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999)
2023(13271)
2022(10602)
2021(9922)
2020(8051)
2019(17578)
2018(17479)
2017(31819)
2016(17382)
2015(19640)
2014(19168)
2013(18431)
2012(17021)
2011(15575)
2010(15768)
2009(14723)
2008(14287)
2007(12838)
2006(11778)
2005(10777)
作者
(48557)
(40364)
(40324)
(38673)
(25678)
(19237)
(18261)
(15627)
(15525)
(14360)
(13910)
(13597)
(12992)
(12955)
(12836)
(12693)
(11931)
(11720)
(11596)
(11534)
(10395)
(9920)
(9755)
(9373)
(9159)
(9095)
(9060)
(8852)
(8169)
(7942)
学科
(75351)
经济(75273)
管理(44944)
(37148)
(27679)
企业(27679)
中国(26933)
方法(24833)
(23427)
数学(21525)
数学方法(21327)
地方(19517)
业经(16933)
(16145)
(15204)
农业(15133)
环境(14856)
(14637)
(14586)
贸易(14572)
(14205)
(12749)
(12694)
银行(12677)
(12331)
(12071)
金融(12067)
(11215)
教育(10827)
理论(10513)
机构
学院(240856)
大学(240454)
(103745)
经济(101651)
研究(91218)
管理(83983)
中国(71387)
理学(70486)
理学院(69602)
管理学(68342)
管理学院(67901)
科学(54268)
(52781)
(46709)
(45559)
中心(41450)
研究所(41321)
(39414)
(38012)
财经(36363)
(35317)
师范(35009)
北京(33787)
经济学(33749)
(33236)
(33159)
业大(32325)
农业(30312)
经济学院(30206)
(30028)
基金
项目(158820)
科学(126058)
研究(119971)
基金(115162)
(100803)
国家(100011)
科学基金(84874)
社会(78461)
社会科(74190)
社会科学(74177)
(60740)
基金项目(59344)
教育(54799)
(51783)
自然(51219)
自然科(49954)
自然科学(49943)
自然科学基金(49039)
编号(48297)
资助(46154)
成果(40185)
重点(37153)
(36566)
(35403)
课题(35107)
国家社会(33754)
(32668)
中国(31228)
创新(30806)
教育部(30285)
期刊
(124220)
经济(124220)
研究(77936)
中国(56407)
(38174)
学报(36874)
科学(34918)
(34202)
教育(33206)
管理(32438)
大学(28084)
农业(25823)
学学(25793)
(25013)
金融(25013)
经济研究(20751)
技术(20336)
业经(19721)
财经(18529)
问题(16313)
(16271)
(14478)
(14281)
图书(13956)
世界(13144)
资源(12804)
国际(12731)
(11407)
(11238)
论坛(11238)
共检索到3829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孙颖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其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视角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道路进行思考,可以深刻地揭示出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从而更好地培育人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价值取向,为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发挥强大的理论指导作用。文章认为,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应认真学习实践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将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充分强调人的主体地位,把促进人的发展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以良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莉  
中共十七大创造性地提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并将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五个基本内容之一。中共十八大又将其调整为经济结构的战略重点,并进一步强调"人"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围绕"人"这一主题开展新城镇化建设,需坚持以马克思的人本理念为指导,即强调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坚持以关注人的需求为前提,以实现社会的公平为保障,以打造生态城镇、文化城镇为重要内容,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升人的幸福感指数为价值诉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余维祥  余小雅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对世界文明发展态势敏锐洞察和对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关系认识飞跃基础上的社会发展理念的升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客观评价我国当前面临的生态问题,探索适合国情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培育全民生态意识,构建生态和谐屏障,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导下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共同和谐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寿思华  
城镇化是个世界趋势,也是个发展规律,人们必须善于把握。马克思主义认为:城市是生产力发展的成果;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领导力量;城市要服务于乡村,与乡村发展融合;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精神生活的中心,是前进的主要动力。文章提出,马克思主义关于城市建设的理论,应当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中国在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某些不容忽视的怪现象:不以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为前提和基础;损毁历史文化;城市是高高在上的孤岛,成为乡村的主宰者和掠夺者;公共设施不姓"公";美丽的外在面貌与不健康的内涵并存;对城市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冀鹏  
在马恩经典著作中,有很多论述与生态社会相关的思想。在工业文明迅速发展的今天,生态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响亮的声音重回历史舞台。通过解读马克思主义生态批判思想,可以思考中国未来生态的发展道路,并提出相关对策。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冀鹏  
在马恩经典著作中,有很多论述与生态社会相关的思想。在工业文明迅速发展的今天,生态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响亮的声音重回历史舞台。通过解读马克思主义生态批判思想,可以思考中国未来生态的发展道路,并提出相关对策。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陈小燕  
当前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作为公共事务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政府有责任和义务去化解生态危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政府生态危机管理提供了思路,政府应从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科技等多维度构建全方位的生态危机管理体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凉  
在自然历史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城镇化建设是社会现代化的实现手段,而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矛盾和城市问题,在自身探索和经验积累的同时,仍需要借鉴国外有关城镇化的建设理论与实践经验,并汲取西方发达国家城镇化实践过程中的先进经验和教训。为此,由李长学撰写的《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与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比较研究》一书,有助于我国新型城镇化理论建构与实践发展研究。该书以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为导向,以破解城市问题为主线,比较了新城镇化理论融合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空间理论问题。该书重点提出了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空间理论、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比较分析了两种理论的特色与发展历程,以及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空间理论的发展带给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启示。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高晓敏  
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致力于发展经济的同时切不可忽视生态的发展,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从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就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不断做出新的探讨。马克思主义思想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样,马克思主义思想所包含的生态思想更是如此。文章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作为理论基础,对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困境及未来发展规划作出思考,共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行介绍,然后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困境进行阐述,最后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发做出思考。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刘英侠  史晓婷  
中国自古以来就对人和自然的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其中蕴含着深厚的生态思想。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中国的发展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化的生态文明思想。我国历代领导人在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推动着中国生态文明的发展,创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使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文章通过阐述中国生态思想与马克主义生态思想的内在一致性,梳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阐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内涵,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启示。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小刚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具有深远的前瞻性,对目前人类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获得连年快速增长,但是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仍然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采取果断措施,加速我国从工业文明向现代生态文明转变。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伍诚珵  
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内涵,指出中国一贯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真汲取中国古代传统生态思想,坚决摒弃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资本和技术输出、将生态环境污染转嫁给发展中国家的自私自利行为。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中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过程,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新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以法律制度为保障,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构建"两型社会",积极探索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推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中国不断发展。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赵雨晴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问题逐渐显露出来,我国在社会发展中面临着诸多生态问题。从整体上来看,大量基础资源的使用和环境的污染都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限度,并快速地对环境造成破坏。针对生态问题,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进程,寻找适应我国的发展道路,必须提倡全新的发展理念即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思想,从可持续发展到绿色发展理念顺应了时代的需要,具有现实必然性,对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指导作用。新时代必须深刻把握马克思生态观,形成现代化全方位的绿色发展新格局。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长虹  
当代中国为政之德建设的现实语境是马克思主义对为政者至高的道德要求与现实社会腐败现象之间的巨大张力;其宏观的文化背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审视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政德观是当代中国政德规范的核心原则,以政德强制性为理论基础的政德法制化将是政德建设的趋势与目标,其策略主要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德原则,理性对待自我文化传统,建立统一的包括政治信仰、掌权与用权的政德规范,与科学化立法和创设专属机构等重要维度。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刘甜甜  张译心  张博  
各种生态矛盾摆在人们面前,这都源自于"人类征服自然"的观念。面对种种生态危机,人们渴望将社会发展模式由征服自然转变为适应自然,呼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提倡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个体生态的辩证统一,体现了自然精神、社会精神和个体价值精神的和谐共存。从辩证唯物论维度、历史唯物论维度、认识论维度、价值论维度四个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可以对其内涵有更深刻了解,突破了既有研究模式的局限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