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328)
2023(7735)
2022(6538)
2021(6109)
2020(4942)
2019(10560)
2018(10555)
2017(19956)
2016(10952)
2015(11822)
2014(11426)
2013(11001)
2012(9939)
2011(9182)
2010(9309)
2009(8926)
2008(8463)
2007(7632)
2006(6695)
2005(5954)
作者
(29935)
(25078)
(24617)
(23494)
(15767)
(11932)
(11391)
(9649)
(9333)
(8801)
(8412)
(8381)
(7887)
(7717)
(7705)
(7544)
(7355)
(7317)
(7210)
(7022)
(6161)
(6147)
(5915)
(5789)
(5745)
(5436)
(5423)
(5314)
(4917)
(4908)
学科
(46201)
经济(46146)
管理(28876)
(25793)
(20104)
企业(20104)
方法(17437)
数学(14656)
数学方法(14507)
中国(13481)
(12949)
地方(12462)
(10672)
业经(9765)
(9172)
农业(9136)
理论(8253)
地方经济(8066)
(7910)
贸易(7907)
(7704)
(7700)
(7592)
(7419)
金融(7414)
环境(7403)
教育(7108)
(6708)
银行(6690)
(6469)
机构
学院(154030)
大学(153394)
(60311)
经济(58990)
管理(53710)
研究(51452)
理学(46159)
理学院(45515)
管理学(44568)
管理学院(44281)
中国(38708)
科学(32644)
(31463)
(28332)
(26334)
(24366)
师范(24182)
研究所(23939)
(23218)
中心(22851)
财经(22765)
(22702)
(20521)
业大(20239)
师范大学(19499)
北京(19423)
经济学(19338)
(19193)
(18372)
农业(17834)
基金
项目(100763)
科学(80172)
研究(75996)
基金(72507)
(62772)
国家(62224)
科学基金(53087)
社会(48845)
社会科(46159)
社会科学(46151)
(40010)
基金项目(37677)
教育(35867)
(33862)
自然(32923)
自然科(31966)
自然科学(31955)
编号(31865)
自然科学基金(31354)
资助(28740)
成果(26763)
重点(23142)
(22544)
课题(22364)
(21918)
(21061)
国家社会(20061)
创新(19653)
项目编号(19453)
(19235)
期刊
(69977)
经济(69977)
研究(45771)
中国(30556)
学报(23987)
科学(22260)
教育(21727)
(21639)
(21156)
管理(19607)
大学(17758)
学学(16522)
农业(14757)
(13052)
金融(13052)
业经(12141)
技术(12028)
财经(11939)
经济研究(11378)
(10390)
问题(8932)
图书(8222)
商业(7736)
(7578)
(7533)
(7409)
资源(7143)
(7130)
论坛(7130)
现代(6826)
共检索到2290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婷  杨志华  
人的实践,特别是生产劳动实践,是勾连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基于马克思的劳动论,以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性演变为研究起点,探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效路径。马克思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阐释了人与自然关系经历了慑服、征服与共生三个阶段的历史性演变。这一关系的演变,与劳动的中介性作用直接相关。正是劳动形态从最初的自然力劳动,到工具性劳动,再到绿色劳动的转换,推动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性演变。现实地看,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方式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因而很难实践绿色劳动。只有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除异化劳动,才能有效地推动绿色劳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努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婷  杨志华  
人的实践,特别是生产劳动实践,是勾连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基于马克思的劳动论,以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性演变为研究起点,探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效路径。马克思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阐释了人与自然关系经历了慑服、征服与共生三个阶段的历史性演变。这一关系的演变,与劳动的中介性作用直接相关。正是劳动形态从最初的自然力劳动,到工具性劳动,再到绿色劳动的转换,推动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性演变。现实地看,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方式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因而很难实践绿色劳动。只有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除异化劳动,才能有效地推动绿色劳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努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金碚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具有非常深刻的内涵和学术扩展性,从其逻辑基点上可以延伸出对一系列现实经济问题和经济制度及政策选择的科学思考。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奠定了经济分析的逻辑基础,是可运用于或启发我们观察和研究现实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学术源泉,更是中国在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中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点,也是在发现新现象中展望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重要启示。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罗军伟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争论不一,但马克思劳动价值中的价值思想应当是确定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包含着三个基本论断:劳动决定价值、活劳动创造价值、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凝结为价值。它们蕴含着丰富的价值思想: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尊重劳动群众。当下,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价值思想就是要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为此,我们需要大力彰显劳动价值,深入探讨实现体面劳动的路径与对策,切实让广大劳动者共享发展的成果。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王晓东  黎莎  
马克思的服务劳动理论是政治经济学领域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但长期处于争论之中。本文就服务劳动理论的几个核心争议点及其代表性观点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并结合马克思的服务劳动思想对这些核心争议点进行回应,在理论上明确服务劳动的性质类属。在当下中国转入高质量经济发展阶段的实践中,识别服务劳动与第三产业大统计口径中不同劳动类属的区别,有助于探索高质量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同时,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体系必须以实体经济为基础,服务劳动支撑和关联着大量的实体经济内容,发展实体经济的过程中应重视服务的发展。此外,信息技术将进一步释放服务劳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未来可结合互联网情境对服务劳动和现代服务业相关问题展开专门研究。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王姝楠  张开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数字商品的兴起,数字商品是指通过提供信息在市场上进行交换的虚拟字符串。在商品二因素、价值形成、价值实现和价格决定等方面,数字商品既符合马克思对商品范畴的分析,又呈现出许多新变化,需要运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做出具体研究。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应根据数字商品的特征规律,从培养国民数字素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强化商品市场监管三个方面入手,做好政策引导和规范,为数字商品市场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刘昌用  章莉  
任何社会经济理论都需要有现实性才能确立其地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性来自对所处时代基本特征的准确把握及演绎,在半个多世纪里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发生重大变化,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性不可避免地转变成了它的历史局限性。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黄静秋  
人工智能算法赋能劳动新样态并没有改变活劳动创造价值这一实质,通过明确智能载体的在场挑战人类自身的在场、创造价值的“总体工人”外延的拓展、“活劳动”与“死劳动”的复杂关系等,领会人工智能算法扩大“活劳动”范畴的事实。人工智能算法革新劳动过程,通过明晓人类劳动与智能劳动、算法作为生产工具实现价值转移、物质对象向非物质对象拓展等显现劳动本身、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智能化发展。人工智能算法变革劳动方式,通过明晰劳动者由“去技能化”向“再技能化”转型、劳动分工的精细化趋势、“人机协作”劳动模式等现象,彰显劳动方式的智能化转型。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夏少辉  
劳动教育是职业教育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激活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需要进行前提性反思,即什么样的劳动才具有立德树人之功能。马克思主义劳动美学以“真正自由的劳动”为逻辑前提,规制出“美”的劳动应具有创造性、社会性、实践性,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供给提供了科学的理论遵循。要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职业院校需要重视劳动教育的人文价值,增加创造性、协作性的劳动供给,不断提升劳动教育供给质量。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谭顺  温立武  郭乾  
马克思对于劳动者消费能力的研究采用了密切联系社会历史条件的特殊分析方法,即研究消费能力的特殊性,而不是消费能力的一般性。具体来说,马克思区分了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革命、共产主义社会三种历史条件,揭示出劳动者消费能力从制度限定、根本解放走向全面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历史条件是影响或决定劳动者消费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消费能力的培育及提升既是个人承担的发展任务,也理应是社会承担的发展任务。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杨怡莹  薛忠义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释的异化劳动思想,有着深厚的思想与社会根基:对黑格尔与费尔巴哈异化思想的批判与吸收及超越和对现实社会的考察。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立足于人类解放的制高点,是时代的创新:揭开异化劳动的样态,揭露异化劳动的本质,揭发异化劳动的危害,揭穿异化劳动的根源,指明异化劳动的归宿。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现实启示在于四个方面的逻辑统一:以观念变革强化人的劳动光荣理念;以智能化推动人的劳动解放;以完善公平公正劳动机制保障人的劳动权益;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实现人的劳动自由。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洪武  
马克思的生产劳动概念分为一般与特殊。作为特殊,资本主义“生产劳动”就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劳动概念与所生产的产品的物质形式无关,它取决于社会生产关系,所以,生产劳动在非物质生产领域里也有各种表现形式,发展非物质生产领域中的生产劳动既是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继承,又可指导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谢杉  
长期以来,在研究软件产品这类高科技产品价格时,存在对劳动价值论指导意义的质疑。本文深入剖析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精髓,分析了它对于指导软件产品价格研究的重要意义,为软件产品价格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任君  
马克思劳动辩证法思想具有双重维度:在哲学维度中,劳动作为社会存在的本体,是“既定社会”和“现实的个人”存在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政治经济学维度中,马克思通过考察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的内在矛盾这条隐形的线索,揭示笼罩在劳动上的资本主体自我运动的本质,并基于资本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主张将辩证法的革命性和批判性贯穿到底。马克思劳动辩证法思想的哲学维度和政治经济学维度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或者说是本体论和价值论的关系。马克思劳动辩证法思想是本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三者的统一,其在本体论意义上把劳动作为人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价值论层面把实现劳动自由与解放作为根本的价值指向,在方法论层面强调分析劳动问题时的辩证思维。研究马克思劳动辩证法思想在新时代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启示:在认识劳动价值时,要明确劳动是乐生要素和谋生手段的统一,坚持运用劳动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统一、劳动功利性价值与超功利价值的统一的辩证思维方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实现社会物质资料极大丰富、提升个人劳动能力和思想认识以促进劳动自由。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鲁鹏  
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百年夙愿,消灭社会贫困与实现共同富裕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梳理马克思关于二者关系的讨论,对于中国相对贫困治理与共同富裕事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马克思从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原则高度澄清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与雇佣劳动是现代贫困的真正根源,指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两大悖论性贫困,因此消灭两大贫困必须超越资本及其逻辑。马克思的反贫困哲学同时内蕴着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即以坚持社会主义为基本前提,以构建公平正义为重要保障。中国化反贫困与共同富裕协同发展的有机组合,将马克思思想推进到新的理论高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