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347)
2023(9336)
2022(7204)
2021(6895)
2020(5318)
2019(12334)
2018(11823)
2017(21953)
2016(11838)
2015(13517)
2014(13284)
2013(13283)
2012(12819)
2011(12190)
2010(12232)
2009(11731)
2008(11575)
2007(10253)
2006(9267)
2005(8164)
作者
(34682)
(29379)
(29096)
(27806)
(18752)
(13921)
(13000)
(11378)
(11181)
(10382)
(10346)
(9886)
(9452)
(9276)
(9218)
(8936)
(8456)
(8434)
(8278)
(8177)
(7616)
(7111)
(7010)
(6908)
(6671)
(6593)
(6483)
(6072)
(6010)
(5972)
学科
(56699)
经济(56628)
(28628)
(27209)
管理(24864)
方法(21169)
中国(19169)
数学(18130)
农业(18074)
数学方法(17967)
(17934)
企业(17934)
业经(15490)
(12737)
(12032)
贸易(12026)
(11917)
(11801)
(11237)
(10159)
(9892)
银行(9872)
(9711)
金融(9707)
(9657)
地方(9506)
发展(8584)
(8557)
(8185)
农业经济(7988)
机构
大学(185189)
学院(181925)
(84059)
经济(82599)
研究(71557)
管理(63058)
中国(55460)
理学(54093)
理学院(53354)
管理学(52549)
管理学院(52198)
科学(41103)
(39852)
(37076)
(36074)
(34955)
研究所(33040)
中心(30811)
财经(29576)
经济学(28900)
(27166)
(27149)
师范(26953)
农业(26392)
经济学院(25916)
(25848)
北京(25582)
业大(25128)
(24831)
师范大学(22173)
基金
项目(118213)
科学(94392)
研究(89078)
基金(88894)
(77952)
国家(77286)
科学基金(64718)
社会(60572)
社会科(56957)
社会科学(56945)
基金项目(45725)
(42022)
教育(40263)
自然(38058)
自然科(37187)
自然科学(37173)
(36835)
自然科学基金(36553)
资助(35512)
编号(34475)
成果(30437)
(28482)
重点(27238)
(26778)
国家社会(26771)
中国(25940)
教育部(24653)
课题(24627)
(24149)
(23578)
期刊
(98899)
经济(98899)
研究(59226)
(39076)
中国(38438)
学报(29827)
科学(29153)
农业(26048)
(25759)
大学(23279)
管理(22037)
学学(21878)
教育(20304)
(19382)
金融(19382)
业经(16221)
经济研究(15936)
财经(15571)
(13624)
问题(13311)
世界(12879)
(12065)
技术(11860)
(11822)
国际(10725)
(10360)
社会(9082)
农村(9017)
(9017)
农业经济(8846)
共检索到2801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刘守英  陈航  
城乡关系与乡村转型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范畴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互动的政治经济学方法,探讨了乡村的独特形态及其特性,并分析了城乡关系变化所引发的乡村系统转变,研究了影响乡村变革、引发乡村发展困境的作用机制,提出了乡村现代化的可能路径。马克思主义乡村转型理论对解决当下中国的乡村问题、实现乡村振兴有重要启示:第一,中国当下的乡村问题是城乡关系演变的集中反映,按照城市的逻辑重构乡村系统只会加剧乡村问题。必须重新思考乡村系统的独特性和内在逻辑,寻找乡村系统的复兴机理。第二,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互动方法对中国乡村变迁的分析表明,当乡村生产关系变革适应生产力实际时,乡村制度变革绩效显著;当乡村生产关系变革超越生产力现实时,则会加剧乡村发展困境。实现乡村振兴需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要依循马克思关于乡村现代化的路径深化乡村土地制度改革,促成农业要素的重新组合与持续升级,以实现农业工业化,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乔晓楠  马飞越  
在梳理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的基础上,文章利用一个包含三部门的线性生产模型讨论扩大消费对社会再生产的影响。研究发现:消费能力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共同决定,并且影响社会再生产的比例关系。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消费能力的上限,生产关系决定工资与利润的分配比例,进而影响总需求中消费与积累的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资本积累主导的社会再生产不同于合意的社会再生产,利润率下降将降低积累意愿,进而导致产能利用率下降。此时,扩大消费有可能提高产能利用率,并有利于社会再生产的持续稳定运行。上述发现所带来的当代启示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抓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尤其要重视扩大消费的关键作用,在生产环节要通过调整生产结构与提高生产效率夯实扩大消费的物质基础,在分配环节要通过提高劳动报酬占比夯实扩大消费的收入基础,在交换环节则要通过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消费潜力与超大市场优势的释放,进而形成高质量的国内经济大循环。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罗晶  
随着西方生态运动的蓬勃发展,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生态环境理论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资本主义制度入手,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生态本质,并对消费主义这一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错误价值观,给予了严厉的抨击。探究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助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敏  
马克思《资本论》中对金融本质问题的研究发人深省,近年来西方左翼学者关于"金融化"的研究一定程度上继承了马克思的衣钵。与传统金融发展理论相比,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更注重从金融的本质出发研究金融现象。沿着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思路,文章从共生与分利的视角研究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试图把握金融的本质、研判金融发展趋势。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余维祥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危机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世界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对资本主义制度展开了毫不留情的生态批判,同时探讨了解决生态危机、实现人与自然和解之路。生态危机理论,对于正确认识全球性生态危机,以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甘路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基于小农经济的"自然性"指出其不可挽回的历史命运,提出了发展农业集体化的思想。他们同时认为小农经济衰亡过程是漫长的,并强调促进农民合作社的过程中必须承认与尊重农民个人所有权;新中国经历了"集体化""市场化"和"产业化"等小农经济的改造过程,证明小农经济消亡具有条件性,也必须遵循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客观性;受理论和历史的启发,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从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积极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及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入手,在推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基础上,顺利完成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任务。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苏奎  
马克思关于商品二因素的解剖,在价值元素层面为我们明确了商品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在使用价值层面明晰了有效商品建设的指导思想,并在二者的矛盾规律总结中寓示了在现实经济实践中遵循科学性与理性的重要性和重大性。理论关于价值量的分析,则为我们提供了衡量现实经济绩效的最抽象、最一般的标准。站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再论马克思主义的商品理论,必将有助于与启迪我们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智慧。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小刚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具有深远的前瞻性,对目前人类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获得连年快速增长,但是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仍然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采取果断措施,加速我国从工业文明向现代生态文明转变。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刘英侠  史晓婷  
中国自古以来就对人和自然的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其中蕴含着深厚的生态思想。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中国的发展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化的生态文明思想。我国历代领导人在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推动着中国生态文明的发展,创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使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文章通过阐述中国生态思想与马克主义生态思想的内在一致性,梳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阐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内涵,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启示。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王晓东  黎莎  
马克思的服务劳动理论是政治经济学领域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但长期处于争论之中。本文就服务劳动理论的几个核心争议点及其代表性观点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并结合马克思的服务劳动思想对这些核心争议点进行回应,在理论上明确服务劳动的性质类属。在当下中国转入高质量经济发展阶段的实践中,识别服务劳动与第三产业大统计口径中不同劳动类属的区别,有助于探索高质量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同时,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体系必须以实体经济为基础,服务劳动支撑和关联着大量的实体经济内容,发展实体经济的过程中应重视服务的发展。此外,信息技术将进一步释放服务劳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未来可结合互联网情境对服务劳动和现代服务业相关问题展开专门研究。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鲁保邕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和社会的剖析和研究的过程中,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关系物化的现象,并深入地探究了这种现象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它的各种形式,分析了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以及它对社会关系、对人、对社会的影响,同时提出了消灭这种现象的办法,形成了完整的社会关系物化的理论。这一理论是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的重要内容,因而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它对我们认识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关系的变化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黄茂兴  叶琪  陈洪昭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全面考察资本主义市场竞争的特征和规律的基础上,对竞争的产生、竞争的过程和竞争的结果进行系统而深入的阐述,列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资本主义发展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过渡所出现的新特征,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独特的竞争理论。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竞争理论对我国在发展商品经济、市场化资源配置、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竞争管理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同时也推动了该理论本身的发展和创新。当前,中国在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竞争理论为引领,加强与西方竞争思想的融合交流,不断创新竞争方式和手段,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竞争战略,持续提高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影响力。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郑祥福  卢烁乐  
文化批判是推进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明确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立场与基本观点,对于当代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以此为宗旨,本文从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出发,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文化的现实基础是生产方式,并由此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是基于社会主义人的全面发展之上,从而揭示资本主义文化背后的生产方式之本质的。进而,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的分析,阐述了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指导当代我国文化发展的问题。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周小亮  
在经济过剩危机理论上,凯恩斯主义分析的经济学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 其分析视野具有明显的封闭性,其分析的聚焦点是市场,其理论重视反危机政策和措施 研究;马克思主义则是历史唯物主义,高度重视生产领域,从市场机制和市场制度相结 合的角度分析,并不着重研究反危机的政策和措施。马克思主义对我国市场化改革中出 现经济过剩问题的研究,更具有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定鑫  
把马克思学说称为"马克思新世界观"是合文理且恰当的。恩格斯从方法论范畴把它阐释为"历史唯物主义"或"唯物史观",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这一阐释形式作了另一番阐释,不仅形成了源于卢卡奇"历史唯物主义首要功能"的实践论、葛兰西"实践哲学"之"实践唯物主义"阐释范式,而且涌现出一系列新论断,在不同侧面推进了这一领域。这两个"阐释"形式尽管在马克思本人的著述中有一定根据,但不是马克思文本中的直接术语;尽管体现了马克思新世界观的方法论层面,但与马克思新世界观系统存在层次上的区分。应该珍视西方马克思主义及诸多国外学者关于马克思新世界观的研究论点与学术结论,但不要简单移植或模仿他们的现成结论,更不要有意无意地受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