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045)
- 2023(4820)
- 2022(3952)
- 2021(3935)
- 2020(3084)
- 2019(7188)
- 2018(6919)
- 2017(12512)
- 2016(6618)
- 2015(7908)
- 2014(7406)
- 2013(7454)
- 2012(7281)
- 2011(6874)
- 2010(6662)
- 2009(6191)
- 2008(5981)
- 2007(5018)
- 2006(4550)
- 2005(4138)
- 学科
- 济(32061)
- 经济(32034)
- 方法(13687)
- 管理(12790)
- 数学(12710)
- 数学方法(12666)
- 中国(12245)
- 业(11847)
- 贸(9349)
- 贸易(9343)
- 易(9215)
- 农(7835)
- 企(7548)
- 企业(7548)
- 学(7427)
- 制(5562)
- 关系(5425)
- 融(5155)
- 金融(5151)
- 出(5108)
- 财(5068)
- 农业(4947)
- 环境(4932)
- 银(4894)
- 银行(4885)
- 行(4832)
- 发(4744)
- 业经(4743)
- 土地(4521)
- 地方(4457)
- 机构
- 大学(102397)
- 学院(97848)
- 济(50815)
- 经济(50165)
- 研究(43491)
- 中国(33648)
- 管理(32974)
- 理学(28098)
- 理学院(27705)
- 管理学(27460)
- 管理学院(27264)
- 科学(24750)
- 所(22417)
- 京(22225)
- 研究所(20720)
- 财(20433)
- 经济学(18121)
- 农(17810)
- 中心(17771)
- 财经(16911)
- 经济学院(16258)
- 经(15845)
- 院(15317)
- 北京(14687)
- 科学院(14269)
- 农业(14258)
- 范(13731)
- 师范(13610)
- 业大(13463)
- 财经大学(12931)
- 基金
- 项目(66495)
- 科学(52960)
- 基金(51961)
- 研究(47424)
- 家(46891)
- 国家(46611)
- 科学基金(38438)
- 社会(33039)
- 社会科(31242)
- 社会科学(31237)
- 基金项目(26498)
- 自然(23710)
- 自然科(23167)
- 自然科学(23161)
- 自然科学基金(22803)
- 资助(21420)
- 教育(21090)
- 省(20273)
- 划(19720)
- 中国(17777)
- 部(16874)
- 编号(16381)
- 重点(15723)
- 国家社会(15493)
- 发(14715)
- 教育部(14475)
- 成果(13995)
- 创(13418)
- 大学(13271)
- 重大(12993)
共检索到1531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周晔
上海的渔阳里是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中心,这里见证了中共创建的时光。渔阳里初步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形态——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成果。渔阳里精神蕴含了中共理论宣传的深邃实践智慧。在中国最早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北方有李大钊,南方有陈独秀(上海)、杨匏安(广州)。1920年,上海法租界渔阳里,陈独秀,一个特殊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孙振东 康晓卿
已有关于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思想在中国传播的研究,缺乏对1934年毛泽东提出"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之前情况的关注。原因主要在于:沿袭学术界传统,忽视针对教劳结合的研究;对教劳结合概念的理解存在偏误;受研究者立场影响,忽视了部分教劳结合思想传播的形式和途径。后续研究的着重点在于:挖掘教劳结合思想早期传播的历史资料,直面原始文本的具体表述,探究其与中国共产党教劳结合实践的关系;重新审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教劳结合思想的传播,同时注意研究其他身份者对教劳结合思想传播的贡献;分析各种早期教劳结合运动和实践模式,甄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成分。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高益民 符定梦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为了找到救国良方,在求知识于世界的过程中,对外国教育的经验给予了高度关注并进行了积极的介绍与传播。从政治的角度看,这是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革命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教育的角度看,这为20世纪初中国教育的现代化注入了新的思想源泉,为改造中国教育积累了知识,更新了观念。而从比较教育发展史的角度看,包括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内的广大知识分子对外国教育的介绍与传播客观上为比较教育的专业化准备了条件。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宋谷冰
1921年10月到1923年1月,恽代英先后担任川南师范学校教务主任、校长,其间,他积极组织川南师范学校师生参加寒假旅行讲演团,借助通俗讲习所宣传马克思主义,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学行励进会,组建社会主义青年团泸县支部等。在恽代英的引领下,革命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在川南地区迅速传播。他在川南地区播撒的革命火种,成为影响川南地区甚至四川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力量。
关键词:
恽代英 川南地区 马克思主义传播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薛志清 张立鹏
在五四之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过程中,江苏因毗邻上海,加之本身就是极富文化底蕴和革命传统的区域,因此,涌现出了张闻天、瞿秋白、恽代英、沈泽民、杨贤江等一批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他们或发表文章,初步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剖析中国社会;或创办刊物、组织学会、利用课堂对各种社会主义进行比较,确定只有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革命具有指导作用;或向工人阶级灌输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初步与中国革命相结合。在这个过程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也促使他们自身世界观彻底转变。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江苏 早期传播 代表人物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马奔腾
马克思主义货币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运用概述□马奔腾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经济学界的最突出变化是资产阶级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传入中国并得以迅速普及。马克思主义货币理论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随之得以传入和普及。这是和当时的国际国内历史...
[期刊] 求索
[作者]
陈金龙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纪念,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延续至八九十年代。借助经典作家纪念,诠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质、理论来源,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构成,说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关系,阐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诠释列宁主义主要理论,经典作家纪念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桥梁和载体。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郑忠梅
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已由"行业需要"上升为了"国家需要"。遵循同向同行理念培养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要以立德树人为本,坚持人才培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向同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新闻传播学界与业界同向同行。
关键词:
同向同行 立德树人 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周谷平
杨贤江与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传播●周谷平作为一种外来的思想文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块民族土壤中生根、开花、结果的过程,以及与之相伴随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传播、并不断中国化的过程,必然是一个极其复杂、曲折的历程。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无数共产主义知...
[期刊] 求索
[作者]
冯颜利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新中国成立70年来,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传播从主题内容到主体对象和载体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迁和诸多变化。准确把握这种变迁和变化,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传播主题 传播对象 传播方式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刘永佶,王郁芬
为了解马克思主义人口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有必要对中国共产党的两位创始人李大钊和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人口思想的宣传,及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口思想对中国人口问题的研究,作一个历史的考察。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邬永嘉 胡菁菁 肖佳珣
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与农民思想观念存在必然的关联。一直以来,农民观念的陈旧落后成为阻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各方面改革推进的因素之一。转变农民思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需要运用先进的理论对农民进行教育和引导。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农村地区的传播与发展,致力于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化、大众化,进而以先进思想为引领,实现农民观念之转变,助力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改革的推进。学者肖芳独撰的《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郑刚 姜澄
王亚南数十年来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工作,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自王亚南立志翻译《资本论》后,他便以研究学术为首要方式、以大学讲坛为主要基地、以创办报刊为基本阵地和以建设学术共同体为基本手段等多元化路径,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方法论。王亚南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及内在逻辑可概括为“一中心、两结合、三步走”,即围绕近代救亡图存的中心任务,加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和中国现实的结合,探索出“翻译—研究—运用”的传播轴线。王亚南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语言通俗、内容丰富、对象明确、目的清晰,为当前创新与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提供了诸多有益的镜鉴。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建飞
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加快,传统的乡村社会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加强农民马克思主义的灌输,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应然之举。当前,我国在乡村社会传播马克思主义却面临着多元意识形态相互交织、竞相涌现,基层干部理论匮乏与行为失范,农民知识的贫困与信仰的迷失,传播媒介资源缺失与功能弱化,宣传内容的缺位与表达形式的晦涩难懂等现实困境。透视乡村社会传播马克思主义面临的现实问题,可从强化理论宣传队伍建设,发展生产力与提高思想文化素质同时并举,科学选择与合理安排马克思主义传播内容,建构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加快农村传媒建设、强化大众传媒功能等路径寻求出路...
关键词:
乡村社会 马克思主义 传播 困境 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