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3(1211)
2022(1042)
2021(962)
2019(1553)
2018(1600)
2017(2748)
2016(1659)
2015(1913)
2014(1937)
2013(1908)
2012(1946)
2011(1927)
2010(2101)
2009(2076)
2008(2105)
2007(2157)
2006(1931)
2005(1839)
2004(1794)
2003(2024)
作者
(6068)
(5096)
(4844)
(4728)
(3291)
(2468)
(2269)
(1946)
(1942)
(1899)
(1848)
(1768)
(1724)
(1724)
(1714)
(1527)
(1508)
(1487)
(1477)
(1399)
(1348)
(1329)
(1326)
(1250)
(1194)
(1191)
(1182)
(1042)
(1015)
(999)
学科
(6777)
经济(6767)
管理(4507)
(3971)
(3881)
(3759)
企业(3759)
教育(3481)
理论(2982)
中国(2290)
(1971)
(1893)
(1886)
方法(1857)
政治(1842)
业经(1841)
思想(1806)
(1483)
思想政治(1481)
政治教育(1481)
治教(1481)
德育(1472)
(1403)
金融(1399)
(1358)
银行(1350)
(1337)
(1300)
(1267)
经济学(1241)
机构
大学(33360)
学院(31377)
研究(11047)
(10125)
经济(9848)
中国(7975)
科学(7716)
管理(7416)
(7087)
(6569)
(6474)
师范(6424)
(6379)
研究所(5708)
(5683)
理学(5624)
理学院(5505)
管理学(5382)
管理学院(5319)
(5189)
师范大学(5160)
财经(4983)
(4627)
北京(4503)
教育(4441)
(4361)
中心(4213)
农业(4122)
(4016)
业大(3832)
基金
项目(15236)
研究(11764)
科学(11341)
基金(10406)
(9021)
国家(8905)
社会(6920)
科学基金(6920)
社会科(6366)
社会科学(6363)
(6081)
教育(6047)
成果(5513)
(5346)
基金项目(5007)
编号(4840)
课题(4029)
自然(3984)
资助(3881)
自然科(3867)
自然科学(3867)
自然科学基金(3798)
重点(3659)
(3505)
(3504)
(3340)
(3101)
(3097)
阶段(3095)
项目编号(3088)
期刊
(15934)
经济(15934)
研究(12554)
学报(8064)
教育(7075)
中国(6970)
(6246)
科学(5703)
大学(5682)
学学(5137)
(5072)
财经(4124)
(3596)
管理(3428)
农业(2963)
图书(2782)
(2481)
金融(2481)
(2400)
书馆(2330)
图书馆(2330)
问题(2316)
技术(2191)
经济研究(2014)
(1936)
社会(1800)
(1765)
论坛(1765)
业经(1660)
财经大学(1613)
共检索到537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周志山  
民生作为民众的生存、生计和生活,不仅是一个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的问题,而且是一个重要的伦理学问题,它随着社会发展理念的演进而得到凸显。在马克思哲学历史观中,虽然没有对民生伦理做过系统而集中的研究,却蕴涵着大量关于民生伦理方面的思想和论述。根据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民众与政府的关系等分析视角,可以将马克思的民生伦理析分为人性尊严、国民幸福、公平正义和共建共享等多重维度。其中人性尊严是民生伦理的逻辑起点,国民幸福是民生伦理的价值追求,公平正义是民生伦理的社会基础,共建共享是民生伦理的实践逻辑,政府利益与民生幸福之间的关系则是民生伦理之根本。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韦正翔  
多数人说的"普世伦理"指的是资本主义的"自由、平等和博爱"。本文论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如何看待这种"普世伦理"的,阐明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初都是这种"普世伦理"的支持者,后来因为发现这种"普世伦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是无法实现的,因此走向了科学共产主义。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曹望华  
马克思的经济服务观包含着以服务产品的形式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一般劳动生产率的发展,以及促进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三重伦理内涵,它揭示出服务是经济价值和精神道德价值的统一,给人们开启了一个理解现代服务观的辩证法视野,并提供了一个解决服务型社会构建中存在的双重基本矛盾关系的理论视域。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超  
<正>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均随之发生重大改变,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剧,由此引发的矛盾日益突出,公平正义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现实问题之一。受此影响,马克思的正义思想成为中国学界关注的焦点,相关学者在介绍、分析、反思、批判国外研究成果的同时,也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展开了丰富的探讨,但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研究层面还有一定的欠缺。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如何进一步挖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蕴含的正义伦理思想,以正义尺度重新审视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重新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正义秩序,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万佳悦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文明发展的基础,生态与文明是共生共荣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循环经济是维持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平衡的新型经济发展方式,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实施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使经济活动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节约与生态保护的目标。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从生态伦理的哲学角度进行剖析,实施经济学领域设计建构,以构建科学社会主义的逻辑结构和思想框架为目标,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涂平荣  
在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难愈演愈烈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市场已经出现了诸如"择业期望功利化、择业价值自我化、择业定位感性化、择业观念保守化、择业诚信淡漠化"之类的伦理"危机"。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详尽而精辟地论述了青年择业时的态度、应考虑的主要因素、主要原则与基本方针等择业理论。解读这些择业理论,可以挖掘与梳理化解上述"危机"的相应对策:即严肃认真择业,走出择业伦理的功利误区;正确认识自我,清除择业伦理的感性色彩;坚定择业信念,转变择业伦理的陈旧观念;树高职业理想,批判个人主义择业伦理思想。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辛苗  
<正>循环经济是核心理念在于最大化地循环利用资源和对环境影响最小化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马克思主义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对资源利用、资本循环以及环境可持续性有着丰富的阐述,为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关键词: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赵伟  常修泽  
能否构建符合我国转型期特征的财富伦理价值核心,对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主流经济学之间的财富观念差异,不是古典和现代的区别,而是研究起点和研究角度的区别。按劳分配同市场经济之间存在兼容关系,以此为理论依据,社会主义财富伦理价值的核心依然是劳动价值理论。转型期中国财富伦理建立的现实选择是构建按劳分配和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财富分配体系,兼顾效率与公平。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朱靖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在家庭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家庭伦理对于家庭成员关系维护、家庭组织的维持与社会的稳定等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马克思的家庭伦理道德对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探讨有着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他对婚姻的很多想法是值得现代人学习的。随着历史的进步,人们对婚姻和家庭伦理道德关系的产生和发展也逐渐完善起来。马克思的婚姻家庭伦理思想不仅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婚姻家庭、道德观点,而且影响着婚姻和家庭伦理的理论、步骤、更新的概念和发展历史。在我们的国家,迫切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导向婚姻、家庭、伦理问题的解决。此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家庭和伦理道德有着一系列的情感、家庭伦理道德危机,马克思...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孙玉健  
马克思从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两个层面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剖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论"不可或缺的内容。当代日本著名马克思主义学者岩佐茂,依据马克思的基本思想,针对全球化进程中世界环境危机的加剧,对环境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形成了独特的生态伦理观。在我国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发展战略的当下,我们以岩佐茂的生态伦理观为切入点,对马克思的生态思想进行新的阐释,不仅有利于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扩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内容,而且引导国人不断提高环境道德水平,增强保护环境意识,改善人们生存的自然环境。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许崇正  
重视和加强对伦理经济学的研究 ,既是现代经济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向 ,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需要。社会主义伦理经济学应以社会经济生活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为研究对象 ,具体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如何制约人的自由发展程度 ;二是人的全面发展水平如何影响、制约和决定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卢根源  
如何在我国既弘扬以《易经》为源的中华文化,又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战略性问题。考古发现,《易经》在三千两百多年前已传入希腊;文献记载,16世纪《易经》译为拉丁语及法文传入西欧;18世纪中国哲学已进入德国大学课堂,黑格尔讲授了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此时《易经》的哲学思想已经渗透到西方学术领域。通过比较研究发现,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资本主义导致的"天灾"和"人祸"时,呈现出来的生态思想,其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是《易经》的哲学观念,而不是西方传统的"主客二分""天人对立"的哲学观念。这有力证明了《易经》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理论来源。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肖祥  
从个体生活实践而言,美好生活是满足个体性的"匮乏性需要"、"自主性需要"和"价值意义需要"的生活状态;从人作为社会性存在而言,美好生活必须从社会伦理的维度加以界定,即满足"互予性需要"。追求生活之美好是每一个时代伦理学所承载的历史使命。为此,实现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从"教化伦理"向"生活伦理"的生活化转向以促进美好生活的实现,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发展的时代主题。基于现代知识论的"理解"方法,实现对"互予性伦理原则"的主体认知,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生活化提供认知基础;被历史实践所检验依然经验有效的"道德的历史方法"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生活化提供方法指导并开拓实践路径。培育伦理主体,对主体进行"伦理的"而不是"道德的"塑造;协调现实伦理关系,满足互予性伦理关怀;淬炼伦理共识,达成忧戚与共的价值共契,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生活化促成美好生活的重要理路。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兰久富  周竹莉  
马克思的伦理思想是一种完善论思想,这种思想体现在他对劳动的目的、生活中最高的善以及衡量社会进步尺度的看法中。马克思指出人的劳动有两种目的,即满足生存需要和实现本质力量,其中实现本质力量是高于满足生存需要的超功利目的。马克思认为对人而言最重要的是人自身的发展,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是生活中最高的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作为善是完善论意义的善,亚里士多德的完善论思想也包含这种善的观念。马克思把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为社会的完善标准,用以衡量和评价各个社会的善恶。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依据不是某种正义论,而是追求人的发展的完善论。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叶祥松  
马克思产权理论是一个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它包括产权的含义和本质 :认为产权是财产主体对财产所拥有的排他性、归属性的关系或权利 ,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或经济权利 ;产权的权能包括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经营权等一系列权利 ;产权的权能结构既可以是统一的 ,也可以是分离的 ;产权具有激励、约束、资源配置和对企业内部的管理关系的保障功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