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18.188.193.228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861)
2023(8891)
2022(7633)
2021(7006)
2020(5890)
2019(13651)
2018(13789)
2017(26292)
2016(14396)
2015(16487)
2014(16781)
2013(16424)
2012(15087)
2011(13742)
2010(14430)
2009(13538)
2008(12923)
2007(11740)
2006(10641)
2005(9604)
作者
(41942)
(35255)
(34919)
(33390)
(22489)
(16727)
(16012)
(13684)
(13240)
(12993)
(12043)
(11664)
(11617)
(11343)
(11028)
(10722)
(10257)
(10244)
(10085)
(9947)
(9061)
(8683)
(8658)
(8199)
(8043)
(7920)
(7774)
(7643)
(7300)
(6783)
学科
(82362)
经济(82304)
管理(39972)
(35482)
方法(31485)
(29643)
企业(29643)
数学(28028)
数学方法(27478)
地方(19282)
中国(17224)
(15425)
(15376)
业经(14606)
(13803)
地方经济(13139)
理论(12251)
(11121)
农业(10581)
(10455)
贸易(10445)
(10041)
(9939)
环境(9450)
(9038)
金融(9034)
(8882)
(8786)
银行(8764)
(8621)
机构
学院(210794)
大学(208017)
(92349)
经济(90405)
管理(76159)
研究(71687)
理学(65049)
理学院(64259)
管理学(62638)
管理学院(62261)
中国(54197)
(43323)
科学(43236)
(40986)
(37068)
(33508)
研究所(33171)
财经(32168)
中心(31743)
(31727)
经济学(29350)
(28942)
业大(28587)
(27619)
北京(27590)
师范(27349)
(26591)
经济学院(25905)
(25397)
农业(24480)
基金
项目(130972)
科学(102445)
研究(95498)
基金(93384)
(80830)
国家(80165)
科学基金(68622)
社会(60362)
社会科(57013)
社会科学(56997)
(52906)
基金项目(47962)
教育(46070)
自然(44187)
(43285)
自然科(43200)
自然科学(43194)
自然科学基金(42380)
资助(40176)
编号(38898)
成果(32006)
重点(29913)
(28803)
课题(28323)
(28249)
(26843)
创新(25020)
大学(25013)
科研(24678)
教育部(24586)
期刊
(112326)
经济(112326)
研究(65999)
中国(44153)
(33158)
管理(31660)
学报(31073)
(29020)
科学(28772)
教育(25917)
大学(23628)
学学(22241)
技术(22040)
经济研究(19219)
农业(19070)
(18027)
金融(18027)
财经(16863)
业经(16405)
(14695)
统计(13831)
问题(13669)
技术经济(12613)
(12162)
决策(11165)
(10490)
商业(10460)
(10154)
世界(9564)
现代(9256)
共检索到328506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马艳  严金强  
文章首先在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理论的原假设条件下,通过数学证明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理论是成立的;然后根据现代社会经济活动的实际抽象出新的假定条件,即将劳动主观条件变化引入到这一理论模型中,用数学推理的方法证明,在新的条件下两部类的经济增长关系会呈现出:第一部类增长快于第二部类、第二部类增长快于第一部类和两部类同步增长这三种不同情况。文章最后对这些结论进行了实证检验。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艺明  刘一鸣  
本文构建了一个马克思两大部类经济增长模型,该模型结合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两大部类模型、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公式以及利润率平均化等理论,创新之处是考虑了两大部类的利润率平均化,在生产过程中引入了固定资产投入,并设定了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再结合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公式推导得到两大部类社会总产品或国民收入的增长公式,还应用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对模型中的重要假设和结论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支持劳动者实物工资与劳动生产率同比例增长、劳动生产率与生产资料数量同比例增长和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等模型设定。从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践来看,确实存在"生产资料部类优先增长"的规律,而用市场价格计算的一般利润率在多数时间保持相对稳定。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吴易风  
马克思经过二十多年的科学拓荒,独立地开辟了后来被称为经济增长理论的新领域。在经济增长理论史上,马克思第一次将静态分析动态化、短期分析长期化,建立了第一个经济增长理论模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费里德曼以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为根据,建立了第一个经济增长数学模型。研究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以及后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据此建立的经济增长数学模型,借鉴西方经济增长模型中的合理因素,从实际出发,深入探索相关理论和现实问题,对弘扬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增长理论具有重大意义。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崔晓露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中的"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与我国当前的经济情况不太相符,在理论界引起不少争议。尝试将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模型化,通过分析两大部类积累率及增长速度间的变化规律,发现在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框架下消费资料生产有可能优先于生产资料生产,并推导出了均衡积累率。认为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通过扩展在目前情况下仍适用于我国经济。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朱国晓  
本文通过对交易过程的考察 ,构造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市场价格形成模型。这个模型不仅可以解释市场价格的决定和波动 ,也有助于证明马克思主义价格理论的正确性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艺明  
本文构建了一个理论模型,试图应用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当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均等的形成机制,以及这种分配不均等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本文的分析框架具备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要特征,包括阶级分析、劳动价值论和资本雇佣劳动等,又结合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某些特征,放宽了现有文献中"工人阶级无任何储蓄"的假设,所得到的结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1940年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财富和收入分配情况,对于分析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所有制并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条件下收入和财富分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王琨  闫伟  
本文从设定经济增长基本方程出发,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与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构建闭合增长模型的不同思路,进而对两种增长理论进行详细的比较分析。研究发现,马克思主义与后凯恩斯主义增长理论都对收入分配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并且都坚持阶级、制度、非均衡的分析方法;然而,两者在所依据的理论基础、经济增长的最终决定因素、资本主义经济增长是否存在极限以及增长过程中的市场结构等问题上仍存在明显分歧。与后凯恩斯主义增长理论相比,马克思主义增长理论在理论基础、研究视阈及内在逻辑一致性等方面都更具优势。全面比较马克思主义与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增长理论对于构建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海明  
目前主流的新古典增长理论存在着非正统经济学所提出的总量生产函数和边际生产力法则的虚假性质疑与逻辑悖论质疑,并丢失了古典宏观经济理论和马克思经济学所重视的收入分配与阶级分析传统。因此,一类古典-马克思经济增长模型在最近十余年发展起来并得到相当程度应用。本文利用1978-2012年中国的数据对它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中国经济存在劳动生产率提高和资本生产率下降的"马克思有偏技术进步",该模型对中国经济的有效性成立,这意味着固定工资份额假设下,经济将会遇到实际工资率上升、长期利润率下降的"马克思趋势"。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吴杰  覃永安  
本文从效用量和效用等级这两个最基本的经济学概念出发,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的公理假设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初级的商品交换模型。该模型描述了不同的商品所有者在劳动价值等价交换和满足对商品效用量的需求的前提下,以实现效用等级最大为交换动机引起的商品交换的基本数量关系,并得出了满足相应条件的商品交换和效用等级最大值存在性等若干结论。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朱殊洋  
两大部类不变资本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经济学中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的问题。本文以马克思均衡公式为基础,推导出两大部类不变资本增长率的均衡稳定关系,并利用马克思生产函数,将这一关系具体化。具体关系式表明,第一部类不变资本优先增长并不是一个无条件的规律,在一定条件下会出现第二部类不变资本优先增长的情况。如果不存在技术进步,则两大部类不变资本增长率相等。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骆桢  徐昊翔  
基于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的逻辑构建经济增长模型,论证技术变动和收入分配通过利润率对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使用中国经济数据,估算相关劳动价值论指标,并通过回归分析验证以上理论。研究发现,有机构成提高导致利润率下降是中国前一个阶段经济增长放缓的重要因素。而通过市场与政府有机结合,提高技术创新效率,可以实现劳动收入份额提高的同时,维持利润率水平和持续经济增长。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方向。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唐永  范欣  
本文在马克思扩大再生产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技术进步条件下的马克思经济增长模型,探讨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与效应。分析表明:不同技术进步条件下,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总资本的增长率不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分为劳动生产率机制和资本有机构成机制。技术进步条件下劳动生产率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通过不变资本增长率、可变资本增长率和剩余价值率影响经济增长。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技术进步每提高1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提高0.345 7个百分点;其中技术进步的劳动生产率效应为0.338 5,技术进步的资本有机构成效应为0.007 2。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显著大于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率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效应。因此,国家应努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构建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以创新促进国家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徐春华  龚维进  
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使用空间计量回归方法剖析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动态关联与时空分异特征。研究发现,一是区域经济增长自身不仅在时间维度上呈现“路径依赖”的动态关联特征,还在空间维度上受到其他邻近地区经济增长的空间外溢作用,使其表现出自我强化态势。二是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会因其技术进步特征而推动目标地区或邻居地区的经济增长,又会因其内部结构中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变动而抑制本地区及其他邻居地区的经济增长,并且它在东部地区更能表现出显著的正向经济增长效应。三是交通便利程度、劳动复杂程度和外贸进口规模不仅能够直接推动目标区域经济增长,其时间和空间的时空累积效应均会对区域经济短期和长期增长产生显著影响,且具有一定的空间差异性。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吴忠观  
人口增长理论: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学者比较研究吴忠观[教授西南财经大学人口所成都610074]《财经科学》1997/6FINANCEANDECONOMICS马克思主义人口增长理论马克思主义人口增长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王莹莹  
本文在马克思就业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1979-2013年全国时序数据,采用VAR模型,分析经济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及就业三者的关系。得到如下结论:固定资产投资是GDP增长率的格兰杰原因,GDP增长率对就业弹性具有微弱的影响。对于以上结果笔者认为,我国政府大规模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拉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这种增长靠的是资本的投入,也就是不变资本的增加,而不变资本多数投入到资本密集程度高的企业,其对就业具有挤出作用,因此,不利于就业的增长。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