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15)
2023(1833)
2022(1714)
2021(1571)
2020(1343)
2019(2960)
2018(3025)
2017(5179)
2016(3039)
2015(3279)
2014(3162)
2013(3140)
2012(3222)
2011(2990)
2010(2959)
2009(2623)
2008(2643)
2007(2437)
2006(2137)
2005(2116)
作者
(11066)
(9258)
(9114)
(8688)
(5797)
(4598)
(4064)
(3750)
(3440)
(3421)
(3195)
(3185)
(3126)
(3089)
(3037)
(2958)
(2859)
(2807)
(2759)
(2673)
(2465)
(2357)
(2336)
(2224)
(2186)
(2172)
(2072)
(1977)
(1969)
(1965)
学科
(9743)
经济(9718)
管理(8482)
(7614)
(6539)
企业(6539)
(4827)
方法(4395)
数学(3490)
数学方法(3443)
(3025)
(2850)
(2515)
教育(2403)
理论(2281)
中国(2210)
业经(2150)
农业(1951)
(1944)
财务(1942)
财务管理(1936)
(1907)
企业财务(1867)
人事(1805)
人事管理(1805)
(1719)
(1708)
银行(1697)
(1620)
思想(1608)
机构
大学(46726)
学院(45604)
研究(17702)
(15436)
管理(15198)
经济(15063)
(14131)
科学(13310)
理学(13176)
理学院(13000)
中国(12878)
管理学(12653)
管理学院(12591)
农业(11424)
(10409)
(10198)
业大(9970)
研究所(9585)
(7854)
(7567)
中心(7565)
(7353)
农业大学(7181)
(6808)
(6476)
北京(6340)
实验(6170)
(6039)
财经(6038)
实验室(5915)
基金
项目(31343)
科学(23774)
基金(22982)
(22434)
国家(22268)
研究(18430)
科学基金(17864)
自然(13777)
自然科(13518)
自然科学(13512)
自然科学基金(13297)
基金项目(12301)
(12201)
(11080)
社会(10827)
社会科(10069)
社会科学(10066)
资助(9236)
教育(8801)
计划(7676)
重点(7307)
科技(7141)
编号(6699)
(6555)
科研(6518)
(6417)
(6125)
专项(6123)
(6062)
(6054)
期刊
(18615)
经济(18615)
学报(13492)
研究(12970)
(12662)
科学(10278)
中国(9931)
大学(8864)
学学(8503)
农业(7793)
(6385)
管理(6064)
教育(4581)
(4557)
(3930)
金融(3930)
业大(3564)
财经(3526)
(3129)
(3015)
林业(3001)
农业大学(2945)
科技(2812)
技术(2794)
经济研究(2738)
业经(2680)
问题(2369)
中国农业(2315)
图书(2194)
自然(2002)
共检索到706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高嵩  
本文强调马克思与斯密对投机的认识存在分歧,主张把这种分歧追溯到他们秉持的不同的个人观念。斯密在对个人进行抽象时只强调了自利性和理性,马克思则把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也看作个人的行为特征。因为强调人们彼此间的依赖和制约,马克思没有忽视彼此依赖和制约着的任意一方行为主体,他正视选择投机的资本家的存在,承认投机还会对资产价格进而对日常生活和生产经营活动造成冲击,在他笔下,选择投机的资本家、选择投资的资本家和雇佣工人总是结成一定的关系借以制约彼此的行为选择。因为没有把个人理解为彼此依赖和制约着的。斯密轻易忽视了选择投机的资本家的存在,他否认投机及其对资产价格进而对日常生活和生产经营活动造成的冲击,无法正确...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徐宏潇  
从城乡对立的表现、产生原因及转化机制三个方面对刘易斯和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进行比较。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和立场,其二者关于城乡对立转化机制的主要分歧在于刘易斯不仅忽视了农业发展的意义,也没有认识到生产力背后生产关系的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曲折历程,以不争的历史事实检验了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深邃的洞察力和强劲的解释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汤在新  
马克思在对古典学派价值理论的批判继承基础上,在价值论中实现了革命变革。为了澄清对马克思价值论的误解,从与古典学派的对比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以下观点在发达商品经济范围内,使用价值和价值一起成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完整的价值量规定对供求平衡的说明;价值形态理论揭示价值是物掩盖下的人与人的关系,不可能包含任何物质因素;价值规律作为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实现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化为按需要分配各种生产资源的实现形式。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严汉平  
斯密、马克思、熊彼特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 (跨越三个世纪 ) ,代表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思想 ,但对当代发展经济学影响甚大。作者认为 ,他们的经济发展思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既有质的区别 ,又有着一定的“继承性”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覃志红  
"生产"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性概念,也是斯密经济思想的重要概念。基于不同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础、研究立场和研究方法,马克思与斯密的生产概念有很大的不同。与斯密将生产局限在增加产品和社会物质财富的范围不同,马克思所理解的生产是一个历史性、批判性和总体性的概念。马克思不仅实现了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生产概念的双重超越,也在生产问题上真正超越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界限。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郭广迪  
斯密、凯恩斯和马克思这三大经济学家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不同角度可以分别用长期、短期和超长期来表示。凯恩斯的短期分析与斯密的长期分析的共同点是以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为既定前提,分歧仅在于资本主义经济是否能够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均衡。马克思的超长期分析与斯密的长期分析和凯恩斯的短期分析最根本分歧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否必将走向灭亡。在二者之间存在根本分歧的前提下,从马克思经济学的视角看,对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期分析和短期分析并非毫无意义,而且是必要的;从西方经济学的视角看,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超长期分析也有重要借鉴意义,并对其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陈伟  
尽管诺斯通过自己的研究得出了与马克思不同的结论,他们坚持的和所维护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也是截然相反的,但在他们的具体论述过程中却运用了相同的方法,很多思路和局部的观点在表述上虽然相异,但其实质内容却相通。考虑到诺斯早期是马克思理论的一个笃信者(诺斯在进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期间开始关注和学习马克思理论),那么我们可以说马克思理论对诺斯的思想尤其是早期和中期的思想观点产生过很大的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和基础性的,并且我们认为诺斯的学术思想是利用现代理论特别是新古典经济理论对马克思理论的再解释、修正以及延伸,这尽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徐小芳  
货币究竟只是一种价值符号,还是增殖价值的资本呢?因为利率是货币资本的使用价格,所以理解利率是理解货币资本的契机。马克思和凯恩斯都认为利率是由借贷货币资本而非货币供求决定的。两人对货币利率的态度源于他们的价值观,即认为价值是劳动创造的,而价值的表现——价格是由货币衡量的。也正因如此,他们都指出了利率与平均利润率的关系,也都认为虚拟资本的资本化会影响再生产。但是凯恩斯并未认识到人的阶级性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人的异化劳动,而马克思却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分析了货币作为异化的物对人的全面控制。最后,在马克思和凯恩斯货币资本论的指导下,为防范金融风险,笔者提出了诸如控制信贷规模和权衡不同地域发展等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林岗  刘元春  
本文从理论的内在逻辑一致性和理论与历史事实的相符性两个方面 ,对马克思和诺斯关于制度起源和制度本质的不同解释进行了比较分析。诺斯以自利和机会主义等抽象的人类行为假设为出发点 ,把制度视为孤立个人之间成本—收益计算和平等交易的产物 ,认为制度的本质是自由契约 ;其理论不仅缺少内在的逻辑一致性 ,而且与历史事实和考古事实相悖。马克思从生产实践活动出发 ,将制度的形成归结为一定生产关系以及与这种生产关系相适应并维护这种生产关系的社会机构和规则的确立过程 ,认为制度的本质就是在社会分工协作体系中不同集团、阶层和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 ;马克思的解释不仅构成一个具有严整逻辑的理论体系 ,而且得到历史事实的有...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张兴祥  洪永淼  
自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提出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以来,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并非始终如一、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历了一个在曲折中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本文考察了"社会主义"一词的语用情况及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在指称上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本文梳理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概括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他们后期提出的新见解,以及列宁的理论突破与演进。在经济文化落后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里,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之后,应该按什么模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本刊编辑部  
一、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现代自然科学和工业一起变革了整个自然界,是震撼旧世界基础的伟大杠杆。没有一个人能象马克思那样,对任何领域的每个科学成就,不管它是否实际应用,都感到真正的喜悦。但是他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而且他正是把科学当做这种力量来加以利用,……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张小莉  李玮  
马克思先后把自由、人本身、实践、社会关系等重要概念和人的本质相联系。他对于人的本质的许多提法,与其看作是固定的答案,不如看作是马克思对这个问题的未完成的和方向性的探索。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
关键词: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陈振羽  
不能认为马克思可能不批判“斯密教条” ,因为马克思不可能确认过“社会劳动价值论”者编造的劳动 (v +m)价值论 ;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并没有确认劳动 (v +m)价值论 ,马克思不是建立劳动价值理论有失误 ,才批判“斯密教条”。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陈振羽  
“社会劳动价值论”者否定马克思对“斯密教条”的批判 ,是错误的。因为按照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 ,社会年产值不等于社会年净产值 ,不能否认斯密混淆上述两者 ;斯密没有对收入价值论作科学的论证和解释 ,没有科学论证社会年产值等于社会年净产值 ,不能否认斯密犯了马克思批判的混淆上述两者的错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