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641)
2023(9626)
2022(7923)
2021(7295)
2020(5753)
2019(12467)
2018(12246)
2017(23360)
2016(12517)
2015(13530)
2014(13174)
2013(12574)
2012(11454)
2011(10599)
2010(10778)
2009(10180)
2008(9827)
2007(8787)
2006(7961)
2005(7214)
作者
(33800)
(28117)
(27958)
(26719)
(18070)
(13404)
(12709)
(10866)
(10550)
(10169)
(9438)
(9282)
(8993)
(8916)
(8853)
(8744)
(8420)
(8365)
(8249)
(8043)
(7017)
(6934)
(6735)
(6531)
(6477)
(6251)
(6157)
(6155)
(5621)
(5507)
学科
(50030)
经济(49975)
管理(34884)
(30738)
(25075)
企业(25075)
方法(16051)
(15227)
中国(14422)
地方(14152)
数学(12915)
数学方法(12677)
(12638)
业经(12081)
(11263)
农业(10063)
(9948)
(9823)
(9749)
贸易(9745)
理论(9546)
(9405)
(8826)
银行(8816)
(8539)
(8414)
地方经济(8413)
金融(8407)
环境(8344)
(8138)
机构
学院(173167)
大学(168897)
(71124)
经济(69486)
管理(63625)
研究(59964)
理学(54117)
理学院(53483)
管理学(52568)
管理学院(52239)
中国(46358)
科学(35875)
(34982)
(34880)
(29565)
中心(27541)
(27466)
研究所(26538)
财经(26507)
(25064)
(25054)
师范(24867)
(23929)
(22258)
经济学(21857)
(21838)
北京(21710)
业大(21593)
师范大学(19629)
农业(19562)
基金
项目(111933)
科学(89378)
研究(86783)
基金(79945)
(68497)
国家(67892)
科学基金(58537)
社会(55048)
社会科(52050)
社会科学(52046)
(44808)
基金项目(40722)
教育(40102)
(37505)
编号(37197)
自然(35725)
自然科(34858)
自然科学(34849)
自然科学基金(34175)
资助(31683)
成果(31107)
课题(26364)
(25930)
重点(25765)
(24215)
(23701)
(22671)
(22526)
项目编号(22469)
国家社会(22443)
期刊
(86209)
经济(86209)
研究(54206)
中国(34193)
(26157)
管理(24109)
(23884)
教育(23837)
学报(22488)
科学(22374)
(18864)
金融(18864)
大学(16988)
农业(16178)
学学(15896)
业经(15108)
技术(14570)
经济研究(14453)
财经(12764)
(11128)
问题(10248)
(9419)
商业(8286)
国际(8138)
现代(8079)
(7929)
论坛(7929)
职业(7836)
图书(7659)
(7579)
共检索到2660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郑礼肖  
马克思分工理论蕴含分工演进的依据、分工的基本形式、劳动分工与生产力的发展和布局、国际分工的实质等内容,为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新视角。劳动分工引致的劳动者群体收入分化、资本主导分工力量的日益强大、不合理的国内分工格局,以及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中低端的地位,阻碍了我国居民收入的普遍提高与共同富裕进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分工存在的不充分不平衡的状况导致了上述问题,由此,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劳动分工的演进中寻找,核心是实现劳动分工的充分平衡发展。具体而言,要在实现劳动更广泛地分工和结合的基础上,规范和引导资本发展以确保劳动者更多享有分工产生的经济效益,深化改革以消除国内分工不平衡的问题,加快技术创新以提升国际分工地位。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鲁鹏  
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百年夙愿,消灭社会贫困与实现共同富裕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梳理马克思关于二者关系的讨论,对于中国相对贫困治理与共同富裕事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马克思从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原则高度澄清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与雇佣劳动是现代贫困的真正根源,指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两大悖论性贫困,因此消灭两大贫困必须超越资本及其逻辑。马克思的反贫困哲学同时内蕴着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即以坚持社会主义为基本前提,以构建公平正义为重要保障。中国化反贫困与共同富裕协同发展的有机组合,将马克思思想推进到新的理论高度。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赵峥  冯文猛  王炳文  
完善再分配制度,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是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我国再分配制度建设已经取得积极成效,初步构建了税制合理、税负稳定、结构优化、管理规范的现代税制体系;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加大,结构合理化程度持续提高。但也需要正确认识和分析再分配制度存在的税收结构仍需优化和征管能力仍需提升、社会保障制度设计仍需完善、转移支付的精准性和效率仍需提升等挑战,我国再分配制度改革应进一步健全有利于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税收制度,优化税制结构和完善税收调节体系;完善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转移支付制度,增强转移支付的精准性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陈新  
财富的创造和分配方式是一个国家社会形态的集中反映。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共同富裕战略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财富观与中国实际结合的产物,深刻根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改革开放40余年,推动共同富裕进一步取得实质性进展的经济社会基础已经具备,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存在。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战略,需要以高质量经济发展进一步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以高水平改革创新破解发展不均衡的现实矛盾,以高效能治理体系构建共同富裕的发展格局。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瞿冰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共同富裕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目前农民实现共同富裕面临着城乡收入差距鸿沟、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乡村振兴的人才匮乏等诸多挑战,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必须通过以基层党组织引领、强化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发展农村经济、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等路径来实现。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曹银山   刘义强  
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与共同富裕存在着理论与现实逻辑的内在关联。共同富裕是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价值旨归,乡村公共文化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驱动力。然而,乡村公共文化建设面临着如下现实挑战:公共文化建设主体单一,内生自主发展动力极度匮乏;文化建设内容刻板滞后,文化宣传形式单一且效率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薄弱且落后;文化效能转化机制不畅,文化产业利益共享机制不全。因此,在共同富裕战略目标的指引下,我国亟须建立健全政策体系,为文化建设提供坚实保障;完善多元共建机制,为文化建设提供有效主体;丰富文化建设内容,以多种途径促进文化传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文化建设提供物质载体;推动文化产业融合,以收益共享驱动共同富裕。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薇   张燕军   徐辉  
促进共同富裕需要建设教育强国,建设教育强国也有助于促进共同富裕,两者可统一为“教育共富”。这既是一个整体理念,又是一个系统互动过程。遵循这一行动逻辑,建设教育强国促进共同富裕需要应对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质量水平不高、教育和产业脱节等问题。对此,主要有四项应对措施:一是坚持公平为先,坚守教育共富的公平底线;二是信守质量为本,重点统筹推进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三是完善教育投入,构建兼顾“渐增投入”与“重点投入”的教育共富投入机制;四是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以增强教育共富的驱动力。在此基础上,可以系统地构建一体化的“三螺旋双循环”模式以推进教育共富。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陈晓仪  
随着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长,如何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公共物品、优化国家在公共事务中的经济职能,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议题。早在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已认识到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职能的广泛性,并结合东方社会分析了国家出资“补助”私人资本和“国家承包商”垄断经营的公共经济干预模式。此后,西方学者持续展开对公共物品供给的理论探索和“回归国家”的福利制度实践,但难以逾越积累和合法化的危机。在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以政企合作方式推动公共物品的普惠性供给,可被视为国家基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关系而做的实践选择,反映出现代化经济治理中国家在规划与发展上协同化、在监督与调整上规范化等趋向。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范栖银  石伟平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实现共同富裕的重点在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紧密相关。文章结合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相关政策与学术研究成果,提炼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分析框架,包含“高质量”“共享”“全面”与“和谐”四大向度。基于此分析框架,分析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正面临着服务农业产业化发展、统筹城乡教育资源、促进农民物质与精神富裕以及参与乡村生态建设与社会治理的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未来职业教育应适应产业需求,激发农村产业发展活力;统筹资源配置,推动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人才培养,培育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民;融入农村社会,改善乡村生态与生活环境。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高岭  唐昱茵  胡天禛  邵岩  
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要求。稳步推进共同富裕需要科学的经济理论指导。本文通过比较新古典经济学、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三种经济学理论蕴含的共同富裕实现路径,发现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几乎没有为探讨共同富裕留下空间,而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新卡莱茨基模型虽然为探讨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些洞见,但其操作方案在本质上是分配视角的共同富裕实现路径,偏离了马克思强调的“生产视角”的优先性原则。以“劳动纪律-总需求”模型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增长模型,综合了马克思的劳动过程理论和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是真正回归马克思的生产视角的理论模型,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提供理论指导。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肖盼晴  
共同富裕是共产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全面、均衡和持续性是其基本要求。从中国实践来看,集体产权的权能扩张可有效盘活闲置或低效利用的集体资源,并且权能拓展可促使集体产权的扩张、发展和变动等特性得以进一步释放。总体来看,集体产权的权能拓展有利于集体内外、城乡共同富裕的实现。但随着改革的深入,个体权利被遮蔽、同一场域内多元主体分化、成效难以持续等问题不断凸显。权能拓展对共同富裕的正向促进可能转为反向阻碍。为解决上述问题,在宏观层面需明确权能拓展与共同富裕间的逻辑关联,微观层面则需强化权利主体的自主性、维持多元主体的均衡性、增强权利实现的可持续性。如此,才能通过集体产权的权能拓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肖盼晴  
共同富裕是共产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全面、均衡和持续性是其基本要求。从中国实践来看,集体产权的权能扩张可有效盘活闲置或低效利用的集体资源,并且权能拓展可促使集体产权的扩张、发展和变动等特性得以进一步释放。总体来看,集体产权的权能拓展有利于集体内外、城乡共同富裕的实现。但随着改革的深入,个体权利被遮蔽、同一场域内多元主体分化、成效难以持续等问题不断凸显。权能拓展对共同富裕的正向促进可能转为反向阻碍。为解决上述问题,在宏观层面需明确权能拓展与共同富裕间的逻辑关联,微观层面则需强化权利主体的自主性、维持多元主体的均衡性、增强权利实现的可持续性。如此,才能通过集体产权的权能拓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孙元涛   陈港  
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相关思想出发,共同富裕时代人的全面发展在主体需求、社会关系、自主实践三个维度呈现出新特征。工业化时代的教育基于服务社会发展需要的功能性谋划,以“开发人力”为培养人的主要目标。共同富裕时代,教育价值应实现从“用人”到“为人”的迭代。满足人——通过价值引领,实现人精神世界的富足;承认人——促进人自我认同与共同体意识的培养;解放人——为个体赋权增能,实现人的生命自觉,是实现人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的价值指向,也是教育价值向内聚敛与向上提升的自觉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应超越“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之争;汇聚“社会教育力”;让教育发挥其内核价值,立足人的丰富性与类存在性,唤醒个体生命自觉。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唐亮  杜婵  
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全国共同富裕的有机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全国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程度,是实现全国共同富裕的最大难点。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补齐中国式现代化的短板,是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是解决主要矛盾的必然选择。当前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不足、产业高质高效未能实现、乡村宜居宜业短板突出、农民富裕富足差距较大等。因此,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做大做强农村集体经济;遵循市场经济原则,推进产业高质高效;发挥集体经济作用,促进乡村宜居宜业;强化村民主体地位,实现农民富裕富足。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谢玲红  魏国学  
基于共同富裕视角,本文运用全国、城乡、区域不同层面的收入分配数据,测算了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趋势变化及结构性来源,总结并预判了新形势下的新问题,最后提出了缩小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路径选择。结果表明,农村内部收入差距整体上还没有出现趋势性缩小,省际和省内农村收入两极分化问题日益突出,脱贫人口等边缘群体与其他群体的收入差距可能进一步拉大;农村内部收入差距主要源自工资性收入差距、财产性收入差距和区域收入差距等,但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会随宏观经济形势变动;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五类新问题已然显现,一是农村各类常住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二是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的收入差距拉大并传导至农村;三是重大改革进程有别导致财产性收入差距拉大;四是新冠疫情引发行业和群体层面的收入差距;五是自然灾害拉大农业与非农、南方与北方收入差距。应继续提高农村边缘群体收入水平,同步缩小区域间和区域内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农户和本地公职人员、入乡人员的收入差距,积极防范新冠疫情和自然灾害引发的收入分化风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