。马克思基于资本视角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分类及其增长效应的分析,不仅科学地阐明了产业结构变迁的内在动因,而且给出了不同于西方主流产业结构优化理论的三个基本遵循:一是实现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在国民经济生产结构中的按比例协调配置;二是实现物质生产劳动与非物质生产劳动的按比例协调配置;三是实现经济活动与社会活动的按比例协调配置。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魏旭  刘凡  
切实将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一个首要的理论问题是如何理解实体经济及其活动构成,这是制定战略和政策的出发点。综观学术界已有的界定和分类,无论是从与虚拟经济相对应的物质生产层面,还是从价格形成的机制方面来界定实体经济及其构成,都只是“美联储提法的翻版”,即排除所谓的金融和房地产后的所有其他部门。但事实上,仅仅将实体经济界定为虚拟经济的对立面,不仅可能导致实体经济活动的泛化,而且会忽视实体经济内部的结构性问题,无法明确不同经济活动的增长效应——财富的创造者抑或财富的消耗者。将实体经济活动锁定为生产性活动的马克思生产劳动观的实体经济分类,能够提供一个更为科学的分类框架,进而能够提供一个科学产业政策供给的依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吴靖   郭宇驰  
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人类劳动派生出了数字劳动这一形式,打破了传统劳动活动中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呈现出一系列新特征,数据商品化、产消合一化、劳动数字化成为当代劳动活动的新表征。这种生产方式的变革造成时间紧迫化、空间工厂化等诸多问题,使劳动者在数字经济时代面临更为隐蔽且严重的剥削。数字劳工丧失了对生活的主动控制权,以致出现了异化、数字拜物教等社会问题。据此,在马克思时空观的视阈下展开对数字劳动的深度分析,探索数字劳动时代摆脱异化以寻求解放,使其成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催化剂,便成为回应当代数字劳动人性化发展这一时代之问的必然。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盛绍宽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基于资本主义形式下的大工业的革命本性而提出的一个与人的全面发展直接相联系的特定的历史概念。它的基本涵意就是指通过教育这个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使工人掌握物化在机器与人工业中的科学原理,以及据此建立的生产工艺,从而使大工业生产能够得以顺利进行,并使工人获得与大工业的技术基础相适应的“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它的实现也是和不断打破与消灭和私有制相联系的旧分工直接相联系的。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岳宏志  寇雅玲  
我们认为,马克思没有提出所谓的“一般生产劳动”范畴。全世界经济学界对于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百年误解都源于这个令人难以置信的误读。由此,可以得到三个“无关论:”(1)生产劳动理论与劳动价值理论无关;(2)生产劳动理论与国民经济核算理论无关;(3)生产劳动理论与三次产业划分理论无关。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王珊  
对亚当·斯密将劳动的生产性与劳动的物质规定性联系在一起这一错误成分的批判以及对生产劳动是与资本交换的劳动这一正确见解的发挥,马克思完成了对生产劳动理论的科学革命。马克思从社会形式规定性的角度回答了为何提供服务的劳动不是生产劳动以及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几乎不表现为生产劳动。通过将生产劳动置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现实运动过程中,马克思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科学方法呈现了生产劳动的全貌,不仅在“质”上从劳动的社会形式规定角度论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基础,还在“量”上阐明了生产劳动之于资本积累的决定性作用。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申米玲  
马克思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理论是在批判地继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的,他分别从劳动过程一般的角度;从商品生产的角度以及资本生产的角度对生产劳动作出了专门分析和阐述。马克思在论述第三产业是否创造价值的问题时,将第三产业中的服务分为两种,即可以物化的服务劳动和纯粹的服务劳动,并肯定这些服务都是生产商品,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陈永志  
新技术革命引发了资本主义国家一般劳动过程的某些新变化 ;劳动过程与生产过程进一步分离 ;生产过程的分工协作关系和生产经营管理进一步发展。新技术革命也引发了劳动与资本关系发生相应的变化 ;劳动与资本变换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劳动对资本的隶属关系进一步强化 ;资本对劳动的剥削进一步深化。然而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并没有过时 ,因为整个物质生产过程的根本性质没有变 ,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也没有发生根本的质变 ,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实质依然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洪武  
马克思的生产劳动概念分为一般与特殊。作为特殊,资本主义“生产劳动”就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劳动概念与所生产的产品的物质形式无关,它取决于社会生产关系,所以,生产劳动在非物质生产领域里也有各种表现形式,发展非物质生产领域中的生产劳动既是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继承,又可指导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欧阳  
我国对国民收入统计范畴的争论,历来分两派。都说自己的论点来源于马克思·马克思决不可能同时赞成两种截然相反的论点。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的概念来科学地划定国民收入统计范畴,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上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必须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的概念。既要排除西方体系资产阶级经济学概念的不良影响,也要摆脱东方体系老框框的束缚。要努力探索,建立起符合马克思主义原则、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式的国民收入统计科学。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高斯扬  
21世纪以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迅猛发展,数字劳动成为学界热议的话题。目前,学界从多种角度对数字劳动进行界定,但是一些观点之间存在冲突。化解冲突的关键在于回归马克思劳动观。马克思劳动观既包含他对劳动内涵的基本规定,又包含对劳动外延的科学阐述。基于马克思劳动观来界定,数字劳动仍遵循马克思对于劳动内涵的本体论、目的论和唯物论规定。但数字劳动作为一种人类劳动的新形式,发展出了劳动者运用数字劳动工具来改造数据劳动资料并使之符合需要的新内涵。数字劳动不是对马克思劳动概念的颠覆,也不是概念创新,而是对人类劳动发展的拓展。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振羽  
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具体内容看作不包括非物质生产的劳动陈振羽经济学界流行着一种对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的重大误解,认为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具体内容看作包括非物质生产的劳动,由此把非物质生产的劳动说成也可以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劳动。我们探讨这个问...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贺娜  
扩大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以科学抽象的叙事逻辑,将"整体观"和"结构观"两个视角的扩大再生产研究严密地统一起来。扩大再生产是产业演化的内在力量和实现形式,产业演进是扩大再生产的系统外在表现及结果。从"整体观"视角看,扩大再生产助推了"升级式"产业演进;从"结构观"视角看,扩大再生产引致了"失衡式"产业演进。在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基础上对我国产业演进进行分析并揭示规律性特质,有利于深化对产业演进的理论认知,把握经济运行中的产业结构失衡形态,并提供可行性治理策略。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徐璐  
智能革命驱动下的“无人工厂”“无人车间”等“无人化”生产使企业直接从事生产的工人数量不断减少,而企业所获利润却不断增加,所形成的活劳动在相对减少而价值量却在不断增加的这种“此消彼长”的矛盾,使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通过对“无人化”生产中的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无人化”生产中人的活劳动始终在场、“无人化”生产中物化劳动的价值转移这几个问题的分析和理解,可以证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并没有过时,依然可以解释“无人化”生产这一经济现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