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570)
2023(16863)
2022(14454)
2021(13604)
2020(11000)
2019(25191)
2018(25037)
2017(47540)
2016(25920)
2015(29073)
2014(28946)
2013(28435)
2012(26277)
2011(23956)
2010(24179)
2009(22223)
2008(21616)
2007(19158)
2006(16967)
2005(15307)
作者
(75438)
(62398)
(62246)
(58634)
(39851)
(29953)
(28289)
(24513)
(23755)
(22401)
(21342)
(21038)
(19918)
(19663)
(19342)
(19330)
(18514)
(18420)
(17927)
(17755)
(15594)
(15499)
(15073)
(14316)
(14021)
(13945)
(13815)
(13814)
(12721)
(12218)
学科
(108907)
经济(108795)
管理(71090)
(66933)
(54856)
企业(54856)
方法(43295)
数学(36312)
数学方法(35903)
中国(31676)
(28778)
地方(27878)
业经(25072)
(24438)
(23570)
农业(19282)
(19159)
贸易(19142)
(19133)
理论(19124)
(18426)
(18106)
金融(18100)
(17975)
银行(17926)
(17837)
环境(17374)
(17299)
技术(16153)
教育(15410)
机构
学院(366443)
大学(365718)
(144218)
经济(140907)
管理(140709)
研究(127898)
理学(120546)
理学院(119101)
管理学(117001)
管理学院(116356)
中国(96392)
科学(80120)
(79423)
(66299)
(65129)
(59447)
研究所(59142)
中心(57394)
(54811)
业大(53294)
财经(52402)
(51667)
师范(51177)
北京(50611)
(47479)
(46556)
农业(46419)
(45154)
经济学(42759)
师范大学(41221)
基金
项目(245685)
科学(192753)
研究(181944)
基金(175503)
(152770)
国家(151441)
科学基金(129556)
社会(112615)
社会科(106524)
社会科学(106499)
(97340)
基金项目(92919)
教育(83829)
自然(83641)
(81855)
自然科(81644)
自然科学(81628)
自然科学基金(80112)
编号(75769)
资助(71648)
成果(62085)
(55839)
重点(55528)
(53106)
课题(53082)
(51068)
创新(47537)
科研(46574)
项目编号(46363)
国家社会(45352)
期刊
(167687)
经济(167687)
研究(111533)
中国(75051)
学报(57256)
(54904)
科学(53451)
管理(53045)
(49181)
教育(47678)
大学(42591)
学学(39768)
农业(38141)
(34703)
金融(34703)
技术(32140)
业经(28601)
经济研究(26458)
财经(25374)
(21755)
问题(21175)
图书(20570)
(19874)
理论(18085)
科技(17639)
商业(17155)
技术经济(17094)
现代(16579)
实践(16494)
(16494)
共检索到5546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朱芳菡  
面对国内外复杂的经济环境变化,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在当前的世界市场中面临着三重困境:逆全球化潮流甚嚣尘上、资本霸权危害日益严重、多项产业缺乏国际竞争力。为应对这三重困境,在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指导下,我国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布局。这一重大战略布局要求我们,注重发挥世界市场的运行机制作为有力支撑,重视利用世界市场推动的国际分工体系这一关键要点,时刻注意世界市场的“双刃剑”作用这一影响因素。新时代新征程科学构建新发展格局应对世界市场困境,应从三个方面着力:推动供给侧和需求侧动态平衡,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努力打造合作共赢的世界市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朱芳菡  
面对国内外复杂的经济环境变化,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在当前的世界市场中面临着三重困境:逆全球化潮流甚嚣尘上、资本霸权危害日益严重、多项产业缺乏国际竞争力。为应对这三重困境,在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指导下,我国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布局。这一重大战略布局要求我们,注重发挥世界市场的运行机制作为有力支撑,重视利用世界市场推动的国际分工体系这一关键要点,时刻注意世界市场的“双刃剑”作用这一影响因素。新时代新征程科学构建新发展格局应对世界市场困境,应从三个方面着力:推动供给侧和需求侧动态平衡,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努力打造合作共赢的世界市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乔晓楠  马飞越  
在梳理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的基础上,文章利用一个包含三部门的线性生产模型讨论扩大消费对社会再生产的影响。研究发现:消费能力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共同决定,并且影响社会再生产的比例关系。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消费能力的上限,生产关系决定工资与利润的分配比例,进而影响总需求中消费与积累的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资本积累主导的社会再生产不同于合意的社会再生产,利润率下降将降低积累意愿,进而导致产能利用率下降。此时,扩大消费有可能提高产能利用率,并有利于社会再生产的持续稳定运行。上述发现所带来的当代启示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抓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尤其要重视扩大消费的关键作用,在生产环节要通过调整生产结构与提高生产效率夯实扩大消费的物质基础,在分配环节要通过提高劳动报酬占比夯实扩大消费的收入基础,在交换环节则要通过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消费潜力与超大市场优势的释放,进而形成高质量的国内经济大循环。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胡莹   刘铿  
马克思资本流通理论所揭示的资本运动规律与构建新发展格局所要求的畅通经济循环这一核心要旨深度契合,为分析数字经济赋能新发展格局提供了理论指导。在企业层面,数字经济保障货币资本需求、畅通生产和流通过程、加快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周转,进而促进单个资本循环和周转,畅通企业“微循环”;在社会层面,数字经济丰富商品流通品类、促进社会总产品实现、赋能扩大再生产,进而提质增效社会总资本循环;在国际层面,数字经济拓宽商品流通范围、巩固国际供应链、重塑国际竞争主题,进而加强国际资本合作与竞争,实现内外循环双向互促。应从加强数字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动流通运行体系数字化转型、健全数据要素市场化流通机制三方面入手,发挥数字经济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动力引擎作用。
[期刊] 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  [作者] 李建民  邓如辛  
马克思的世界市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科学地揭示了生产力、世界市场、社会主义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阐明了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发展模式转变的理论依据,说明了落后国家首先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社会主义理论形态向制度形态转变的一种现实选择,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徐志向  丁任重  张敏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表明,社会再生产顺利实现的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离不开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的动态匹配以及各要素和阶段的连续循环周转与世界市场。中国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实质在于修复社会再生产的失衡,关键是要加快提高中高端消费资料生产部门的产品增速。当前,在具备优越经济条件的同时,依然在产业结构升级、要素流动、分配异质性、扩大消费等方面存在困境。只有抓住新一轮技术革命的重要机遇,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方向,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在更高水平上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才能推动实现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驱联动"的社会再生产动态匹配式平衡。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李梁栋  吕景春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中国式现代化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空间是一切生产和一切人类活动的要素”,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社会现象都必须落脚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亦应如此。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主要目标,当然也具有明确的空间指向,需要从空间视角对其进行阐释。在对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文章力图阐明,城乡二元结构的消弭和经济区域协调一体化进程,是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必须立足的空间路径,而国际大循环则需要实施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的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空间战略,加之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空间路径,才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孙小雨  
新李嘉图主义在鲍特基维茨-斯拉法传统的基础上,证明劳动价值论的内在逻辑不一致,宣称应该抛弃劳动价值论。20世纪80年代,新解释的提出开启了一条不同的研究路径,但它对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处理方法不一致,存在逻辑矛盾。单一体系和M解释分别提出了发展新解释的两种可能的路径,并都拓展至了非均衡的情况。它们从不变性条件、劳动力的价值和生产价格方程的非共时决定三个方面批判了新李嘉图主义,笔者总结了其共识与分歧,提出对劳动价值论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应该回归马克思,建立能够体现劳动价值论核心思想的分析框架。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贾则琴  龚晓莺  
乡村振兴和新发展格局都是关系中国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规划。从二者的关系来讲,二者根本目标一致、领域有所交叉、实践进程相互嵌套。同时,乡村振兴是成功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和关键环节。以马克思再生产循环理论为理论基础,以乡村振兴助力新发展格局构建过程中生产(环节)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及消费关系分析为出发点,研究提出现阶段乡村振兴助力新发展格局构建过程中存在的挑战。为此,采取以下措施以破除现有瓶颈:加快提升乡村人力资本水平、加强关键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新型生产要素;丰富农民营收手段、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突破传统循环范畴,注重以县域循环带动乡村振兴;提振农民消费欲望、创新农民消费观念、促进乡村产业提质升级。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贾则琴  龚晓莺  
乡村振兴和新发展格局都是关系中国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规划。从二者的关系来讲,二者根本目标一致、领域有所交叉、实践进程相互嵌套。同时,乡村振兴是成功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和关键环节。以马克思再生产循环理论为理论基础,以乡村振兴助力新发展格局构建过程中生产(环节)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及消费关系分析为出发点,研究提出现阶段乡村振兴助力新发展格局构建过程中存在的挑战。为此,采取以下措施以破除现有瓶颈:加快提升乡村人力资本水平、加强关键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新型生产要素;丰富农民营收手段、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突破传统循环范畴,注重以县域循环带动乡村振兴;提振农民消费欲望、创新农民消费观念、促进乡村产业提质升级。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程建华  
世界市场的形成和不断扩大是由资本推动的。商品国际价值的变动与世界平均科技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国别科技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成正比。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市场上,要使较小的国内价值实现为较大的国际价值,必须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在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同时,积极培育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在国际贸易中减少初级产品的数量,增加制成品的数量;在生产领域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流通领域尽量保持产品高价格;积极发展国际服务贸易。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焦方义  张东超  郑茜月  
产业资本循环视角下,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重点在于依托我国的内需潜力,顺畅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再生产环节,使供需良性适配,实现价值增殖。当前,我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面临着有效需求收缩,分配和消费环节受阻,供给侧冲击,生产和交换环节不畅,市场主体预期不足等问题。理论分析发现,从生产到最终消费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内生于城镇化过程,通过以“人为核心”的全方位社会变革,新型城镇化建设可有效释放内需,优化投资供给,稳定市场主体预期。新型城镇化与生产到消费的国民经济循环密切关联,具备供求匹配的双重条件,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为此,要以县城带动乡村振兴,顺畅分配和消费环节,构建完整内需体系;以城市群和都市圈引领产业升级,打通生产和交换环节,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以新型城镇化建设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稳定并增强国内与国际市场主体预期。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韩庆华  
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实践中,有两个涉及中国前途命运,甚至关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衰存亡的重大理论的创造性发展:一个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另一个则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所有制理论。本文就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魏埙  
马克思地租理论的新发展——评《垄断足够价格论》南开大学经济学系教授魏埙《垄断足够价格论》(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是蔡继明教授的第一部学术专著,该书作为天津市“八五”重点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是在作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完成的。该书1997年获天津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美成  
由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宋宇著写的、中国经济出版社于2019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新发展研究》一书,既是对其主编和参与的《转型时期企业家机制论》《影响世界的二十位经济学家》《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著作与教材的创新发展与继承,亦是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再次结合时代变化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新发展的思考与求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