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908)
- 2023(9832)
- 2022(8116)
- 2021(7652)
- 2020(6160)
- 2019(13931)
- 2018(13963)
- 2017(25477)
- 2016(14450)
- 2015(16057)
- 2014(16269)
- 2013(15649)
- 2012(14906)
- 2011(13713)
- 2010(13902)
- 2009(12840)
- 2008(12974)
- 2007(11883)
- 2006(10627)
- 2005(9856)
- 学科
- 济(51778)
- 经济(51684)
- 管理(38175)
- 业(34161)
- 企(29114)
- 企业(29114)
- 方法(20722)
- 学(19202)
- 中国(16408)
- 数学(15818)
- 数学方法(15525)
- 理论(15266)
- 财(14727)
- 农(13934)
- 制(13846)
- 业经(12122)
- 教育(11615)
- 体(10813)
- 融(10634)
- 金融(10626)
- 银(10575)
- 银行(10521)
- 行(10151)
- 和(10099)
- 地方(9214)
- 农业(9087)
- 务(8328)
- 财务(8296)
- 财务管理(8270)
- 技术(8018)
- 机构
- 大学(214104)
- 学院(208877)
- 研究(79439)
- 济(75721)
- 经济(73762)
- 管理(68075)
- 中国(58719)
- 理学(57021)
- 理学院(56199)
- 管理学(54796)
- 管理学院(54414)
- 科学(52075)
- 京(47611)
- 农(43760)
- 所(42783)
- 财(39690)
- 研究所(38934)
- 江(35009)
- 中心(34795)
- 农业(34795)
- 业大(34211)
- 范(31055)
- 师范(30556)
- 财经(30410)
- 北京(30258)
- 院(28375)
- 州(27734)
- 经(27581)
- 省(26535)
- 技术(26345)
- 基金
- 项目(134888)
- 科学(103477)
- 研究(95687)
- 基金(95312)
- 家(86801)
- 国家(86029)
- 科学基金(70463)
- 社会(57344)
- 社会科(53915)
- 社会科学(53898)
- 省(53125)
- 基金项目(48641)
- 自然(46490)
- 教育(46355)
- 划(46348)
- 自然科(45414)
- 自然科学(45391)
- 自然科学基金(44591)
- 资助(39609)
- 编号(38383)
- 成果(34461)
- 重点(31951)
- 部(29532)
- 课题(29338)
- 发(28345)
- 创(27704)
- 计划(26459)
- 性(26187)
- 科研(26181)
- 创新(25876)
共检索到3353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求索
[作者]
钟启东
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和批判工具,意识形态概念之所以能够发生和完成术语革命,既是因为马克思对抽象的意识形态作了具体揭示,掌握其规律和秘密;也是因为马克思通过历史性范式、时代性内容和革命性精神三个维度建构了意识形态生成转化的具体性原理,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思想基础和方法原则。“第二个结合”是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具体性原理的坚持和运用,内涵着从历史、理论到实践的意识形态逻辑,致力于贯通传统与现代,满足时代对内容的渴望,丰富了人民精神世界,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文化)理论,实现了“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既是基本原理,也是思想方法。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钢 熊昭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众多相互融通之处:在哲学领域,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将唯物论作为基本内核;农业是工业革命以前最重要的实体经济,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秉承“重农抑商”观念,认为唯有从事具体的农业、手工业劳动才能创造价值,这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石劳动价值论相一致;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价值观上异曲同工,都体现了对普通民众的尊重与关照,坚定地站在人民一边。因此,发展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得以实现。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个结合
[期刊] 求索
[作者]
肖卜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创造性提出“第二个结合”,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既为破解“古今中西之争”创造了时代条件和实践基础,又为破解“古今中西之争”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个结合”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内在逻辑,就在于它坚定了文化自信,筑牢了道路根基,巩固了文化主体性,造就了新的文化生命体,加速了文明更新,打开了面向未来的创新空间。从彼此契合、守正创新、开放包容、明体达用、互相成就等维度分析发现,“第二个结合”可以推进实现破解“古今中西之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水华
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抽象精神劳动"和费尔巴哈"感性直观"的基础上,明确把实践概念表述为感性的活动,并认为这种感性的活动是人的尺度和物的尺度的辩证统一,是自然史和人类史相互制约的现实基础,也是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过程。解读马克思实践概念中的生态哲学内涵,对于我们科学分析和应对当代生态环境问题,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现实价值。
关键词:
实践 感性活动 生态哲学 物质变换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熊玲 吴琼
民族地区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对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意义重大。新形势下,民族地区相对滞后的经济发展、多样性的文化差异、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等因素对民族地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构成了严峻挑战。为此,以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为理论基础,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引领多样性民族文化、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视大众媒体宣传,是加强当前民族地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马克思意识形态 民族地区 挑战 路径选择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胜清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意识形态理论。它的科学性表现为社会历史发展理论与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真理性耦合。不存在单纯作为社会分析理论或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邱涵 张应杭
冯契的智慧说以马克思"实践的唯物主义"为基本立场,会通中西哲学的思想资源,创建了具有鲜明时代性和民族化特征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智慧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特贡献是多方面的,就其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贡献而论不仅体现在其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研究之先河,而且还以其对本然界、事实界、可能界和价值界的四界划分为起点,最终以价值界的理想状态,即自由人格(理想人格)和自由王国的实现为归宿,构建了理论演进严谨、逻辑推演自洽,且颇具个性风范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学科体系。冯契的价值论研究从方法论层面上还为当下中国的马
关键词:
冯契 智慧说 马克思主义价值论 理论贡献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李政 王一钦 魏旭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是具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双重规定的总体方法论。在这一总体方法下还包括各种具体的方法。但总的来说,主要关涉的是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的统一以及逻辑与历史的统一,这体现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整体性、系统性特征。这种整体性和系统性统一于“具体—抽象—具体”这一科学路径之中。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不是两个独立的、截然分开的阶段和方式,而是在完整的思维行程中交互运用的方法,两者在本质上都要运用抽象力。无论研究或叙述,都需要遵循和贯彻“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这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要求。但这里的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绝不是理论体系的逻辑开端与历史起源相对应,而是“主体”的历史在逻辑思维中的再现。只不过再现的不是历史本身,而是历史的本质过程,即发现并反映支配一定社会某一具体历史阶段的规律以及不同历史阶段演化的规律。陈龙博士对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理解,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误读。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赖婵丹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讲坛社会主义者们以各种形式攻击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阿·瓦格纳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与讲坛社会主义者们进行了顽强地斗争。马克思在哲学立场问题、价值论问题、社会发展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方法论问题等方面批判了阿·瓦格纳唯心的、抽象、形而上学的思想观点。马克思揭示了阿·瓦格纳的资产阶级本质,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唯物史观,阐述了人与自然的三种关系。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敖永春 张振卿
在网络环境下巩固加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统领作用是当前一项重要工作。加强监管,维护高校网络环境安全,推动高校网络阵地监管制度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充分运用网络条件,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实效性。党的十九大报告站在全新的历史方位上强调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复杂性和极端重要性,指出我国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机遇挑战,提出了一系列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管控的举措。针对互联网、大数据环境下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新特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瑞明 史新星
“第二个结合”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主要体现在农村社会治理、农耕技术发展、农事习俗形成等方面。在现代农业技术与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虽然农耕文化的传承面临诸多挑战,但其所蕴含的田野智慧却依然能为乡村振兴,乃至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诸多有益滋养。以“第二个结合”为指导,新时代要把优秀农耕文化传承融合于乡村振兴战略这一主题中,通过乡风道德营造、多元乡村治理构建、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等多种路径去实现。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杜欢政 聂雨晴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第二个结合”,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发表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契合实际、内容完整、逻辑严谨的重要论述。从理论内涵上看,这一论述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凝练概括,又是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精华的深层把握,即理想追求、思想主张和精神特质的契合。从历史赓续上看,这一论述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百年历史经验的总结,又是思想解放与理论突破的相伴而生。从实践向度上看,必须立足中华民族的伟大实践,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从价值意蕴上看,这一论述对于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推进与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破解全球性发展难题及滋养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第二个结合 高度契合 中国式现代化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张建荣
随着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世界历史”成为当下现代化发展的时代境遇和研究视域。作为世界历史的“资本”阐释,《资本论》较为全面地呈现了世界历史的逻辑起点、内在动力、拓展空间和发展界限,并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刻揭示中发生世界观转变、对社会历史现实进程的总体考察中实现方法论变革以及在对资本逻辑造成人的消极发展的无情批判中提出价值观展望,最终达成了对世界历史之谜的解答。这一解答对于如何在新的历史方位、新的发展形势和新的时代任务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而推进世界历史进程有着重要的现实启示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