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355)
2023(6757)
2022(5739)
2021(5606)
2020(4598)
2019(10213)
2018(10385)
2017(17559)
2016(10604)
2015(11787)
2014(11589)
2013(10328)
2012(9142)
2011(8533)
2010(8768)
2009(7994)
2008(7426)
2007(6660)
2006(5880)
2005(5125)
作者
(25744)
(21476)
(21136)
(20259)
(13411)
(10300)
(9835)
(8324)
(8302)
(7655)
(7102)
(6936)
(6751)
(6596)
(6569)
(6527)
(6523)
(6439)
(6308)
(6002)
(5647)
(5427)
(5085)
(4981)
(4952)
(4804)
(4755)
(4705)
(4324)
(4300)
学科
(28963)
经济(28936)
管理(22799)
教育(19842)
(18954)
(16278)
企业(16278)
中国(14718)
(12774)
方法(11895)
理论(10663)
数学(9745)
数学方法(9572)
教学(8205)
(8018)
(7594)
业经(6410)
(6045)
(5455)
贸易(5451)
地方(5385)
技术(5382)
发展(5313)
(5265)
(5213)
(5191)
(5050)
农业(5020)
研究(4649)
环境(4406)
机构
大学(132224)
学院(129808)
研究(46406)
管理(41104)
(39845)
经济(38681)
理学(35347)
理学院(34791)
管理学(33751)
管理学院(33496)
教育(30305)
(29093)
师范(28928)
科学(28922)
(28909)
中国(27765)
师范大学(23574)
(23070)
研究所(21173)
(20706)
技术(19714)
中心(19660)
(19425)
北京(18796)
职业(18157)
(17727)
业大(16970)
(16932)
(16872)
财经(15388)
基金
项目(84321)
研究(69255)
科学(67197)
基金(55974)
(47894)
国家(47315)
教育(40874)
社会(40241)
科学基金(39730)
社会科(37679)
社会科学(37673)
(35697)
编号(32146)
(31698)
成果(28934)
基金项目(28430)
课题(25443)
自然(24095)
自然科(23525)
自然科学(23519)
自然科学基金(23062)
(22417)
资助(22245)
重点(20738)
项目编号(19714)
(19380)
规划(19347)
(19040)
(18101)
(18005)
期刊
教育(52004)
研究(46430)
(45504)
经济(45504)
中国(34720)
学报(19252)
科学(16879)
(16040)
(15180)
大学(15091)
技术(14865)
管理(14008)
职业(13515)
学学(12384)
农业(11390)
业经(8714)
技术教育(8606)
职业技术(8606)
职业技术教育(8606)
图书(8160)
经济研究(7901)
(7773)
论坛(7773)
财经(7132)
(7062)
(6918)
金融(6918)
(6240)
高等(6067)
(6018)
共检索到2004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陈文华  
马丁·布伯通过"我——你"、"直接性"、"相互性"、"之间"、"相遇"等概念,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本源性的"对话"关系世界,其深邃的精神内核使我们对教育本质、教育功能、教育过程、师生关系等有了全新的理解。在马丁·布伯对话哲学视野下,我们构建起新的教育关系世界,即教育的对话世界。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增田  靳玉乐  
马丁·布伯对话哲学的主要思想包括:世界的二重性与人生的二重性;关系的本体性;"之间"领域的确立;皈依"永恒之你"。其主要特征有三:强调直接性,注重相互性及动态相遇。其深邃的精神内核使人们对教育本质、教育目的、教育过程、师生关系等有了全新的理解。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陈爱华  
如何理解教育?当代德国著名哲学家马丁·布伯将其"对话哲学"应用于教育,提出"教育即对话"的命题。本文从教育本质、教育目的和教学方法三个维度解读"教育即对话",明确对话不仅仅是教学方法,更是教育本质和目的。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米靖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马丁·布伯对新教育思潮的反省和批判非常深刻。他指出人的潜能只能在“关系”中发展而不会“自然释放”,教育是与被释放的潜能相遇的决定性力量;“自由”只是教育得以完成的前提条件而非其目标和全部内容,与传统教育的“强制”相对的不是“自由”而是“对话”;道德教育的任务不是形成无意识的自控的习惯系统,而是使规范与价值在个体自我意识中得以发现和确定,使其能对每一情境作出恰当的有意识的独特回应,德育的完成靠师生之间的“对话”。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石隆伟  
比较教育研究的科学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方法论理论基础和实践运用的科学性。本文从哲学的角度就比较教育研究中所主要运用的实证主义、人文主义、多元文化主义方法论的理论构建及运用进行分析梳理,并提出相应的思考。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李雪梅  
以认识论高等教育哲学为参照,反观当下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存在过分功利、"高等性"缺失等突出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高等职业教育不能单纯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坚持去行政化,努力实现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融合。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薛勇民  王凤华  
人的自觉性存在和主体性存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空间,人所固有的开放性、创造性和超越性为生命的完善奠定了现实基础。终身教育正是基于有限生命的无限发展,关注生命超越性的存在,体现生命全面性的发展,实现生命的可持续性,从而回归教育的本真,实现人的生命意义,凸显生命的主体性,促进人的生命完善。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叶华松  
关注人及其生命是教育的应然追求。现实中的高等教育张扬工具理性,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大学生的生命关怀。基于生命哲学的视野,从生命教育的内涵、高等教育中生命教育的缺失和生命教育的路径这三个方面,探寻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在意蕴,思考高等教育对大学生的生命观照。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安涛  李艺  
技术哲学视野下教育技术理论的建构需要两个前提条件,即技术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教育技术是一种特殊的技术形态"的判断,技术哲学为教育技术理论的建构提供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设。在技术哲学的视野下运用演绎逻辑的方法,从教育技术本质观、认识观、价值观、实践观和审美观等维度,可以勾勒一幅较为完整的教育技术理论图景:从关系思维的认识角度审视教育技术,认为教育技术本质上是生成的,教育和技术相通相融;应克服单一的价值取向,守护"手段"和"目的"相结合的教育技术价值观,摒弃"效率至上"的审美取向,形成教育技术的艺术化审美观;中国教育技术的发展还应践行本土化实践观,塑造教育技术的中国魂。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程宜康  吴倩  
现代技术的本质是解蔽,技术能够使人的本质力量获得提升。技术作为对象、过程,决定了技术教育的实践和行动导向;技术作为知识、意志,决定了技术教育的技术思维和技术素养养成的教学理念;技术的存在方式决定了技术教育课程体系的形态。技术教育的技术实践教学必须基于产品生产的技术流程进行教学流程再造。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杨妍璐  
跨文化性是儿童哲学的本质属性,乃在于儿童哲学时常要求我们在儿童与成人之间进行视域的叠加而非视阈的消融。对不可协调的差别进行保持是跨文化哲学的基本主张,理解跨文化性是成人与儿童之间达成意义共创的必要条件。儿童哲学对童年与文明的冲突做出了深刻的反思和有力的行动,旨在以文化间的视角构建儿童与成人持续共享的可能性框架,协助教育者跨出对成人文化的固执与盲信,跨入对儿童文化的包容与尊重,最终使得一个互相成全、彼此关照的教育世界得以复归。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贺武华  方展画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高振宇  
如何将源于西方的儿童哲学项目本土化是过去三十年以来教育者们普遍关注的关键问题,而从中国智慧传统的奠基者及其教学实践出发来重思和发展儿童哲学的既有模式,则是化解此问题的必由之路。孔子的对话教学在"无知"精神的秉持、对主动与独立思考的强调、对相互学习的重视,均可表明它与基于苏格拉底对话的儿童哲学存在相通之处,据此可将探究团体的目标、取向和策略予以重构和创新,从而为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儿童哲学话语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姜勇  郑三元  
本文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阐述了教师与课程的关系问题。理解是解释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是一种意义的创造与生成的过程。教师持有成见是理解课程的前提 ;理解是教师与课程设计者看“视界融合”的过程 ;而对话是双方实现“视界融合”的途径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岳喜  李洪星  
由于传统的知识化教学长期以来受"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的影响和制约,导致师生关系亦表现为一种教师主体和学生客体的两元对立,无法促成教学中师生在精神生活中的"相遇"。在哲学解释学视域中,师生关系则转变为一种在平等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我与你之间,主体与主体之间相互对话的主体间关系,从而实现了对传统师生关系观念的根本转变与超越。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