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697)
- 2023(6390)
- 2022(4957)
- 2021(4786)
- 2020(3941)
- 2019(8682)
- 2018(8695)
- 2017(16357)
- 2016(8617)
- 2015(9835)
- 2014(9132)
- 2013(8892)
- 2012(8133)
- 2011(7222)
- 2010(7612)
- 2009(7259)
- 2008(7436)
- 2007(6886)
- 2006(6067)
- 2005(5122)
- 学科
- 济(32677)
- 经济(32638)
- 管理(30448)
- 业(27870)
- 企(25332)
- 企业(25332)
- 技术(12215)
- 方法(12010)
- 中国(10560)
- 数学(9548)
- 数学方法(9443)
- 技术管理(9410)
- 业经(8287)
- 学(8167)
- 财(8139)
- 农(7847)
- 理论(7768)
- 制(7525)
- 银(6819)
- 银行(6799)
- 行(6539)
- 地方(6287)
- 教育(6264)
- 融(6104)
- 金融(6100)
- 和(5962)
- 贸(5917)
- 贸易(5912)
- 易(5702)
- 划(5383)
- 机构
- 学院(120354)
- 大学(119340)
- 济(47121)
- 经济(46054)
- 管理(44494)
- 研究(39129)
- 理学(37897)
- 理学院(37438)
- 管理学(36748)
- 管理学院(36539)
- 中国(30465)
- 京(24832)
- 科学(23931)
- 财(22579)
- 所(19288)
- 江(18925)
- 中心(17677)
- 财经(17566)
- 研究所(17379)
- 范(17240)
- 农(17170)
- 师范(17067)
- 业大(16095)
- 经(15920)
- 北京(15801)
- 州(15231)
- 经济学(14884)
- 院(14280)
- 技术(13853)
- 师范大学(13464)
- 基金
- 项目(78040)
- 科学(61826)
- 研究(58670)
- 基金(55211)
- 家(48085)
- 国家(47645)
- 科学基金(41091)
- 社会(37533)
- 社会科(35291)
- 社会科学(35279)
- 省(31724)
- 基金项目(28880)
- 教育(27831)
- 划(26079)
- 自然(25861)
- 自然科(25132)
- 自然科学(25122)
- 自然科学基金(24681)
- 编号(23567)
- 资助(21397)
- 成果(19647)
- 创(19625)
- 创新(18451)
- 重点(17639)
- 课题(17274)
- 发(16770)
- 部(16537)
- 国家社会(15262)
- 大学(14824)
- 项目编号(14712)
共检索到1854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温莲香
西方学者把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归结为"生产中心主义,忽视环境保护",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歪曲。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很早就关注资本主义工业化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自然观:从属性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和谐统一;从主客体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和谐统一;从本体论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有机体和无机体的和谐统一;从历史观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自然史和人类史的和谐统一;从价值取向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的和谐统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 人与自然的关系 和谐统一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戴建忠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出现的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当代生态问题、探讨解决生态危机途径的一种思想流派,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思潮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从1956年6月阿格尔首次提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以来,日本学界从不同的视角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从六个方面对日本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进行了研究:由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批判而生发的"自然危机生产关系说"、由对机械自然观的批判而生发的"自然有机论"思想、由对生态价值主体的探讨而生发的"自然环境伦理"思想、由对"循环"和"共生"的关注而生发的自然民生思想、由对权力变迁的文化体认而...
关键词:
日本 生态学 马克思主义 自然观 研究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黄旭
马克思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虽然自然观理论没有在某本著作中进行完整的叙述,但它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建树中占据重要位置。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自然概念的多维内涵、理论地位的认识尤其重要。在当今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当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社会生产 经济发展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蓝庆新 彭一然
生态文明建设是现阶段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选择。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离不开对生态文明理论的系统研究,需要进行理论阐释。文章基于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通过生态文明观的体系的构建,从生态文明哲学观、历史观、经济观、政治观、文化观、社会观角度对当代中国生态文明进行阐释,试图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叶冬娜
马克思和怀特海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理论各有侧重:马克思集中探讨社会历史哲学,并立足于人类实践活动来统领人与自然的和谐;怀特海更多地关注自然哲学,通过诉之于审美与价值取向来展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对话。但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怀特海,二者都为人与自然观确立了和谐的价值旨趣,同样地也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所需要努力达到的目标:恢复有着美的秩序之宇宙和谐,并最后达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自身关系之和谐,这为当今人类应对生态问题,构建起人与自然关系的全新思维范式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
马克思 怀特海 人与自然 和谐观 比较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于舟 万立明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始终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我国走生态优先、低碳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思想实际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走向现代化的要求。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从学理上基于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目标等把握其内涵框架,着力从顶层制度设计、城乡融合发展、绿色技术创新、绿色金融体系等方面探索其实践路径,破解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态桎梏难题。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王梓萌
马克思人化自然观是马克思在现实基础上深刻剖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后提出来的。这一观点提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人的旧自然观中的精华部分并剔除了其中不科学的观点,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在唯物主义范畴中的深刻考察。马克思人化自然观不仅对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更重要的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进行了科学方法上的指导。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园
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的建设目标和必然选择,需要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模式。通过对18—19世纪西方现代化的现象批判和本质批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以资本增殖为目标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价值观本质上是反生态的。从文化传统、历史背景和基本国情出发,借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经验教训,中国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马克思恩格斯的资本主义生态批判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在发展观、生态观和群众观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可以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工业生产的构想、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启发。
关键词:
生态批判 中国式现代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园
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的建设目标和必然选择,需要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模式。通过对18—19世纪西方现代化的现象批判和本质批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以资本增殖为目标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价值观本质上是反生态的。从文化传统、历史背景和基本国情出发,借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经验教训,中国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马克思恩格斯的资本主义生态批判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在发展观、生态观和群众观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可以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工业生产的构想、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启发。
关键词:
生态批判 中国式现代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睢党臣 胡宜
马克思的自然观认为,资源约束与经济增长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技术的角度,可以通过人的物化劳动即资本和技术弱化资源约束;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的角度,应注重自然资源的占有、分配、使用等关系,既要注重不同部门的横向资源分配,也要注重部门内部的纵向资源分配。通过建立内生资源增长模型,合理安排资源分配制度和促进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替代及保持合理的人口增长速度能够削弱由资源引发的增长阻力,实现人、自然及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马克思自然观 资源约束 增长阻力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乔榛
本文认为,应以马克思的分工理论为分析范式来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的分工理论是包括分工不同形式、分工形成与发展以及不同分工形式间关系等内容的一个完整体系。在分工的形成和发展中包含了社会经济制度的演进逻辑,以及不同经济体制建立的根据,同时通过分工的发展和分工间的相互关系,还可以解析马克思的企业理论。
关键词:
分工理论 马克思主义 经济学范式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福成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对中国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又一次升华。绿色发展是五大发展理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注重解决的是人与自然和谐问题。正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所指出的,"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马涛 龚剑飞
本文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范式的创新进行了分析,提出马克思强调用"社会人"研究范式替代"经济人"研究范式,强调运用辩证法分析经济现象,恩格斯在这一研究范式的基础上针对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状况对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进行了重大发展。本文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范式这一创新的理论及现实意义进行了分析,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这一研究范式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与西方主流经济学迥然不同的一套研究理论体系,这一研究范式能更好地揭示经济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因此这一研究范式对于当代的经济学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魏开 许学强
20世纪60年代后,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基于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空间研究热潮。这一研究最重要的特点是将马克思学说引入空间研究领域并发展成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从其空间批判的基本立场、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视角、城市与城市化的核心内容、超学科的学术特征四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述评。
关键词:
新马克思主义 空间生产 城市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