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928)
- 2023(7362)
- 2022(6321)
- 2021(5943)
- 2020(5010)
- 2019(11403)
- 2018(11210)
- 2017(20972)
- 2016(11569)
- 2015(13297)
- 2014(13081)
- 2013(12847)
- 2012(12217)
- 2011(11268)
- 2010(11518)
- 2009(10531)
- 2008(10622)
- 2007(9431)
- 2006(8179)
- 2005(7393)
- 学科
- 济(51695)
- 经济(51591)
- 管理(31509)
- 业(31112)
- 方法(27943)
- 数学(25404)
- 数学方法(25148)
- 企(24073)
- 企业(24073)
- 中国(13781)
- 农(13641)
- 财(13471)
- 学(10838)
- 制(10459)
- 农业(9461)
- 业经(9428)
- 融(8899)
- 金融(8895)
- 贸(8820)
- 贸易(8817)
- 易(8564)
- 银(8135)
- 银行(8113)
- 务(7862)
- 财务(7841)
- 财务管理(7821)
- 行(7775)
- 教育(7678)
- 企业财务(7491)
- 地方(7480)
- 机构
- 大学(177043)
- 学院(171284)
- 济(72105)
- 经济(70845)
- 管理(62300)
- 研究(57023)
- 理学(54269)
- 理学院(53617)
- 管理学(52581)
- 管理学院(52254)
- 中国(43425)
- 财(36136)
- 京(36088)
- 科学(33895)
- 财经(29137)
- 所(28585)
- 农(27913)
- 经(26678)
- 研究所(25908)
- 中心(25804)
- 江(25335)
- 经济学(24819)
- 业大(24260)
- 范(23817)
- 师范(23566)
- 经济学院(22504)
- 北京(22490)
- 农业(22063)
- 财经大学(21867)
- 院(20380)
- 基金
- 项目(113403)
- 科学(89689)
- 基金(84963)
- 研究(82260)
- 家(73754)
- 国家(73168)
- 科学基金(62369)
- 社会(54614)
- 社会科(51645)
- 社会科学(51633)
- 基金项目(44152)
- 省(41665)
- 教育(39722)
- 自然(39310)
- 自然科(38433)
- 自然科学(38421)
- 自然科学基金(37770)
- 划(36233)
- 资助(35504)
- 编号(31852)
- 成果(28217)
- 部(26965)
- 重点(25698)
- 教育部(23744)
- 国家社会(23344)
- 创(23087)
- 发(22789)
- 大学(22596)
- 课题(22483)
- 人文(22352)
共检索到2527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任君
马克思劳动辩证法思想具有双重维度:在哲学维度中,劳动作为社会存在的本体,是“既定社会”和“现实的个人”存在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政治经济学维度中,马克思通过考察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的内在矛盾这条隐形的线索,揭示笼罩在劳动上的资本主体自我运动的本质,并基于资本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主张将辩证法的革命性和批判性贯穿到底。马克思劳动辩证法思想的哲学维度和政治经济学维度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或者说是本体论和价值论的关系。马克思劳动辩证法思想是本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三者的统一,其在本体论意义上把劳动作为人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价值论层面把实现劳动自由与解放作为根本的价值指向,在方法论层面强调分析劳动问题时的辩证思维。研究马克思劳动辩证法思想在新时代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启示:在认识劳动价值时,要明确劳动是乐生要素和谋生手段的统一,坚持运用劳动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统一、劳动功利性价值与超功利价值的统一的辩证思维方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实现社会物质资料极大丰富、提升个人劳动能力和思想认识以促进劳动自由。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张义修
进入数字时代,需要坚持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从生产方式数字化的宏观视角定位数字劳动。就基本要素而言,数字劳动基于数字化的劳动资料,并根据劳动对象区分为广义和狭义的数字劳动。在数字化生产中,前台的一般劳动和后台隐匿的数据化劳动相辅相成,所谓“受众劳动”只是表象。数字劳动具有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二重性,“非物质劳动”概念没有理解、突破这一点。数字劳动产品特别是数据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二者不能混淆。从数字劳动对象化的视角出发,才能避免误读数据的价值来源、生产贡献和要素收入,避免陷入“数据拜物教”,确保数字经济在正确轨道上行稳致远。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王小婷 郑琪
理解辩证法中的“颠倒”难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辩证法中的“合法形态”,这也是阿尔都塞将“隐喻”作为辩证法的颠倒问题的根本。阿尔都塞运用“颠倒”辩证法的思维来评论运动和批判之间的理论差异关系,从辩证法的角度可以将理论和实践分隔开来。但是如果我们真能实现对马克思辩证法的理解,那么就能够真正地理解批判和运动之间的内在统一,这也是理论与实践互为协调的最基本的理论。将统一的运动和形式作为新的世界观的辩证理论进行理解的只有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马克思从理论上对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局限性进行批判,这说明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颠倒内在是必然的趋势,黑格尔辩证法的思维过程作为一种能够真正的本体意识,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形态领域的意识,这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对黑格尔学派有着超越的思想意识,并且能够在阐述旧的唯物主义思想上实现了黑格尔辩证法事实和感性上的理解。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只有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才能够真正地从实践的角度颠倒黑格尔的辩证法。文章在阐述马克思的自然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上肯定了黑格尔的合理内核,将辩证法的内涵与当前的社会意识有机结合,并且提出了在社会发展的历程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些都能够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有机结合。然而,这一切并不能够通过颠倒的方式来实现,而是需要通过生产的升级和社会的发展来推动思维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
辩证法 颠倒 “合理形态” 批判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杨煌辉
【目的/意义】"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要概念,又是剩余价值论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批判所指涉的重要问题域,结合《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关于经济建设方面的论述,重析"异化劳动"所彰显出的辩证法内蕴,对于正确理解劳动与资本的关系,以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重要的意义。【设计/方法】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揭示出劳动异化导致劳动与资本对立。以"异化劳动"为中心,对其辩证结构作深入阐释,能清楚把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维度。【结论/发现】首先,"异化劳动"的批判性内涵是马克思重构劳动价值论的科学依据;其次,"异化劳动"对"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历史透析是马克思建构合理生产方式的重要方法;再次,"异化劳动"作为资本的否定性辩证法,展现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深刻的历史批判力与判断力。
关键词:
劳动价值论 异化劳动 辩证法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孙夺
无论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都是在唯物辩证法指导下,解决在中国这样生产力原本不够发达的国家如何走通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这一逻辑的起点,正是马克思关于落后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而庸俗生产力论及"补课论",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彻底否定,是对中国道路之根本逻辑前提的根本性颠覆。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王晨曦
“合理形态”辩证法的提出是建立在唯心主义辩证法基础之上的。黑格尔在其唯心主义辩证系统中首次表明世界是一个持续运动的过程,并且世间万物,不论是社会还是精神世界中无不存在矛盾体系,世界的运动变化就是矛盾的运动变化。但是在黑格尔的论述中,社会、自然乃至于运动都是绝对精神的外化产物,运动也是绝对精神的运动。马克思对唯心主义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批判,并且将唯心主义辩证法中的“合理内核”与唯心主义哲学相区分开,同时将辩证法与实践关联在一起,以此诞生出辩证唯物主义,随后演变成为了马克思主义中的“合理形态”辩证法。
关键词:
马克思 黑格尔 辩证法 合理形态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柯阳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十七章关于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的论述中,通过工资这个现象形态来揭露工资的本质。马克思在分析中,精辟的阐明了本质和现实、直线和曲线的辩证法,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都作了杰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贡献。马克思从资产阶级社会的表面现象出发,分析工资表现为工人劳动的价格。然后着重来分析隐藏在这个现象形态背后的实质,他把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重农学派对工资的看法摆在读者面前,对之进行了批判的分析。马克思指出:“劳动的价格”这个说法是“古典政治经济学毫无批判地从日常生活中借用”来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王峰明 牛变秀
商品的价值形式或价值表现形式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与此相应,商品的等价形式也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马克思通过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演化进程及其内在机理的考察和分析,不仅科学地说明了货币商品的起源和本质,创立了在经济思想史上独树一帜的货币理论,而且极其娴熟和成功地运用了黑格尔的辩证方法,广泛涉及本质与现象、形式与内容、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量变与质变、肯定与否定、对立与统一、整体与部分、逻辑与历史等论题,是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经济辩证法思想的典型案例。特别是,其中所展现出来的历史视野和历史眼光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王峰明 牛变秀
商品的价值形式或价值表现形式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与此相应,商品的等价形式也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马克思通过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演化进程及其内在机理的考察和分析,不仅科学地说明了货币商品的起源和本质,创立了在经济思想史上独树一帜的货币理论,而且极其娴熟和成功地运用了黑格尔的辩证方法,广泛涉及本质与现象、形式与内容、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量变与质变、肯定与否定、对立与统一、整体与部分、逻辑与历史等论题,是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经济辩证法思想的典型案例。特别是,其中所展现出来的历史视野和历史眼光,使得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货币理论至今难以望其项背。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王绍梁 何云峰
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劳动辩证法学说给予了最严厉的批判。一是从本体论层面揭示了黑格尔理性辩证法的内在运动机制,即否定性的辩证法表现为"克服意识的对象的八个运动过程",以"自我意识"为起点和终点,因而黑格尔对于历史运动的描述就成为抽象、逻辑和思辨的表达。二是批判了黑格尔的"抽象的精神劳动"及其国民经济学立场,即作为"无对象性存在的纯粹主体"的劳动,也就是"精神主体"将现实事物对象化,在现代社会表现为抽象劳动对具体劳动的先验设置与预先决定。三是黑格尔的劳动辩证法走向了唯心主义和保守主义,从而窒息了辩证法的批判性和革命性。在批判中,黑格尔与马克思劳动辩证法思想的方法论差异得到彰显:前者追求的是"否定之否定"之自洽性的理性辩证法,后者揭示的是"包含肯定的否定性和内在对抗性"的感性辩证法。马克思通过感性辩证法揭示出劳动的内在矛盾及其一般运动形式,从而完成了对黑格尔劳动辩证法的真正颠倒。
[期刊] 征信
[作者]
靳永茂
马克思信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经济性和伦理性的双重维度。经济性主要体现为:信用现代生成的历史必然、信用内在本质的深层掩盖以及信用效应的历史动力;伦理性伴随经济性主要内含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涵的揭示过程,其以经济关系的分析为关键呈现途径,在历史发展视域中始终保留伦理指向。信用的双重维度密不可分,最终统一于历史的推进过程。信用双重维度构织现代信用的丰富内涵,启示信用建设的整体思路,信用的经济维度的工具性存在及伦理维度的价值性存在分别对硬规约的信用制度建设和软约束的信用文化建设提出要求,社会主义信用经济的推进要求信用双重维度的现实统一。梳理马克思信用理论,重申信用的双重维度,不仅有助于深化对马克思信用理论的理解,而且对新时代更好应对信用风险,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信心也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许光伟
对《资本论》的研究需要"多学科"并举并用,但不能将《资本论》限制为历史事件本身或局限于诠释学的"显现"。"再现《资本论》"具有伟大的时代意义,但仍需注重工作内涵:正确的路径是立足"再现"的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既面向学科对象,又极富民族特征,从而提升到方法论建设的高度上来。在当代更加需要的不是"回到马克思",而是还原马克思的"工作本相",求取"今日的文本"与"马克思的文本"的精神实质的一致性。以此观之,《资本论》的辩证法是"实践态的",具有内在的三个认识维度:发生学工作逻辑、政治经济学批判和劳动二重性的学说原理。全部的工作重心聚焦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它最终以学科方法的规定完成了对《资本论》副标题"身份"的锁定。马克思作为"平凡人"的非凡工作,为思维学科提供了一种丰富的素材,同时也是对思维辩证法的另一种意义的注解。
关键词:
马克思 《资本论》 辩证法 叙述 思维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许光伟
对《资本论》的研究需要"多学科"并举并用,但不能将《资本论》限制为历史事件本身或局限于诠释学的"显现"。"再现《资本论》"具有伟大的时代意义,但仍需注重工作内涵:正确的路径是立足"再现"的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既面向学科对象,又极富民族特征,从而提升到方法论建设的高度上来。在当代更加需要的不是"回到马克思",而是还原马克思的"工作本相",求取"今日的文本"与"马克思的文本"的精神实质的一致性。以此观之,《资本论》的辩证法是"实践态的",具有内在的三个认识维度:发生学工作逻辑、政治经济学批判和劳动二重性的学说原
关键词:
马克思 《资本论》 辩证法 叙述 思维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宇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构想内蕴着深刻的总体性辩证法。它以无数实践性的生命个体的生产和交往为根基,使人类全部社会生活在横、纵两个维度,即共时性的社会结构与历时性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断向外延伸至未来、开放性的总体结构。任何经验事实只有以总体的内部核心为中介,成为其中的具体环节,才能获得本质性呈现和必然性展开的正确理解;任何价值理念只有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走向现实化,才能扬弃其抽象性。共产主义自由与解放的价值原则成为在价值与事实的相互扬弃中不断现实化的历史过程。总体性辩证法在当代中国的实践意义在于,它能够引导人民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场的历史必然性,理性对待与中国奇迹同时存在的社会问题,成为坚定道路自信的哲学社会科学的方法论基础。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蔡霄鋆 钟汉川
萨特曾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可超越的,其辩证法哲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这种哲学的“亲近”。为此,重新阐释萨特辩证法对马克思哲学的解读将有利于澄清这种“亲近”关系。萨特辩证法可以通过物质、对象和超越性这三个概念来加以重构,并据此说明萨特关于超越性的含义、物质与超越性的关系以及物质与对象的实在关联方式这三个问题。但是,萨特和马克思哲学在辩证法的整体化方向、物质概念的基础、对物质超越性的理解以及物质与对象的关联方式上存在着重要区分。萨特对马克思哲学的“亲近”其实蕴藏着真正的界限。这种“偏离”或者“误读”主要根源于萨特“实践”概念的虚弱及其对辩证法范围的窄化。
关键词:
物质 对象 超越性 辩证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