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949)
2023(10447)
2022(8857)
2021(7986)
2020(6948)
2019(16083)
2018(16009)
2017(30776)
2016(16974)
2015(19542)
2014(19973)
2013(20173)
2012(19032)
2011(17650)
2010(18139)
2009(17163)
2008(16904)
2007(15442)
2006(13755)
2005(12639)
作者
(53245)
(44459)
(44414)
(42558)
(28497)
(21541)
(20352)
(17431)
(16757)
(16105)
(15389)
(14832)
(14552)
(14418)
(14191)
(13792)
(13629)
(13195)
(12882)
(12846)
(11507)
(11155)
(10965)
(10232)
(10198)
(9989)
(9981)
(9818)
(9245)
(8871)
学科
(90185)
经济(90112)
管理(43941)
(41253)
方法(34695)
(32839)
企业(32839)
数学(30521)
数学方法(30213)
地方(21085)
中国(20484)
(19705)
(19328)
(17737)
业经(16224)
(14580)
(14308)
贸易(14299)
地方经济(13794)
(13689)
农业(13029)
(12726)
银行(12684)
(12575)
金融(12569)
(12462)
理论(12189)
(12114)
环境(10900)
(10127)
机构
大学(258485)
学院(258107)
(112532)
经济(110134)
研究(93109)
管理(91684)
理学(77752)
理学院(76791)
管理学(75309)
管理学院(74844)
中国(71019)
科学(58061)
(54926)
(50169)
(49943)
(48644)
研究所(45249)
中心(42245)
(40760)
业大(39713)
财经(39528)
农业(38443)
经济学(36108)
(35523)
北京(35256)
(34394)
师范(34013)
(32325)
经济学院(32281)
(32265)
基金
项目(162271)
科学(124283)
研究(116061)
基金(114488)
(101146)
国家(100358)
科学基金(83140)
社会(71959)
社会科(68009)
社会科学(67984)
(64361)
基金项目(59807)
(53991)
教育(53895)
自然(53145)
自然科(51899)
自然科学(51880)
自然科学基金(50925)
资助(48513)
编号(47197)
成果(39756)
重点(37174)
(36287)
(35703)
课题(33561)
(33010)
科研(31181)
创新(31068)
计划(30357)
大学(30266)
期刊
(131684)
经济(131684)
研究(79042)
中国(51466)
学报(44452)
(44063)
(39952)
科学(38450)
管理(33744)
大学(32412)
学学(30594)
农业(29118)
教育(26911)
(26239)
金融(26239)
技术(23387)
经济研究(21996)
财经(20679)
业经(19027)
(17852)
问题(17067)
(16275)
技术经济(14375)
统计(13963)
(13927)
(12754)
世界(12456)
商业(12315)
理论(12267)
(12261)
共检索到3986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李秀辉  
信用扩张与经济周期的关联机制是防范和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核心议题,其经典研究范式分别来自马克思和米塞斯。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是经济周期的根源,信用扩张在缓解内在矛盾的同时加剧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米塞斯则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自身运行平稳有效,是政府操控的信用扩张带来了市场的虚假繁荣及随后的经济紧缩。虽然两种分析范式在逻辑预设、根本原因、运行机制和应对策略等方面存在着结构性不同,相互之间也有理论交锋,但分析框架和内在逻辑的相似和渊源为二者的相互融合提供了可能性与可行性。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邓春玲  郭志娟  
在全球经济下行与主流经济学理论危机的双重背景下,基于库恩“范式”的视角,对马克思经济学范式与凯恩斯经济学范式的经济周期理论进行深入比较研究发现:两种范式对经济周期的分析在方法论特征、理论基础、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和实质、危机治理政策以及理论预设目标等方面,存在着实质性差别。但是,两种范式对经济周期的分析在宏观总量方法、经济危机爆发的诱因以及经济复苏的基础等方面都有共同触点。马克思对经济周期理论的论证被实践和历史证明是真理性的认识,仍然是解释当今经济危机及周期性波动最有效的工具。为此,要消弭经济危机的影响,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仍需要以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为指导,同时有甄别地借鉴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徐生钰  葛扬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理论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都聚焦于资本主义经济波动现象。在分别总结马克思和凯恩斯主义各自理论特征的基础上,对二者的异同进行比较发现:二者在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表现、复苏的基础等方面都有相同之处。但是,在危机周期性爆发的根源、表现、解决方式等方面,也存在着实质差别。尤其是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解释,比凯恩斯主义更真实地反映了现实,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爆发的供给冲击方面的理论,也极具现实意义。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徐生钰  葛扬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理论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都聚焦于资本主义经济波动现象。在分别总结马克思和凯恩斯主义各自理论特征的基础上,对二者的异同进行比较发现:二者在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表现、复苏的基础等方面都有相同之处。但是,在危机周期性爆发的根源、表现、解决方式等方面,也存在着实质差别。尤其是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解释,比凯恩斯主义更真实地反映了现实,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爆发的供给冲击方面的理论,也极具现实意义。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张彤玉  
两种经济周期理论的比较分析南开大学经济学系张彤玉这里我们概括地分析马克思主义周期理论与西方周期理论各自的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论述它们的根本分歧,最后探索西方周期理论中可吸收和借鉴的合理成份。一、两种经济周期理论的基本特征在如此纷繁的周期理论中,极简...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李枫  李济广  
我国大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关于货币流通规律一般会有这样的表述:货币量不足导致物价下降,从而形成通货紧缩。这既不符合马克思的货币流通理论,更不符合实际。西方经济学对物价普遍下降现象的解释也是片面的、肤浅的或错误的。根据《资本论》的论述和物价收缩(即所谓"通货紧缩")的历史事实,现代社会中的物价收缩实际上是经济周期、经济危机的伴生物,是由生产过剩、危机爆发及随后的经济低迷引起的,其深层根源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因此,物价下降不是经济低迷的原因而是其结果。面对物价收缩与经济不振不应寄希望于货币刺激,而应静待过剩化解或去产能、去库存,以及通过创新和改善分配推动增长。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汤伟钢  李炅珉  陈慧莉  
技术范式创新周期表现为技术渐变与技术突变周期交替,并通过资本状态与经济周期循环因替,技术渐变通过打破资本稳定诱发经济危机,而技术突变通过使资本趋稳拉动经济复苏,经济繁荣通过资本稳定状态推动技术渐变,而经济萧条通过资本活跃状态驱动技术突变。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娟娟  赵景峰  湛爽  
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深刻论述了经济周期爆发的原因和物质基础。本文在梳理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内容体系的基础上,对中国经济新常态背后的马克思周期理论依据进行了阐释:中国经济新常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周期波动的必然阶段;经济新常态下要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以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增加有效需求,保持宏观经济的比例协调;防范金融风险,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海燕  刘金全  
文章首先使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方法,描述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不同阶段中经济变量的不同特征,并计算经济收缩及其前后时期变量相对趋势的变化,发现消费是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主要驱动力量,而固定资产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另外,自1993年以来的经济波动中经济变量的变化体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进而采用回归分析方法,使用政策变量对主要经济变量进行回归解释,发现财政支出相对趋势变量在收缩期的相对更大的正向经济相对趋势增长效应,货币供给相对趋势变量在收缩期产生反向作用,它可以作为抑制经济"过速增长"的有效工具。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郭新帅  李启芳  李小东  
本研究以信贷扩张作为经济波动的起因,通过经济体中生产结构的扭曲效应,解释2001~2015年中国经济的周期波动。使用WIOD和WIND数据库构建计量模型对所提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信贷扩张导致整个生产结构先出现不可持续的延长,并在衰退阶段缩短;就产出波动而言,高级和低级阶段都相对于中间阶段更大;但在价格指数方面,从低级阶段、中间阶段到高级阶段,波动性依次增强。总体来看,结果验证了该框架解释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适用性。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乔榛  
本文认为,应以马克思的分工理论为分析范式来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的分工理论是包括分工不同形式、分工形成与发展以及不同分工形式间关系等内容的一个完整体系。在分工的形成和发展中包含了社会经济制度的演进逻辑,以及不同经济体制建立的根据,同时通过分工的发展和分工间的相互关系,还可以解析马克思的企业理论。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王璐  
在经济思想发展史上,经济学分析范式的转换经历了多次更迭与交替。与居于现代主流经济学地位、以强调技术关系分析为核心的新古典范式不同,马克思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基于市场经济或资本主义经济竞争的博弈规则,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即在于获取按货币价值计算的利润或货币增殖;通过对现实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剖析,马克思和凯恩斯强调了资本主义货币经济的本质,并表明了有效需求问题的根源。相反,建立在生产函数基础上的新古典理论完全脱离了资本主义竞争的分析框架,其异质品模型的加总悖论直至20世纪50-60年代的“剑桥资本争论”公布于众。从范式意义上讲,马克思经济学与凯恩斯经济学都是对主流理论的一次思维范式的革命,它们各自...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林岗  刘元春  
本文从理论的内在逻辑一致性和理论与历史事实的相符性两个方面 ,对马克思和诺斯关于制度起源和制度本质的不同解释进行了比较分析。诺斯以自利和机会主义等抽象的人类行为假设为出发点 ,把制度视为孤立个人之间成本—收益计算和平等交易的产物 ,认为制度的本质是自由契约 ;其理论不仅缺少内在的逻辑一致性 ,而且与历史事实和考古事实相悖。马克思从生产实践活动出发 ,将制度的形成归结为一定生产关系以及与这种生产关系相适应并维护这种生产关系的社会机构和规则的确立过程 ,认为制度的本质就是在社会分工协作体系中不同集团、阶层和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 ;马克思的解释不仅构成一个具有严整逻辑的理论体系 ,而且得到历史事实的有...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崔彩周  
马克思与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学者都对企业的规模边界约束因素进行了分析。但马克思主要从现实的生产环节出发,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历史发展之具体角度进行分析;而新制度经济学学者主要从交易费用这一相对抽象角度进行分析。两种理论主张对现实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杜恂诚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德索托的《货币、银行信贷与经济周期》一书对我们认识民国时期出现的经济波动是有启迪的。他认为,银行系统的部分准备金制度扩大了信用媒介,成为经济周期的内因。以这一理论内核来考察民国时期的华资银行业,确实可以发现,银行过分扩张信贷会引发产业的过度投资和随后的经济波动,因为存在着即时价格信号与跨期投资效应的不对称,生产企业和金融业都可能落入这一不对称的陷阱之中。这种经济波动是否具有周期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姑且不下结论;但可以肯定的是,银行信贷并不是多多益善。信用扩张是一把双刃剑,即使手续完备,形式上没有问题,过多的信贷也会成为引发经济波动的导火索。这一观点不仅可使我们更全面地总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