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689)
- 2023(9188)
- 2022(6792)
- 2021(5781)
- 2020(4418)
- 2019(9708)
- 2018(9099)
- 2017(16430)
- 2016(8108)
- 2015(9043)
- 2014(8874)
- 2013(8677)
- 2012(8086)
- 2011(7403)
- 2010(7763)
- 2009(7516)
- 2008(6508)
- 2007(5915)
- 2006(5359)
- 2005(5011)
- 学科
- 济(44068)
- 经济(44039)
- 业(25859)
- 融(24833)
- 金融(24830)
- 管理(22902)
- 企(22850)
- 企业(22850)
- 银(21815)
- 银行(21805)
- 行(21258)
- 中国(17758)
- 业经(16439)
- 产业(15219)
- 方法(13994)
- 地方(12037)
- 数学(11119)
- 数学方法(10993)
- 中国金融(10938)
- 制(10757)
- 财(10258)
- 农(9801)
- 信息(9611)
- 总论(9465)
- 信息产业(9184)
- 理论(8607)
- 学(7556)
- 务(7248)
- 财务(7234)
- 财务管理(7227)
- 机构
- 学院(124775)
- 大学(123386)
- 济(57009)
- 经济(55892)
- 管理(45978)
- 研究(40780)
- 理学(39360)
- 理学院(38991)
- 管理学(38430)
- 管理学院(38206)
- 中国(37892)
- 财(26799)
- 京(24851)
- 科学(22553)
- 财经(21355)
- 中心(20720)
- 经济学(19821)
- 经(19295)
- 所(18999)
- 江(18041)
- 经济学院(17979)
- 研究所(17232)
- 融(16730)
- 农(16729)
- 金融(16399)
- 银(16176)
- 财经大学(16064)
- 州(15671)
- 银行(15594)
- 北京(15552)
- 基金
- 项目(81994)
- 科学(65204)
- 研究(63414)
- 基金(59145)
- 家(50177)
- 国家(49736)
- 科学基金(43483)
- 社会(42652)
- 社会科(40754)
- 社会科学(40745)
- 省(33381)
- 基金项目(30293)
- 教育(27121)
- 划(26340)
- 编号(25396)
- 自然(24353)
- 自然科(23789)
- 自然科学(23786)
- 自然科学基金(23373)
- 资助(22697)
- 成果(20537)
- 发(20063)
- 创(18778)
- 重点(18687)
- 国家社会(18583)
- 课题(17599)
- 创新(17485)
- 发展(17118)
- 部(16980)
- 展(16844)
共检索到1926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马德隆 许正中
分工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产业融合的新趋势是数字时代的鲜明特征。通过分工理论解读马克思的产业融合思想,进而分析对数字融合的适用性,对于丰富和拓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寻求数字经济政策的理论支点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通过对马克思分工理论框架的解读,从分工的理论到实践、工场手工业的混成到有机、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演进、大机器应用的影响等方面,再认识马克思的产业融合思想。其次,分析工业时代不同阶段的产业融合,提出数字时代产业融合新特征。再次,应用马克思分工融合思想,对数字融合发展的本质、界限、前提、劳动力结构的分化“、消灭分工”的技术基础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
马克思 分工 产业融合 数字经济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杜帅
马克思以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社会整体性为视角对城乡融合进行了全面考察,认为城乡融合的实现是历史的必然,应从社会全局高度对其进行把握。同时,他透过唯物史观对城乡融合实现路径进行了科学探索,形成了完备的方法论体系。新时代,我国进入城乡融合发展加速期,马克思城乡融合思想对当前我国城乡关系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关键词:
马克思 城乡融合 理论价值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纪欣农 白艳
自从教育领域大力实施教育体制改革后,教育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极为重视,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时积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思政教育结合起来。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应根据二十大时代精神,运用现代化教育资源探寻合理的教学模式,借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教育学生,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增强思政素质,从而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本文主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进行浅析。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思政教育 融合教育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李直 刘越
国际分工是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劳动关系与资本—资本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迁,全球分工格局不断演化,但是相应理论的发展却逐渐缺失了马克思的基本思想。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新国际劳动分工理论(NIDL)讨论发达国家资本转移的原因,但未涉及资本积累能力差异化问题。脱胎于世界体系理论的全球商品链(GCC)与全球价值链(GVC)理论则完全忽视资本—劳动关系,只描述企业间不对等关系的现象,彻底与其马克思主义传统割裂。全球生产网络(GPN)理论虽复归了资本—劳动关系分析,深入讨论地方性的劳动过程,但也没能充分衔接劳动过程与资本积累,更遑论分析其对国际分工现象的影响。本文指出,调节资本概念对资本再生产条件的分析可以有效地补充资本之间权力分化的分析,而马克思主义国际劳动分工的分析应当充分融合地方性因素塑造的劳动过程、基于地方性再生产条件形成的资本差异化积累能力,以及两者间的辩证关系。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玉明 王越凤
共享经济以分离资源使用权的形式实现了生产资料由私人占有到社会公众使用的变革。本文认为,共享经济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使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变为社会公众使用、人人参与共建共享、实现非人格交易等产权属性与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重构个人所有制、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私有制导致生产过剩和实现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是新经济情境下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的融合、创新与发展。它在所有制理论的理论范畴内,以使用权的高速流转和无缝衔接实现了生产、生活资料的公众使用,突破了生产资料公有化会导致生产积极性相对较低的悖论,有效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运行速度、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与解放,是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时代化。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胡伟鹏
伴随着高校教育工作的不断改革与持续发展,高等教育体系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重视,其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对于新代大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思想信念教育、科学思维培养以及社会责任引导等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可以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发展提供有效的思想力量,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发展,并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融入对高校思政教育课程来说,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知识及其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科学运用的深入了解,这对于现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宝贵的教育价值。本文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书,展开有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简要概述,进一步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作用意义,并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科学路径,以期促进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良好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薛晴 王瑞红
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中国化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城乡建设的实践经验,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城乡一体化思想。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以农业为基础、工农业并举、城乡兼顾的发展战略,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的中国化历程。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改革城乡关系的战略举措,为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的中国化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实践准备。江泽民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中国化体系的形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结合新的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不断推向前进。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吴宸梓 白永秀
城乡融合发展是解决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根本之策,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数字技术以其高通用性、高渗透性、高共享性等属性快速渗透城乡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有助于打通城乡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存在的诸多堵点,畅通城乡经济循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以马克思社会再生产四环节的辩证关系原理为指导,从数字技术赋能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的内涵入手,阐释数字技术赋能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的数字化变革,探讨数字技术在城乡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上如何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从推进城乡产业融合升级、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盘活城乡商品和要素流通和促进城乡消费协同升级等方面提出数字技术赋能城乡融合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构建和谐健康的城乡关系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
数字技术 城乡融合 社会再生产 乡村振兴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林琳
我国金融体系建设尚不完善,还有待进一步的改革与优化,应当坚持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导向,创造性地利用马克思关于货币金融的经典理论,建设体系更加完善、活力更加强劲、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对实体经济支持更加有效的金融体系。马克思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潜心研究数十年,创造了完备而特色鲜明的经济理论体系。要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激活金融市场活力,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覃志红
"生产"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性概念,也是斯密经济思想的重要概念。基于不同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础、研究立场和研究方法,马克思与斯密的生产概念有很大的不同。与斯密将生产局限在增加产品和社会物质财富的范围不同,马克思所理解的生产是一个历史性、批判性和总体性的概念。马克思不仅实现了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生产概念的双重超越,也在生产问题上真正超越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界限。
关键词:
马克思 斯密 生产概念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周谷平
作为马克思主义学说有机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近代中国,其主要渠道是清末民初以日本为中介的导入;五四运动前后,留法勤工俭学生的导入;以及20世纪20、30年代"以俄为师"的导入。导入的基本特点是多元性、选择性、间接性、初步性和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自导入之日起,便开始了其中国化的历程,经历了西方导入与主动、自觉选择的结合,中西融合、认知与践行的结合,进而不断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发展。这种中国化的演变,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理论体系、推进教育改革实践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 导入 中国化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庄尚文 韩耀
马克思分工理论认为社会分工和企业内分工协同演进,社会化大生产产生了分工协调问题,而流通具有协调社会分工的重要功能。因此,流通效率的提高可以形成一个发达的现代流通体系,成为实现市场经济秩序和财富增长有机统一的载体。流通经济学的研究应以流通效率的提高为核心,寻求构筑现代流通体系的制度基础、技术基础、法律基础和道德基础,联系生产组织和消费行为的结构性变化分析流通组织的演变机理,探索社会分工协调的自循环实现机制。并且,流通经济学的研究应结合中国转型和开放的双重背景,借鉴国际贸易理论的最新进展,探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理论观点、分析结论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
分工 流通 转型 开放 贸易理论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乔翔
马克思和杨小凯都系统考察了分工在社会经济结构形成中的作用机制。相比之下,杨小凯的分工概念更具微观拓展性质,或许因此其模型体系与马克思相比也呈现出高度分散、自由交易及极度扁平的特征。杨小凯主要从一般表象角度分析了自由对称的理性行为;马克思则对这种一般表象内在的临界条件展开质疑,继而考察了非自由非对称的理性行为。整合双方的分工理论对于更全面揭示社会经济结构均衡的形成机制颇有裨益。
关键词:
分工理论 马克思 杨小凯 比较与启示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乔虎
作为人的需要的多样性与个人劳动能力局限性之间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分工造就了人的"类的全面性",又导致了"个人的片面性"。从分工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分工的"自然—自发—自觉"的不同历史阶段凸显了人的发展的不同形态。马克思站在人类解放的高度上对分工进行历史、辩证地考察,在人类社会历史结构的嬗变中探索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在当代新科技革命的条件下,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而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反过来否定和革新旧的分工形态,分工自我扬弃的过程勘定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解放之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