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486)
- 2023(12319)
- 2022(10264)
- 2021(9533)
- 2020(7584)
- 2019(17460)
- 2018(17153)
- 2017(32065)
- 2016(17706)
- 2015(20194)
- 2014(20792)
- 2013(20388)
- 2012(19307)
- 2011(17580)
- 2010(18055)
- 2009(16865)
- 2008(17085)
- 2007(15882)
- 2006(13813)
- 2005(12281)
- 学科
- 济(77842)
- 经济(77762)
- 业(43938)
- 管理(43450)
- 企(32322)
- 企业(32322)
- 农(32263)
- 方法(31562)
- 数学(26010)
- 数学方法(25715)
- 农业(21592)
- 中国(21465)
- 地方(20726)
- 业经(20039)
- 财(17918)
- 学(17467)
- 理论(15426)
- 制(15061)
- 和(12800)
- 贸(12539)
- 贸易(12531)
- 教育(12213)
- 易(12056)
- 银(11687)
- 银行(11658)
- 融(11334)
- 金融(11327)
- 发(11185)
- 行(11104)
- 环境(10664)
- 机构
- 学院(263267)
- 大学(259214)
- 济(102138)
- 经济(99509)
- 管理(93021)
- 研究(87875)
- 理学(79101)
- 理学院(78067)
- 管理学(76550)
- 管理学院(76032)
- 中国(66988)
- 科学(55329)
- 京(54769)
- 农(48561)
- 财(47971)
- 所(44989)
- 江(43439)
- 中心(41596)
- 研究所(40544)
- 范(39263)
- 师范(38904)
- 业大(38784)
- 财经(37343)
- 农业(36997)
- 州(34795)
- 北京(34488)
- 经(33534)
- 经济学(32017)
- 院(31085)
- 师范大学(30758)
- 基金
- 项目(167098)
- 科学(129309)
- 研究(128122)
- 基金(115493)
- 家(99187)
- 国家(98174)
- 科学基金(82592)
- 社会(78949)
- 社会科(74116)
- 社会科学(74094)
- 省(68703)
- 基金项目(60937)
- 教育(60564)
- 划(56587)
- 编号(56166)
- 自然(49814)
- 自然科(48526)
- 自然科学(48511)
- 自然科学基金(47600)
- 成果(47400)
- 资助(45882)
- 课题(39788)
- 发(38379)
- 重点(38284)
- 部(36361)
- 创(34529)
- 性(33123)
- 年(33085)
- 项目编号(32400)
- 创新(32013)
- 期刊
- 济(125439)
- 经济(125439)
- 研究(77258)
- 中国(56952)
- 农(49732)
- 学报(41679)
- 教育(38651)
- 财(38301)
- 科学(37493)
- 农业(32477)
- 大学(31654)
- 管理(31404)
- 学学(29449)
- 技术(24750)
- 融(24066)
- 金融(24066)
- 业经(23550)
- 财经(18542)
- 经济研究(18128)
- 问题(16762)
- 经(16092)
- 版(15247)
- 业(15164)
- 图书(14698)
- 商业(12613)
- 技术经济(12605)
- 职业(12031)
- 资源(11868)
- 贸(11775)
- 理论(11648)
共检索到4004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申淑征
乡村文化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灵魂”。在厘清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价值意蕴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主体性、整体性和价值性理论作为理论依据,分析当前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困境。以此为观照,从重视人的需要,坚持以农民为中心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树立整体观念,坚持以系统性思维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完善制度保障,坚持健全完善乡村文化振兴长效机制三方面着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蓄势赋能。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王秀红 张梦辰
美丽中国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乡村生态美,既是化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选择,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在实现乡村生态美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出发,建议从主体维度和整体维度两方面入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实现乡村生态美。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赵海姣 许婵 罗惠娟 江盼
<正>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它根植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观点,旨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辩证唯物论是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以实践为基础的理论方法,这正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乡村振兴并非一蹴而就之功,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循序渐进地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和产业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在这个过程中,必须遵循乡村发展的客观规律,切忌急功冒进和急于求成。历史唯物主义则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规律,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根本动力和目标指引。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朱媛 马秋林 胥长寿 聂彩林
抽样问卷调查显示,近几年高职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教学,尽管有所加强,但效果并不明显;特别是师生之间的认知和理解的差异,常常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教学事倍功半,所以,当前高职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教学改革仍然任重道远。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卢浪
新时代政治经济学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政治经济学要贯彻新发展理念,这一理念拓宽并深挖了新时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新时代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明确了方向。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将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问题相结合的正确路径,运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经验和取得的成果,持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由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课题组撰写,人民出版社于2021年2月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一书是我国新时代背景下政治经济学的优秀成果。该著作的形式和功能价值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蓝强 孙垚
传统需要理论只重视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忽略了生态需要。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这其实是要满足人们的生态需要,但当前绝大部分生态需要的研究都以经济学的视角展开,使生态需要明显带有经济学的痕迹。马克思主义没有提出生态需要的具体概念,但有生态需要的思想。因此,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从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的内涵出发,综合马克思主义的生态需要思想,可以将生态需要进行科学界定。生态需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态需要是指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对自然界的一切需要的总和,狭义的生态需要是指人类对自然界提供的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的需要。它既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同时又是一种高级需要,即享受需要和发...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需要 生态需要 人与自然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牛玉峰
教师和学生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实践主体,其构成了一个密切相连、不可分割的"实践共同体",呈现出"一体两面"的主体形态。然而,目前教师与学生仍存在着一种被动、僵化的关系,难以充分调动和切实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迫切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过程中正确认识、努力再造实践主体的和谐关系,以切实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吕文飞
<正>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是因为我们有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而要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就必须确立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以及怎样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即以理性自觉为基础的自信。河海大学黄明理教授的新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的理论自信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对此进行了积极思考和深入探索。该书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视角并以史论结合的方式来研究理论自信,系统全面阐释了理论自信的依据和意义。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甘路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基于小农经济的"自然性"指出其不可挽回的历史命运,提出了发展农业集体化的思想。他们同时认为小农经济衰亡过程是漫长的,并强调促进农民合作社的过程中必须承认与尊重农民个人所有权;新中国经历了"集体化""市场化"和"产业化"等小农经济的改造过程,证明小农经济消亡具有条件性,也必须遵循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客观性;受理论和历史的启发,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从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积极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及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入手,在推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基础上,顺利完成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任务。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小农经济 小农户 乡村振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梁苗
继承和发展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危机理论和生态思想,当代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和生态危机进行批判的过程中,指出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及其生产方式,并认为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是变革资本主义制度,走向生态社会主义。客观评析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对于中国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建构及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启示意义。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李俊
作为一种涵盖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视角与分析工具。国内外学者对此已有诸多研究,在此,笔者仅尝试列举三个具有较强解释力的经典概念,简单剖析其分析职业教育问题的潜力与可能。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珂琦
农村"文化小康"是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与必然选择。以农村"文化小康"体现的农民主体性、农村进步性、国家发展性三重价值维度为基础,深入剖析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农民主体性缺乏、政府主导性缺失、社会关怀度不够的突出问题。提出以切实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激发文化建设内生动力来加强农民的主体性与本位性;以保护与发展农村传统文化、特色文化、优势文化,努力推动农村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来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复兴;以坚决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来保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农民,是农村"文化小康"视域下打破农村发展困境、助力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路径依据与路径选择。
关键词:
文化小康 新时代 乡村振兴 实现路径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梁梦柔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被实践证明的先进、正确的理论体系,它给予了我国乡村文化振兴实践重要的启示,指引着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不断推进。进入新时代,我国的乡村文化建设有着比任何时候都优越的环境和机遇,然而,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文化事业落后于城市等问题仍然存在,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乡村地区的指导地位,不断促进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中华文化的融合,以人民为中心,保护好民族性的同时推进乡村文化“走出去”。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乡村文化建设 民族性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钢 熊昭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众多相互融通之处:在哲学领域,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将唯物论作为基本内核;农业是工业革命以前最重要的实体经济,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秉承“重农抑商”观念,认为唯有从事具体的农业、手工业劳动才能创造价值,这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石劳动价值论相一致;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价值观上异曲同工,都体现了对普通民众的尊重与关照,坚定地站在人民一边。因此,发展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得以实现。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个结合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吴丹婷
新时代,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要坚持贯彻“乡村振兴战略”这项重要举措。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活力之源与灵魂所在。而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和外在表现形式,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可以起到关键作用。文章结合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针对建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过程中出现的三类问题,分别是物理维度上的空间规划和资源利用不合理等问题,精神维度上的机制不全面、价值内涵浅薄等问题,以及社会维度上的文化单向输出、参与主体单一且孤立等问题,提出相对应的建构路径与方法。第一,在建构物理空间过程中应科学规划空间、整合空间资源;第二,在建构精神空间过程中应建设长效机制、打造文化符号;第三,在建构社会空间过程中应实现向双向互动模式的转型,同时协同多元力量主体共同参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构工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