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785)
- 2023(2672)
- 2022(2221)
- 2021(2201)
- 2020(1701)
- 2019(3882)
- 2018(3969)
- 2017(7427)
- 2016(4237)
- 2015(4751)
- 2014(4916)
- 2013(4716)
- 2012(4652)
- 2011(4298)
- 2010(4442)
- 2009(4174)
- 2008(4423)
- 2007(3910)
- 2006(3409)
- 2005(3201)
- 学科
- 济(16802)
- 经济(16766)
- 管理(9012)
- 业(8827)
- 企(7772)
- 企业(7772)
- 方法(6657)
- 学(6452)
- 理论(5189)
- 数学(4545)
- 数学方法(4445)
- 教育(4183)
- 业经(4132)
- 中国(4099)
- 融(3839)
- 金融(3836)
- 财(3828)
- 农(3618)
- 和(3557)
- 制(3200)
- 银(3182)
- 银行(3168)
- 行(3072)
- 贸(2943)
- 贸易(2943)
- 易(2834)
- 世界(2689)
- 农业(2587)
- 经济学(2487)
- 地方(2386)
- 机构
- 大学(67688)
- 学院(64244)
- 济(25986)
- 经济(25385)
- 研究(23916)
- 管理(21534)
- 理学(18391)
- 理学院(18128)
- 管理学(17828)
- 管理学院(17703)
- 中国(17680)
- 京(14785)
- 科学(14669)
- 财(13017)
- 所(12682)
- 研究所(11597)
- 范(10395)
- 农(10358)
- 师范(10277)
- 财经(10212)
- 中心(10059)
- 北京(9548)
- 江(9389)
- 经(9231)
- 经济学(9016)
- 业大(8676)
- 师范大学(8561)
- 院(8449)
- 农业(8382)
- 经济学院(7967)
- 基金
- 项目(39497)
- 科学(30552)
- 研究(30002)
- 基金(28126)
- 家(24722)
- 国家(24495)
- 科学基金(19930)
- 社会(18323)
- 社会科(17132)
- 社会科学(17130)
- 教育(14523)
- 省(14456)
- 基金项目(14128)
- 划(12932)
- 编号(12311)
- 自然(12151)
- 自然科(11845)
- 自然科学(11843)
- 成果(11777)
- 资助(11707)
- 自然科学基金(11642)
- 部(9381)
- 重点(9247)
- 课题(8925)
- 发(8539)
- 性(8276)
- 创(8209)
- 教育部(8085)
- 大学(7838)
- 项目编号(7760)
共检索到982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乔翔
马克思和杨小凯都系统考察了分工在社会经济结构形成中的作用机制。相比之下,杨小凯的分工概念更具微观拓展性质,或许因此其模型体系与马克思相比也呈现出高度分散、自由交易及极度扁平的特征。杨小凯主要从一般表象角度分析了自由对称的理性行为;马克思则对这种一般表象内在的临界条件展开质疑,继而考察了非自由非对称的理性行为。整合双方的分工理论对于更全面揭示社会经济结构均衡的形成机制颇有裨益。
关键词:
分工理论 马克思 杨小凯 比较与启示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周小亮
在经济过剩危机理论上,凯恩斯主义分析的经济学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 其分析视野具有明显的封闭性,其分析的聚焦点是市场,其理论重视反危机政策和措施 研究;马克思主义则是历史唯物主义,高度重视生产领域,从市场机制和市场制度相结 合的角度分析,并不着重研究反危机的政策和措施。马克思主义对我国市场化改革中出 现经济过剩问题的研究,更具有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柳晓明 段学慧 王秀芹
与深入揭示剩余价值来源与实质的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不同,西方市场剩余思想是在资产阶级的视野内研究社会福利问题。剩余价值理论坚持并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而市场剩余思想的虚伪性和辩护性源自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期望的资本主义永恒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这也导致两种剩余的内涵具有根本差异。剩余价值理论将资本与劳动及生产关系相结合,注重透过现象去探寻事物的内在本质,西方市场剩余思想则以个体行为最优化为基础进行均衡分析。因此,我们应在对西方剩余思想进行鉴别和批判的基础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者分享剩余的有效途径。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王晓东 黎莎
马克思的服务劳动理论是政治经济学领域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但长期处于争论之中。本文就服务劳动理论的几个核心争议点及其代表性观点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并结合马克思的服务劳动思想对这些核心争议点进行回应,在理论上明确服务劳动的性质类属。在当下中国转入高质量经济发展阶段的实践中,识别服务劳动与第三产业大统计口径中不同劳动类属的区别,有助于探索高质量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同时,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体系必须以实体经济为基础,服务劳动支撑和关联着大量的实体经济内容,发展实体经济的过程中应重视服务的发展。此外,信息技术将进一步释放服务劳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未来可结合互联网情境对服务劳动和现代服务业相关问题展开专门研究。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乔榛 徐龙
收入差距现已成为一个凸显的世界性问题,作为最发达的美国因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引发经济危机并向全世界扩散;许多发展中国家因收入差距扩大深陷"中等收入陷阱"而无法自拔;多数转型国家也为收入差距扩大而困扰。所有这些国家呈现出来的收入差距问题的背后都有自由市场或西方主流经济学的阴影。这意味着当今现实对经济学理论或收入分配理论提出新的要求。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强调收入分配实际上是以要素"地位"为根据并受到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这体现出一种不同于西方主流经济学对收入分配差距的新解释,或者也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收入分配研究新范式。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黄良文
建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社会经济统计学,迄今仍然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这里有批判性的问题,也有继承性的问题,更有理论的发展方向问题,学术界争论热烈,分岐很大。争论的焦点是,社会经济统计学是不是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这门科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原则立场,从我国实际出发,才能逐步获得解决。认真学习和领会马克思关于统计理论和方法的启示,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统计科学建设和提高统计科学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于杰 尹奎杰
马克思从所有制的本质上分析和把握产权的内涵,揭示了产权问题的症结所在,其对产权的认识深刻而全面。马克思是基于"所有权—所有制—产权"这一理论逻辑来展开他的产权思想的。马克思的产权理论既是关涉经济关系的理论,也是关涉法律关系的理论,更是关涉社会关系的理论;但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关涉人的问题的理论,一种关涉人的经济存在的理论。马克思产权思想为当前的产权制度改革提供了更为多元的解释向度和分析向度,使得当前的改革体现为一种"开放式"的理论论说结构。
关键词:
马克思产权思想 问题进路 理论启示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鲁保邕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和社会的剖析和研究的过程中,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关系物化的现象,并深入地探究了这种现象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它的各种形式,分析了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以及它对社会关系、对人、对社会的影响,同时提出了消灭这种现象的办法,形成了完整的社会关系物化的理论。这一理论是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的重要内容,因而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它对我们认识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关系的变化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期刊] 征信
[作者]
靳永茂
马克思信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经济性和伦理性的双重维度。经济性主要体现为:信用现代生成的历史必然、信用内在本质的深层掩盖以及信用效应的历史动力;伦理性伴随经济性主要内含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涵的揭示过程,其以经济关系的分析为关键呈现途径,在历史发展视域中始终保留伦理指向。信用的双重维度密不可分,最终统一于历史的推进过程。信用双重维度构织现代信用的丰富内涵,启示信用建设的整体思路,信用的经济维度的工具性存在及伦理维度的价值性存在分别对硬规约的信用制度建设和软约束的信用文化建设提出要求,社会主义信用经济的推进要求信用双重维度的现实统一。梳理马克思信用理论,重申信用的双重维度,不仅有助于深化对马克思信用理论的理解,而且对新时代更好应对信用风险,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信心也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杨波
马克思之前的产权思想研究范围较窄,唯心主义色彩较重。在批判吸收这些产权思想合理成份的同时,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解答了当时最迫切的产权问题,形成了系统的产权理论。产权思想到马克思产权理论这一嬗变过程,给我们发展马克思产权理论、进行理论创新提供了以下启示: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吸收西方产权理论的优秀成果,紧密关注经济现实。
关键词:
产权思想 产权理论 嬗变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韩莎莎
商品拜物教理论是马克思《资本论》中的重要内容,结合西方社会所有制形式与社会历史传统,辩证分析商品拜物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演化形态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探寻遏制、消除商品拜物教思想的有效途径,从而为我国在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领域深化社会主义改革,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破除商品拜物教的错误思想,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
商品拜物教 拜物教理论 社会主义建设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张建君
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基本公式以及实现宏观经济平衡的基本条件(I=S)与马克思资本主义两大部类再生产基本公式和平衡条件具有内在的相似性和逻辑关系。作为对宏观经济整体运行状态的研究,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公式和I=S在马克思两大部类再生产基本公式和平衡条件简单变形的基础上就可以得出。可以说,凯恩斯开创的宏观经济学是对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模型的基本公式及相关经济思想的直接吸收和客观发展。
关键词:
国民收入 社会总产值 消费 储蓄 投资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钱书法 周绍东
产品内分工是企业网络分工的主要形式,它通过产品建构关系将不同企业联系在一起。产品内分工的发展为本土企业切入国际产业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但也使本土企业面临着两种产品内分工陷阱。本文以马克思的劳动分工理论为分析工具,结合产品建构理论,探析本土企业陷入产品内分工陷阱的原因,并对两种理论的解释力进行了比较。最后,提出了本土企业避免落入产品内分工陷阱的对策和建议。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小芹
马克思人本理论为我国扶贫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在扶贫道路上,中国共产党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将马克思人本理论和扶贫改革工作进行紧密融合,其中,从"人是和谐发展的人"思想出发来坚定我国的扶贫信念,从"人是具体的历史的人"思想出发为扶贫工作指明道路,从"人是社会关系中的人"思想出发来创新扶贫工作方式。中国共产党人科学运用马克思人本理论的指导思想解决我国农村健康扶贫中的实际问题,成为世界扶贫道路上的又一伟大创举。
关键词:
马克思人本理论 农村 健康扶贫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方发龙
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应用于自然界、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社会三个层面,并与劳动概念结合用来解释自然界内部、社会内部以及自然与社会之间物质变换的本质关系。通过分析物质变换理论的深刻内涵、物质变换裂缝的形成和物质变换过程的空间属性,有助于认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背景,寻找解决当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约束的冲突与矛盾,启发我们对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及措施的研究与应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