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841)
2023(7944)
2022(6753)
2021(6257)
2020(5122)
2019(10783)
2018(10912)
2017(19981)
2016(10760)
2015(11971)
2014(11642)
2013(10846)
2012(9593)
2011(8821)
2010(8754)
2009(8301)
2008(7511)
2007(6832)
2006(6008)
2005(5061)
作者
(29533)
(24730)
(24588)
(23368)
(15416)
(11710)
(11318)
(9516)
(9352)
(8671)
(8315)
(8133)
(7777)
(7667)
(7538)
(7529)
(7399)
(7302)
(7256)
(6819)
(6103)
(6097)
(5907)
(5772)
(5674)
(5490)
(5428)
(5320)
(5020)
(4936)
学科
(37156)
经济(37009)
管理(28474)
(25420)
(20039)
企业(20039)
方法(15257)
(13958)
中国(11784)
数学(11261)
数学方法(11115)
业经(10788)
(9778)
理论(9663)
(9431)
农业(8842)
(8786)
(8106)
(7234)
教育(7150)
(6911)
贸易(6909)
地方(6771)
(6649)
(6146)
银行(6124)
(5937)
(5821)
金融(5813)
环境(5760)
机构
学院(144802)
大学(140771)
(55052)
经济(53823)
管理(51181)
研究(49356)
理学(43928)
理学院(43451)
管理学(42535)
管理学院(42299)
中国(36819)
科学(31031)
(29348)
(27574)
(25912)
(25000)
研究所(22740)
中心(22490)
业大(22413)
(22291)
农业(21837)
财经(20314)
(20189)
师范(19923)
(18305)
技术(18122)
(17931)
北京(17786)
(17576)
经济学(16462)
基金
项目(98118)
科学(76692)
研究(73602)
基金(69306)
(60786)
国家(60212)
科学基金(51053)
社会(47391)
社会科(43644)
社会科学(43633)
(40080)
基金项目(35559)
教育(34635)
(33024)
编号(31763)
自然(31708)
自然科(31015)
自然科学(31007)
自然科学基金(30420)
资助(27369)
成果(25433)
课题(22231)
重点(22138)
(21214)
(20822)
(20687)
创新(19263)
项目编号(19162)
(19081)
国家社会(18988)
期刊
(67359)
经济(67359)
研究(41770)
中国(32102)
(26510)
学报(25125)
科学(21703)
教育(21450)
(20146)
管理(19218)
大学(18763)
农业(18025)
学学(17709)
业经(13433)
技术(12686)
经济研究(12072)
(10646)
金融(10646)
财经(9754)
(9035)
(8549)
(8238)
商业(8123)
问题(7455)
职业(7167)
图书(6827)
业大(6616)
科技(6407)
统计(6333)
(6003)
共检索到2181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覃志红  
在消费社会,生产的基础性作用受到质疑,马克思生产理论遭遇到严峻的挑战。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这一"原本"进行批判的过程中,总体生产思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马克思坚持了一种生产的自我反思的批判态度。在他看来,"生产是总体",生产的这种总体性不仅体现在生产的内容上,还体现在生产的过程、结构、环节及其社会功能上。从马克思总体生产思想的视域来审视当今的消费社会,可以发现,消费作用的凸显并未脱离生产的逻辑,其背后有着深层的社会生产背景。在消费社会,符码并非取代物质生产而完全居于主导,而符号消费的实质是一种精神消费,消费社会仍旧遵循着资本生产的逻辑,它本身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摆脱当前金融危机的根本出路...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何柏略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消费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现实考察所形成的重要理论。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社会消费问题进行了批判,明确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生产方式导致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无限扩大造成社会生产的相对过剩与普通民众的消费能力不足,导致资本主义出现财富与贫困双重积累而引发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社会主义条件下,消费成为社会生产的目的,也成为社会生产发展的内在动力,在生产和需要之间建立起一种更为合理的联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树立科学的消费理念,加快消费模式转变。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波  
通过对康德与马克思理论的分析研究,哲学价值论所关注的是人的生存论意义问题。价值理念只是随着人的不断发现、确证、建构与批判阐释得以澄明。人的"生命-生存-生活"是价值问题旋转的枢纽。人是有生命的,生命的生存活动是一种社会性的历史活动。在此活动中,人不断创造、确证并追问着自身存在的意义——什么样的生活是值得过的,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正当的,什么样的生活才能使每一个个体能够得以自由、平等、全面的发展。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有奎  孔明安  
在身体与灵魂的二分中,柏拉图以来的传统形而上学强调灵魂、理性、思想对身体的贬低、鄙视和压制,尼采颠覆了这一传统,他反对以理性为准绳,主张身体才是生命的基本条件,强调"对肉体的信仰"。尼采肇始的以身体为中心代替以灵魂为中心的观点,并没有自然而然地导致身体的解放。相反,伴随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身体不可避免地被资本强暴了,它被纳入资本的结构化运作体系之中,异化为工具性和效用性的存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条件下的身体异化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生产性的身体异化,另一种是消费性的身体异化。这两种异化都是在空间生产过程中完成的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付文军  卢江  
劳动和资本的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核心话题。在对分工协作和机器大工业的政治经济学考察中,马克思深刻揭示了生产工人从“局部工人”向“总体工人”转变的逻辑。“总体工人”是由片面的“局部工人”社会地结合而成的一个总体性存在,它是在协作之中生成的一种有机的生产关系,它顺利地实现了生产活动在时间上的继起和空间上的并存。“总体工人”的出场一方面充实了无产阶级队伍、扩大了剥削材料、延展了剥削范围、构筑了严苛的劳动和工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未能实质性地改变阶级关系,“总体工人”依旧是自由的一无所有者、剩余价值的生产者或人格化的剩余劳动时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马克思创造性地提出了“总体工人”的概念,不仅为我们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劳资关系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参照,也为我们展望人类未来前景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方向指引。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明桂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马克思在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为生产而生产"和庸俗社会主义"分配决定论"的基础上,科学地阐述了财富生产和财富分配的辩证关系。在我国社会由生存型阶段向发展型阶段转变之际,财富生产和财富分配关系异化问题仍然没有根本解决,这为重构二者关系提供了契机。为此,我国应从根本上将为出口而生产、为GDP而生产转到为国内消费而生产上来,通过调整生产资料占有形式来解决分配的不公问题,以保证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和财富生产的成果。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李武装  
空间介入正义并不断生产出各种空间正义问题早已稀松平常。西方哲学在经历了古代原初经验空间与近代科学化空间讨论之后,尤其是自笛卡尔以降,空间的主体与身体向度得以渐次展现,并在梅洛·庞蒂、海德格尔那里获得圆熟。在西方众多空间阐叙逻辑中,列斐伏尔的"社会空间"理论可谓一个伟大发现,但它终究有别于马克思意义上的空间生产(空间实践)理论,因为在根深蒂固处,后者更具批判特质与实践旨趣。我们今天重新梳理西方哲学(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种种空间面相并反思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一方面旨在资源萃取基础上阐扬和提升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砥砺其新时代的理论解释力和现实穿透力;另一方面,也是为着回应新时代中国"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空间堂奥,希冀从反思批判中获得合宜的本土空间方案。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姚晓红  郑吉伟  
在西方现代绿色思潮中,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生态批判彰显出独特性。他们通过对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反思,开启了对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生态批判的理论前提。重点围绕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根本目的、生产方式、技术利用方式等,他们多维度透视了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与生态原则的内在冲突。在对资本再生产发展趋势进行研判的过程中,他们既肯定资本积累一定限度内暂缓生态危机的能力,同时又对生态资本主义予以否定。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思想既有合理因素,又有其不容忽视的内在缺憾,正确认识和评价这一思想对我国生态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王雨辰  
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哲学对当代西方社会现代性问题的研究 ,主要体现在他们对当代西方社会“异化问题”、“消费主义文化问题”、“社会危机”问题的分析和批判上 ,本文分析了他们的理论得失及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借鉴意义。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赵志强  杨建飞  
资本逻辑是资本追求价值无限增殖的逻辑,资本的逐利本性是资本逻辑最为深刻的体现。马克思通过对资本本性、资本主义生产逻辑和消费逻辑进行激烈的生态批判,深刻揭示了资本逻辑与资本主义生态危机之间的内在关系,这对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镜鉴的作用。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为实现资本逻辑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协调统一提供了科学指南。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舒志定  
我们追求怎样的教育正义,取决于我们阐释教育正义的思想方式。马克思正义理论为我们阐释教育正义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因为马克思不否定"正义"问题,只是对"人权"或"法权"视角阐释"正义"的观点进行了批判,提出现实社会是讨论正义问题的前提,消除人的异化、实现人的自由发展是正义的价值尺度。重读马克思正义理论,目的是准确把握马克思处理正义问题的思想方式,并以这种思想方式指导我们对教育正义的阐释,它要求我们立足现实社会理解教育正义,坚持教育正义的历史性原则,确立人的自由发展目标是评判教育正义的依据,并以此作为建构教育制度的价值追求,展现马克思正义理论对指导中国教育改革的当代价值。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郑祥福  卢烁乐  
文化批判是推进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明确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立场与基本观点,对于当代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以此为宗旨,本文从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出发,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文化的现实基础是生产方式,并由此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是基于社会主义人的全面发展之上,从而揭示资本主义文化背后的生产方式之本质的。进而,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的分析,阐述了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指导当代我国文化发展的问题。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赖婵丹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讲坛社会主义者们以各种形式攻击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阿·瓦格纳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与讲坛社会主义者们进行了顽强地斗争。马克思在哲学立场问题、价值论问题、社会发展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方法论问题等方面批判了阿·瓦格纳唯心的、抽象、形而上学的思想观点。马克思揭示了阿·瓦格纳的资产阶级本质,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唯物史观,阐述了人与自然的三种关系。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杨韵韵  刘同舫  
马克思对蒲鲁东的"小资产者"立场和"先验的上帝"假设进行了批判,从而揭示出蒲鲁东历史意识的前提性局限。蒲鲁东在对所有权合法性的质疑和对政治经济学的"重建"中完成了对历史规律的探索,并由此形成了一定的历史意识。但他将历史规律归结于某种观念的逻辑演绎,因而无法提出变革所有权和建构未来社会形态的可行性方案。马克思指认出蒲鲁东的历史意识是植根于"小资产者"的狭隘、精致的利己主义,其根本目的在于捍卫"小资产者"的个人财产与私人利益,所以蒲鲁东的理论非但无法将人类社会引向未来的光明前景,甚至可能会诱使人们倒退回中世纪。马克思批判蒲鲁东无法理解与把握"现实的人"在物质生产实践过程中创造了人类历史这一客观事实,只能将历史规律诉诸"先验的上帝"这种"冒牌的黑格尔词句",陷入了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的泥淖。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柴鑫鑫   高梦娇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根基和保障,但在资本“效用原则”与增殖性的驱使下,人类社会生态问题日益凸显。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剖析资本主义与生态破坏的共生关系,探索人与其“无机的身体”疏离的根源,论证“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对资本吞噬自然的催化作用,对资本主义的反生态本性进行了深刻批判。为应对生态危机的蔓延与恶化,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探讨了生态危机的产生根源和化解方案,但仍存在着悖离马克思主义理论原意和实践品格的倾向。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破解全球生态危机、建设清洁美丽的中国与世界,既需在理论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和原则,又需在实践中探索解决生态问题的有效进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