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414)
- 2023(6653)
- 2022(5781)
- 2021(5327)
- 2020(4694)
- 2019(10907)
- 2018(10749)
- 2017(20818)
- 2016(11747)
- 2015(13585)
- 2014(13837)
- 2013(13815)
- 2012(13381)
- 2011(12268)
- 2010(12658)
- 2009(11914)
- 2008(12434)
- 2007(11388)
- 2006(9796)
- 2005(8921)
- 学科
- 济(52508)
- 经济(52454)
- 管理(30948)
- 业(29917)
- 方法(26107)
- 企(23432)
- 企业(23432)
- 数学(23065)
- 数学方法(22828)
- 农(14340)
- 学(13733)
- 财(12753)
- 中国(12479)
- 贸(9846)
- 贸易(9846)
- 易(9534)
- 业经(9515)
- 地方(9512)
- 农业(9452)
- 制(9136)
- 和(8386)
- 理论(8066)
- 银(8052)
- 银行(8017)
- 融(7968)
- 金融(7962)
- 务(7743)
- 财务(7728)
- 财务管理(7702)
- 行(7630)
- 机构
- 大学(185492)
- 学院(182368)
- 济(73810)
- 经济(72221)
- 管理(65181)
- 研究(64406)
- 理学(56143)
- 理学院(55408)
- 管理学(54231)
- 管理学院(53890)
- 中国(47255)
- 科学(41953)
- 京(39678)
- 农(36293)
- 所(34623)
- 财(33883)
- 研究所(31778)
- 业大(29808)
- 中心(29161)
- 农业(29065)
- 江(28289)
- 财经(27288)
- 范(25875)
- 师范(25594)
- 北京(24886)
- 经(24685)
- 经济学(23711)
- 院(22256)
- 州(22014)
- 经济学院(21614)
- 基金
- 项目(118554)
- 科学(91773)
- 基金(85265)
- 研究(84164)
- 家(75283)
- 国家(74686)
- 科学基金(61937)
- 社会(51882)
- 社会科(48903)
- 社会科学(48883)
- 省(46160)
- 基金项目(45244)
- 自然(40659)
- 划(39792)
- 教育(39766)
- 自然科(39689)
- 自然科学(39669)
- 自然科学基金(38965)
- 资助(35333)
- 编号(34339)
- 成果(29343)
- 重点(27377)
- 部(26884)
- 发(25409)
- 课题(24121)
- 创(23843)
- 科研(23294)
- 计划(22583)
- 教育部(22518)
- 创新(22391)
共检索到2656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肖士英
现实观基于实在观。马克思判定实在即历史递进性存续。马克思现实观以历史递进性存续要求对历史样态强制规约为取向;把现实理解为满足历史递进性存续要求的历史样态;把现实的实现机理理解为客观强制与自觉强制的实践性统一;把历史是否满足历史递进性存续的要求,判定为区分正现实、负现实的尺度。现实观的特征是:具有纵、横融通的结构;以历史递进性存续为其历史与逻辑起点;可验证;具有实践性、整体性和追求人递进性解放属性;以历史内在尺度为其生成的根据;以历史递进性存续要求对历史样态强制规约为其理论框架;以现实概念为其哲学总体性范畴。现实观的意义是:优化实践观、彰显消解现代性困境的出路、孕育科学的社会危机理论等。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郭砚莉 汤吉军
虽然马克思没有使用沉淀成本这一概念,但已认识到沉淀成本的本质特征——成本补偿或价值实现问题。因此,从马克思价值实现角度扩展西方学者对沉淀成本概念的理解,不仅突破了西方学者沉淀成本概念仅仅与资产特征和市场交易成本相关的局限性,而且将沉淀成本和生产过程与产品价值实现联系起来,从而纳入社会再生产运动过程中。从马克思价值实现角度出发,再次回到投资生产上来,充分理解影响沉淀成本的诸多因素,为政府制定政策或制度安排提供一种新的分析视角,在于避免出现沉淀成本,形成良好的再生产过程。
关键词:
马克思 沉淀成本 价值实现 成本补偿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刘昌用
马克思的价值规定有两个基本前提,即"政治经济学只研究财富的社会形式"和"交换必有共通物",其价值概念具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两重性质;价值的本质是社会分工条件下生产者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马克思的价值规定存在着既排斥使用价值又严格依赖于使用价值的内在矛盾。马克思通过从"社会总劳动"到"社会劳动"的概念替代"化解"了内在矛盾,并通过劳动二重性理论构建起价值规定的完整逻辑形式。但事实上,概念替代和劳动二重性仅仅掩盖了矛盾,并没有真正化解它,反而使价值规定更加远离了其现实基础——使用价值。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赵军魁
当前许多人幸福感缺失的原因尽管极其复杂,但重要原因之一,则是对幸福的内涵和特征缺乏科学正确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全面最科学最正确的幸福观。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内涵和特征做出科学的把握和理解,对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顾海良
对经济思想学派或流派的分析,是马克思经济思想史观的重要内容。1845年对李斯特经济学的评论,是马克思对经济思想学派独立研究的开端。1847年的《哲学的贫困》对经济思想流派研究的基本问题和根本原则以及当时"宿命论学派"、"人道学派"和"无产阶级的理论家"等"各种学派"作了分析。《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在对巴师夏和凯里经济思想的比较分析中,对李嘉图和西斯蒙第之后经济思想分野的四种倾向和作为"例外"的庸俗经济学流派的基本特征作了阐述,对经济思想流派分野的"起源型"因素作了分析。《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按照剩余价值思想的历史发展,对经济思想的各种流派的基本脉络和嬗变作了系统分析。在...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赵英杰
按照斯威齐对马克思《资本论》的理解,马克思的分析暗含的一个重要假设是产品的同质性。整体来看,马克思虽然有对产品异质现象的描述,但确实没有进行过系统地阐述,当然也就不可能在分析中系统地考虑产品异质性可能会带来的影响。张伯伦将"产品差异"假设引入到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当中,他之后的诸多学者延续了他的分析思路,但这样的研究在理论基础和概念界定等方面存在明显缺陷。本文以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产品差异"为分析对象,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重新界定,说明"产品差异"假设的引入有助于理解垄断价格与价值规律间的关系,有助于对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
关键词:
产品差异 垄断价格 生产关系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张霞
"源初语境"意味着进入文本,厘清文本间的相关勾连,让"深意/原意"在文本的对话中显示出来。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劳动的人性假设有着"谋生劳动说"和"类本质说"的双重表达。"谋生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异化劳动"的最初表达,对谋生劳动四个规定的"表现说"把"规定说"的丰富内涵简单化了,应该回归文本的"谋生劳动规定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人人都得到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和其他资料提供了根本保障。
关键词:
谋生劳动 异化劳动 源初语境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马军 高晓雁
生产力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中不断生成与确证的人的本质。经过在社会横向上个体对类本质不断占有的拓展,以及在历史纵向上劳动从物质手段向精神实现转变的拓展,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最终将实现统一。资本增殖机制使人对自然只在效用属性上片面张扬主体性而出现生态危机。这种片面张扬的主体性在社会横向上表现为生产力发展与个体限定悖论,在历史纵向上表现为物质资料生产扩大与人的物化悖论。市场经济已进入智力生产阶段,将拓宽马克思生产力与人发展的新视阈。但资本主义生产从相对过剩演化为绝对过剩,无法使智力生产阶段的市场经济充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魏民
以劳动力商品论和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工资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最独特的理论。它在劳动力价值、劳动生产率、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工资、名义工资、实际工资、价格、资本积累、劳动力供求和工资争议等一系列经济范畴上全面分析了市场经济的工资运动规律。本文力图整体和准确地概括这一分析体系,并揭示其对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资运动规律和工资改革问题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工资理论,现实意义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张红柳
马克思基于"生产一般"的抽象将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构造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这个意义上说,"生产一般"也是"流通一般"。同时,马克思在一个"复数的体系"中而不是"单数的体系"中考察"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关系,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与实现的来源。马克思流通观不仅通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彰显其重要性,而且在现代经济学发展中也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理解并恰当把握马克思流通观的方法论前提与理论特征,不仅对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取得的经验与教训具有现实意义,对理解西方经济学的当代发展也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 流通观 生产一般 理论特征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彭五堂
在《资本论》第二卷中,马克思使用结构分析和均衡分析方法,研究了资本主义增长过程,建立了第一个经济增长模型,从而揭示了劳动、资本和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并认为资本主义增长具有不稳定性。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对我国当前的经济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政府在推动经济增长过程中应利用宏观调控和收入政策保持产业结构和收入结构基本平衡。
关键词:
马克思 经济增长 理论 模型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丁任重 杨惠玲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仁营 刘娟
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极大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加剧了对工人的控制和剥削,机器对工人的排挤使"异化劳动"达到了顶点。我国制造业在升级换代的过程中出现了"机器换人"的现象,马克思的"机器排挤工人"思想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这一现象,并对我们处理其过程中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关键词:
马克思 机器排挤人 意义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张辉 安素霞
马克思商品二因素理论,即使用价值和价值,以及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物。撇开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对于分析我国现实商品生产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以及商品交换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 商品二因素理论 现实意义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胡若痴 刘紫瑶
财富创造—财富本质—财富分配是马克思财富思想展开的三重逻辑。自由时间一般不直接创造财富,但“财富就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自由时间在肯定财富源泉中赋能财富有效生成;财富的本质就在于财富的主体存在,自由时间是对财富主体的确认经历基本认同、全面背离到有效确认的曲折历程;真正自由时间能彰显分配正义,体现财富主体性与公共性协同推进。马克思的财富思想启迪我们,自由时间是衡量共同富裕水平的应有尺度。在推进共同富裕征程中需厚植“享有”自由时间的理念,优化“共创”自由时间的条件,营造“享受”自由时间的氛围。以“共创”为基础实现从“享有”到“享受”自由时间的跃升,是对财富主体性与公共性的深层确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