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94)
2023(1829)
2022(1559)
2021(1434)
2020(1161)
2019(2475)
2018(2472)
2017(3976)
2016(2370)
2015(2692)
2014(2528)
2013(2576)
2012(2420)
2011(2182)
2010(2244)
2009(2108)
2008(2108)
2007(1982)
2006(1654)
2005(1500)
作者
(7911)
(6631)
(6534)
(6249)
(4133)
(3211)
(3048)
(2565)
(2499)
(2467)
(2363)
(2310)
(2221)
(2122)
(2110)
(2108)
(2093)
(2005)
(1971)
(1951)
(1749)
(1725)
(1677)
(1598)
(1576)
(1564)
(1495)
(1494)
(1370)
(1347)
学科
(5853)
经济(5846)
管理(5039)
(4100)
(3476)
(3290)
企业(3290)
教育(2542)
(2217)
中国(2096)
(2031)
(1906)
税收(1763)
(1759)
方法(1684)
政治(1668)
思想(1646)
业经(1603)
理论(1477)
(1463)
(1450)
贸易(1450)
农业(1445)
(1411)
思想政治(1382)
政治教育(1382)
治教(1382)
德育(1376)
(1332)
水产(1272)
机构
大学(32217)
学院(31577)
研究(13248)
科学(9767)
(9756)
(9536)
经济(9407)
中国(9393)
管理(8353)
农业(7844)
(7670)
(7019)
研究所(6995)
理学(6745)
理学院(6625)
业大(6536)
管理学(6401)
管理学院(6359)
(5790)
中心(5763)
(5744)
(5232)
技术(4993)
(4900)
(4871)
(4866)
(4778)
农业大学(4763)
师范(4736)
(4536)
基金
项目(21066)
科学(15141)
基金(14137)
(13746)
国家(13639)
研究(13574)
科学基金(10311)
(8425)
(7773)
自然(7393)
社会(7247)
自然科(7199)
自然科学(7192)
基金项目(7093)
自然科学基金(7049)
社会科(6705)
社会科学(6703)
教育(6399)
资助(5612)
编号(5353)
计划(5257)
重点(5255)
成果(5068)
科技(4735)
(4528)
科研(4416)
(4266)
专项(4239)
(4227)
(4214)
期刊
(13202)
经济(13202)
学报(9588)
研究(9355)
中国(9263)
(8741)
科学(6700)
大学(6340)
学学(6010)
农业(5751)
教育(5714)
(4978)
管理(3554)
(3398)
(2742)
业大(2580)
技术(2384)
(2301)
农业大学(2257)
(2110)
金融(2110)
图书(2036)
会计(1922)
财经(1909)
经济研究(1824)
科技(1779)
中国农业(1759)
(1739)
国际(1722)
(1721)
共检索到543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周伟婷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用了约三分之二的篇幅来批判施蒂纳,施蒂纳的"我(唯一者)"使马克思进一步明确了人类历史的首要前提是"现实的个体";施蒂纳对费尔巴哈的批判也为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乃至德国古典哲学思想划清界限提供了理论先导,从这个意义上说,施蒂纳对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文本解读分析马克思对施蒂纳"我(唯一者)"的批判,为全面科学地理解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思  孟飞  
《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恩格斯重要的理论文本,第一次阐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以生产为逻辑起点揭示社会生活的历史唯物主义规律,被学术界公认为唯物史观形成的标志。针对中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不断完善的制度要求,应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线和基本遵循,着眼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生产力理论来研究如何优化当前中国经济结构,实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良性互动,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兰英  王彦淳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对旧意识形态虚假性的批判,不是为了批判而批判,而是为指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所做出的前期论证,其目的在于阐明意识形态从“批判性”到“建设性”的进位实现路径。基于对马克思的意志、阶级意志、等级意志、资本意志和人民意志系列范畴的考察,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建设向度,即共产主义理想所向和社会主义建设所为,在基本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共产党领导下,显现为实现人民意志集中和思想观念解放的根本指向。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杨韵韵  刘同舫  
马克思对蒲鲁东的"小资产者"立场和"先验的上帝"假设进行了批判,从而揭示出蒲鲁东历史意识的前提性局限。蒲鲁东在对所有权合法性的质疑和对政治经济学的"重建"中完成了对历史规律的探索,并由此形成了一定的历史意识。但他将历史规律归结于某种观念的逻辑演绎,因而无法提出变革所有权和建构未来社会形态的可行性方案。马克思指认出蒲鲁东的历史意识是植根于"小资产者"的狭隘、精致的利己主义,其根本目的在于捍卫"小资产者"的个人财产与私人利益,所以蒲鲁东的理论非但无法将人类社会引向未来的光明前景,甚至可能会诱使人们倒退回中世纪。马克思批判蒲鲁东无法理解与把握"现实的人"在物质生产实践过程中创造了人类历史这一客观事实,只能将历史规律诉诸"先验的上帝"这种"冒牌的黑格尔词句",陷入了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的泥淖。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赖婵丹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讲坛社会主义者们以各种形式攻击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阿·瓦格纳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与讲坛社会主义者们进行了顽强地斗争。马克思在哲学立场问题、价值论问题、社会发展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方法论问题等方面批判了阿·瓦格纳唯心的、抽象、形而上学的思想观点。马克思揭示了阿·瓦格纳的资产阶级本质,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唯物史观,阐述了人与自然的三种关系。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健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标志性著作。它酝酿于1845年春,成书于1846年5月。当时,工人阶级已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但各种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思潮对工人运动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其中"真正的社会主义"和施蒂纳的无政府主义对德国工人运动的危害更为严重。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必须"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①34,于是这部历史唯物主义的奠基之作就应运而生。其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李阳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重要文本为依据解读马克思的人学思想,梳理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体系的形成过程,并阐述内容及其意义。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丁春华  
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的解读不同于唯心史观的关键在于对人的本质、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等的定位、理解不同。正是基于对人的本质理解的变化,《形态》形成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则;基于对人的生存需要的考察,《形态》确立了唯物史观的物质实践基础;基于人的未来发展考察,《形态》提出了共产主义是改变现实的运动。可以说,人学思想是唯物史观的灵魂。考察唯物史观中人学理论的内容及其在唯物史观中的地位,对于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晓玉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发展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理论辩证地看待社会分工对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新哲学的诞生,即唯物史观的形成。分工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中具有代表性的重要论题。文章以分工思想的理论来源为依据,深入发掘马恩分工理论的发展历程,从而得出分工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形成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朱旭东  
本文通过教育全球化概念的梳理引出了教育全球化中所包含的竞争、市场、商业、私营概念,从而把教育带入到全球化中,提出教育全球化的意识形态概念,并在这个基础上对教育全球化的市场、竞争、选择意识形态进行了两个视角的批判。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敖永春  张振卿  
在网络环境下巩固加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统领作用是当前一项重要工作。加强监管,维护高校网络环境安全,推动高校网络阵地监管制度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充分运用网络条件,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实效性。党的十九大报告站在全新的历史方位上强调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复杂性和极端重要性,指出我国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机遇挑战,提出了一系列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管控的举措。针对互联网、大数据环境下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新特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
[期刊] 求索  [作者] 刘方喜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熊玲  吴琼  
民族地区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对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意义重大。新形势下,民族地区相对滞后的经济发展、多样性的文化差异、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等因素对民族地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构成了严峻挑战。为此,以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为理论基础,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引领多样性民族文化、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视大众媒体宣传,是加强当前民族地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途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胜清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意识形态理论。它的科学性表现为社会历史发展理论与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真理性耦合。不存在单纯作为社会分析理论或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波  
通过对康德与马克思理论的分析研究,哲学价值论所关注的是人的生存论意义问题。价值理念只是随着人的不断发现、确证、建构与批判阐释得以澄明。人的"生命-生存-生活"是价值问题旋转的枢纽。人是有生命的,生命的生存活动是一种社会性的历史活动。在此活动中,人不断创造、确证并追问着自身存在的意义——什么样的生活是值得过的,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正当的,什么样的生活才能使每一个个体能够得以自由、平等、全面的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