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303)
2023(3241)
2022(2516)
2021(2426)
2020(1750)
2019(3851)
2018(3839)
2017(6591)
2016(3615)
2015(3935)
2014(3941)
2013(3649)
2012(3381)
2011(3231)
2010(3462)
2009(3315)
2008(3420)
2007(3048)
2006(2897)
2005(2585)
作者
(11387)
(9483)
(9462)
(9023)
(6108)
(4632)
(4177)
(3703)
(3609)
(3443)
(3303)
(3156)
(3132)
(3108)
(3014)
(2925)
(2713)
(2671)
(2670)
(2663)
(2451)
(2402)
(2294)
(2260)
(2183)
(2102)
(2087)
(1984)
(1966)
(1831)
学科
(15431)
经济(15413)
管理(10937)
(7506)
环境(7184)
(7154)
(6579)
企业(6579)
方法(5435)
理论(5072)
生态(5050)
(4321)
(4293)
业经(4194)
中国(3896)
(3888)
教育(3791)
数学(3450)
数学方法(3372)
资源(3257)
(3092)
经济学(2918)
农业(2873)
地方(2847)
(2757)
规划(2692)
环境规划(2629)
思想(2533)
政治(2384)
(2338)
机构
大学(58396)
学院(57880)
(21817)
经济(21326)
研究(21121)
管理(18984)
理学(16416)
理学院(16183)
管理学(15858)
管理学院(15772)
中国(15015)
科学(14569)
(12626)
(10783)
(10130)
研究所(9988)
(9785)
(9487)
师范(9405)
中心(8801)
(8597)
业大(8560)
财经(8102)
北京(8076)
(7782)
师范大学(7692)
农业(7598)
经济学(7327)
(7296)
(6880)
基金
项目(38406)
科学(30178)
研究(28140)
基金(27605)
(24509)
国家(24300)
科学基金(20273)
社会(18069)
社会科(16840)
社会科学(16835)
(15152)
基金项目(14351)
(12976)
教育(12877)
自然(12696)
自然科(12249)
自然科学(12246)
自然科学基金(12012)
编号(11011)
资助(10298)
成果(9387)
重点(9290)
(8437)
课题(8085)
(8043)
(7964)
国家社会(7442)
创新(7411)
科研(7233)
大学(7064)
期刊
(28370)
经济(28370)
研究(16638)
学报(11086)
中国(10660)
科学(9431)
(8985)
教育(8362)
大学(7873)
(7721)
学学(7441)
管理(6949)
农业(6010)
财经(4517)
业经(4157)
(3966)
资源(3913)
经济研究(3834)
技术(3528)
(3462)
问题(3349)
生态(3336)
(3187)
金融(3187)
(3156)
科技(3014)
林业(2724)
经济学(2717)
社会(2640)
现代(2401)
共检索到848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柴鑫鑫   高梦娇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根基和保障,但在资本“效用原则”与增殖性的驱使下,人类社会生态问题日益凸显。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剖析资本主义与生态破坏的共生关系,探索人与其“无机的身体”疏离的根源,论证“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对资本吞噬自然的催化作用,对资本主义的反生态本性进行了深刻批判。为应对生态危机的蔓延与恶化,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探讨了生态危机的产生根源和化解方案,但仍存在着悖离马克思主义理论原意和实践品格的倾向。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破解全球生态危机、建设清洁美丽的中国与世界,既需在理论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和原则,又需在实践中探索解决生态问题的有效进路。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柴鑫鑫   高梦娇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根基和保障,但在资本“效用原则”与增殖性的驱使下,人类社会生态问题日益凸显。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剖析资本主义与生态破坏的共生关系,探索人与其“无机的身体”疏离的根源,论证“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对资本吞噬自然的催化作用,对资本主义的反生态本性进行了深刻批判。为应对生态危机的蔓延与恶化,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探讨了生态危机的产生根源和化解方案,但仍存在着悖离马克思主义理论原意和实践品格的倾向。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破解全球生态危机、建设清洁美丽的中国与世界,既需在理论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和原则,又需在实践中探索解决生态问题的有效进路。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方   曹得宝  
生态帝国主义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生态环境领域凭借其政治经济军事实力霸道蛮横,在政策议题、理论话语等层面构建起的霸权性或排斥性的话语体系、制度设计与主导力量。以经典马克思主义和欧美生态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对生态帝国主义的生成根源和剥削逻辑等方面展开了强烈的批判。当下,生态帝国主义国家主导着国际“碳政治”,“中国环境威胁论”则是其遏制中国的战略新变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消解生态帝国主义、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引,重塑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实现了对生态帝国主义的超越。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方   曹得宝  
生态帝国主义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生态环境领域凭借其政治经济军事实力霸道蛮横,在政策议题、理论话语等层面构建起的霸权性或排斥性的话语体系、制度设计与主导力量。以经典马克思主义和欧美生态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对生态帝国主义的生成根源和剥削逻辑等方面展开了强烈的批判。当下,生态帝国主义国家主导着国际“碳政治”,“中国环境威胁论”则是其遏制中国的战略新变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消解生态帝国主义、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引,重塑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实现了对生态帝国主义的超越。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晓艺  
现代性批判是贯穿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谱系的主题之一。同传统西方绿色思潮诉诸伦理规制和思维方式的批判进路不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以资本批判为逻辑起点,围绕现代性的价值体系及其内在发展逻辑,形成了从资本批判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到技术理性批判,从技术理性批判到异化价值观批判的逻辑进路,并彰显出“辩证性”“现实性”“共生性”的理论特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揭示了现代性的内在悖论,同时表征了西方主导的现代性断裂的可能性,不仅为西方现代性批判内容扩充释放了新的理论能效,还为中国式现代化构建提供了新的启示价值。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晓艺  
现代性批判是贯穿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谱系的主题之一。同传统西方绿色思潮诉诸伦理规制和思维方式的批判进路不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以资本批判为逻辑起点,围绕现代性的价值体系及其内在发展逻辑,形成了从资本批判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到技术理性批判,从技术理性批判到异化价值观批判的逻辑进路,并彰显出“辩证性”“现实性”“共生性”的理论特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揭示了现代性的内在悖论,同时表征了西方主导的现代性断裂的可能性,不仅为西方现代性批判内容扩充释放了新的理论能效,还为中国式现代化构建提供了新的启示价值。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蒋南平  蒋玲  谭琼  
生态马克思主义在基本理论上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框架,在理论上具有二元性。生态马克思主义注重从消费需求角度强调应用合理正确的需求观、价值观、伦理道德来约束和引导人们进行绿色消费,但是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本质认识上却不如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深刻,后者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注重从社会生产和供给的角度分析社会生产关系和制度环境对生态问题的影响。因此,马克思的生态经济理论仍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时,应当从历史的社会生产关系、生产力和制度等方面来分析影响生态环境的本质原因,并辩证的看待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蒋南平  蒋玲  谭琼  
生态马克思主义在基本理论上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框架,在理论上具有二元性。生态马克思主义注重从消费需求角度强调应用合理正确的需求观、价值观、伦理道德来约束和引导人们进行绿色消费,但是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本质认识上却不如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深刻,后者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注重从社会生产和供给的角度分析社会生产关系和制度环境对生态问题的影响。因此,马克思的生态经济理论仍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时,应当从历史的社会生产关系、生产力和制度等方面来分析影响生态环境的本质原因,并辩证的看待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郑祥福  卢烁乐  
文化批判是推进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明确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立场与基本观点,对于当代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以此为宗旨,本文从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出发,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文化的现实基础是生产方式,并由此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是基于社会主义人的全面发展之上,从而揭示资本主义文化背后的生产方式之本质的。进而,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的分析,阐述了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指导当代我国文化发展的问题。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崔之元  
新进化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批判法学·中国现实崔之元一、引言1978年以来,中国现代史翻开了“改革、开放”的新一页。“改革、开放”的内含,起初是比较明确的:在经济领域,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国营企业的“两权分离”;在政治领域,加强“社会主义民...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卢根源  
如何在我国既弘扬以《易经》为源的中华文化,又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战略性问题。考古发现,《易经》在三千两百多年前已传入希腊;文献记载,16世纪《易经》译为拉丁语及法文传入西欧;18世纪中国哲学已进入德国大学课堂,黑格尔讲授了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此时《易经》的哲学思想已经渗透到西方学术领域。通过比较研究发现,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资本主义导致的"天灾"和"人祸"时,呈现出来的生态思想,其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是《易经》的哲学观念,而不是西方传统的"主客二分""天人对立"的哲学观念。这有力证明了《易经》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理论来源。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蒋谨慎  
现代社会的发展在经济上的价值取向,主要是试图通过追求经济的无限增长而实现资本的无限增值。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看来,这种经济主义发展观把物质财富作为人类发展的最高目标,而较少关注人的本质需求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以及人的异化。他们强调,企图通过经济主义的手段在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的框架内消除生态危机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他们提出摆脱经济主义发展观的消极影响关键在于重新审视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关系,把经济的发展立足于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及人类的共同福祉,这对于树立正确的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姚晓红  郑吉伟  
在西方现代绿色思潮中,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生态批判彰显出独特性。他们通过对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反思,开启了对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生态批判的理论前提。重点围绕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根本目的、生产方式、技术利用方式等,他们多维度透视了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与生态原则的内在冲突。在对资本再生产发展趋势进行研判的过程中,他们既肯定资本积累一定限度内暂缓生态危机的能力,同时又对生态资本主义予以否定。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思想既有合理因素,又有其不容忽视的内在缺憾,正确认识和评价这一思想对我国生态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刘顺  
生态马克思主义认为,追逐利润最大化的资本逻辑是生态危机的本质肇因,进而资本逻辑与生态危机具有因果关联,与生态文明相对立。然而,无论是以马克思资本逻辑二重性的生态文明蕴含来省察,还是拿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境遇来检视,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完备性并非完全自洽,其既有进步意义也具有值得警惕的理论缺憾,尤其是驾驭资本逻辑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对其存在着丰富和超越。对资本逻辑的"道德批判"决不能代替"科学批判":生态危机的肇因不只资本逻辑"一面",而且包含非自觉创造人类文明的"另一面",这即是"资本文明"与"生态文明"之间深刻的历史辩证法。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刘顺  
生态马克思主义认为,追逐利润最大化的资本逻辑是生态危机的本质肇因,进而资本逻辑与生态危机具有因果关联,与生态文明相对立。然而,无论是以马克思资本逻辑二重性的生态文明蕴含来省察,还是拿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境遇来检视,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完备性并非完全自洽,其既有进步意义也具有值得警惕的理论缺憾,尤其是驾驭资本逻辑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对其存在着丰富和超越。对资本逻辑的"道德批判"决不能代替"科学批判":生态危机的肇因不只资本逻辑"一面",而且包含非自觉创造人类文明的"另一面",这即是"资本文明"与"生态文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