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14)
- 2023(13218)
- 2022(11680)
- 2021(11213)
- 2020(9244)
- 2019(21086)
- 2018(21038)
- 2017(40803)
- 2016(22226)
- 2015(24880)
- 2014(24359)
- 2013(23975)
- 2012(21799)
- 2011(19341)
- 2010(19273)
- 2009(17982)
- 2008(17273)
- 2007(14947)
- 2006(13268)
- 2005(11617)
- 学科
- 济(80410)
- 经济(80303)
- 管理(63788)
- 业(58709)
- 企(49633)
- 企业(49633)
- 方法(35633)
- 数学(30226)
- 数学方法(29807)
- 财(25475)
- 农(22600)
- 税(21881)
- 中国(21840)
- 税收(20417)
- 收(20244)
- 学(19172)
- 业经(18596)
- 地方(15751)
- 制(15562)
- 贸(15253)
- 贸易(15247)
- 务(15191)
- 财务(15120)
- 财务管理(15088)
- 理论(15040)
- 农业(14888)
- 易(14811)
- 和(14573)
- 企业财务(14235)
- 教育(12959)
- 机构
- 学院(302730)
- 大学(302340)
- 管理(118335)
- 济(114949)
- 经济(112262)
- 理学(102352)
- 理学院(101230)
- 管理学(99460)
- 管理学院(98928)
- 研究(97870)
- 中国(73031)
- 京(63746)
- 科学(61987)
- 财(59382)
- 所(49000)
- 财经(46273)
- 农(45650)
- 研究所(44147)
- 中心(44137)
- 江(44108)
- 业大(43822)
- 经(41897)
- 范(40673)
- 北京(40424)
- 师范(40332)
- 州(36159)
- 农业(35655)
- 院(35480)
- 财经大学(34352)
- 经济学(34156)
- 基金
- 项目(205633)
- 科学(160984)
- 研究(153457)
- 基金(147829)
- 家(127842)
- 国家(126751)
- 科学基金(108820)
- 社会(94786)
- 社会科(89485)
- 社会科学(89460)
- 省(80514)
- 基金项目(78641)
- 自然(70604)
- 教育(70481)
- 自然科(68937)
- 自然科学(68924)
- 划(67738)
- 自然科学基金(67641)
- 编号(64628)
- 资助(60347)
- 成果(53329)
- 重点(45586)
- 部(44705)
- 课题(43630)
- 发(43169)
- 创(43062)
- 项目编号(40703)
- 创新(40039)
- 科研(39292)
- 大学(38864)
共检索到4438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王军
国家治理语境中,正义是价值取向,税收是基础保障。税收正义则属于国家治理的重要价值观和制度保障。本文从两个层次讨论税收正义:一是税收促进生产关系诸环节正义,即促进生产正义、交换正义、分配正义、消费正义。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税收在维护代际公平、降低社会交易费用、遏制收入分配差距、调节经济主体消费行为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还不够有力。二是税收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经济新常态对税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分析存在的问题,本文给出了马克思主义正义观视角下的税收正义的实现路径和具体对策。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正义观 税收正义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霄 赵秀凤
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观,中国乡村能源转型以"代谢断裂"复归正常的物质变换为原则,秉承绿色发展观,平衡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长短期利益关系;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劳动正义观,中国乡村能源转型以创新科技发展为依托,加速生产力发展,更新乡村能源产业财富积累方式,提升劳动者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空间正义观,中国乡村能源转型顺应城乡融合历史进程,激活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空间,增强区域能源互济的规模效应;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观,中国乡村能源转型减少机会差异,衔接代际传承,形成能源供应政府—市场联动机制,走向当代与后代的"绿色共富"。树立以马克思主义正义观为理论基础、与中国文化品格相适应的中国特色"能源正义观",有助于把马克思能源正义话语操作化为由表及里的碳治理逻辑,发酵为乡村振兴的深层力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世露
由杨娟撰写的《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视域下中国贫富差距问题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1年7月出版)一书以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为理论视域,以当代中国贫富差距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任务为目标导向,科学地考察了中国贫富差距问题的历史与现实,分析了当代中国贫富差距问题的现象与本质,提出了新时代中国贫富差距问题的治理路径,具有创新意义。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柳平生
本文试图总结西方马克思主义重新构建马克思经济正义原则的理论贡献。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所重构的经济正义原则是一种关注生产活动和劳动过程的正当性的正义理论,表现为“交易正义”、“产品(或收入)分配正义”、“生产资料的分配正义”、“生产正义”和“权利正义”等具体形式。指出这种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风格的正义理论与当代西方自由主义正义理论的主流思想即罗尔斯正义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并评价了罗尔斯关于分配的正义论和“作为公平的正义”论。
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 经济正义原则 理论重构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腾飞 霍然
恩格斯曾指出:“社会的公平或不公平,只能用一种科学来判定,那就是研究生产和交换的物质事实的科学——政治经济学。”显然,政治经济学是研究马克思正义观的基本理论语境,也应当成为推进马克思正义观研究的理论自觉。在马克思看来,正义不是基于抽象平等的绝对法权,而是由相应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社会现实,正义不仅关乎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也体现于人类个性自由的充分实现。纵观当前马克思理论研究趋势,虽然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下推进马克思正义观研究已成学界共识,但究竟如何在此语境下深入阐释马克思的正义观点、推动马克思正义理论体系的建构,仍有广阔的思考余地和论述空间。对此,由高广旭所著的《政治经济学语境下的马克思正义观研究》一书作出了研究示范。该书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切入马克思正义观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哲学研究,在深度还原马克思正义观思想本质的前提下,对中西方学界关于马克思正义批判问题的研究问题、成果、争议等进行了系统梳理,提出了引导研究走向正轨的新思路,并尝试从政治经济学语境下再现马克思正义批判的思想内涵与真实意义,对于推进马克思的正义理论建构具有明显的奠基意义。总体来看,该书呈现出如下几个特色。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文东
人们只有在特定的根基上才能对正义规范形成共享性的认识和理解,离开根基,人们不可能就正义的制度和规范形成共识。文章认为,交往实践是形成生产方式的最为深厚的源泉,是正义共识的真正根基,这既取决于交往实践的特性,也取决于共识本身的特性。
关键词:
正义共识 根基 生产方式 交往实践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佳 张惠敏
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伴随着社会的转型,出现了各种社会不公正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公平正义已被提升到了战略高度。因此,不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对正义问题的研究刻不容缓。本文从逻辑起点和理性目标两方面对马克思和罗尔斯的正义观进行了详尽比较,进而为解决现实中的非正义问题及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指导。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王烁
马克思正义观,是马克思、恩格斯通过长期的历史实践,吸收、借鉴人类关于公平正义的思想成果,并且加以批判地继承和创新,形成的比较完整的社会公平正义理论。马克思的公平正义思想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随着社会基本矛盾的转变,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频频活跃在我们身边,需要正确解读马克思正义观,并以此指导社会发展,为解决中国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实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提供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关键词:
马克思正义观 美好生活 社会公平正义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郎廷建
生态正义不是人与自然物之间的关系,亦不是以一切环境因素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环境正义,而是以生态环境因素特别是以生态资源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正义。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弊端日益凸显的今天,现时代的生态正义是一种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生产关系;是一种能够保障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享有平等地位,获得平等尊重的生产关系;是一种能够保障劳动者付出与回报对等的生产关系。伴随着社会物质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政治、法律、思想观念等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影响,生态正义表现出相对性和可变性、动态性和过程性,以及多样性等基本特征。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秦仁山
一、何谓马克思主义人口观? 今年中国迎来伟大祖国建国35周年,我国经济、文化、内政,外交、政治、军事诸战线都取得伟大的胜利,这些胜利包括我国在人口事业上的胜利。 中国人口发展是世界人口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口发展,离不开世界人口发展总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李武装
空间介入正义并不断生产出各种空间正义问题早已稀松平常。西方哲学在经历了古代原初经验空间与近代科学化空间讨论之后,尤其是自笛卡尔以降,空间的主体与身体向度得以渐次展现,并在梅洛·庞蒂、海德格尔那里获得圆熟。在西方众多空间阐叙逻辑中,列斐伏尔的"社会空间"理论可谓一个伟大发现,但它终究有别于马克思意义上的空间生产(空间实践)理论,因为在根深蒂固处,后者更具批判特质与实践旨趣。我们今天重新梳理西方哲学(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种种空间面相并反思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一方面旨在资源萃取基础上阐扬和提升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砥砺其新时代的理论解释力和现实穿透力;另一方面,也是为着回应新时代中国"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空间堂奥,希冀从反思批判中获得合宜的本土空间方案。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郝文武
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为本的教育正义观为指导,坚持不懈发展教育平等与教育质量、效率相互促进的教育正义思想和实践。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正义思想的发展与实践,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争取工农的平等受教育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初期,创建工农优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新教育;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坚持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教育公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进城乡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教育扶贫、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和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优质教育等。百年发展,形成系统和丰富的教育正义思想和成功的教育正义实践。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王彩燕
分配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解决好分配问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观。关于马克思是否存在正义观一直以来备受争议,马克思认为要在共产主义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分配原则,即“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党的二十大深刻关注民生福祉,推进共同富裕,新时代更要坚持把马克思分配正义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促进分配公平、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正义观 分配正义 按劳分配 按需分配
[期刊] 求索
[作者]
刘奕文
马克思正义思想具有批判和建构两个面向: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透过资本主义交换领域的“正义”表象,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领域、制度层面的非正义性;在讨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问题时,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进行了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的区分,并分别设想了两阶段的分配原则。马克思正义思想的批判面向预见性地阐明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正义”幻相,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层分化、占有关系和剥削关系等本质性问题,说明资本主义是非正义的制度。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建构面向是当代中国公平正义事业必须回溯和深掘的思想资源,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公平正义事业以人民的“美好生活”为目标,并在进展过程中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
关键词:
马克思 正义 当代解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