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639)
2023(2558)
2022(2181)
2021(2276)
2020(1878)
2019(3980)
2018(3990)
2017(6853)
2016(4102)
2015(4907)
2014(4821)
2013(4492)
2012(4539)
2011(4125)
2010(4355)
2009(4256)
2008(4460)
2007(4348)
2006(3950)
2005(3614)
作者
(13231)
(11231)
(10964)
(10618)
(7153)
(5535)
(5070)
(4318)
(4294)
(4044)
(3810)
(3734)
(3719)
(3637)
(3604)
(3447)
(3334)
(3278)
(3275)
(3261)
(3089)
(2806)
(2728)
(2600)
(2519)
(2517)
(2497)
(2492)
(2410)
(2285)
学科
(14886)
经济(14861)
管理(9786)
(9617)
(7990)
(7342)
企业(7342)
教育(6162)
方法(5125)
理论(4858)
中国(4429)
政治(4022)
思想(3768)
数学(3609)
数学方法(3462)
(3408)
经济学(3276)
(3238)
(3156)
(2993)
思想政治(2985)
政治教育(2985)
治教(2985)
德育(2967)
教学(2723)
业经(2691)
(2449)
(2348)
(2253)
贸易(2247)
机构
大学(65586)
学院(62346)
研究(23497)
(20104)
经济(19501)
管理(17584)
中国(17390)
科学(16748)
(14545)
理学(14286)
理学院(14028)
管理学(13515)
管理学院(13399)
(13148)
(12706)
研究所(11909)
(10684)
(10630)
师范(10527)
中心(10294)
(10268)
农业(10246)
业大(9697)
北京(9254)
师范大学(8522)
(8373)
技术(8261)
(7951)
财经(7912)
(7701)
基金
项目(35732)
科学(26336)
研究(24930)
基金(24359)
(21814)
国家(21602)
科学基金(17115)
社会(14396)
(13933)
社会科(13152)
社会科学(13146)
教育(12950)
基金项目(11988)
(11969)
自然(11387)
自然科(11127)
自然科学(11124)
自然科学基金(10916)
成果(10613)
资助(10498)
编号(10418)
重点(8327)
课题(7721)
(7699)
大学(7393)
(6935)
计划(6930)
科研(6899)
(6857)
(6735)
期刊
(28353)
经济(28353)
研究(19649)
中国(15862)
学报(15738)
教育(13048)
(12268)
科学(11620)
大学(11161)
学学(10173)
(9107)
农业(8069)
管理(7729)
图书(5350)
技术(5130)
财经(5006)
(4656)
(4467)
金融(4467)
(4459)
(4210)
业大(4069)
经济研究(4041)
书馆(3949)
图书馆(3949)
农业大学(3474)
问题(3178)
(3078)
(3058)
论坛(3058)
共检索到1040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求索  [作者] 李佃来  
与绝大部分政治哲学理论不同,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思想基础之一和理论落点之一,是"人道主义"。马克思政治哲学中的"人道主义",是继承和改造霍布斯、洛克以来的近现代自然主义政治哲学的理论结晶。马克思的这一改造是在两个视点上完成的:一是他在财产权大行其道的政治与社会背景下,拯救出了生存权;二是他在批判人被降格为"事物"和动物性机能的基础上,建构起了以人的自为创造本能为前提的、以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为目标的目的论。与这两种改造相对应,马克思政治哲学中的"人道主义"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基于生存权的"人道主义";二是基于"完整的人"的"人道主义"。这两种"人道主义"不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极点,而是一个既有不同侧重又密不可分的整体,总体上都是以"完整的人"为最终和最高目标的。马克思在晚年作品中很少直接使用"人道主义"这一概念,这是因为他反对抽象谈论人道主义,而主张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内来为"完整的人"的实现寻找现实的出路。这样的出路,只能是通过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共产主义运动。正是在这种运动引领下并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人在得到彻底解放过程中实现了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能真正成为"完整的人"。在今天,全面挖掘和开显马克思政治哲学中的"人道主义"意蕴,无论对于深化方兴未艾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还是对于构建和发展具有思想解释力和现实涵盖性的当代中国政治哲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春静  于庆峰  
创新驱动战略的核心是科技创新,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对科技创新发展的动力、路径、方向和目标等一系列问题都进行了阐释。新时代科技创新思想既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又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的深层逻辑;反映了"现实的人"的主体向度;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取向。新时代科技创新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当代回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水华  
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抽象精神劳动"和费尔巴哈"感性直观"的基础上,明确把实践概念表述为感性的活动,并认为这种感性的活动是人的尺度和物的尺度的辩证统一,是自然史和人类史相互制约的现实基础,也是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过程。解读马克思实践概念中的生态哲学内涵,对于我们科学分析和应对当代生态环境问题,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现实价值。
[期刊] 求索  [作者] 白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开创人类文明新类型的巨大胜利。因此,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理论自觉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建构具备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同时,《资本论》占据着当今时代真理、道义和文明的"制高点",又为作为时代文明表征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建构提供了最经典的文本支撑。可以说,正是在理论传统、实践基础和文本支撑的"三维一体"中,作为"哲学中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建构才真正成为可能。唯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也才真正成为反映时代、把握时代和引领时代的"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广君  孙琳  
在生成论教学哲学中,教学观念中的人道主义不仅仅涉及惯常理解中的价值论立场,更重要的还在于贯穿其中的人道主义的思维向度及其认识论意义。将人道主义引入教学认识论并展开深入探讨,将进一步丰富教学认识的理论基础和内涵。教学认识论的人道主义观念,秉持促进"人"的意识觉醒的先在性,坚持人文一体观的方法论,关注反思批判基础上的自我超越,强调教学主体观、知识观、过程观等的人道主义化,以期从更基础的层面和更广阔的视野,体察、分析和解释纷繁复杂的日常教学生活。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吕峥  杜欢政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发展方向,其理论旨趣在于将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和立场与当代的生态思想加以结合,从而获得更为有效地解决当代生态危机的途径。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看来,生态危机的本质其实是资本主义危机,必须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带来的消费主义、工具理性,才能解决生态环境中的种种问题与危机。而且,就文明未来的发展而言,需要超越那种由资本主义主导的现代文明,才能真正建构起面向人类未来,承载人类共同命运,乃至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文明。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叶万军  
人的问题是任何学科都回避不了的问题。在马克思那里,他借助于经济哲学的视野完成了对人的全面考量,人的起源问题、本质问题、动力问题、地位问题和发展问题都得到了科学的回应。作为"中国版"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体现人民呼声的经济学理论,又是为人民谋福利的一门科学理论。可以说,人学之维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始终的。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赵福增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转变税收征管方式提高征管效能的指导意见》(税总发[2017]45号)的发布,标志着新一轮转变税收征管方式的启动。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基本矛盾观点、系统观点、发展观点及人本观点等基本原理,论证本轮转方式的必要性、可行性及社会性,以期增强行动的自觉性与科学性,推动税收征管方式加速转变,促进税收管理服务效能提升。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朱成全  
本文首先论述了马克思"新唯物论"思想所蕴涵的评判"万物"的两个维度——客体与主体、科学与人文、功利与超功利、利与义的关系;其次,以此为依据对马克思的经济学手稿进行了解读。认为,马克思当时总是以一定的哲学为指导,通过经济学这一科学途径,对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批判,从而设想了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其中还论述了马克思"两个维度"的思想在当代的重要意义,以及要从这"两个维度"来理解马克思的思想。
[期刊] 求索  [作者] 李佃来  
建构当代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是目前学术界的一个重大理论自觉和问题意识。只有对建构何种意义上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以及如何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等前提性问题作出清晰的判断和解答,相关探索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和进展。总体判断,由于面对繁多而复杂的问题,我们不能停留于某一个微观的节点,而应从三方面着力建构一种整全意义上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一是应避免规范性与事实性的分离;二是应实现理想性维度与现实性维度的互补与打通;三是应探索不同价值的创造性整合。
[期刊] 求索  [作者] 李佃来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构建,是当前方兴未艾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学术界目前在这个课题的研究上还存在一定欠缺,表现之一就是对这个课题具有规导意义的一些根基性问题,尚没有得到充分的思考和讨论。现实导向、理论资源与思想原则,就是这一课题所包含的三个根基性问题。从现实导向上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应是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相顺应的,能够对权利、自由、平等、公正等价值和问题作出有效回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从理论资源上说,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在为我们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所能够提供的支持和奠基上,是其他各种类型、范式和传统的政治哲学所根本无法比拟的。从思想原则上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需要发挥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化和法治社会语境下的社会生活提供一种理想性的、超越性的、具有终极意义的思想指引的功能,同时也需要发挥为"美好生活"的构造提供思想素材和思想目标的功能。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胡赟  
自由问题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关注的对象,自由不仅是衡量人类生命价值的重要标准,还是人类在实践生活与工作中努力奋斗的目标。纵观人类发展史,人类的自由并不是坐享其成的,要经过不断斗争,克服阶级、民族以及自我存在于社会的种种限制,在各种异化现象的影响下去努力争取。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发展与进步使人类社会产生异化现象,这阻碍了人类自由的获得与实现,进而提出通过斗争、革命来克服各种异化现象以实现人类的自由。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贾偲祺  温立洲  
对于《穆勒评注》的解读,学者多倾向于直接建立起马克思与穆勒之间的对话,并将货币异化或交往异化看作是对异化劳动论的补充。当文本考察从经济异化进入到政治异化,马克思对个人占有的批判就从显性和隐性两个层面逐渐呈现出来,他首先批判并否定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个人占有的合理性,接着批判并否定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个人占有的合法性。通过前者,马克思完成了对穆勒式个人占有问题的理性去蔽,揭示出货币的存在属性、商品契约的异化属性以及市民社会的异化属性。通过后者,马克思指明了货币交换所致的形式需要与现实需要之间的错位,戳破并消解了洛克式原始正义的虚假自洽。马克思在文中所实现的政治哲学批判,本质上是为探寻无产阶级于私有财产束缚下实现自由解放寻找新的可能性。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郭绍影  
马克思主义哲学犹如一座灯塔,每当世界出现重大历史事件,每当人类处于转折关头,人们都不由自主地把目光转向马克思,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新的研究,而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维度、不同层次的研究中,文化角度的研究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质规定性,是人区别于其他存在物的生活样法,虽然马克思主义没有把自己的目光专门聚焦于文化现象,没有构建知识论意义上的文化哲学或者文化理论,但是,它在人类社会历史理论上的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