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25)
- 2023(11299)
- 2022(9330)
- 2021(8659)
- 2020(6710)
- 2019(15340)
- 2018(14880)
- 2017(27410)
- 2016(14647)
- 2015(16684)
- 2014(16518)
- 2013(16343)
- 2012(15809)
- 2011(14860)
- 2010(14861)
- 2009(13666)
- 2008(13589)
- 2007(11918)
- 2006(10928)
- 2005(10371)
- 学科
- 济(75867)
- 经济(75797)
- 管理(35059)
- 业(32971)
- 中国(26305)
- 方法(24786)
- 企(24014)
- 企业(24014)
- 地方(22414)
- 数学(21227)
- 数学方法(21089)
- 农(19369)
- 业经(16132)
- 贸(15490)
- 贸易(15475)
- 易(14986)
- 学(14929)
- 农业(13239)
- 地方经济(13208)
- 融(13171)
- 金融(13167)
- 发(12872)
- 银(12843)
- 银行(12826)
- 行(12651)
- 环境(12389)
- 制(12371)
- 财(11790)
- 和(10708)
- 教育(10394)
- 机构
- 大学(219273)
- 学院(218038)
- 济(100340)
- 经济(98586)
- 研究(87132)
- 管理(76223)
- 中国(67387)
- 理学(64286)
- 理学院(63393)
- 管理学(62542)
- 管理学院(62111)
- 科学(50884)
- 京(48899)
- 所(44457)
- 财(43637)
- 研究所(40280)
- 中心(37338)
- 农(34381)
- 财经(34183)
- 经济学(32936)
- 江(32636)
- 范(32623)
- 师范(32356)
- 北京(32056)
- 院(31251)
- 经(31225)
- 经济学院(29432)
- 业大(27565)
- 科学院(26976)
- 农业(26690)
- 基金
- 项目(140298)
- 科学(112023)
- 研究(105912)
- 基金(102515)
- 家(89449)
- 国家(88720)
- 科学基金(75087)
- 社会(70322)
- 社会科(66629)
- 社会科学(66619)
- 省(52779)
- 基金项目(52713)
- 教育(47812)
- 划(45511)
- 自然(44608)
- 自然科(43553)
- 自然科学(43542)
- 自然科学基金(42754)
- 资助(41442)
- 编号(41335)
- 发(36979)
- 成果(34894)
- 重点(32889)
- 部(32018)
- 发展(30597)
- 课题(30570)
- 国家社会(30229)
- 展(30105)
- 创(29358)
- 中国(28937)
共检索到3516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陈健 郭冠清
马克思主义区域发展目标是尽可能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总体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在生产力合理布局基础上促进生产力平衡布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区域协调发展思想的核心。社会主义制度为总体生产力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的辩证统一提供了根本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区域发展指导思想上逐步形成了改革开放前的区域均衡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后一段时期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统筹区域发展观,以及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这些都是结合中国实际在不同发展形势下对马克思主义区域协调发展思想的深化与发展。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中国历史性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区域发展目标提供了根本保障。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边炎炎
马克思主义的城市观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本规律之上的科学真理。城市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前景,马克思认为,城市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新时代,我们要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制度现代化,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当前,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指导理论,以马克思主义城市观为行动指南,促进城乡一体化,完善城市治理机制,深化国家现代化管理能力和管理系统,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城市观 城乡协调发展 启示
[期刊] 求索
[作者]
周建超
共享发展是千百年来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愿景,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主旨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价值追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虽然没有提出"共享发展"的概念,但其在从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过程说明,共享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主体是社会全体成员;共享发展的前提是消灭私有制,社会形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共享发展的路径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分配形式是从按劳分配逐步向按需分配发展。
关键词:
经典作家 共享发展 当代启示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盛誉 袁淳
社会制度及其相应的政策实施体系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共享思想中占有特别重要地位。经典作者从唯物史观的立场深刻阐明,只有奠基在公有制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为人类追求共享发展提供先决社会条件。同时,他们又理性地指出必须把这一条件与人民大众的现实需求以及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紧密结合起来,对具体的政策实施体系做出合理安排,充分体现公共制度的公平性、导向性和效率性,推动共享不断向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趋近。深入领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共享发展思想中的制度意蕴,对于我们全面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享发展理念,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享发展的制度逻辑和政策实践具有直接的现实指导价值。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国强
今年以来,在我国广东、华北等地爆发流行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21世纪人类面临的第一个新的严重传染病,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灾难。它不仅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而且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对外交往和社会稳定及人民的正常生活带来了重大影响。尤其在明媚春天的首都北京,肆虐疫情牵动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心,也更为全世界关注。在紧急危
[期刊] 求索
[作者]
周建超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坚定文化自信、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坚持人民至上和坚持“两个结合”等方面的本质特征、战略地位、内在要求、根本立场及创新之路,蕴含着丰厚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智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深化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和发展的真理魅力,为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新的文化生命体提供了根本遵循。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王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作为全党团结前进的精神旗帜,作为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①要求"领导干部在研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的同时,要追根溯源",~②"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③这里所说的"追根溯源"和"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对待和发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周谷平
作为马克思主义学说有机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近代中国,其主要渠道是清末民初以日本为中介的导入;五四运动前后,留法勤工俭学生的导入;以及20世纪20、30年代"以俄为师"的导入。导入的基本特点是多元性、选择性、间接性、初步性和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自导入之日起,便开始了其中国化的历程,经历了西方导入与主动、自觉选择的结合,中西融合、认知与践行的结合,进而不断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发展。这种中国化的演变,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理论体系、推进教育改革实践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 导入 中国化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崔利宾
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中国化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它一方面源于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另一方面又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并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所推动和发展,从"为人民服务"到"三个有利于",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中国化进程呈现了一个连续性、一脉相承性的动态发展过程。
关键词:
人民主体思想 中国化 发展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宋伟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大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具备"双主体"的工作意识,关注大学生合理的现实需要,促进大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凤义
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者,运用唯物史观方法论,以资本的本质是生产关系为出发点,以资本控制劳动的实现形式为主线,对企业组织形式、企业内部关系、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以及企业与国内、国际经济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具体包括对股份公司的经济性质及内部关系的分析;对垄断组织的经济性质及特征的阐释;对跨国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及其实现形式的剖析等等。论文认为,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企业理论对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及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顾钰民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针对传统公有制和私有制的特征进行分析,分别得出了私有制不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公有制不具有动力和效率的结论。现实中的公有制和私有制已经发展到了现代形式,其特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应该以今天的实际为依据,对现代公有制和私有制做出新的分析和判断。现代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发展,进一步验证了马克思揭示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同时,也为我们更好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提供了实践依据。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盖博华
所有制问题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来马克思主义者最为关切的理论之一。党的十五大,重新认识了公有制的含义,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寿思华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阶级——无产阶级的严整的理论体系。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总目标是共产主义。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目标与马克思主义提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理想目标是一致的。因此,马克思主义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理论基石。文章从四个方面研究论述以马克思主义引领和指导人的发展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总目标:共产主义;(2)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需要消灭差别;(3)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4)不断推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必须实行两个最彻底的决裂。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邓力平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梳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高度肯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伟大理论成就,并重点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本文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回顾党领导下我国财政发展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支撑,从四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毛泽东思想指引下的中国社会主义财政理论建立;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理论形成;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理论构建;四是结合笔者的长期研究提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理论体系的一些认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