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024)
- 2023(14664)
- 2022(11929)
- 2021(10956)
- 2020(8702)
- 2019(19764)
- 2018(19336)
- 2017(35221)
- 2016(19617)
- 2015(22453)
- 2014(22320)
- 2013(21307)
- 2012(20036)
- 2011(18543)
- 2010(18959)
- 2009(17514)
- 2008(16613)
- 2007(14898)
- 2006(13862)
- 2005(13145)
- 学科
- 济(83643)
- 经济(83567)
- 业(45929)
- 管理(44551)
- 中国(39081)
- 企(34146)
- 企业(34146)
- 融(27603)
- 金融(27600)
- 方法(26382)
- 银(26065)
- 银行(26042)
- 行(25392)
- 农(24837)
- 地方(24304)
- 数学(23065)
- 数学方法(22839)
- 教育(21764)
- 业经(20212)
- 制(18703)
- 财(18267)
- 贸(17134)
- 贸易(17112)
- 农业(17054)
- 易(16669)
- 学(16519)
- 发(16385)
- 理论(14419)
- 发展(13146)
- 展(13018)
- 机构
- 大学(273931)
- 学院(271603)
- 济(117579)
- 经济(115185)
- 研究(107007)
- 管理(90127)
- 中国(84022)
- 理学(75358)
- 理学院(74359)
- 管理学(73055)
- 管理学院(72540)
- 京(61219)
- 科学(60900)
- 所(54326)
- 财(54271)
- 研究所(49067)
- 中心(47909)
- 范(45280)
- 师范(44910)
- 农(43587)
- 江(42538)
- 财经(42140)
- 北京(40640)
- 经济学(38614)
- 经(38390)
- 院(37982)
- 师范大学(36627)
- 教育(35381)
- 经济学院(34655)
- 州(34539)
- 基金
- 项目(169872)
- 科学(135028)
- 研究(133070)
- 基金(120428)
- 家(104224)
- 国家(103195)
- 科学基金(86738)
- 社会(85258)
- 社会科(80689)
- 社会科学(80672)
- 省(66150)
- 教育(66042)
- 基金项目(61183)
- 划(57340)
- 编号(54602)
- 自然(50487)
- 自然科(49324)
- 自然科学(49315)
- 资助(49235)
- 自然科学基金(48443)
- 成果(47820)
- 发(43557)
- 课题(42175)
- 重点(40413)
- 部(39371)
- 发展(36181)
- 创(35731)
- 展(35564)
- 国家社会(35522)
- 性(35126)
共检索到4502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周谷平
作为马克思主义学说有机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近代中国,其主要渠道是清末民初以日本为中介的导入;五四运动前后,留法勤工俭学生的导入;以及20世纪20、30年代"以俄为师"的导入。导入的基本特点是多元性、选择性、间接性、初步性和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自导入之日起,便开始了其中国化的历程,经历了西方导入与主动、自觉选择的结合,中西融合、认知与践行的结合,进而不断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发展。这种中国化的演变,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理论体系、推进教育改革实践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 导入 中国化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周谷平 徐立清
新文化运动以后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以及苏俄式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导入 ,给我们带来了批判旧教育的有力武器 ;新中国成立不久 ,我国将苏联社会主义教育学 ,特别是凯洛夫《教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经典著作来学习 ,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2 0世纪 6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反思学习苏联教育学过程中的教条主义 ,积极探索教育学“中国化”,试图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由于历史的各种原因 ,这种努力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改革开放后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中国化真正走上了良性运行轨道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薛晴 王瑞红
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中国化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城乡建设的实践经验,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城乡一体化思想。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以农业为基础、工农业并举、城乡兼顾的发展战略,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的中国化历程。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改革城乡关系的战略举措,为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的中国化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实践准备。江泽民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中国化体系的形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结合新的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不断推向前进。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纪欣农 白艳
自从教育领域大力实施教育体制改革后,教育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极为重视,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时积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思政教育结合起来。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应根据二十大时代精神,运用现代化教育资源探寻合理的教学模式,借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教育学生,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增强思政素质,从而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本文主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进行浅析。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思政教育 融合教育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胡伟鹏
伴随着高校教育工作的不断改革与持续发展,高等教育体系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重视,其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对于新代大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思想信念教育、科学思维培养以及社会责任引导等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可以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发展提供有效的思想力量,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发展,并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融入对高校思政教育课程来说,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知识及其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科学运用的深入了解,这对于现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宝贵的教育价值。本文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书,展开有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简要概述,进一步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作用意义,并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科学路径,以期促进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良好发展。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崔利宾
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中国化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它一方面源于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另一方面又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并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所推动和发展,从"为人民服务"到"三个有利于",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中国化进程呈现了一个连续性、一脉相承性的动态发展过程。
关键词:
人民主体思想 中国化 发展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黄书光
蒋南翔在长期革命活动和教育实践中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探索与开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观。他注重在时代变局中赓续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家的思想精髓和把握教育的本质功能,突显学习苏联教育经验和结合本土实际的“摸索创造”,坚持“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育人导向,自觉以唯物辩证法破解教育实践中的各种矛盾症结,求索中国现代化的教育变革路向。其孜孜不倦的努力探索彰显了一位马克思主义教育家的崇高理想追求,以及他为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发展而做出的杰出贡献。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申弘怡
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交汇点上,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回溯党的百年经济理论建树,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推进经济建设、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具有重大意义。由贾后明撰写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历程研究》(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一书,立足不同时期中国的具体实际,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形成途径、理论内容,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的和实践意义。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吴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发展实际形势结合所形成的、一种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它对于现代青年学生可以起到理想信念教育、社会责任引导等重要作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融合,不仅可以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对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教育指导作用,帮助他们快速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的有效结合,而且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政治意识、思维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促进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教学质量的快速提升。笔者在参与2019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9SJB612)、2019年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辅导员工作研究委员会专项课题(19FYHLX046)等基金项目的过程中,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一书的阅读,选择就高职思政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融合的相关问题展开深入分析,并围绕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创新策略进行详尽解读,力求助力我国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取得良好发展成效。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转
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以及不断发展和进步的社会,随之而来的是来自社会中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高校思政教育成为了人们广泛关注的焦点,大学思政教育建设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笔者在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17JDSZK044)研究过程中仔细地阅读《思政教育与高教发展》一书并展开深入探讨。该书共收录三十多篇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论文,对高校教育发展中思政教育、课程教学、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一些普遍性的课题展开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同济教育管理硕士论坛"的一栏涉及不同教育阶段和领域,其最大的亮点就在于大篇幅地介绍同济大学思政课程的教学案例。《思政教育与高教发展》一书理论基础扎实,理论适用于实践,涵盖范围广。该书既可作为高等教育中的教师与科研人员的读物,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郝文武
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为本的教育正义观为指导,坚持不懈发展教育平等与教育质量、效率相互促进的教育正义思想和实践。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正义思想的发展与实践,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争取工农的平等受教育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初期,创建工农优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新教育;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坚持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教育公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进城乡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教育扶贫、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和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优质教育等。百年发展,形成系统和丰富的教育正义思想和成功的教育正义实践。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薛晴 刘俊英
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的诸多相异观点,并没有僭越社会本体论分析框架。文章站在我国省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立场上,对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作出社会本体论阐释,并进一步揭示二者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南海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观来审视我国70年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发展历程,发现其包含"融合"—"分离"—"融合"三种形态,表现为三个阶段两度否定。第一阶段的"融合"与当时经济制度与产业水平相适应。第二阶段的"分离"是我国主动适应经济制度变革与国际市场竞争需要而做出的历史抉择,所表现出来的产教分离是要寻求新形势下新的"融合"。在新工业革命与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我国经济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并逐渐走近中央,新的更高层级的产教"融合"条件已经具备,产教融合由此跨入第三个阶段——新时代的"融合"。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邓力平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梳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高度肯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伟大理论成就,并重点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本文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回顾党领导下我国财政发展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支撑,从四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毛泽东思想指引下的中国社会主义财政理论建立;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理论形成;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理论构建;四是结合笔者的长期研究提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理论体系的一些认识。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郭晏辰
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中国革命与改革实践的重要指导思想,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与新中国的建设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其可以为中国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明确导向。由刘复兴、唐景莉、张剑等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创新与发展研究》,结合我国教育发展实际,探究为今后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实践路径的专业书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