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056)
- 2023(10164)
- 2022(8254)
- 2021(7377)
- 2020(5815)
- 2019(13098)
- 2018(12938)
- 2017(23727)
- 2016(13189)
- 2015(14544)
- 2014(14740)
- 2013(14255)
- 2012(14044)
- 2011(12759)
- 2010(13139)
- 2009(12029)
- 2008(11765)
- 2007(10797)
- 2006(9933)
- 2005(9268)
- 学科
- 济(60227)
- 经济(60167)
- 管理(33731)
- 业(30699)
- 企(22919)
- 企业(22919)
- 中国(21509)
- 地方(20376)
- 农(17516)
- 方法(15684)
- 学(14938)
- 业经(14247)
- 制(13234)
- 数学(12946)
- 数学方法(12809)
- 融(12345)
- 金融(12338)
- 银(12178)
- 银行(12140)
- 行(11913)
- 财(11860)
- 农业(11785)
- 地方经济(11484)
- 环境(11142)
- 发(11116)
- 体(10673)
- 产业(9193)
- 贸(9186)
- 贸易(9176)
- 理论(9164)
- 机构
- 学院(190590)
- 大学(187360)
- 济(77096)
- 研究(76068)
- 经济(75291)
- 管理(63084)
- 中国(57146)
- 理学(52151)
- 理学院(51405)
- 管理学(50381)
- 管理学院(50033)
- 科学(47923)
- 京(42414)
- 所(40428)
- 农(38377)
- 研究所(36554)
- 财(35948)
- 中心(33050)
- 江(31839)
- 农业(29930)
- 业大(29482)
- 范(28468)
- 师范(28066)
- 院(27982)
- 北京(27540)
- 财经(27011)
- 州(25486)
- 省(25476)
- 经(24329)
- 经济学(23737)
- 基金
- 项目(121721)
- 科学(94068)
- 研究(89607)
- 基金(83797)
- 家(74418)
- 国家(73719)
- 科学基金(61082)
- 社会(55441)
- 社会科(52323)
- 社会科学(52314)
- 省(50753)
- 基金项目(43368)
- 划(42149)
- 教育(40746)
- 自然(37752)
- 自然科(36825)
- 自然科学(36812)
- 编号(36213)
- 自然科学基金(36126)
- 资助(33981)
- 发(33045)
- 成果(30689)
- 重点(28533)
- 课题(27974)
- 发展(26482)
- 展(26060)
- 部(25316)
- 创(25184)
- 创新(23684)
- 计划(22799)
共检索到3141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治忠
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是建立在资源与环境的现实状况与内生变量清醒认识的现实基础上的观念系统;其基本内涵体现在: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核,生态文明的文化精髓;是强调以绿色技术为支撑,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为目标,以统一与协调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利益,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为理论宗旨的系统化的科学发展观。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绿色发展观 结构体系
[期刊] 求索
[作者]
张治忠
马克思从"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这个整体主义哲学视角出发,论证人与自然的同一性,提出人类社会具有自然的属性,因而人类社会的活动必须符合自然生态系统的内在要求;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对"人化自然"的哲学论证,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过度攫取的贪婪性,论证了人类社会实现绿色发展的制度性要求;对共产主义社会的阐释,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实现绿色发展的价值目标的哲学指向。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绿色发展观 哲学基础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治忠
"物质循环再利用"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得以确立的重要理论基础,体现在马克思对以劳动为中介的人与自然的物质代谢过程的论述中,是其绿色发展观呈现出来的一种理论逻辑: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物质循环过程,因而物质的循环再利用具有内在必然性;循环再利用是人与自然物质代谢的平衡存在,体现其存在的合理性;循环经济体现了物质循环再利用的应然性,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物质循环再利用 绿色发展观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黄茂兴 叶琪
近30多年的高速发展使我国经济总量步入了世界前列,但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建立在资源要素大量消耗和污染物任意排放基础上的粗放型生产方式,不仅使我国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而且也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形成了巨大压力。如何统筹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是新常态下我国经济转型面临的重大考验。然而,不乏有一些悲观的言论认为中国比西方国家的环境污染更严重、更广泛、更长久,中国的环境与发展是不相容的,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中国的环境会进一步恶化。还有一些西方国家以"环保卫士"自居,认为中国带来了大量的超越国界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所谓的"中国生态环境威胁论",故意借环境问题来排挤中国,损害中国的国际形象。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黄茂兴 叶琪
在中国经济转型进程中,有关中国环境与发展不相容的国内外言论不绝于耳,考验着中国的发展自信。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正是有力地驳斥了这些言论。绿色发展理念以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为理论源泉。在东西方有关环境保护理论的发展演变的背景中,本文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形成与发展,指出了绿色发展理念的创新内核以及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对人类绿色发展的理论创新。立足中国长期以来的环境保护实践,文章阐述了中国绿色发展是从思想到行动上对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创新发展和对全球环境保护的理论贡献。加快中国绿色发展还应把握好地位、投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黄茂兴 叶琪
在中国经济转型进程中,有关中国环境与发展不相容的国内外言论不绝于耳,考验着中国的发展自信。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正是有力地驳斥了这些言论。绿色发展理念以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为理论源泉。在东西方有关环境保护理论的发展演变的背景中,本文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形成与发展,指出了绿色发展理念的创新内核以及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对人类绿色发展的理论创新。立足中国长期以来的环境保护实践,文章阐述了中国绿色发展是从思想到行动上对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创新发展和对全球环境保护的理论贡献。加快中国绿色发展还应把握好地位、投入、力度、配置、定位等关键问题,确保绿色发展落到实处,展现中国在全球环境保护与绿色转型发展中的样板作用,从根本上回击对绿色发展的质疑,树立中国经济转型的强大自信。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福成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对中国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又一次升华。绿色发展是五大发展理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注重解决的是人与自然和谐问题。正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所指出的,"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赵雨晴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问题逐渐显露出来,我国在社会发展中面临着诸多生态问题。从整体上来看,大量基础资源的使用和环境的污染都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限度,并快速地对环境造成破坏。针对生态问题,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进程,寻找适应我国的发展道路,必须提倡全新的发展理念即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思想,从可持续发展到绿色发展理念顺应了时代的需要,具有现实必然性,对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指导作用。新时代必须深刻把握马克思生态观,形成现代化全方位的绿色发展新格局。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绿色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杨晓琳
"蓝色发展"有其特殊的概念来源,它与"蓝色"的意义与象征紧密相连,密切相关;同时"蓝色发展"与"蓝色"都有其丰富的内涵,二者相互补充,共同发展。"蓝色发展"的特殊内涵与外延使中国的发展道路充满希望,描绘了中国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体现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因而是具有历史性、包容性、创新性的发展观点。
关键词:
蓝色 发展 蓝色发展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肖建忠
自从马克思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分析发达与不发达问题后,很多社会学及经济学分析或多或少走上了局部主义,即以欧洲或者亚洲中心的观点来分析整个世界经济体系的演变,而在近期,社会科学领域出现一个新的思潮,这就是以全球视野来重新认识世界经济体系的起源、演变和将来。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琳 张宜强
本文在研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绿色消费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探寻马克思主义消费思想的时代性与现实性指向,提出针对绿色消费所存问题的解决方法,以期为提升、引导绿色消费提供思路借鉴。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蒋谨慎
现代社会的发展在经济上的价值取向,主要是试图通过追求经济的无限增长而实现资本的无限增值。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看来,这种经济主义发展观把物质财富作为人类发展的最高目标,而较少关注人的本质需求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以及人的异化。他们强调,企图通过经济主义的手段在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的框架内消除生态危机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他们提出摆脱经济主义发展观的消极影响关键在于重新审视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关系,把经济的发展立足于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及人类的共同福祉,这对于树立正确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黄琳庆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和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观;坚持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运用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发展观; 坚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深化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娜
有机马克思主义致力于共同体经济的研究,在"共同福祉"价值观的基础上催生了共同体经济学,即生态经济学。其在对GDP的考量上,分析了GDP崇拜产生的原因和弊端,提出绿色GDP的观点。同时,有机马克思主义把自然资本的概念引入经济理论当中,主张扣除自然虚数代价,承认生态福利的概念,最终实现构筑绿色评价体系的目标。有机马克思主义对绿色GDP的探讨对当今中国的绿色发展和实现生态文明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有机马克思主义 共同体经济学 绿色GDP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娜
有机马克思主义致力于共同体经济的研究,在"共同福祉"价值观的基础上催生了共同体经济学,即生态经济学。其在对GDP的考量上,分析了GDP崇拜产生的原因和弊端,提出绿色GDP的观点。同时,有机马克思主义把自然资本的概念引入经济理论当中,主张扣除自然虚数代价,承认生态福利的概念,最终实现构筑绿色评价体系的目标。有机马克思主义对绿色GDP的探讨对当今中国的绿色发展和实现生态文明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有机马克思主义 共同体经济学 绿色GDP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