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113)
2023(4495)
2022(3491)
2021(3397)
2020(2649)
2019(5850)
2018(5716)
2017(9983)
2016(5474)
2015(6390)
2014(6314)
2013(5737)
2012(5684)
2011(5141)
2010(5473)
2009(5101)
2008(5231)
2007(4907)
2006(4467)
2005(4433)
作者
(16758)
(14046)
(13713)
(13168)
(9209)
(6795)
(6228)
(5428)
(5239)
(5056)
(4789)
(4761)
(4725)
(4650)
(4512)
(4335)
(4091)
(4056)
(4022)
(4000)
(3835)
(3401)
(3360)
(3316)
(3213)
(3096)
(3063)
(2965)
(2887)
(2786)
学科
(23575)
经济(23526)
(14562)
管理(12932)
(12422)
企业(12422)
(11176)
中国(7887)
理论(7581)
方法(7547)
教育(7168)
(7163)
业经(6133)
(5253)
农业(4926)
数学(4801)
数学方法(4715)
(4690)
(4633)
经济学(4214)
(4169)
金融(4166)
(3906)
银行(3890)
政治(3874)
思想(3792)
(3769)
(3580)
(3489)
(3487)
机构
大学(88304)
学院(84386)
(33490)
经济(32740)
研究(32326)
管理(27790)
中国(23339)
理学(22978)
理学院(22634)
管理学(22222)
管理学院(22051)
科学(19864)
(19593)
(17366)
(16668)
研究所(15060)
(14136)
(14114)
师范(14004)
(13713)
中心(13436)
财经(13283)
北京(12695)
(12030)
师范大学(11578)
经济学(11475)
(11135)
农业(10976)
业大(10973)
(10363)
基金
项目(50486)
科学(39469)
研究(38870)
基金(36129)
(32546)
国家(31756)
科学基金(25928)
社会(24572)
社会科(22940)
社会科学(22931)
(19037)
教育(18979)
基金项目(17922)
(16457)
编号(15924)
自然(15363)
成果(14975)
自然科(14942)
自然科学(14936)
自然科学基金(14685)
资助(14181)
重点(12017)
课题(11615)
(11467)
(10594)
(10483)
(10438)
国家社会(10236)
大学(10160)
教育部(10019)
期刊
(44121)
经济(44121)
研究(30525)
中国(19867)
教育(16493)
学报(16222)
(13898)
(13790)
科学(13545)
大学(11943)
管理(11721)
学学(10745)
农业(9060)
财经(7757)
技术(6947)
(6857)
经济研究(6645)
(6548)
金融(6548)
图书(6492)
业经(5700)
问题(5498)
(5015)
书馆(4916)
图书馆(4916)
(4893)
世界(4776)
(4655)
论坛(4655)
社会(4302)
共检索到1401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亓光  
理解马克思国家学说离不开其对古典国家理论的全面理解。启蒙运动后,西方国家理论经历了中心主义国家论、反中心主义国家论和形而上学国家论的演绎,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现代国家的诠释性建构。作为“古人”的马克思在批判现代国家时,将古典国家论的远景和思维投射在他的思辨中,生成了一个基于反中心主义国家论却超越其消极意义的全新的国家理论的解释路径,将古典国家论与反中心主义国家论相结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颠覆了中心主义国家论的基础范畴和底层逻辑,也超越了形而上学国家学说的抽象性。经过博士论文、莱茵报、巴黎、伦敦等四个时期的接续推进,马克思将古典国家论特别是亚里士多德式国家解释进行了积极弥补和不断丰富,逐步勾勒出知识论意义上的马克思国家学说的边界和纲要。时至今日,透过古典理解的马克思国家学说依然为现代国家理论提供了关键的政治哲学奠基,尤其是在国家与阶级关系、现代国家问题、国家形式变革等问题的研究和论辩中,马克思的真知灼见始终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重要语境和建构基础。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唐正东  
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以手工业资本主义为背景,凸显了市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以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为背景,强调了交换关系的社会化过程的经济学意义,但他只是从价格竞争这一经济学维度来理解这种社会化过程的内涵;马克思对斯密、李嘉图古典经济学的超越经历了从人本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历程,他以社会经济形态内在矛盾性的视角打破了古典经济学的单纯经济学思路,同时也超越了人本主义者的物化批判思路,从而把资本主义批判理论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学术层面。因此,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唯物主义在哲学方法论上有着本质区别,它是从历史性社会形态的角度来理解经济事实的。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汪仕凯  
实现人的自由和劳动解放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主线索,同时也是马克思学说的基本命题,而国家则是实现人的自由和劳动解放的历史进程中的关键环节,因此国家理论构成了马克思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现代国家最多只能完成人的政治解放,并且现代国家进一步构成了人的自由和劳动解放的政治障碍,因此必须打碎现代国家以社会共和国取代之。社会共和国是社会重新把国家政权收回,使其成为社会自身的生命力的政治统治形式,它必须建立在社会解放的基础之上。虽然社会共和国并没有实现人的自由和劳动解放,但是它以此为目标和使命。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李春茹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独家本领""优势本领""制胜本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看家本领",就是要深切体悟和用心践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关键词:
[期刊] 求索  [作者] 李佃来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构建,是当前方兴未艾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学术界目前在这个课题的研究上还存在一定欠缺,表现之一就是对这个课题具有规导意义的一些根基性问题,尚没有得到充分的思考和讨论。现实导向、理论资源与思想原则,就是这一课题所包含的三个根基性问题。从现实导向上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应是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相顺应的,能够对权利、自由、平等、公正等价值和问题作出有效回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从理论资源上说,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在为我们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所能够提供的支持和奠基上,是其他各种类型、范式和传统的政治哲学所根本无法比拟的。从思想原则上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需要发挥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化和法治社会语境下的社会生活提供一种理想性的、超越性的、具有终极意义的思想指引的功能,同时也需要发挥为"美好生活"的构造提供思想素材和思想目标的功能。
[期刊] 求索  [作者] 李佃来  
与绝大部分政治哲学理论不同,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思想基础之一和理论落点之一,是"人道主义"。马克思政治哲学中的"人道主义",是继承和改造霍布斯、洛克以来的近现代自然主义政治哲学的理论结晶。马克思的这一改造是在两个视点上完成的:一是他在财产权大行其道的政治与社会背景下,拯救出了生存权;二是他在批判人被降格为"事物"和动物性机能的基础上,建构起了以人的自为创造本能为前提的、以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为目标的目的论。与这两种改造相对应,马克思政治哲学中的"人道主义"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基于生存权的"人道主义";二是基于"完整的人"的"人道主义"。这两种"人道主义"不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极点,而是一个既有不同侧重又密不可分的整体,总体上都是以"完整的人"为最终和最高目标的。马克思在晚年作品中很少直接使用"人道主义"这一概念,这是因为他反对抽象谈论人道主义,而主张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内来为"完整的人"的实现寻找现实的出路。这样的出路,只能是通过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共产主义运动。正是在这种运动引领下并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人在得到彻底解放过程中实现了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能真正成为"完整的人"。在今天,全面挖掘和开显马克思政治哲学中的"人道主义"意蕴,无论对于深化方兴未艾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还是对于构建和发展具有思想解释力和现实涵盖性的当代中国政治哲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张文喜  
对共产党组织的本质认识首先应当是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共同体本质的共产主义观念作为基础,它指明了有组织的共同体和有个性的个人联合的可能条件,而不是方法。它不涉及活生生的每一个将个体融合的共同生活视为更高秩序的人事实上的差别及其意识,不涉及他们超越了关于组织问题方法论的二分式的思维过程。虽然以卢卡奇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将这种事实上的方法过程称为革命组织问题的方法学。这当然从历史方面看是容许的,但必须清楚的是,对于这种类型的组织方法学并不是以马克思哲学和共同体问题的理解为出发点的。当前,马克思政治哲学须重新厘清共产党创立过程中内部(人民)和外部(人类)的关系,以及历史唯物主义地表述共产党人的思想和行动的关系。
[期刊] 求索  [作者] 白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开创人类文明新类型的巨大胜利。因此,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理论自觉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建构具备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同时,《资本论》占据着当今时代真理、道义和文明的"制高点",又为作为时代文明表征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建构提供了最经典的文本支撑。可以说,正是在理论传统、实践基础和文本支撑的"三维一体"中,作为"哲学中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建构才真正成为可能。唯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也才真正成为反映时代、把握时代和引领时代的"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胡显章  
蒋南翔是一位善于灵活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杰出教育家。在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期间,他主张教学是大学的基本功能和中心任务;注重教育对国家建设的社会作用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的本体功能之间的统一;在领导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蒋南翔的教育思想和哲学思维对促进清华大学的建设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极强的启示意义。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定鑫  
马克思哲学思想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祖"。马克思原创性哲学思想集中体现在社会历史领域,可以被归结为这么两个哲学思想: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两个基本哲学思想受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在中国当代主流哲学中"珠联璧合"地占据着突出地位,并获得了新进展。
[期刊] 求索  [作者] 周嘉昕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传播和研究的历史演进,特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研究中所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问题,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中方法论自觉的重要性。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自觉,将文本研究、理论阐释和现实关切内在统一于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实践",既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应有之义,也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陈歧燊  
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研究了国家的起源、本质、形态和消亡等问题。他认为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是在社会中产生的。古希腊时期的国家观呈现出整体主义的特色,这是一种以伦理性、道德性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城邦民主国家观。在启蒙运动时期的国家观中,私有财产问题成为探讨国家产生的重要理论视角。德国古典哲学时期的"国家至上"国家观从思辨的角度论证国家存在的合理性,认为国家是普遍意志的代表,国家是"行走在地上的神"。空想社会主义者在维护私有制前提下提出国家消亡思想,只能是一种"近似消亡论"。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王凤双  李靖  
文章从马克思国家产生的本质与基础入手,探讨马克思国家职能理论,对于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政府职能重构以及为国家政治体制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具有积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李佃来  
马克思虽然在多种情况下对有关权利、平等、公正等的规范性话语予以了批判,但在其理论中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支持规范性判断的政治哲学思想。然而,与霍布斯、洛克、休谟、卢梭、康德等政治哲学家相比,马克思是在特定的语境下、以特定的方式、从特定的思想层面来把握政治哲学问题的。不管就立论方式而言还是就思想界面来说,马克思政治哲学与西方规范性政治哲学都存在不可同日而语的重大不同。只有充分地认识到这种不同,而不是将西方规范性政治哲学作为绝对标准,才能够建构起符合马克思的理论要求与思想追求的“马克思政治哲学”,也才能够对西方规范性政治哲学作出更加全面的评价。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立波  
艾思奇《大众哲学》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历程中的经典,缘于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和传诵。失学者、哲学初学者、普通读者都属于艾思奇写作意向中的读者对象。《大众哲学》具有革命的引领作用,也有科学的启蒙价值,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时代,始终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引领,因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重大的政治主题。艾思奇对《大众哲学》的不断修订提示我们,随着社会语境的变化,大众的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由此面向大众的哲学需要与时俱进,才能确保其经典性得以稳固和强化,并开显出新的意义和向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