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053)
2023(3160)
2022(2583)
2021(2519)
2020(1997)
2019(4484)
2018(4345)
2017(8139)
2016(4794)
2015(5360)
2014(5304)
2013(5149)
2012(5167)
2011(4756)
2010(4971)
2009(4642)
2008(4837)
2007(4232)
2006(3861)
2005(3524)
作者
(15055)
(12585)
(12573)
(12064)
(8265)
(6077)
(5748)
(4882)
(4764)
(4697)
(4492)
(4403)
(4310)
(4218)
(4036)
(3858)
(3769)
(3710)
(3631)
(3610)
(3285)
(3233)
(3074)
(3038)
(2953)
(2916)
(2894)
(2730)
(2657)
(2597)
学科
(17699)
经济(17666)
管理(10297)
(8884)
(7043)
(6779)
企业(6779)
方法(6242)
(5035)
数学(5011)
(4980)
数学方法(4890)
中国(4800)
教育(4030)
(3908)
金融(3904)
业经(3641)
理论(3627)
(3603)
(3559)
银行(3539)
农业(3526)
(3460)
收入(3074)
(3026)
地方(2619)
环境(2520)
及其(2498)
(2467)
贸易(2467)
机构
大学(74183)
学院(71650)
研究(29304)
(26714)
经济(26112)
管理(21782)
中国(21419)
科学(19773)
理学(18489)
理学院(18149)
管理学(17642)
管理学院(17517)
(16489)
(16215)
(15508)
研究所(15005)
(13420)
农业(12523)
中心(12232)
(12188)
师范(12040)
业大(11750)
(11379)
财经(10455)
北京(10404)
(10243)
师范大学(9980)
(9546)
经济学(8998)
科学院(8992)
基金
项目(47173)
科学(36588)
基金(34343)
研究(33129)
(31265)
国家(31013)
科学基金(24953)
社会(20299)
社会科(18934)
社会科学(18928)
基金项目(17651)
(17493)
自然(16488)
自然科(16108)
自然科学(16100)
(15992)
教育(15980)
自然科学基金(15821)
资助(13937)
编号(12924)
成果(12349)
重点(11231)
(10725)
(9945)
课题(9794)
(9423)
计划(9301)
科研(9065)
(8940)
教育部(8895)
期刊
(31301)
经济(31301)
研究(22378)
学报(15562)
中国(14897)
(14734)
科学(13371)
大学(11140)
教育(10804)
学学(10458)
农业(9997)
(9558)
管理(8197)
(7080)
金融(7080)
(5509)
财经(5372)
经济研究(5116)
(4746)
技术(4644)
(4617)
世界(4255)
业大(4243)
问题(4055)
业经(3619)
农业大学(3520)
(3494)
图书(3491)
国际(3382)
资源(3313)
共检索到1103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王彩燕  
分配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解决好分配问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观。关于马克思是否存在正义观一直以来备受争议,马克思认为要在共产主义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分配原则,即“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党的二十大深刻关注民生福祉,推进共同富裕,新时代更要坚持把马克思分配正义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促进分配公平、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蓝春娣  
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内涵丰富:用剩余价值、异化劳动、剥削等理论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分配的不正义;将资本主义分配不正义的根源直指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要求推翻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来实现正义分配;设想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之后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实现正义分配的分配原则。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对缩小我国目前的收入分配差距具有重要的启示。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金阳  
分配公平是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的核心要义,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我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遵循和完善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的重要依据。通过对马克思分配公平思想的归纳,及现阶段我国收入差距各种表现的梳理,现阶段应承认收入分配差别的客观存在,不能忽视规律强行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应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最基本的社会公平,防止贫富差距的扩大化。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定鑫  
把马克思学说称为"马克思新世界观"是合文理且恰当的。恩格斯从方法论范畴把它阐释为"历史唯物主义"或"唯物史观",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这一阐释形式作了另一番阐释,不仅形成了源于卢卡奇"历史唯物主义首要功能"的实践论、葛兰西"实践哲学"之"实践唯物主义"阐释范式,而且涌现出一系列新论断,在不同侧面推进了这一领域。这两个"阐释"形式尽管在马克思本人的著述中有一定根据,但不是马克思文本中的直接术语;尽管体现了马克思新世界观的方法论层面,但与马克思新世界观系统存在层次上的区分。应该珍视西方马克思主义及诸多国外学者关于马克思新世界观的研究论点与学术结论,但不要简单移植或模仿他们的现成结论,更不要有意无意地受其...
[期刊] 求索  [作者] 糜海波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余杰   卢雷  
“常州三杰”都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坚信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可以救中国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走十月革命的道路才能救中国。考察他们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可以发现,他们从小都接受过民主进步思想的启蒙,对近代中国社会现实问题有着比较深刻的反思,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过认真的分析、比较,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学习、研究,具有选择的严肃性、信仰的坚定性、学思用的贯通性和知信行的统一性等鲜明特点。“常州三杰”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启示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必须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牢记初心,担当使命。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乔榛  徐龙  
收入差距现已成为一个凸显的世界性问题,作为最发达的美国因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引发经济危机并向全世界扩散;许多发展中国家因收入差距扩大深陷"中等收入陷阱"而无法自拔;多数转型国家也为收入差距扩大而困扰。所有这些国家呈现出来的收入差距问题的背后都有自由市场或西方主流经济学的阴影。这意味着当今现实对经济学理论或收入分配理论提出新的要求。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强调收入分配实际上是以要素"地位"为根据并受到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这体现出一种不同于西方主流经济学对收入分配差距的新解释,或者也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收入分配研究新范式。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小刚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具有深远的前瞻性,对目前人类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获得连年快速增长,但是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仍然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采取果断措施,加速我国从工业文明向现代生态文明转变。
[期刊]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  [作者] 孙晓艳  李爱华  
马克思生态教育思想给我们的首要启示是,中国生态文明观教育不应该是意识形态意义上的外在灌输,而是必须融入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才可能实现其改造经济社会、推进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具体而言,中国当前生态文明观教育应当着力于"四化",即理念化、体系化、制度化和常态化。1.创新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理论和话语体系,引导民众树立内在的生态文明理念。马克思生态教育思想对于这一话语体系建构的启示,至少包括两个相互结合的方面:一是当代中国生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张航  关祥睿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不仅第一次对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加以区分,而且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社会主义公平原则的科学内涵。马克思的公平观是历史维度、社会维度和发展维度的统一。从历史维度看,公平的观念是在历史中产生和发展的,在不同的生产方式之下只能实现不同程度的分配公平。从社会维度看,社会主义的公平原则是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的有机结合,既体现了对劳动者个人能力的充分尊重,同时也彰显了对个体需要多样化的内在肯定。从发展维度看,社会主义对公平的追求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使人们的自由个性得以彰显,从而真正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公平观的三个维度,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实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王晓东  黎莎  
马克思的服务劳动理论是政治经济学领域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但长期处于争论之中。本文就服务劳动理论的几个核心争议点及其代表性观点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并结合马克思的服务劳动思想对这些核心争议点进行回应,在理论上明确服务劳动的性质类属。在当下中国转入高质量经济发展阶段的实践中,识别服务劳动与第三产业大统计口径中不同劳动类属的区别,有助于探索高质量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同时,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体系必须以实体经济为基础,服务劳动支撑和关联着大量的实体经济内容,发展实体经济的过程中应重视服务的发展。此外,信息技术将进一步释放服务劳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未来可结合互联网情境对服务劳动和现代服务业相关问题展开专门研究。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竹苗  
马克思土地国有化思想包含丰富的内容。马克思坚持社会主义的土地国有,认为这是土地所有权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马克思还认为,土地国有还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社会主义的土地国有要和合作经营结合起来。马克思土地国有化思想对我国农地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竹苗  
马克思土地国有化思想包含丰富的内容。马克思坚持社会主义的土地国有,认为这是土地所有权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马克思还认为,土地国有还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社会主义的土地国有要和合作经营结合起来。马克思土地国有化思想对我国农地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赵振华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包括政治、社会及经济诸多方面内容。它不仅要求法律上平等,而且要求实际平等。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的平等只是形式的表面(法律上)的平等,社会主义形式上平等和实际不平等不可避免。要实现真正平等,必须消除剥削制度,实现共产主义。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鲁保邕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和社会的剖析和研究的过程中,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关系物化的现象,并深入地探究了这种现象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它的各种形式,分析了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以及它对社会关系、对人、对社会的影响,同时提出了消灭这种现象的办法,形成了完整的社会关系物化的理论。这一理论是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的重要内容,因而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它对我们认识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关系的变化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