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136)
2023(4872)
2022(3727)
2021(3907)
2020(3088)
2019(7089)
2018(7164)
2017(11382)
2016(7772)
2015(8797)
2014(9063)
2013(7994)
2012(7640)
2011(7268)
2010(7704)
2009(6770)
2008(6851)
2007(6301)
2006(5725)
2005(5338)
作者
(20888)
(17229)
(17212)
(16526)
(11276)
(8307)
(7947)
(6930)
(6603)
(6370)
(6095)
(5959)
(5656)
(5635)
(5543)
(5537)
(5296)
(5213)
(5145)
(5053)
(4940)
(4536)
(4206)
(4168)
(4069)
(4043)
(3987)
(3765)
(3645)
(3557)
学科
(19602)
经济(19572)
教育(19196)
中国(12760)
(12716)
管理(10943)
(10145)
理论(9196)
(7017)
企业(7017)
(7001)
教学(6710)
方法(6189)
(5507)
农业(4967)
发展(4864)
(4742)
业经(4722)
数学(4553)
数学方法(4380)
研究(4166)
(4103)
经济学(3887)
(3852)
思想(3811)
地方(3737)
(3720)
(3686)
技术(3623)
政治(3600)
机构
大学(108321)
学院(101294)
研究(44360)
教育(30197)
(29468)
经济(28512)
科学(28465)
(27125)
师范(26962)
管理(26698)
(26056)
中国(25745)
(23719)
师范大学(22551)
理学(22266)
研究所(21938)
理学院(21747)
管理学(20896)
管理学院(20674)
(18279)
(17869)
北京(17517)
中心(17430)
技术(15806)
(15806)
(14688)
农业(14503)
业大(14305)
(13603)
职业(13458)
基金
项目(62317)
研究(51317)
科学(49368)
基金(40695)
(36079)
国家(35634)
教育(32372)
社会(28299)
科学基金(27972)
社会科(26232)
社会科学(26226)
(25215)
(24375)
编号(23488)
成果(23413)
课题(20333)
基金项目(20066)
(17319)
自然(16954)
自然科(16509)
自然科学(16502)
重点(16476)
资助(16357)
自然科学基金(16196)
(15409)
(14709)
规划(14616)
(13983)
项目编号(13693)
教育部(13273)
期刊
教育(49345)
研究(41332)
(35459)
经济(35459)
中国(31179)
学报(18796)
(16867)
科学(15989)
大学(14649)
农业(12165)
技术(11857)
学学(11813)
职业(11787)
(10275)
管理(9014)
技术教育(7769)
职业技术(7769)
职业技术教育(7769)
图书(7377)
(7028)
论坛(7028)
(6892)
(5988)
(5918)
金融(5918)
高等(5752)
(5699)
财经(5656)
书馆(5560)
图书馆(5560)
共检索到1681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增田  靳玉乐  
马丁·布伯对话哲学的主要思想包括:世界的二重性与人生的二重性;关系的本体性;"之间"领域的确立;皈依"永恒之你"。其主要特征有三:强调直接性,注重相互性及动态相遇。其深邃的精神内核使人们对教育本质、教育目的、教育过程、师生关系等有了全新的理解。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陈文华  
马丁·布伯通过"我——你"、"直接性"、"相互性"、"之间"、"相遇"等概念,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本源性的"对话"关系世界,其深邃的精神内核使我们对教育本质、教育功能、教育过程、师生关系等有了全新的理解。在马丁·布伯对话哲学视野下,我们构建起新的教育关系世界,即教育的对话世界。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陈爱华  
如何理解教育?当代德国著名哲学家马丁·布伯将其"对话哲学"应用于教育,提出"教育即对话"的命题。本文从教育本质、教育目的和教学方法三个维度解读"教育即对话",明确对话不仅仅是教学方法,更是教育本质和目的。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方展画  吴岩  
儿童哲学作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课程,已成为世界众多国家中小学阶段的核心课程。儿童哲学以其“对话”理论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儿童哲学的提出者李普曼建构了极为庞大的儿童哲学理论体系,内容涉及对话的目的——意义发现;对话得以形成的平台——探究群体;对话的过程——群体探究;对话环境的激发——儿童哲学教材等诸多方面。儿童哲学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儿童生活意义发现是教育的主要目的;主体间性领域的提出更接近对话的教育本质,体现了教育对师生双方主体性的尊重;在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上,儿童哲学作为可操作性的课程,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途径。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杨晓  
本文从哲学角度切入终身学习的现实可能性问题,通过探讨孔子终身学习思想的哲学原点及其现实意义,论证终身教育的实践性。分别阐述:孔子"仁人"教育目的所隐含的"为学日益"的终身学习思想;孔子从"体知"出发探寻一条"为学日益"的路径;孔子阐释终身学习哲学原点"体知"的实践教育学意蕴。力求使中国传统终身学习哲学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发挥其在当代终身教育实践中的应有作用。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陈丽  徐亚倩  
联通主义是近20年国际上对教育变革最有启发的创新思想。其理论内涵远不止于学习现象,而是教育哲学层面的理论创新。在本体论层面,联通主义是对思维本体论和生成本体论的再发展,反映了“互联网+”时代教育的联通新本质,表现为“学习即连接”的微观联通、“资源共建共享”的中观联通和“组织生态开放互联”的宏观联通。在知识观层面,联通主义揭示了人类生产生活中一直存在的、被忽视的一类知识形态——网络化知识,这类知识在内涵、结构、生产传播模式等方面呈现出全新的特征和规律。在方法论层面,联通主义推动了教育科学研究方向从简单线性到复杂系统的战略转移,强调运用复杂网络方法探寻教育系统的深层规律。联通主义哲学观不是对传统哲学观的全面否定,而是在技术革新、时代进步、思想进化的基础上对教育基本问题认识的丰富和再发展,为认识和研判“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变革提供了全新的哲学思想指导,推动了由技术驱动的教育信息化向技术与思想“双轮驱动”的变革模式转型,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重构教育理论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和方法武器。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韩文娟  
教育哲学是教育活动的一种自然提升,研究和借鉴西方现代教育哲学基本理论,可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哲学理论,对指导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由陆有铨撰写的《现代西方教育哲学》一书,对西方教育哲学理论教学研究具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作用。作者大体按照时间线索介绍与评述了进步与要素主义、永恒与改造主义、新行为与存在主义,以及分析教育哲学和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等二十世纪以来西方教育哲学重要流派的思想渊源、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并对每一个流派进行了中肯有见地的分析和评论。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李英玉  
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哲学家戴维.埃里奥特认为,音乐是一种具有目的性的人类行为,音乐是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而且是一个多样化的人类实践活动,音乐教育的本质和意义取决于音乐的本质和音乐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埃里奥特的实践音乐教育哲学思想对于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乐平  
为了推动我校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提高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我校人文与行政学院举办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讨会,下面是部分教师的发言。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米靖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马丁·布伯对新教育思潮的反省和批判非常深刻。他指出人的潜能只能在“关系”中发展而不会“自然释放”,教育是与被释放的潜能相遇的决定性力量;“自由”只是教育得以完成的前提条件而非其目标和全部内容,与传统教育的“强制”相对的不是“自由”而是“对话”;道德教育的任务不是形成无意识的自控的习惯系统,而是使规范与价值在个体自我意识中得以发现和确定,使其能对每一情境作出恰当的有意识的独特回应,德育的完成靠师生之间的“对话”。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刘璐  温恒福  
后现代是对现代的批判、继承与超越,是始终与现代缠绕在一起,并将在21世纪走向主导地位的力量。后现代实质上已经来临,后现代品质正在成为21世纪人的核心素养,面向未来的教育应该努力培养建设性后现代积极人格,增进学生积极的后现代品质是当今教育改革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南阅  
现今各领域交互相融的趋势下,现代化发展需要科学的指导思想进行指引,古代哲学思想作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明珠,其中关于对人性、天道、真知之路、治国之道等内容的研究,对探索和解决现代问题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意义,在此背景下展开古哲学思想及其现代化启示的研究,对增强社会责任感、完善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理论体系,提升战略思维和提高管理质量具有现实性意义。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张更立  
儿童有着内在精确的成长时间表,其生命的成长过程是儿童按照自己特有的节奏和张力所展开的绵延创造过程。教育的时间只有与儿童生命成长的内在时间相一致,教育才能发挥对儿童生命成长的作用。然而,在崇尚科学与理性的现代社会,教育陷入了对"科学的时间"迷恋中,这导致了现代儿童教育因一味追求速度、效率和功利性结果最大化,而遮蔽了儿童生命的价值,阻碍了儿童生命意义的实现。为此,基于对生命"真正的时间"的理解,确立尊重儿童生命"真正的时间"的教育时间观成为了现代儿童教育的迫切需求。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李艳梅  郑长龙  
20世纪以来,HPS教育成为国际理科教育的重要课题,国外HPS教育思想的历史发展和嬗变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本文力图在对其进行历史回顾、逻辑梳理和理论评析的基础上,发掘其对我国理科教育改革的直接现实意义和重要的理论价值。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陈建华  
本文分析了澳大利亚教育哲学发展的三个阶段:1901年至1945年,是澳大利亚教育哲学的孕育期;二战之后到1970年中期是澳大利亚教育哲学的快速发展期;1970年代中期后澳大利亚教育哲学开始了自己的本土化追求。进而指出,多文化交融影响下的本土化追求是澳大利亚教育哲学发展的主要特征,这一点对中国教育哲学发展有重要的启示:不能完全依赖别国,要有自己的本土化追求;要重视教育哲学的学科建设;重视专业学术机构和专业学术刊物的建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