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274)
2023(4699)
2022(3982)
2021(3865)
2020(3039)
2019(7041)
2018(6930)
2017(11735)
2016(6487)
2015(7145)
2014(7347)
2013(6891)
2012(6457)
2011(6184)
2010(6494)
2009(6073)
2008(6118)
2007(5510)
2006(4950)
2005(4754)
作者
(18781)
(15583)
(15426)
(14787)
(9962)
(7400)
(7042)
(5963)
(5932)
(5600)
(5379)
(5189)
(5017)
(4966)
(4894)
(4730)
(4533)
(4528)
(4472)
(4411)
(4031)
(3838)
(3732)
(3694)
(3550)
(3420)
(3383)
(3379)
(3259)
(3048)
学科
(23215)
经济(23140)
管理(17489)
(15567)
(13922)
企业(13922)
方法(8731)
(7846)
(7736)
中国(7165)
(6794)
理论(6769)
业经(6254)
数学(6185)
(6179)
(6084)
银行(6073)
数学方法(6035)
(5902)
金融(5899)
(5894)
教育(5143)
(4958)
(4636)
体制(4098)
(4079)
贸易(4075)
(4052)
制度(4021)
农业(4004)
机构
大学(98916)
学院(95296)
(37107)
经济(36212)
研究(33268)
管理(32923)
理学(27901)
理学院(27523)
中国(27271)
管理学(27029)
管理学院(26835)
(20972)
(20502)
科学(19806)
(16738)
财经(15503)
中心(15434)
研究所(15081)
(14720)
(14508)
(14499)
师范(14383)
(14008)
北京(13443)
经济学(12406)
业大(12385)
(11982)
师范大学(11919)
(11740)
财经大学(11472)
基金
项目(58960)
科学(46026)
研究(44671)
基金(42635)
(36941)
国家(36615)
科学基金(30731)
社会(28486)
社会科(26644)
社会科学(26639)
(21795)
基金项目(21702)
教育(21445)
(19037)
自然(18596)
编号(18391)
自然科(18132)
自然科学(18126)
自然科学基金(17833)
成果(17160)
资助(16821)
重点(13593)
(13495)
课题(13161)
(12246)
(12211)
(12174)
(11918)
国家社会(11817)
教育部(11809)
期刊
(44958)
经济(44958)
研究(30582)
中国(21091)
(15943)
学报(15264)
教育(14864)
(14188)
科学(13783)
管理(13095)
(12054)
金融(12054)
大学(11834)
学学(10917)
农业(9048)
财经(8462)
(7268)
经济研究(6644)
技术(6613)
业经(6034)
问题(5727)
(5078)
世界(4938)
(4907)
图书(4827)
(4817)
理论(4501)
现代(4293)
国际(4101)
实践(3968)
共检索到1509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征信  [作者] 靳永茂  
马克思信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经济性和伦理性的双重维度。经济性主要体现为:信用现代生成的历史必然、信用内在本质的深层掩盖以及信用效应的历史动力;伦理性伴随经济性主要内含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涵的揭示过程,其以经济关系的分析为关键呈现途径,在历史发展视域中始终保留伦理指向。信用的双重维度密不可分,最终统一于历史的推进过程。信用双重维度构织现代信用的丰富内涵,启示信用建设的整体思路,信用的经济维度的工具性存在及伦理维度的价值性存在分别对硬规约的信用制度建设和软约束的信用文化建设提出要求,社会主义信用经济的推进要求信用双重维度的现实统一。梳理马克思信用理论,重申信用的双重维度,不仅有助于深化对马克思信用理论的理解,而且对新时代更好应对信用风险,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信心也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任君  
马克思劳动辩证法思想具有双重维度:在哲学维度中,劳动作为社会存在的本体,是“既定社会”和“现实的个人”存在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政治经济学维度中,马克思通过考察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的内在矛盾这条隐形的线索,揭示笼罩在劳动上的资本主体自我运动的本质,并基于资本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主张将辩证法的革命性和批判性贯穿到底。马克思劳动辩证法思想的哲学维度和政治经济学维度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或者说是本体论和价值论的关系。马克思劳动辩证法思想是本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三者的统一,其在本体论意义上把劳动作为人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价值论层面把实现劳动自由与解放作为根本的价值指向,在方法论层面强调分析劳动问题时的辩证思维。研究马克思劳动辩证法思想在新时代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启示:在认识劳动价值时,要明确劳动是乐生要素和谋生手段的统一,坚持运用劳动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统一、劳动功利性价值与超功利价值的统一的辩证思维方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实现社会物质资料极大丰富、提升个人劳动能力和思想认识以促进劳动自由。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张航  关祥睿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不仅第一次对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加以区分,而且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社会主义公平原则的科学内涵。马克思的公平观是历史维度、社会维度和发展维度的统一。从历史维度看,公平的观念是在历史中产生和发展的,在不同的生产方式之下只能实现不同程度的分配公平。从社会维度看,社会主义的公平原则是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的有机结合,既体现了对劳动者个人能力的充分尊重,同时也彰显了对个体需要多样化的内在肯定。从发展维度看,社会主义对公平的追求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使人们的自由个性得以彰显,从而真正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公平观的三个维度,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实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何柏略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消费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现实考察所形成的重要理论。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社会消费问题进行了批判,明确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生产方式导致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无限扩大造成社会生产的相对过剩与普通民众的消费能力不足,导致资本主义出现财富与贫困双重积累而引发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社会主义条件下,消费成为社会生产的目的,也成为社会生产发展的内在动力,在生产和需要之间建立起一种更为合理的联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树立科学的消费理念,加快消费模式转变。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周小亮  
本文根据文献资料,从人格假设、基本分析方法、制度变迁的主体、动因、条件、方式、过程和作用等方面,介绍马克思的制度变迁理论,说明其对改革的启示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洪名勇  
农地习俗元制度是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农地习俗元制度理论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包括农地习俗元制度的起源、土地流转(交换)习俗、农地继承习俗、农地习俗元制度多样性、共同性与差异性、农地习俗元制度对农地租赁价格的影响、农地习俗元制度对农地产权制度的影响等。不管是在过去还是在今天的农村,农地习俗元制度不仅大量存在,而且对农户、农民经济活动产生了较大影响。因此,我们应以马克思农地习俗元制度理论为指导,加强对农地习俗元制度的研究。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乔榛  徐龙  
收入差距现已成为一个凸显的世界性问题,作为最发达的美国因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引发经济危机并向全世界扩散;许多发展中国家因收入差距扩大深陷"中等收入陷阱"而无法自拔;多数转型国家也为收入差距扩大而困扰。所有这些国家呈现出来的收入差距问题的背后都有自由市场或西方主流经济学的阴影。这意味着当今现实对经济学理论或收入分配理论提出新的要求。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强调收入分配实际上是以要素"地位"为根据并受到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这体现出一种不同于西方主流经济学对收入分配差距的新解释,或者也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收入分配研究新范式。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乔翔  
马克思和杨小凯都系统考察了分工在社会经济结构形成中的作用机制。相比之下,杨小凯的分工概念更具微观拓展性质,或许因此其模型体系与马克思相比也呈现出高度分散、自由交易及极度扁平的特征。杨小凯主要从一般表象角度分析了自由对称的理性行为;马克思则对这种一般表象内在的临界条件展开质疑,继而考察了非自由非对称的理性行为。整合双方的分工理论对于更全面揭示社会经济结构均衡的形成机制颇有裨益。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王晓东  黎莎  
马克思的服务劳动理论是政治经济学领域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但长期处于争论之中。本文就服务劳动理论的几个核心争议点及其代表性观点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并结合马克思的服务劳动思想对这些核心争议点进行回应,在理论上明确服务劳动的性质类属。在当下中国转入高质量经济发展阶段的实践中,识别服务劳动与第三产业大统计口径中不同劳动类属的区别,有助于探索高质量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同时,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体系必须以实体经济为基础,服务劳动支撑和关联着大量的实体经济内容,发展实体经济的过程中应重视服务的发展。此外,信息技术将进一步释放服务劳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未来可结合互联网情境对服务劳动和现代服务业相关问题展开专门研究。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黄良文  
建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社会经济统计学,迄今仍然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这里有批判性的问题,也有继承性的问题,更有理论的发展方向问题,学术界争论热烈,分岐很大。争论的焦点是,社会经济统计学是不是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这门科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原则立场,从我国实际出发,才能逐步获得解决。认真学习和领会马克思关于统计理论和方法的启示,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统计科学建设和提高统计科学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于杰  尹奎杰  
马克思从所有制的本质上分析和把握产权的内涵,揭示了产权问题的症结所在,其对产权的认识深刻而全面。马克思是基于"所有权—所有制—产权"这一理论逻辑来展开他的产权思想的。马克思的产权理论既是关涉经济关系的理论,也是关涉法律关系的理论,更是关涉社会关系的理论;但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关涉人的问题的理论,一种关涉人的经济存在的理论。马克思产权思想为当前的产权制度改革提供了更为多元的解释向度和分析向度,使得当前的改革体现为一种"开放式"的理论论说结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鲁保邕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和社会的剖析和研究的过程中,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关系物化的现象,并深入地探究了这种现象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它的各种形式,分析了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以及它对社会关系、对人、对社会的影响,同时提出了消灭这种现象的办法,形成了完整的社会关系物化的理论。这一理论是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的重要内容,因而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它对我们认识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关系的变化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杨波  
马克思之前的产权思想研究范围较窄,唯心主义色彩较重。在批判吸收这些产权思想合理成份的同时,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解答了当时最迫切的产权问题,形成了系统的产权理论。产权思想到马克思产权理论这一嬗变过程,给我们发展马克思产权理论、进行理论创新提供了以下启示: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吸收西方产权理论的优秀成果,紧密关注经济现实。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韩莎莎  
商品拜物教理论是马克思《资本论》中的重要内容,结合西方社会所有制形式与社会历史传统,辩证分析商品拜物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演化形态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探寻遏制、消除商品拜物教思想的有效途径,从而为我国在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领域深化社会主义改革,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破除商品拜物教的错误思想,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刘甜甜  张译心  张博  
各种生态矛盾摆在人们面前,这都源自于"人类征服自然"的观念。面对种种生态危机,人们渴望将社会发展模式由征服自然转变为适应自然,呼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提倡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个体生态的辩证统一,体现了自然精神、社会精神和个体价值精神的和谐共存。从辩证唯物论维度、历史唯物论维度、认识论维度、价值论维度四个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可以对其内涵有更深刻了解,突破了既有研究模式的局限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