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961)
2023(4054)
2022(3434)
2021(3141)
2020(2524)
2019(5768)
2018(5491)
2017(10539)
2016(5403)
2015(6206)
2014(6111)
2013(6002)
2012(5619)
2011(5253)
2010(5389)
2009(5330)
2008(5760)
2007(5304)
2006(4862)
2005(4417)
作者
(16080)
(13510)
(13386)
(12594)
(8790)
(6339)
(6296)
(5134)
(4920)
(4825)
(4581)
(4422)
(4384)
(4340)
(4292)
(4045)
(3987)
(3935)
(3894)
(3812)
(3459)
(3310)
(3297)
(3256)
(3072)
(2983)
(2921)
(2737)
(2638)
(2633)
学科
(25072)
经济(25051)
(16633)
贸易(16625)
管理(16460)
(16288)
(16114)
(15158)
企业(15158)
方法(11014)
数学(8060)
数学方法(7993)
(7660)
(6738)
理论(6661)
中国(6435)
关系(6272)
(5836)
财务(5829)
财务管理(5822)
业经(5800)
(5730)
企业财务(5472)
教育(5391)
出口(5267)
出口贸易(5267)
(5267)
(5263)
(4920)
国际(4710)
机构
大学(92660)
学院(90792)
(41367)
经济(40714)
研究(29589)
管理(29310)
理学(24759)
理学院(24486)
管理学(24205)
管理学院(24039)
中国(21412)
(19627)
(18416)
科学(16056)
财经(15875)
(14868)
经济学(14279)
(14254)
(13688)
(13658)
师范(13608)
研究所(13233)
经济学院(12866)
(12156)
中心(11697)
财经大学(11626)
北京(11570)
师范大学(11009)
(10944)
(10850)
基金
项目(51846)
研究(40540)
科学(40451)
基金(38035)
(32096)
国家(31812)
社会(27134)
科学基金(26576)
社会科(25508)
社会科学(25502)
教育(19281)
基金项目(19037)
(19002)
编号(16287)
(16101)
资助(15286)
自然(15160)
成果(14837)
自然科(14749)
自然科学(14748)
自然科学基金(14502)
(12352)
重点(11809)
课题(11480)
(11430)
国家社会(11384)
教育部(11172)
(10910)
人文(10871)
(10829)
期刊
(47517)
经济(47517)
研究(31625)
(17078)
学报(14650)
中国(14605)
(12536)
教育(12021)
科学(11492)
大学(11384)
管理(11324)
国际(10834)
学学(10489)
财经(10006)
(9762)
经济研究(9081)
(8696)
问题(8047)
(7633)
金融(7633)
业经(7201)
农业(6360)
(6061)
贸易(6061)
技术(5968)
世界(5947)
商业(5454)
国际贸易(5134)
经贸(4634)
(4592)
共检索到1413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刘顺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自由贸易”的批判,是其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关键“病理”入口。这一批判具有鲜明靶向,使他深刻认识到资本主义自由贸易的二重性,即把资本矛盾传导至全球和在驱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加速社会革命。批判的价值和意义,始于经济问题但不止于经济领域、始于批判但决非停留在批判,而是站在人类解放和制度进阶视野上,“由此出发”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源矛盾及演进趋势。当今世界变乱交织,受资本逻辑操弄的虚假自由贸易大行其道。这不仅侵蚀全球产供链的稳定韧性,而且隐遁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新样态、折射资本主义制度新困境、透射资本主义演进新趋势。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吴大娟  
精神生产是构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重要范畴。马克思在批判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精神生产理论的非人性、非历史性和非批判性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精神生产做了鞭辟入里的哲学经济学剖析。精神生产就其本然状态,体现为人类自由自觉的感性实践活动,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精神生产被资本增殖逻辑裹挟,异化为商业交易和为资产阶级统治鸣锣开道的意识形态工具,丧失了最初的崇高气节和艺术气息,这种“生产主义”导向的精神生产将被“自由精神生产”代替。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精神生产剥削本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实质上是对以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核心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社会关系的批判。在“非物质生产”风靡全球的数字信息时代,精神生产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宽,生产的精神性扩展和精神的生产性弥漫交相强化、彼此渗透,资本扎根精神生产领域隐性盘剥“活劳动”,致使劳资关系进一步恶化紧张。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精神生产的批判,对于澄明当今时代资本主义精神生产的变化与实质,把握精神生产的“精神政治学”趋向,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生产建设,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刘顺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资本主义"保护关税制度"既是资本物权统摄价值分配、主导全球生产秩序的一种霸凌手段,也是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最大化资产阶级利益而择机采取的权宜性策略,在本质上属于资本逻辑在国际经济交往领域的排他性表现。他们认为该制度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建立民族工业的制度壁垒、实现垄断的经济政治屏障、最终操纵利润的重要工具。时至今日,尽管一些历史情节有所变化,但马克思、恩格斯的深刻批判思想并未过时反而历久弥新,对我们认识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以美国保护主义为代表的逆全球化新动向,仍具有无可挑剔的重大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姚晓红  郑吉伟  
在西方现代绿色思潮中,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生态批判彰显出独特性。他们通过对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反思,开启了对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生态批判的理论前提。重点围绕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根本目的、生产方式、技术利用方式等,他们多维度透视了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与生态原则的内在冲突。在对资本再生产发展趋势进行研判的过程中,他们既肯定资本积累一定限度内暂缓生态危机的能力,同时又对生态资本主义予以否定。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思想既有合理因素,又有其不容忽视的内在缺憾,正确认识和评价这一思想对我国生态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苏宝芳  
19世纪40年代初,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还没有颁布早期环境立法之前,马克思恩格斯就开始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问题。他们具体地考察和分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环境污染的类型、状况和危害,深刻揭示了造成环境污染的认识根源、阶级根源和社会根源,并富有卓见地提出了解决环境问题的可能性途径。这些思想对认识和解决今天的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朱晓彤  
数字技术增强了社会需求的透明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盲目性。看似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发生条件已经不存在了,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模式并未改变,数字技术和资本逻辑反而相互强化。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下,马克思所论述的经济危机从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变始终成立,同时也要高度关注当代资本主义自身的调整与危机的形变。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经济危机倾向表现为数字劳动的异化与全面剥削的出现、数字信息的垄断与生产比例的失衡、数字市场的形成与全球危机的生成。在此背景下,中国应该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转危为机”,把握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维度。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冯明宇  
基于资本主义“崩溃论”的不同时期境遇,可将其在马克思之后的思想史演进分为三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国际理论家围绕其各持己见的“论争期”;20世纪上半叶,列宁以科学的帝国主义论对其赋予新内涵的“发展期”;20世纪中期以来,当代西方左翼在新帝国主义研究中使其发生变形的“裂变期”。马克思之后“崩溃论”思想史演进的“论争期”和“裂变期”,与资本主义两次发展高峰相重叠,理论家因对当时资本主义的现实考量而偏离“崩溃论”的经典分析模式;产生于“发展期”的列宁帝国主义论,同马克思的“崩溃论”分析模式内在一致,是“崩溃论”的20世纪新发展。在21世纪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遵循马克思与列宁的资本—帝国主义发展趋势分析模式,坚持并续写资本主义“崩溃论”。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曹卫东  汪尧翀  
传统资本主义批判以马克思与韦伯为主流,桑巴特相对弱势和边缘化。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从生产转入消费阶段,桑巴特从奢侈消费批判资本主义的视角重新受到重视,并在现代思想中形成了四种理解奢侈的思想范式。德国学者伯麦立足于批判理论传统,认为资本主义已进入了审美资本主义阶段,其特征在于私人领域经济化,关注的重点是消费或者说生产的展示,产生了一个名为审美价值的新价值维度。审美资本主义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积极诉诸传统资源,在价值层面上不断地自我理解和自我建构的特点。这启发我们反思社会主义也应该从传统资源中寻找支撑,实现自身的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贾振博  
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变革使得资本主义发展到了数字资本主义阶段。数字资本主义内生为资本逻辑下的监控性社会,进而侵犯人们的隐私、控制人们的生活甚至使人产生技术异化。反思智能技术的发展,有必要推进对数字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要着眼于对数字资本主义时代数字拜物教性的批判,从而揭示数字资本主义时代被掩盖的不平等关系,进一步阐释数字资本主义劳动异化的形式和特点,既要促进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又要为当代社会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园  
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的建设目标和必然选择,需要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模式。通过对18—19世纪西方现代化的现象批判和本质批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以资本增殖为目标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价值观本质上是反生态的。从文化传统、历史背景和基本国情出发,借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经验教训,中国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马克思恩格斯的资本主义生态批判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在发展观、生态观和群众观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可以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工业生产的构想、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启发。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园  
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的建设目标和必然选择,需要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模式。通过对18—19世纪西方现代化的现象批判和本质批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以资本增殖为目标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价值观本质上是反生态的。从文化传统、历史背景和基本国情出发,借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经验教训,中国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马克思恩格斯的资本主义生态批判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在发展观、生态观和群众观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可以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工业生产的构想、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启发。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冉凌宇  
一系列黑天鹅事件的发生标志着全球化进入了新阶段。后世很多马克思主义学者在援引《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全球化问题时,因缺乏超越论视野,总是将研究集中在生产领域而忽视了流通领域,这将直接导致研究停留在表象层面。基于超越论视野,我们能看到马克思早已从剩余价值在流通领域的实现中揭示出了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本质,即在共同体的差异中追求剩余价值的实现。通过对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构成元素——资本、民族、国家进行分析,还能发现导致当代全球化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根本原因是,资本无法实现对资本、民族、国家三位一体结构的超越而引发的历史的反复。基于上述研究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视野用以解释民主社会主义、区域经济体、民粹主义和分配正义等现象,进而对基于流通领域社会主义应该如何实现对资本主义的超越有所启示。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柳欣  
20世纪50—80年代的著名"剑桥资本争论"揭示出主流新古典理论存在不可避免的逻辑矛盾,表明目前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所有由货币量值表示的统计变量完全由社会关系或特定的货币金融体系决定,而与主流经济学基于生产函数的技术分析无关。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是现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与之相联系的生产关系与分配关系,其核心是以货币为基础的资本与雇佣劳动,由此形成以获取货币利润为目的的特殊竞争制度或比谁挣钱多的游戏。通过采用抽象的价值与剩余价值概念说明这种资本主义关系的性质并阐释现实中的工资、利息、利润和国民收入等概念,马克思在表明资本主义企业成本收益计算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用于讨论现实资本主义的有效需...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焦成焕   杨治清  
马克思在两大部类社会再生产理论模型中,以产业资本为例揭示了社会总资本循环所需的均衡条件和最佳比例,但并没有将资本循环中沉淀下来的闲置资本和借贷资本纳入两大部类社会再生产理论模型中,而这两类资本已成为现今重要的资本形态。文章试图拓展马克思两大部类社会再生产理论,建立借贷资本再生产理论模型,并探讨资本主义债务危机产生的原因。首先,假设扩大再生产投资不完全有效,从而在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模型中引入闲置资本,并揭示闲置资本的不断积累将导致生产过剩;其次,在闲置资本基础上引入借贷资本,构建借贷资本扩大再生产模型,并考察闲置资本和借贷资本在扩大再生产中的动态过程。引入借贷资本后,再生产模型可以应用于对债务的分析。结果发现,资本主义生产必然导致债务不断累积,引发债务危机,进而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经济增长率、利率、上一年杠杆率是影响经济危机爆发及其规模的主要因素。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陈博  胡涵锦  
资本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占据支配地位。资本追逐利润最大化的本性是资本逻辑的深刻体现。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发展、演化的分析,深刻揭示了按照资本逻辑运行的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会出现人与自然之间的自然生态危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态危机以及人自身的人类生态危机。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态危机三重维度的全面审视,对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和理解生态危机,从而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