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178)
- 2023(5310)
- 2022(4358)
- 2021(4073)
- 2020(3283)
- 2019(7234)
- 2018(7276)
- 2017(13463)
- 2016(7694)
- 2015(8724)
- 2014(8686)
- 2013(8246)
- 2012(7670)
- 2011(6882)
- 2010(6795)
- 2009(6238)
- 2008(6132)
- 2007(5667)
- 2006(5053)
- 2005(4456)
- 学科
- 济(28703)
- 经济(28665)
- 业(20259)
- 管理(19760)
- 企(14040)
- 企业(14040)
- 方法(12305)
- 数学(10906)
- 数学方法(10799)
- 农(10488)
- 中国(9895)
- 财(8083)
- 学(7624)
- 农业(7258)
- 制(7187)
- 体(6361)
- 劳(6194)
- 劳动(6176)
- 理论(6090)
- 业经(5811)
- 融(5601)
- 金融(5594)
- 教育(5440)
- 银(5368)
- 银行(5345)
- 行(5146)
- 务(5024)
- 财务(5003)
- 财务管理(4992)
- 企业财务(4797)
- 机构
- 大学(107611)
- 学院(107499)
- 济(44306)
- 经济(43383)
- 研究(39024)
- 管理(36650)
- 理学(31234)
- 理学院(30882)
- 管理学(30228)
- 管理学院(30050)
- 中国(29503)
- 科学(24356)
- 农(23190)
- 京(22958)
- 财(20887)
- 所(20391)
- 研究所(18691)
- 农业(18471)
- 业大(17826)
- 中心(17391)
- 江(16682)
- 财经(16499)
- 经(15097)
- 经济学(14618)
- 范(14228)
- 北京(14090)
- 师范(13978)
- 院(13853)
- 经济学院(13052)
- 技术(12863)
- 基金
- 项目(72191)
- 科学(56074)
- 研究(52039)
- 基金(51948)
- 家(46338)
- 国家(45958)
- 科学基金(38226)
- 社会(33173)
- 社会科(31157)
- 社会科学(31151)
- 省(28395)
- 基金项目(26525)
- 教育(24714)
- 自然(24218)
- 划(24052)
- 自然科(23681)
- 自然科学(23675)
- 自然科学基金(23257)
- 资助(21555)
- 编号(21150)
- 成果(17880)
- 重点(16471)
- 部(15935)
- 课题(15232)
- 发(15178)
- 创(14800)
- 国家社会(14022)
- 创新(13907)
- 科研(13803)
- 教育部(13514)
共检索到1652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振羽
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具体内容看作不包括非物质生产的劳动陈振羽经济学界流行着一种对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的重大误解,认为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具体内容看作包括非物质生产的劳动,由此把非物质生产的劳动说成也可以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劳动。我们探讨这个问...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洪武
马克思的生产劳动概念分为一般与特殊。作为特殊,资本主义“生产劳动”就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劳动概念与所生产的产品的物质形式无关,它取决于社会生产关系,所以,生产劳动在非物质生产领域里也有各种表现形式,发展非物质生产领域中的生产劳动既是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继承,又可指导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
关键词:
生产劳动 非生产劳动 精神生产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岳宏志 寇雅玲
我们认为,马克思没有提出所谓的“一般生产劳动”范畴。全世界经济学界对于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百年误解都源于这个令人难以置信的误读。由此,可以得到三个“无关论:”(1)生产劳动理论与劳动价值理论无关;(2)生产劳动理论与国民经济核算理论无关;(3)生产劳动理论与三次产业划分理论无关。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盛绍宽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基于资本主义形式下的大工业的革命本性而提出的一个与人的全面发展直接相联系的特定的历史概念。它的基本涵意就是指通过教育这个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使工人掌握物化在机器与人工业中的科学原理,以及据此建立的生产工艺,从而使大工业生产能够得以顺利进行,并使工人获得与大工业的技术基础相适应的“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它的实现也是和不断打破与消灭和私有制相联系的旧分工直接相联系的。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王珊
对亚当·斯密将劳动的生产性与劳动的物质规定性联系在一起这一错误成分的批判以及对生产劳动是与资本交换的劳动这一正确见解的发挥,马克思完成了对生产劳动理论的科学革命。马克思从社会形式规定性的角度回答了为何提供服务的劳动不是生产劳动以及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几乎不表现为生产劳动。通过将生产劳动置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现实运动过程中,马克思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科学方法呈现了生产劳动的全貌,不仅在“质”上从劳动的社会形式规定角度论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基础,还在“量”上阐明了生产劳动之于资本积累的决定性作用。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刘伟杰 周绍东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数据逐渐成为社会化生产的核心要素。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推动数据成为商品,生产数据商品的劳动包括雇佣和非雇佣两种形式,雇佣数字劳动主要在雇佣体系内生产"生产经营数据",非雇佣数字劳动则主要在雇佣体系外生产"个人数据""中间数据"和"公共数据",资本家能够同时占有这两种劳动的成果及其剩余价值;为极大地拓展剩余价值来源,资本势力凭借技术进步偏向性从生产领域向生活领域入侵,将大量数字活动转化为非雇佣数字劳动,从事非雇佣数字劳动的劳动者被抽象为一条条数据从而成为"数字化个体";"数字化个体"突破了传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劳动时间、劳动人群和劳动空间等方面的限制,但其并不拥有关键性数字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成为被资本家剥削的对象,而资本为"数字化个体"再生产支付的代价大为降低,劳动对资本的依附性则进一步增强。可见,数字资本主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但拓展了剥削范围、提高了剥削强度、增强了剥削隐蔽性。因此,我国在积极发展数字经济的过程中,不能任由私人资本尤其是外国资本控制和垄断数字平台,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促进共同富裕。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吴荣 高惠珠
共同体是一个社会历史性概念,是在劳动基础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和。共同体指向历史现实,且关涉人的本质的实现,是一切具体形式共同体的一般本质。在这种理解的指导下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资本主义共同体时便会发现,资本主义共同体正是由于以劳动的普遍异化为基础,从而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虚假和抽象。而"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作为人的本质确证的劳动贯彻到了人的存在境遇之中,因而具有彻底的现实性且符合共同体的一般本质。也正是在劳动这一层面上,"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了资本主义的虚假共同体。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陈永志
新技术革命引发了资本主义国家一般劳动过程的某些新变化 ;劳动过程与生产过程进一步分离 ;生产过程的分工协作关系和生产经营管理进一步发展。新技术革命也引发了劳动与资本关系发生相应的变化 ;劳动与资本变换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劳动对资本的隶属关系进一步强化 ;资本对劳动的剥削进一步深化。然而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并没有过时 ,因为整个物质生产过程的根本性质没有变 ,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也没有发生根本的质变 ,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实质依然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
关键词:
新技术革命 资本主义 生产劳动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王睦欣 庞德良
西方主流产业结构及其优化理论由于抛弃了肇始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生产劳动范畴,将全部经济活动甚至部分非经济领域的社会活动都看作是生产性的,使其既不能说明产业结构转换是由什么因素驱动的,也不能说明产业结构的变迁是如何发生的。遵循这一理论的政策议程不仅没有使发展中国家实现向富裕国家的转变,反而使其陷入过早的"去工业化"泥潭。马克思基于资本视角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分类及其增长效应的分析,不仅科学地阐明了产业结构变迁的内在动因,而且给出了不同于西方主流产业结构优化理论的三个基本遵循:一是实现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在国民经济生产结构中的按比例协调配置;二是实现物质生产劳动与非物质生产劳动的按比例协调配置;三是实现经济活动与社会活动的按比例协调配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荣材
劳动时间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重要概念。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科学地阐述了劳动时间与价值增殖的内在关系。文章以劳动时间为自变量,在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框架内,以剩余价值生产为考察对象,构建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函数。马克思主义生产函数具有客观性、可推导性、可应用性等理论特性。探讨和构建马克思主义生产函数,有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理解,提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应用性和影响力,因而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陈振羽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邱海平 曾悦梅
劳动力商品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之一,劳动力商品化是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的重要内涵。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全面分析了劳动力转化为商品的前提条件、历史过程和多种状况,为我们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提供了理论基础和重要启发。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数字经济和建立在数字平台基础上的零工经济与零工劳动现象蓬勃发展。在零工经济和零工劳动中,资本控制劳动的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但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本质。零工经济和零工劳动的发展,扩大了劳动力商品化的范围,加剧了劳动力商品化的不稳定性,从而更加有利于资本增殖和资本积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为指导,科学认识数字化时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和历史趋势。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魏旭 刘凡
切实将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一个首要的理论问题是如何理解实体经济及其活动构成,这是制定战略和政策的出发点。综观学术界已有的界定和分类,无论是从与虚拟经济相对应的物质生产层面,还是从价格形成的机制方面来界定实体经济及其构成,都只是“美联储提法的翻版”,即排除所谓的金融和房地产后的所有其他部门。但事实上,仅仅将实体经济界定为虚拟经济的对立面,不仅可能导致实体经济活动的泛化,而且会忽视实体经济内部的结构性问题,无法明确不同经济活动的增长效应——财富的创造者抑或财富的消耗者。将实体经济活动锁定为生产性活动的马克思生产劳动观的实体经济分类,能够提供一个更为科学的分类框架,进而能够提供一个科学产业政策供给的依据。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姬旭辉
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概念,对于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的非生产劳动出现了显著的增长趋势,其直接原因包括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体系的长期衰退,生产部门利润率的下降,以及在新自由主义主导下金融化的蓬勃发展等,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资本积累过程中价值生产与实现之间的矛盾。非生产劳动的发展成为价值生产与实现矛盾的一种暂时性解决办法,但同时也加剧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脆弱性,为危机的进一步深化埋下了伏笔。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申米玲
马克思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理论是在批判地继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的,他分别从劳动过程一般的角度;从商品生产的角度以及资本生产的角度对生产劳动作出了专门分析和阐述。马克思在论述第三产业是否创造价值的问题时,将第三产业中的服务分为两种,即可以物化的服务劳动和纯粹的服务劳动,并肯定这些服务都是生产商品,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关键词:
生产劳动 第三产业 服务劳动 商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多维审视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变迁中的资本主义制度演进——一个发展马克思经济学的新路径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力与消费力的矛盾——《资本论》中马克思消费力理论的解读及其启示
数字资本主义价值来源的四重解释路径——兼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
马克思经济学与资本主义
再论资本主义的长期波动——基于马克思主义与新创新熊彼特学派的分析
劳动资料数字化发展背景下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的新变化——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的分析
资本主义劳动力的属性与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
资本主义与城市社会变迁——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视角
马克思“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与西方“经济长周期论”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