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746)
- 2023(8472)
- 2022(7088)
- 2021(6424)
- 2020(4856)
- 2019(11165)
- 2018(10984)
- 2017(19634)
- 2016(11022)
- 2015(12329)
- 2014(12319)
- 2013(12239)
- 2012(12297)
- 2011(11516)
- 2010(11964)
- 2009(10924)
- 2008(10848)
- 2007(9995)
- 2006(9274)
- 2005(8810)
- 学科
- 济(52694)
- 经济(52624)
- 业(25765)
- 管理(24331)
- 农(19777)
- 地方(19317)
- 中国(19301)
- 企(17549)
- 企业(17549)
- 业经(14715)
- 农业(13972)
- 方法(12417)
- 学(12403)
- 发(11720)
- 融(10690)
- 金融(10686)
- 地方经济(10265)
- 财(10209)
- 银(10191)
- 银行(10166)
- 行(10029)
- 数学(9840)
- 制(9691)
- 数学方法(9687)
- 发展(9090)
- 展(9056)
- 教育(8489)
- 环境(8333)
- 贸(8258)
- 贸易(8245)
- 机构
- 学院(165494)
- 大学(164052)
- 研究(67247)
- 济(65418)
- 经济(63819)
- 管理(53624)
- 中国(51189)
- 理学(44001)
- 理学院(43268)
- 科学(42375)
- 管理学(42335)
- 管理学院(42022)
- 京(37572)
- 所(36233)
- 农(33723)
- 研究所(32600)
- 财(31819)
- 中心(29064)
- 江(28485)
- 范(27502)
- 师范(27232)
- 农业(25976)
- 北京(24610)
- 业大(24204)
- 院(23869)
- 财经(23405)
- 州(22869)
- 省(22646)
- 师范大学(21814)
- 经(20968)
- 基金
- 项目(100731)
- 科学(78268)
- 研究(75788)
- 基金(69727)
- 家(61369)
- 国家(60744)
- 科学基金(49896)
- 社会(47086)
- 社会科(44269)
- 社会科学(44258)
- 省(41129)
- 基金项目(36049)
- 划(34769)
- 教育(34170)
- 编号(31170)
- 自然(30022)
- 自然科(29267)
- 自然科学(29256)
- 发(28766)
- 自然科学基金(28704)
- 成果(27646)
- 资助(27540)
- 课题(23782)
- 重点(23626)
- 发展(23186)
- 展(22766)
- 部(21283)
- 创(20822)
- 年(19440)
- 创新(19425)
共检索到2810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石玉顶
马克思恩格斯面对资本主义工业化时期城市的扩张所引起的城乡对立和矛盾的现实,提出了丰富、系统且富有科学预见性的城乡统筹发展思想。学习和领会这些思想,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城乡关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林祖华
改善民生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课题。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全部学说中,充分认识人民群众的作用、切实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其重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对当今中国不断推进民生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 民生思想 人民群众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皇甫鑫 唐依
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的视角对城市和乡村及其关系进行了理论探索,提出了城乡分离、城乡对立、城乡差别、城乡融合的经典论断。反观当今中国,城乡分离、对立、差别的问题依然存在,并且愈演愈烈,已经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瓶颈,要想跨过这个瓶颈达到城乡融合的良好态势,就必须有针对性地解决城乡发展的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提升城乡命运共同体的关系联结度。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范根平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原理批判资本主义城乡关系异化以及对前人的城乡理念进行"扬弃"的结果。其主体内容包括城乡融合的逻辑必然、本质内涵和实现条件,最终致力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成功走上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道路。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道路从理论层面、价值层面和实践层面创新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有助于从根本上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促进城乡高质量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盛辉
马克思恩格斯分析研究资本主义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撷取空想社会主义的城乡关系发展的相关理论,形成了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的城乡融合及其发展思想: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实现城乡融合的前提;发展和协调布局生产力是实现城乡融合的基础;以城带乡是实现城乡融合的重要途径;工农产业融合是实现城乡融合的客观要求;科学技术发展是实现城乡融合的重要推力。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是新时期统筹城乡发展、协调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理论指南。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黄瑾 王敢
在深刻揭穿自由贸易论者所散播的贸易自由可以提高工人工资、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谬论的同时,马克思恩格斯辛辣讽刺了自由贸易论者以"自由"之名掩盖剥削雇佣工人和殖民地人民之实。他们还揭示了自由贸易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关系,以及自由贸易背后的工业垄断优势。针对有人提出中国主张自由贸易、反对逆全球化是一种"错位"的质疑,本文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由贸易思想,指出自由贸易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只有把中国自己的事办好,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自由贸易乃至对外开放才能行稳致远。
关键词:
自由贸易 资本 生产力 人类命运共同体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邓小华
马克思恩格斯的技术教育思想来源于他们对工业革命与社会化大生产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恩格斯的技术教育思想主要围绕技术教育的地位、目的和方法三个方面展开,包括技术教育在教育系统中的核心地位观、面向人的全面发展的技术教育目的观以及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技术教育方法论。在这些思想的启发下,新工业革命时代的职业技术教育应重申其基础性地位,强化其人文本性,凸显其跨界特点。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明桂
在新自由主义冲击下,非公工会组织被异化为资方的附属机构,低权利、低福利来维持的企业高增长不具有持续性,企业和政府必须为劳动者健全的生活支付成本和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马克思恩格斯工会思想(以下称马恩工会思想)揭示了工会产生的使命和维权职能,为指导非公企业工会发展和满足劳动者的现实需要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积极组建和完善非公企业工会以扭转"资强劳弱"的不和谐局面;充分激活和发挥工会维权功能以解决工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设法探索和拓宽工会职责范围以满足工人们日益增长的公平正义需求。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高京平 苏荣
近年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但价值观念偏差、道德意识低下等问题仍需引起足够重视,这就要求我们加强道德教育,以科学的理论引领道德教育实践,推动社会良好道德风气的形成。山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讲师高凤敏写作的《马克思恩格斯道德教育思想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11月出版)一书,在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方面体现出较高的学术水平,具体可归纳为三个特点: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 思想体系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施九青
人的自由发展贯穿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发展的全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自由具有日常用语、身份认定、制度意义、科学与哲学四个层面的含义。马克思恩格斯在其文本中具体是在哪个层面上使用自由一词,要看其具体语境。马克思恩格斯人的自由发展思想经历了三个阶段:主张人的自由意识的黑格尔唯心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阶段,主张费尔巴哈的人的自由本质的异化、复归的人本主义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阶段,历史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人的自由发展思想阶段。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郭殿生 宋雨楠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导致城乡分离和对立的主要原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得城乡对立进一步强化。实现城乡融合需要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条件,而这一条件也是从现有的生产力发展需要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的理论价值主要包括它高扬了人的核心价值、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和验证了方法论的科学性等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启示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城乡共同繁荣与进步;加快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城乡融合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逐步消除城乡对立的制度条件;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依法规划,统筹协调。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林密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共产党宣言》等早期文本中,马克思恩格斯基于泛分工论的视角剖析了城市与乡村的分离运动与城乡关系的历史本质。城乡的分离与对立,是分工与所有制发展的必然后果与私有制条件下分工导致的社会历史矛盾的症候体现。因而,消灭城乡分立并实现城乡在更高历史阶段的融合发展,就构成了共产主义运动的内在趋势与要求。就如何超越城乡对立的现实举措而言,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了大工业发展的基础性与必要性,但在"农业与工业的结合"等具体举措尚显空泛。这也显示了泛分工论视域下的城乡发展观内在的逻辑困境与理论局限性。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谢永刚 刘赣州
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唯物主义学说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我们解决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引发的生态环境变化以及环境灾害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思路。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力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失调会引发诸多环境灾害现象。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机不受约束等原因是环境灾害产生的主要根源。解决生产力发展与环境灾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立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人类社会逐步向更完善的社会目标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
生产力发展 环境灾害 物质变换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向国成 刘晶晶 罗曼怡
梳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分工理论,可以发现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早已阐述分工发展与市场扩展之间循环累积的相互促进关系,而这被理论界称之为"斯密-杨格定理"。从思想史贡献和理论体系来看,这一命名完全忽视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贡献。本文忠实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论著,开展了以下工作:(1)追溯思想渊源,梳理发展脉络,从思想史上阐明是马克思恩格斯最早最完整地论述分工发展与市场扩展之间循环累积的相互促进关系思想;(2)阐明"两类分工"在分工发展与市场扩展中的地位,并对"分工是政治经济学的一切范畴的范畴"提出新解释;(3)基于分工是"社会劳动的总体形态",解析分工的内在结构,提出以分工发展与市场扩展之间循环累积的相互促进关系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机制,以此为基础解释现实经济问题,说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分工与市场思想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
分工发展 市场扩展 经济发展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