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869)
2023(6816)
2022(5321)
2021(4941)
2020(3683)
2019(8400)
2018(8412)
2017(14257)
2016(8004)
2015(9190)
2014(9331)
2013(8501)
2012(7951)
2011(7199)
2010(7441)
2009(6714)
2008(6819)
2007(6035)
2006(5371)
2005(4955)
作者
(24477)
(20279)
(20006)
(19233)
(12805)
(9579)
(9192)
(8063)
(7760)
(7308)
(6861)
(6854)
(6657)
(6604)
(6435)
(6272)
(5976)
(5921)
(5919)
(5717)
(5251)
(5039)
(5015)
(4888)
(4691)
(4527)
(4500)
(4377)
(4275)
(4239)
学科
(28311)
经济(28254)
管理(19499)
(15624)
(13427)
企业(13427)
理论(10053)
(9932)
中国(9754)
方法(8853)
(8264)
业经(7813)
(7718)
教育(7650)
(6750)
(6746)
数学(6180)
地方(6107)
教学(6016)
数学方法(6015)
(5845)
金融(5838)
(5657)
银行(5634)
(5498)
(5478)
农业(5474)
(4535)
体制(4242)
学法(4018)
机构
大学(112943)
学院(112587)
研究(42089)
(38704)
经济(37513)
管理(36045)
中国(31309)
理学(30125)
理学院(29707)
管理学(28921)
管理学院(28719)
科学(27220)
(25395)
(21779)
(21544)
研究所(19862)
(19846)
中心(18664)
(18654)
(17870)
师范(17586)
业大(17171)
农业(17064)
技术(16491)
北京(16148)
(15655)
(14912)
财经(14803)
师范大学(14068)
(13374)
基金
项目(73483)
科学(56119)
研究(55871)
基金(49547)
(44156)
国家(43721)
科学基金(36040)
社会(32551)
(30512)
社会科(30444)
社会科学(30438)
教育(27661)
(25623)
基金项目(24976)
编号(23965)
自然(22135)
自然科(21560)
自然科学(21551)
成果(21371)
自然科学基金(21136)
资助(19643)
课题(18649)
重点(17353)
(15889)
(15748)
(15351)
(15292)
项目编号(14517)
创新(14246)
(14108)
期刊
(49100)
经济(49100)
研究(35512)
中国(30265)
教育(24377)
学报(21630)
(20310)
科学(17653)
大学(16139)
(16037)
管理(15243)
学学(14750)
农业(13681)
技术(12327)
(9200)
金融(9200)
职业(8190)
经济研究(7694)
财经(7632)
(7539)
业经(7436)
图书(7117)
(6766)
(6701)
问题(5880)
(5764)
论坛(5764)
业大(5695)
技术教育(5441)
职业技术(5441)
共检索到1815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秦龙  刘禹杉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以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为观察视角,科学预测了世界发展进程。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空前加深的联系与交往再次证明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世界发展趋势和人类前途命运进行了深邃思考,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一脉相承、逻辑贯通、实践关联,是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趋势的科学把握,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精髓要义的当代承继,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实践图景的现实布局。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田鹏颖  
马克思创立世界历史理论的目的在于实现对"世界历史"这一基本历史事实的哲学超越。"中国方案"孕育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趋向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站在世界历史制高点把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物质生产、人与精神生产的关系。
关键词: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吴荣  高惠珠  
共同体是一个社会历史性概念,是在劳动基础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和。共同体指向历史现实,且关涉人的本质的实现,是一切具体形式共同体的一般本质。在这种理解的指导下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资本主义共同体时便会发现,资本主义共同体正是由于以劳动的普遍异化为基础,从而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虚假和抽象。而"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作为人的本质确证的劳动贯彻到了人的存在境遇之中,因而具有彻底的现实性且符合共同体的一般本质。也正是在劳动这一层面上,"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了资本主义的虚假共同体。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徐卫国  
经济全球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特征。如何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早在一个半世纪前,马克思创立的世界历史理论为我们科学分析和正确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宝藏和科学的方法论武器。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何佳旭  薛忠义  冯宝萱  
马克思不仅深入研究了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对古典经济学理论的理解也非常深刻,随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无产阶级不断觉醒,以此构成独具特色的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人类主宰着世界历史,资本维持着全球化的运行,全球化在文化和科技领域取得了很多新成效,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刘有升  张培榕  
2019年12月13日,由福州大学主办,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亚太经济》编辑部等单位承办和协办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福建省福州市召开。福州大学党委书记张天明,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叶燊,福建省委教育工委、福建省教育厅副巡视员叶灵,福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鸿阶等出席开幕式;葡萄牙共产党中央书记处书记Alexandre Araújo、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邓纯东研究员作主题演讲。来自中国、美国、英国、俄罗斯、奥地利、葡萄牙、西班牙等7国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共襄盛会,深入研讨"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福州大学副校长黄志刚教授主持开幕式。张天明在致辞中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结合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正确判断国内外发展形势,与时俱进地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此次会议是一场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的盛宴,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化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明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兴起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热潮。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桑建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在国内外重大场合阐发其命运共同体思想,相关论述已初步形成规范理论体系。习近平命运共同体思想内涵丰富,内容维度关涉利益、合作、责任的不同价值意蕴,空间维度统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两个大局,发展维度正视和平发展与安全威胁、现存国际治理秩序与国际力量对比变化、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深刻矛盾。在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实践方略层面,习近平提出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价值引领,强调推进"一带一路"与亚投行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追求打造协商、安全、发展、文明、生态的五位一体共同体格
[期刊] 求索  [作者] 桑明旭  
随着系统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时代课题的深入展开,学界对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研究兴趣也日益高涨。梳理马克思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论述可以发现,他的“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并不是一经提出就保持不变的,而是经历了一个从黑格尔主义到“费尔巴哈派”再到唯物史观及其具体化运用的演变过程。这一演变具体表现为马克思对“真正的共同体”的存在样态、现实主体、内在原则、所有制基础、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关系、个体与共同体关系、历史坐标、实现方式等诸多方面的认识的不断深化、变革以及从不成熟走向成熟。准确厘清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内在逻辑,对于我们以这一思想资源合理推进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毅  
面对国际社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的二十大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必须深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语境。既往的全球化建立在“虚假的共同体”社会生态基础之上,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也破坏了自身的社会生态系统,表现出全球贫富差距扩大、国家经济主权面临威胁、传统历史文化遭遇解构和生态环境陷入危机等一系列“脱嵌”问题。而作为“真正的共同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全球共识性价值目标和典型的中国实践,注重构建国际经贸合作的社会生态,并以发展新型国际关系作为实施基础,能够为构建未来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生态基础提供中国方案。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青山  刘鉴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为我国世界经济地理理论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指引。文章梳理了世界经济地理理论的发展历程,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解决当今复杂的世界经济地理问题的重要作用。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提出了世界经济地理理论创新发展的初步认识:世界经济地理是个一体化的结构概念,全球经济一体化、全球环境变化、全球地缘政治结构变化需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从全球整体、国家之间关系、国家自身发展、非国家关系以及不同尺度主体的相互作用角度来认知;世界经济地理是个历时性的演化过程,世界经济地理研究应有明确的研究单元,世界经济地理研究离不开中国。初步构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世界经济地理的理论体系,该体系是以全球一体化理论、地域分异与地域联系理论、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为基础理论,从历史视角、地区视角、国家视角和非国家视角出发,来研究不同尺度层级结构的世界经济地理问题。最后,文章以新的理论体系架构为支撑,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世界经济地理学的重点研究内容。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志超  
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此后,该理念获得广泛关注和世界组织的认可。该理念描绘的是一个坚持和珍惜和平的世界,人类抱着坚定的决心,建设一个努力合作共赢、争取共同繁荣的世界,从而为世界人民指明了一条未来发展的正确道路,这是中国为世界做出的重要贡献。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李晓兰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世界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关键时期提出的;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与弘扬,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类社会共同发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对西方文化中共同体思想中有益因子的吸收与借鉴。以人民为中心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取向,立足实践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起点,求同存异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选择。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拓宽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实践路径与发展模式;全面超越了资本主义全球化理论,为人类未来社会共同发展繁荣提供了理念参考;推进了全球治理体系建设迈向新阶段,为世界贡献了中国力量、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丹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新时代全球化理念的高度凝练,也是中国推进引领全球化实践的具体体现。一方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球化时代的命题,是应对全球治理的课题,是开展全球外交的主题,是凝聚全球共识的议题,反映了时代变局下中国站在历史正确一边顺应、支持、推进、引领全球化的理念及思路;另一方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中国引导全球化进程、治理全球化弊端、创新全球化实践、匡正全球化目标的重要实践。“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抓手和平台,中国的全球化理念贯穿其中并得以落实体现。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汪明义  
大学发展历程表明大学能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力量。在近千年的大学发展进程中,大学为人类如何能够走向平等合作、建构共同价值、创造共同利益、实现共同安全,提供真知、真理、方法。同时,大学向学生传播探索、创造得来的知识,并使之转化为人的智慧和力量。从而承担起构筑大学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时代使命。新时代的大学需要从人类学出发,立足全球视野,探求新知,培养具有全球责任意识及能力的国际化人才,服务国际社会,积极推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承担起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伟大历史使命。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鲁燕  景庆虹  
共同体这一概念的提出有着久远的溯源历程。马克思深刻地揭示出人类社会已经先后经历自然共同体、虚幻共同体,而真正共同体是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关于人类未来社会的理想发展形态。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理论渊源。习近平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大同思想"的基础上,总结归纳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思想智慧,大力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且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大胆实践,在新时代为全人类的发展与进步贡献出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