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305)
2023(16325)
2022(13189)
2021(11940)
2020(9734)
2019(21823)
2018(21472)
2017(40267)
2016(21807)
2015(24526)
2014(24482)
2013(23952)
2012(22745)
2011(20794)
2010(21476)
2009(20321)
2008(19259)
2007(17554)
2006(16273)
2005(15263)
作者
(65444)
(53936)
(53368)
(51091)
(34177)
(25523)
(24449)
(20877)
(20744)
(19384)
(18358)
(18019)
(17470)
(17279)
(16823)
(16643)
(15820)
(15703)
(15648)
(15364)
(13939)
(13337)
(13204)
(12430)
(12396)
(12069)
(11998)
(11995)
(11022)
(10868)
学科
(95540)
经济(95439)
管理(53701)
(53588)
(38927)
企业(38927)
中国(38349)
(32743)
地方(30457)
方法(28819)
(28427)
金融(28419)
(27748)
银行(27713)
(26943)
数学(24745)
数学方法(24469)
业经(24314)
(23008)
(22507)
农业(22268)
(19904)
(16649)
(16280)
贸易(16257)
(15798)
(15705)
地方经济(15164)
环境(14525)
理论(14449)
机构
学院(311778)
大学(309283)
(128571)
经济(125508)
研究(116447)
管理(107397)
中国(94376)
理学(89490)
理学院(88352)
管理学(86634)
管理学院(86068)
科学(70393)
(67912)
(63324)
(60358)
(57340)
研究所(54168)
中心(53659)
(51480)
财经(47922)
(45491)
师范(44999)
业大(44684)
农业(44355)
北京(43609)
(43122)
(41934)
(41419)
经济学(40168)
(38152)
基金
项目(195838)
科学(152331)
研究(148154)
基金(136786)
(118861)
国家(117734)
科学基金(98699)
社会(92905)
社会科(87720)
社会科学(87693)
(81139)
基金项目(71173)
教育(67160)
(66154)
编号(61917)
自然(59359)
自然科(57889)
自然科学(57871)
自然科学基金(56736)
资助(54848)
成果(52473)
(48917)
课题(45424)
重点(45219)
(41754)
(40607)
发展(39791)
(39164)
创新(38069)
国家社会(37949)
期刊
(158450)
经济(158450)
研究(102420)
中国(77032)
(56271)
学报(50286)
(46762)
(46277)
金融(46277)
科学(45219)
教育(43264)
管理(42053)
大学(38239)
农业(37368)
学学(35600)
技术(27761)
业经(27416)
经济研究(24941)
财经(24115)
问题(21182)
(20865)
(18767)
(16923)
国际(15337)
图书(15232)
(15222)
理论(14805)
技术经济(14462)
商业(14333)
(14247)
共检索到5128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薛晴  刘俊英  
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的诸多相异观点,并没有僭越社会本体论分析框架。文章站在我国省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立场上,对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作出社会本体论阐释,并进一步揭示二者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薛晴  王瑞红  
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中国化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城乡建设的实践经验,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城乡一体化思想。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以农业为基础、工农业并举、城乡兼顾的发展战略,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的中国化历程。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改革城乡关系的战略举措,为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的中国化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实践准备。江泽民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中国化体系的形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结合新的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不断推向前进。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胡若痴  
实现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而推进新型城镇化既是我国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也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有效途径。以马克思主义相关经典城市理论为基础,分析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的关系,指出我国城镇化道路的发展建立在城乡分离的现实基础上,要消灭城乡差异和矛盾对立、实现城乡一体化,就必须通过新型城镇化这一重要途径来推动实现;城镇化拉动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动力是工业化、重要基础是公共服务均等化、重要手段和支撑是信息化。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定鑫  熊杰  
在马克思生产方式理论视野下,我国城乡一体化不能驻足于破解"三农"或"城镇化"之困这样的思路。一方面社会急遽分化的现实要求实现城乡一体化,另一方面我国城乡一体化已经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我国城乡一体化的价值目标是要在体制层面使我国各领域的体制、法规及其内含的公民权利获得"一元化"实施,将传统乡村纳入现代城市范畴,使我国传统农业在劳动生产率或产业方式上达到现代化、市场化水准,直至城乡融为一体,消除传统"农民"这一社会角色,最终在社会横向发展层面铲除我国社会急遽分化现象、个别贫困化现象之土壤,整体兑现社会主义的本质承诺。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定鑫  熊杰  
在马克思生产方式理论视野下,我国城乡一体化不能驻足于破解"三农"或"城镇化"之困这样的思路。一方面社会急遽分化的现实要求实现城乡一体化,另一方面我国城乡一体化已经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我国城乡一体化的价值目标是要在体制层面使我国各领域的体制、法规及其内含的公民权利获得"一元化"实施,将传统乡村纳入现代城市范畴,使我国传统农业在劳动生产率或产业方式上达到现代化、市场化水准,直至城乡融为一体,消除传统"农民"这一社会角色,最终在社会横向发展层面铲除我国社会急遽分化现象、个别贫困化现象之土壤,整体兑现社会主义的本质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周谷平  
作为马克思主义学说有机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近代中国,其主要渠道是清末民初以日本为中介的导入;五四运动前后,留法勤工俭学生的导入;以及20世纪20、30年代"以俄为师"的导入。导入的基本特点是多元性、选择性、间接性、初步性和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自导入之日起,便开始了其中国化的历程,经历了西方导入与主动、自觉选择的结合,中西融合、认知与践行的结合,进而不断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发展。这种中国化的演变,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理论体系、推进教育改革实践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范根平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原理批判资本主义城乡关系异化以及对前人的城乡理念进行"扬弃"的结果。其主体内容包括城乡融合的逻辑必然、本质内涵和实现条件,最终致力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成功走上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道路。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道路从理论层面、价值层面和实践层面创新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有助于从根本上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促进城乡高质量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许彩玲  李建建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揭示了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是城乡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新时代,党中央用"城乡融合"来界定和推动城乡关系的发展,是我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必然选择,既符合历史的逻辑,也符合理论的逻辑。城乡融合发展的具体内涵是把城乡当作一个有机整体,放在开放的、公平的、公正的发展环境中,让城乡资源要素对流畅通、产业联系紧密、功能互补互促,推动城乡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生态环境向一体化方向和谐发展,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城乡融合发展不是城市的单极发展,而是城乡两极的协同交融发展。因而,城乡融合发展不能只依靠城市的单向带动,而是需要城乡双向共同推进。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龙启蒙  傅鸿源  廖艳  
在回顾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经济学城乡关系理论的基础上,本文运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哈维的"资本三循环"理论分析了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社会带来的城乡分割以及城乡差距不断加大的现象。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并提出新型城镇化及"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战略思想,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融合。但是,由于传统的土地财政模式以及农村建设用地权能的缺失,中国资本三次循环均局限在城市,无法实现资本从城市向小城镇和农村扩散。实现城乡一体化,必须打破这种资本困境,引导资本从城市进入农村,创造新的资本循环体系。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保民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作为客观经济规律,城乡就业一体化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体现为各有侧重的阶段性特征:雇佣劳动就业方式的城乡一体化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走向成熟阶段城乡就业一体化的主要内容,就业内容的城乡一体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的任务,二者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时间上前后衔接,共同构成了城乡就业一体化的辩证发展过程。他们的城乡就业一体化思想系统、深刻和富有科学预见性,对于城乡就业一体化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潘岳生  唐智彬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论述城乡关系时,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归纳了城乡关系的历史演进,批判了城乡分离的负面效应,提出了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城乡融合的条件。基于我国职业教育城乡差距的现实,马克思主义城乡观对职业教育的城乡统筹发展有重要的启示。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易醇  张爱民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周江燕  白永秀  
本文基于城乡系统共生理论构建了包含城乡空间、城乡经济、城乡社会、城乡生态环境四个维度35个基础指标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指数,并采用两步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国整体与省域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21世纪以来,中国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及各维度指数均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2011年,中国30个省域城乡发展—体化水平差异显著且整体呈现"自东向西逐渐降低,东北三省穿插其中"的经济地理特征,呈现这种分布特征的原因是省域在自然禀赋、社会经济以及政策制度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应从各省份实际出发,制定富有弹性、分类指导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政策。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克俊  杜婵  
从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到城乡融合发展,是进一步重塑新型城乡关系的迫切需要、破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要选择、推进乡村振兴的首要路径。从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到城乡融合发展,政府和市场的互动耦合作用更加凸显、乡村和城市成为互动共生的有机整体、要素流动从单向转向双向流动、工农城乡关系实现根本转变、农业农村将置于优先发展地位、更加注重改革探索的系统集成推进,但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基底仍是城乡发展一体化,城乡融合发展是城乡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升华,应在七个方面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杜帅  
马克思以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社会整体性为视角对城乡融合进行了全面考察,认为城乡融合的实现是历史的必然,应从社会全局高度对其进行把握。同时,他透过唯物史观对城乡融合实现路径进行了科学探索,形成了完备的方法论体系。新时代,我国进入城乡融合发展加速期,马克思城乡融合思想对当前我国城乡关系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