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840)
2023(10053)
2022(8692)
2021(7966)
2020(6950)
2019(15933)
2018(15625)
2017(30092)
2016(16588)
2015(18838)
2014(19139)
2013(19060)
2012(18161)
2011(16541)
2010(16692)
2009(15754)
2008(16143)
2007(15090)
2006(12957)
2005(11764)
作者
(53002)
(44291)
(44090)
(42153)
(28310)
(21589)
(20278)
(17209)
(16836)
(16025)
(15279)
(14979)
(14458)
(14319)
(14220)
(13834)
(13742)
(13082)
(12990)
(12823)
(11293)
(11140)
(11049)
(10238)
(10229)
(10026)
(9968)
(9876)
(9229)
(8991)
学科
(69942)
经济(69864)
管理(44240)
(43742)
(36487)
企业(36487)
方法(34149)
数学(28733)
数学方法(28379)
(19251)
中国(18430)
(18335)
(18170)
业经(15029)
(14040)
理论(13511)
地方(13307)
(12752)
贸易(12749)
(12351)
(12105)
农业(12087)
(11254)
财务(11223)
财务管理(11186)
(11060)
银行(11013)
教育(10793)
(10771)
金融(10764)
机构
大学(256872)
学院(252593)
(97962)
经济(95703)
研究(89602)
管理(88285)
理学(75401)
理学院(74406)
管理学(72814)
管理学院(72341)
中国(65894)
科学(59182)
(55261)
(50809)
(48490)
(46752)
研究所(44224)
业大(41209)
农业(40650)
中心(40199)
(39774)
财经(37086)
(35976)
师范(35487)
北京(34764)
(33517)
(31649)
(31170)
经济学(30896)
师范大学(28535)
基金
项目(163680)
科学(126075)
基金(116974)
研究(114520)
(104723)
国家(103812)
科学基金(85862)
社会(70724)
社会科(66683)
社会科学(66657)
(64477)
基金项目(61172)
自然(56982)
自然科(55656)
自然科学(55630)
(55420)
自然科学基金(54664)
教育(54067)
资助(48880)
编号(45858)
成果(39482)
重点(38181)
(36299)
(35060)
(33142)
课题(33133)
科研(32159)
计划(31848)
创新(30957)
(30667)
期刊
(110345)
经济(110345)
研究(74982)
学报(50865)
中国(50248)
(45388)
科学(42349)
(38474)
大学(37054)
学学(34797)
管理(32140)
教育(30924)
农业(30160)
(21360)
金融(21360)
技术(20679)
财经(20375)
(17600)
经济研究(17565)
(16775)
业经(16670)
问题(15160)
(14978)
图书(13339)
技术经济(12422)
业大(12404)
(12333)
统计(11803)
科技(11438)
理论(11312)
共检索到3787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余卫国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高度契合性是二者能够相互结合、相互成就的前提条件、内在根据和深层原因。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历史性和现代性、创造性和包容性,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创新实践的主体性和创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直接构成了其之所以具有高度契合性的前提条件和内在根据的话,那么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自然观、社会观、道德观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宇宙观、天人观、天下观、道德观的相互契合则直接构成了其之所以具有高度契合性的基本内涵和深层原因。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和深度融合,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和信念,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坚持问题导向和守正创新。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钢   熊昭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众多相互融通之处:在哲学领域,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将唯物论作为基本内核;农业是工业革命以前最重要的实体经济,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秉承“重农抑商”观念,认为唯有从事具体的农业、手工业劳动才能创造价值,这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石劳动价值论相一致;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价值观上异曲同工,都体现了对普通民众的尊重与关照,坚定地站在人民一边。因此,发展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得以实现。
[期刊] 求索  [作者] 江守义  
传统的“文以载道”观和20世纪20年代后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论有诸多契合之处:它们都通往理想,含有对太平盛世的期望,并将文学和现实联系起来,使文学在产生教化功用的同时超越工具论。传统“文以载道”观中载道和言志的关系导致载道主体的复合性,而这种复合性在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者那里也有类似的体现。这些契合是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能够长足发展的重要原因。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坤  庞凌霄  
要想切实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实效性,就必须重视各教育环节的有机契合,即教学内容中的部分和整体的有机契合、知识性教育和思想性教育的有机契合、现实教育和理论教育的有机契合、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有机契合。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李文菊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迅速为中国人民所接受,在某一层面上,是因为中国文化所特有的通变思维,以及关系本位文化模式,与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及其实践生成论之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乔永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上千年积淀而成的文化精髓,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和育人价值。思政课是一门公共理论课程,是增强学生思想政治认知的重要途径。在教育教学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二者有效融合,不仅能够充实思政课程资源,而且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促进思政课教学任务的高效实现。二者的融合可以强化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理解,促使学生建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基于此,笔者将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一书,对二者的有效融合展开系统化的研究和探讨。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杨承训  张新宁  
科技经济理论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历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一脉相承,其认识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形成了三个高度:马克思恩格斯分析资本主义经济所得出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理念、邓小平总结20世纪科技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所得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习近平洞察21世纪发展和我国面临的新常态所得出的"科技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第一动力’"。系统领会马克思主义科技经济理论这三个高度,是自觉地认识、遵循和驾驭科技主导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前提。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孟凡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思想的精髓所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基础,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提升高尚情操方面具有关键性作用。在高等学校文化育人过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传承与创新的内在需求和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因素。但在高等学校文化育人过程中,还存在传统文化接受偏离、功利化办学倾向明显、教师育人效能缺位和育人方式单一等问题,为此,高等学校需要更加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加重视教师的文化自觉养成、校园文化的涵养熏陶等,采取有效措施,把"无形"的文化"有形"落地,培养具有健全人格、自信自强、开拓创新和有责任担当的高素质人才。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杜芳  陈金龙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运用多种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中的重要方面。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宏  
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从形而下的知识、技术层面的浅层渗透,跃升为形而上的思想、精神层面的深度融合,成为语文课程改革面临的现实问题。从应然层面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要真正实现深度融合,语文课程性质应彰显其民族性,语文课程目标需提振学生文化自信,语文课程内容要开阔学生文化视野,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可重构学生的精神世界。但两者融合的实然表征则是语文课程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有待统一,工具理性目标和价值理性目标有待整合,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有待显性化,传统文化教育过程的体验性有待提升。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深度融合应通过转变观念,合理定位语文课程传承传统文化的立德树人功能;借鉴历史,吸收中国古代教育传统精华;观照现实,完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评价;勇于创新,促进传统与现代的理性链接等路径实现。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张乐天  王凤芹  李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历经沧桑而积淀传承下来的精华,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智慧的基本元素和珍贵结晶。习近平同志强调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因为中国和世界需要博大精深、历久弥新的中华文化,也是因为中华文化能够为当今的中国和世界贡献特有的生存智慧和发展能量,既来源于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化的自觉与自醒,也是根植于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与自强。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杨承训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并在实践中创新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变革世界的强有力武器,对人类解放、人民共同富裕是最管用的学问。历史证明它最有价值,它的四次飞跃带动了四次历史大步前进,撕破资本主义旧世界,使贫弱的中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赋予各类应用性部门经济学以革命灵魂、丰富营养、科学方法,注入新鲜血液,习近平同志部署了文科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布局,使之与时俱进、优化升级,真正成为从各方面为人民造福的当代最管用的经济科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革命批判精神能够扫除各种错误思潮的"雾霾",尤其是揭露新自由...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秦和  
教育是各级各类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和知识传播创新的主阵地。在新形势下对青少年学生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为此建议:1.全面系统部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贯穿到基础教育、高等教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吴宇晖  李贺军  
经济学首先是一门实证科学。经济学存在的理由、它在社会科学上的地位以及它的功能,在于它有助于我们认识和解释经济现实,并且对经济事物未来发展的规律性作出正确的预测。评价和检验经济学说科学性与否的标准只能有一个,即看它是否符合客观的经济现实。我们必须用实证科学的科学观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书文  
西方公共经济学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根据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实践对国家经济活动的理论概括,也是对国家财政收支活动深层本质认识的结果。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产生于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民主制度背景下的先进科学理论是否与这水火不容?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有种观点认为,在资产阶级经济学于19世纪中后期,成为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说教后,再无科学因素可言,只能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对象,给不会再有值得吸收的成分。因此,基本成熟于20世纪50年代的西方公共经济学也是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肯定是与马克思主义截然对立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