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672)
- 2023(8158)
- 2022(6868)
- 2021(6394)
- 2020(5296)
- 2019(12091)
- 2018(12203)
- 2017(21991)
- 2016(12403)
- 2015(13928)
- 2014(14035)
- 2013(13603)
- 2012(13388)
- 2011(12242)
- 2010(12930)
- 2009(11975)
- 2008(12127)
- 2007(11231)
- 2006(10390)
- 2005(9750)
- 学科
- 济(46377)
- 经济(46288)
- 管理(31856)
- 业(27531)
- 企(23072)
- 企业(23072)
- 学(15941)
- 中国(15197)
- 方法(15101)
- 农(13958)
- 制(12939)
- 财(12309)
- 理论(12273)
- 业经(11054)
- 数学(11039)
- 数学方法(10722)
- 教育(10476)
- 银(10048)
- 银行(10010)
- 体(9887)
- 融(9837)
- 金融(9829)
- 行(9722)
- 地方(9359)
- 农业(9000)
- 和(8223)
- 贸(7184)
- 策(7178)
- 贸易(7175)
- 易(6859)
- 机构
- 大学(184130)
- 学院(178804)
- 研究(70088)
- 济(66622)
- 经济(64818)
- 管理(59715)
- 中国(53792)
- 理学(49163)
- 理学院(48425)
- 管理学(47223)
- 管理学院(46875)
- 科学(43638)
- 京(41895)
- 所(37396)
- 财(36218)
- 农(35229)
- 研究所(33684)
- 江(31714)
- 中心(31164)
- 范(28573)
- 师范(28242)
- 农业(27588)
- 北京(27044)
- 业大(26756)
- 财经(26599)
- 院(25055)
- 州(24382)
- 经(23961)
- 省(23262)
- 师范大学(22846)
- 基金
- 项目(109973)
- 科学(85097)
- 研究(81343)
- 基金(77837)
- 家(69437)
- 国家(68790)
- 科学基金(56449)
- 社会(49163)
- 社会科(46104)
- 社会科学(46094)
- 省(42518)
- 基金项目(39264)
- 教育(39067)
- 划(37100)
- 自然(35724)
- 自然科(34890)
- 自然科学(34873)
- 自然科学基金(34222)
- 编号(33562)
- 资助(31967)
- 成果(31604)
- 重点(25716)
- 课题(25420)
- 部(24284)
- 发(23515)
- 创(22193)
- 性(21300)
- 科研(20758)
- 创新(20710)
- 年(20679)
共检索到3037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沈湘平 赵婧
人们以往对马克思"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的理解大多侧重于其开启的物质生产逻辑。事实上,在马克思看来,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有生命的诸个体(Individuen)的存在,直接凸显的是诸个体的共在,即以一定的共同活动方式存在。作为诸个体间联动的社会关系模式,这种具有原初性质的共同活动方式先于生产关系而不能简单归结于生产关系。人类历史是人类活动的历史,也是诸个体共同活动方式的历史。"诸个体共同活动方式"理论的揭明,对于澄清或构建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具有重要启示。一是有助于澄清对唯物史观"经济决定论"的误解,凸显人们非经济的社会生活的内涵、地位与功能;二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历史之谜的解答",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正是诸个体共同活动方式的真理;三是为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提供理论"接口",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可以理解为以人类美好生活为旨归的关于诸个体共同活动方式的哲学;四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在于形成合理有效的人类共同活动方式——包括诸民族、国家的共同活动方式和超越民族、国家的诸个体共同活动方式,而后者更具前瞻意义。
[期刊] 求索
[作者]
桑明旭
随着系统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时代课题的深入展开,学界对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研究兴趣也日益高涨。梳理马克思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论述可以发现,他的“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并不是一经提出就保持不变的,而是经历了一个从黑格尔主义到“费尔巴哈派”再到唯物史观及其具体化运用的演变过程。这一演变具体表现为马克思对“真正的共同体”的存在样态、现实主体、内在原则、所有制基础、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关系、个体与共同体关系、历史坐标、实现方式等诸多方面的认识的不断深化、变革以及从不成熟走向成熟。准确厘清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内在逻辑,对于我们以这一思想资源合理推进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王晓东 黎莎
马克思的服务劳动理论是政治经济学领域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但长期处于争论之中。本文就服务劳动理论的几个核心争议点及其代表性观点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并结合马克思的服务劳动思想对这些核心争议点进行回应,在理论上明确服务劳动的性质类属。在当下中国转入高质量经济发展阶段的实践中,识别服务劳动与第三产业大统计口径中不同劳动类属的区别,有助于探索高质量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同时,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体系必须以实体经济为基础,服务劳动支撑和关联着大量的实体经济内容,发展实体经济的过程中应重视服务的发展。此外,信息技术将进一步释放服务劳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未来可结合互联网情境对服务劳动和现代服务业相关问题展开专门研究。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鲁保邕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和社会的剖析和研究的过程中,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关系物化的现象,并深入地探究了这种现象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它的各种形式,分析了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以及它对社会关系、对人、对社会的影响,同时提出了消灭这种现象的办法,形成了完整的社会关系物化的理论。这一理论是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的重要内容,因而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它对我们认识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关系的变化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周小亮
本文根据文献资料,从人格假设、基本分析方法、制度变迁的主体、动因、条件、方式、过程和作用等方面,介绍马克思的制度变迁理论,说明其对改革的启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沈月 赵海月
当前,人类社会正面临着生态危机所带来的巨大挑战,寻求解决生态危机的出路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马克思的物质变换理论表明,物质变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生产劳动是人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的中介,而不合理的物质生产实践是导致物质变换断裂的根本原因。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及构建循环型社会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乔晓楠 马飞越
在梳理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的基础上,文章利用一个包含三部门的线性生产模型讨论扩大消费对社会再生产的影响。研究发现:消费能力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共同决定,并且影响社会再生产的比例关系。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消费能力的上限,生产关系决定工资与利润的分配比例,进而影响总需求中消费与积累的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资本积累主导的社会再生产不同于合意的社会再生产,利润率下降将降低积累意愿,进而导致产能利用率下降。此时,扩大消费有可能提高产能利用率,并有利于社会再生产的持续稳定运行。上述发现所带来的当代启示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抓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尤其要重视扩大消费的关键作用,在生产环节要通过调整生产结构与提高生产效率夯实扩大消费的物质基础,在分配环节要通过提高劳动报酬占比夯实扩大消费的收入基础,在交换环节则要通过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消费潜力与超大市场优势的释放,进而形成高质量的国内经济大循环。
关键词:
消费 社会再生产 经济循环 新发展格局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罗晶
随着西方生态运动的蓬勃发展,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生态环境理论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资本主义制度入手,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生态本质,并对消费主义这一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错误价值观,给予了严厉的抨击。探究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助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敏
马克思《资本论》中对金融本质问题的研究发人深省,近年来西方左翼学者关于"金融化"的研究一定程度上继承了马克思的衣钵。与传统金融发展理论相比,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更注重从金融的本质出发研究金融现象。沿着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思路,文章从共生与分利的视角研究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试图把握金融的本质、研判金融发展趋势。
关键词:
金融资本 金融化 共生 分利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洪名勇
农地习俗元制度是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农地习俗元制度理论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包括农地习俗元制度的起源、土地流转(交换)习俗、农地继承习俗、农地习俗元制度多样性、共同性与差异性、农地习俗元制度对农地租赁价格的影响、农地习俗元制度对农地产权制度的影响等。不管是在过去还是在今天的农村,农地习俗元制度不仅大量存在,而且对农户、农民经济活动产生了较大影响。因此,我们应以马克思农地习俗元制度理论为指导,加强对农地习俗元制度的研究。
关键词:
马克思 农地习俗元制度 土地流转习俗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余维祥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危机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世界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对资本主义制度展开了毫不留情的生态批判,同时探讨了解决生态危机、实现人与自然和解之路。生态危机理论,对于正确认识全球性生态危机,以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生态危机理论 生态文明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张作云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是在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危机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历史性质、危机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危机的历史必然性、危机的根源和原因、危机的实质、危机的周期性、危机的革命作用和历史意义等问题的理论,以及对资本主义能否摆脱危机的判断、危机理论在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及研究方法等问题的论述,是其危机理论主要的和基本的内容。时隔《资本论》第一卷出版150年后的今天,联系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历史,结合当代尤其是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现实,回顾和学习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危机的理论,对于
关键词:
资本论 马克思 经济危机理论 启示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张作云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是在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危机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历史性质、危机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危机的历史必然性、危机的根源和原因、危机的实质、危机的周期性、危机的革命作用和历史意义等问题的理论,以及对资本主义能否摆脱危机的判断、危机理论在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及研究方法等问题的论述,是其危机理论主要的和基本的内容。时隔《资本论》第一卷出版150年后的今天,联系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历史,结合当代尤其是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现实,回顾和学习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危机的理论,对于深刻认识资本主义内在的和不可克服的矛盾,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性质及其必然趋势,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为实现人类崇高而美好的共产主义理想,做出无愧于时代的较大贡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
资本论 马克思 经济危机理论 启示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刘守英 陈航
城乡关系与乡村转型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范畴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互动的政治经济学方法,探讨了乡村的独特形态及其特性,并分析了城乡关系变化所引发的乡村系统转变,研究了影响乡村变革、引发乡村发展困境的作用机制,提出了乡村现代化的可能路径。马克思主义乡村转型理论对解决当下中国的乡村问题、实现乡村振兴有重要启示:第一,中国当下的乡村问题是城乡关系演变的集中反映,按照城市的逻辑重构乡村系统只会加剧乡村问题。必须重新思考乡村系统的独特性和内在逻辑,寻找乡村系统的复兴机理。第二,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互动方法对中国乡村变迁的分析表明,当乡村生产关系变革适应生产力实际时,乡村制度变革绩效显著;当乡村生产关系变革超越生产力现实时,则会加剧乡村发展困境。实现乡村振兴需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要依循马克思关于乡村现代化的路径深化乡村土地制度改革,促成农业要素的重新组合与持续升级,以实现农业工业化,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乔榛 徐龙
收入差距现已成为一个凸显的世界性问题,作为最发达的美国因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引发经济危机并向全世界扩散;许多发展中国家因收入差距扩大深陷"中等收入陷阱"而无法自拔;多数转型国家也为收入差距扩大而困扰。所有这些国家呈现出来的收入差距问题的背后都有自由市场或西方主流经济学的阴影。这意味着当今现实对经济学理论或收入分配理论提出新的要求。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强调收入分配实际上是以要素"地位"为根据并受到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这体现出一种不同于西方主流经济学对收入分配差距的新解释,或者也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收入分配研究新范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