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125)
- 2023(7253)
- 2022(6189)
- 2021(5478)
- 2020(4602)
- 2019(10124)
- 2018(9745)
- 2017(18289)
- 2016(10061)
- 2015(10881)
- 2014(10260)
- 2013(10078)
- 2012(9478)
- 2011(8551)
- 2010(8334)
- 2009(7545)
- 2008(7318)
- 2007(6430)
- 2006(5687)
- 2005(4960)
- 学科
- 济(37662)
- 经济(37613)
- 管理(30547)
- 业(27626)
- 企(21869)
- 企业(21869)
- 方法(17697)
- 数学(15653)
- 数学方法(15513)
- 学(12594)
- 环境(11694)
- 农(10999)
- 财(10710)
- 中国(9318)
- 贸(8968)
- 贸易(8967)
- 易(8710)
- 业经(8192)
- 划(7875)
- 农业(7523)
- 地方(6719)
- 务(6701)
- 财务(6699)
- 财务管理(6686)
- 制(6673)
- 技术(6620)
- 企业财务(6395)
- 和(6025)
- 融(5430)
- 金融(5428)
- 机构
- 大学(147497)
- 学院(145645)
- 济(57575)
- 经济(56553)
- 研究(55418)
- 管理(52840)
- 理学(46695)
- 理学院(46095)
- 管理学(45149)
- 管理学院(44940)
- 中国(39797)
- 科学(39758)
- 农(39195)
- 京(31875)
- 农业(31606)
- 业大(31133)
- 所(30705)
- 研究所(28743)
- 中心(24142)
- 财(23949)
- 江(21143)
- 农业大学(20945)
- 院(20205)
- 财经(19718)
- 北京(19671)
- 省(18616)
- 科学院(18421)
- 室(18214)
- 经(18138)
- 经济学(17655)
- 基金
- 项目(109535)
- 科学(84767)
- 基金(81268)
- 家(76809)
- 国家(76232)
- 研究(67614)
- 科学基金(62993)
- 自然(45396)
- 自然科(44316)
- 自然科学(44295)
- 社会(43857)
- 基金项目(43672)
- 自然科学基金(43544)
- 省(42447)
- 社会科(41569)
- 社会科学(41555)
- 划(37268)
- 资助(32600)
- 教育(29609)
- 重点(25685)
- 计划(24619)
- 编号(23401)
- 发(23314)
- 部(23118)
- 创(22923)
- 科研(22554)
- 科技(22457)
- 创新(21579)
- 业(20880)
- 国家社会(19039)
共检索到2043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释苇 盛勇创 王健豪 张硕 常成 张红霞 陈廷速 朱彦光 甘磊
【目的】探究香蕉种植方式和环境因子对土壤热导率的影响,为广西调整香蕉合理种植模式及有效利用喀斯特地区土壤水热资源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广西地区水田起畦(DT处理)与旱地开沟(ST处理)种植的香蕉为研究对象,利用田间定位监测系统对研究区域环境因子及5、20和40 cm深度土层的土壤含水量进行连续观测,计算土壤热导率,并结合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分析2种种植方式下土壤热导率的变化规律。【结果】DT处理的土壤砂粒和黏粒含量均高于ST处理,且在20和40 cm土层处差异显著(P<0.05,下同);土壤容重显著高于ST处理。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DT处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分别比ST处理增加56.0%、35.8%和48.0%。在各土层中,DT处理的土壤热导率平均值均显著大于ST处理,其中DT处理20 cm土层的土壤热导率平均值高于ST处理26.2%。降雨和环境温度是影响土壤热导率的主要因素,其中,环境温度与2种种植方式下5和20 cm土层的土壤热导率呈负相关;降水量与2种种植方式下5和20 cm土层的土壤热导率呈显著或极显著(P<0.01,下同)正相关;在40 cm土层,降水量仅与DT处理的土壤热导率呈极显著正相关。除雨型Ⅰ外,DT处理的土壤热导率平均值均大于ST处理;雨型Ⅳ和Ⅵ发生时,DT处理在各土层对降雨的响应程度均大于ST处理。【结论】降雨和环境温度因子改变对广西地区种植香蕉的土壤热导率动态变化具有重要影响。降雨发生时,水田起畦种植香蕉方式对土壤热导率的提高效果更佳,更有利于广西地区调整香蕉合理种植模式和高效利用喀斯特地区水热资源。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漆艳香 张欣 彭军 谢艺贤
【目的】探讨2种菊科植物全株水提液和2株拮抗菌对香蕉枯萎病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为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法测定了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油麦菜(Lactuca sativa var.longifoliaf Lam.)根茎叶水提液及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cepacia,TY)和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DF)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效及土壤中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永辉 陈琦光 迟远丽 杨媚 周而勋
为探明土壤理化因素对香蕉枯萎病菌的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以尖镰孢古巴专化型4号生理小种(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 race 4,Foc 4)菌株为对象,模拟不同的土壤类型、温度、含水量和pH值等条件,观察和分析这些因子对Foc 4生长和侵染的影响。结果表明,Foc 4在土壤中生长的最适条件为:土壤温度25℃,含水量达到30%和偏酸性条件(pH 4~5);在盆栽试验中,Foc 4的最佳侵染条件为:温度30℃,偏酸性(pH 3~5)的土壤环境。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番华彩 魏薇 曾莉 徐胜涛 李舒 郭志祥 郑泗军
【目的】研究云南香蕉枯萎病和健康植株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差异,探索香蕉枯萎病发生的微生态机制,优化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为其后续生态防控提供新策略。【方法】在云南香蕉枯萎病发生的蕉园,分别采集发病和健康植株的根际土壤,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细菌群落多样性、结构和组成的差异。【结果】香蕉植株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存在显著性差异,香蕉枯萎病植株的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高于健康植株。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等4个菌门是香蕉植株根际土壤中的优势门菌群。2种类型香蕉植株根际土壤中有厚壁菌门(Firmicutes)、棒状杆菌门(Rokubacteria)和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等5个门菌群差异显著。其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丰度健康植株较发病植株高,棒状杆菌门(Rokubacteria)和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丰度发病植株较健康植株高。属水平上,健康植株的优势属依次为芽胞杆菌属(Bacillus)、朱氏杆菌属(Chujaibacter)、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daceae)和鞘脂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发病植株的优势属依次为:芽胞杆菌属(Bacillus)、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daceae)、鞘脂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和朱氏杆菌(Chujaibacter);芽胞杆菌属(Bacillus)、朱氏杆菌属(Chujaibacter)和土壤链霉菌属(Streptomyces)等5个菌属在2种类型香蕉植株根际土壤中差异显著,其中,芽胞杆菌属、朱氏杆菌属和土壤链霉菌属的丰度健康植株明显高于枯萎病植株。【结论】香蕉枯萎病和健康植株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同源性,但部分菌群在2种类型植株根际土壤中的组成丰度有显著差异;差异菌群的功能多样性及与香蕉枯萎病病原菌的互作关系尚待明确。
关键词:
香蕉 枯萎病 土壤 细菌多样性 群落结构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黄永红 吕顺 李春雨 魏岳荣 易干军
为探明香蕉枯萎病的发病机理,以巴西香蕉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香蕉枯萎病4号生理小种(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 race 4,Foc4)对香蕉根际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Foc4对香蕉根际土壤微生物总量和细菌数量(B)影响不大,但显著提高了真菌数量(F)及其在整个微生物中的比例,显著降低了放线菌数量(A)及其在整个微生物中的比例;B/F及A/F显著降低;根际土壤中过氧化氢酶和转化酶活性显著升高;Foc4侵染改变了香蕉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导致其种群结构失衡,这可能是导致香蕉枯萎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Foc4侵染后香蕉根际土壤酶活性发...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杜婵娟 付岗 潘连富 晏卫红 庞国萍
采用稀释分离法研究木霉菌在土壤中的定殖动态及木霉制剂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情况。结果显示:在含有基质的情况下,木霉菌在土壤中的存活数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且木霉菌在灭菌土中的存活量明显高于自然土。蕉园施入木霉制剂后,香蕉根围土壤中真菌的数量显著提高,枯萎病的发病率明显降低,处理区最高防效达63.5%。
关键词:
木霉 土壤微生物 香蕉枯萎病 动态变化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吕娜娜 沈宗专 陶成圆 欧燕楠 王蓓蓓 阮云泽 李荣 沈其荣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抑病型与导病型蕉园土体、香蕉根际及不同组织内生可培养细菌群落的组成及功能差异。[方法]在R2A培养基上分离、筛选,结合16S rDNA测序分析可培养细菌的组成及拮抗尖孢镰刀菌能力。[结果]分离细菌766株,经鉴定分别属于放线菌门、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及变形菌门;蕉园土壤、香蕉根际土壤及不同组织间细菌组成有明显差异,假单胞菌属在抑病型蕉园样品中的平均相对丰度高于导病型蕉园样品,是抑病型蕉园处理区别于导病型蕉园处理最为重要的生防菌。进一步从抑病型蕉园筛选到假单胞菌362株,其数量和多样性均高于导病型蕉园;但导病型蕉园样品中筛选的假单胞菌中具有拮抗尖孢镰刀菌能力的菌株比例高于抑病型蕉园样品。[结论]蕉园土壤及香蕉不同植株组织是决定可培养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第一影响因素,土壤抑病能力对其影响不显著。抑病型及导病型蕉园土壤和香蕉不同组织内生菌群落组成有明显差异,尤其是具有生防潜能的假单胞菌属的组成及功能差异明显。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吴宇佳 张文 肖彤斌 符传良 吉清妹 谢良商
为了探讨低钾胁迫对香蕉幼苗生长和根系分泌物的影响,以及不同香蕉基因型对土壤钾活化差异。通过离位溶液培养法收集香蕉根分泌物,经低温冷冻干燥器浓缩后,进行土壤钾活化试验,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分泌物中有机酸成分及含量。结果表明,在低钾胁迫条件下,钾高效基因型香蕉幼苗鲜质量显著高于钾低效基因型。香蕉根系分泌物中的有机酸色谱图比较简单,钾低效基因型品种仅发现3种有机酸:草酸、酒石酸和柠檬酸,钾高效基因型品种发现了4种有机酸:是草酸、酒石酸、柠檬酸和琥珀酸。钾高效基因型根系有机酸、蛋白质和可溶性糖的分泌能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宋媛媛 曹明 樊小林
【目的】探讨香蕉4个不同生育时期施用的植物油包膜控释尿素(PCU)在土壤中的养分释放特征曲线和静水培养中特征曲线的差异,为应用静水溶出率法简单而准确地预测香蕉生长期PCU在土壤中的供肥速度和数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田间土壤培养法测定PCU的养分累积释放率及肥效期,以静水培养为对照,研究香蕉4个生育时期内控释尿素的养分释放特性。【结果】除攻蕾期外,大田苗期、旺盛生长期、幼果期土壤中PCU的养分释放曲线不同于静水的,均由静水的"S"型变为"抛物线"型,且前42 d供肥量大,而攻蕾期的供肥量较小,后期则相反;同一PCU的初期溶出率、微分溶出率、28 d累积释放率于各生育时期土壤中的测定值均大于静水...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春晓 谢辉 韩玉春 秦丹
温室内对香蕉穿孔线虫在无植物及其组织土壤中的存活能力进行了观察和测定。结果表明:在8~38℃环境下的潮湿土壤中(湿度为50%~100%),所有供试7个种群至少能存活5个月,多数种群可存活6~9个月,个别种群可存活11个月;种群间在同一种土壤中的存活力有差异,同一种群在基质土和蕉园土中的存活力差异不显著;在存活虫态方面,多数种群雌虫最多、存活时间最长,雄虫次之,幼虫则很少,但也有少数种群的雄虫存活力强于雌虫;在8~38℃环境下的干燥土壤中(湿度为6%~10%),供试的9个种群存活时间不超过20 d;各种群在干燥基质土的存活能力强于干燥蕉园土,存活的虫态多数是雌虫,雄虫很少,未见幼虫。
关键词:
香蕉穿孔线虫 土壤 存活力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赵永鉴 张博飞 张翀 巨晓棠
【目的】海南省是我国稻菜轮作和香蕉种植面积较大的省份,农户投入的氮(N)和磷(P)肥远超过了作物的养分需求,对海南生态环境可能造成不利影响。研究海南典型作物体系氮磷输入、输出、盈余及土壤硝态氮累积,为评价其养分损失及环境影响、提高养分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1—2022年选取海南稻菜轮作和香蕉种植典型区域澄迈县为研究区,确定20个稻菜轮作田块和15个香蕉园。采用跟踪记录的方法获取所有地块的化肥施用量、有机肥施用量和秸秆还田方式及还田量等信息。采用跟踪采样的方法测定作物生物量及其养分含量。采用文献调研的方法获取研究区域土壤-作物体系养分沉降和生物固氮等其他来源数据。选取5个旱地香蕉园,采用土钻法采集土壤并测定0—400 cm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量。【结果】海南典型稻菜轮作区氮肥和磷肥投入量分别为1 308 kg N·hm~(-2)(化肥和有机肥分别为975和333 kg N·hm~(-2))和515 kg P·hm~(-2)(化肥和有机肥分别为385和130 kg P·hm~(-2)),作物地上部吸氮量和吸磷量分别为248 kg N·hm~(-2)和48 kg P·hm~(-2),稻菜轮作区氮素和磷素盈余分别为1 196 kg N·hm~(-2)和484 kg P·hm~(-2)。香蕉园氮肥和磷肥投入量分别为1 340 kg N·hm~(-2)(化肥和有机肥分别为1 293和47 kg N·hm~(-2))和447 kg P·hm~(-2)(化肥和有机肥分别为442和5 kg P·hm~(-2)),香蕉地上部吸氮量和吸磷量分别为242 kg N·hm~(-2)和23 kg P·hm~(-2),氮素和磷素盈余分别为1 271 kg N·hm~(-2)和435 kg P·hm~(-2)。香蕉园0—400 cm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量为1 131 kg N·hm~(-2)。【结论】过量施用氮肥和磷肥,导致海南典型区土壤-作物体系存在大量的养分盈余,旱地土壤也累积了大量的硝态氮。海南以较大的养分损失和环境代价生产热带高值水果和蔬菜,未来必须优化农田养分管理措施以保障其生态环境安全。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付琳 阮云泽 沈宗专 李荣 杨兴明 沈其荣
采用可培养平板计数方法和PCR-DGGE技术,以施用生物有机肥(BIO)健康(BIOH)、发病(BIOW)和未施用BIO健康(CKH)、发病(CKW)4个处理的根际土壤为供试样品,研究可培养芽孢杆菌、假单胞菌、自生固氮菌、氨化细菌、亚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的数量变化,以及可培养细菌的EP指数差异和细菌的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施用BIO能显著增加健康植株根际土壤中芽孢杆菌、假单胞菌、自生固氮菌、氨化细菌、亚硝化细菌的数量,并减少根际土壤中的反硝化细菌数量(P<0.05);不同根际土壤样品的快速生长细菌和慢速生长细菌在群体中所占比例有明显差异,快速生长细菌分别占群体总数的40.9%(BIOW)、5...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瑾 董文斌 韦家华 张野 莫成恩 韦彩会 何永群 何铁光
【目的】研究生物有机肥对香蕉植株生长及香蕉枯萎病防控的影响,为香蕉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盆栽试验方法,设置生物有机肥、有机肥和三元复合肥3个处理,以桂蕉1号作为供试植物,测定不同处理对香蕉植株生长和枯萎病病情指数的影响。【结果】研究发现,与对照相比,施用生物有机肥后香蕉植株株高、假茎围、地上部鲜重、地下部鲜重及全株鲜重分别显著增加20.0%、28.8%、94.4%、28.8%和56.8%,香蕉枯萎病病情指数显著降低27.29%,植株生长与病情指数存在负相关关系。【结论】生物有机肥可促进香蕉植株
关键词:
生物有机肥 香蕉 植株生长 香蕉枯萎病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金志凤 杨忠恩 赵宏波 姚益平 黄敬峰 袁德辉 李波
根据香榧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环境条件的需求,构建香榧种植综合区划评价体系,提出香榧综合区划指标为3个气候因子、2个地形因子和2个土壤因子,建立区划指标的空间分布模型。应用混合插值法完成区划指标的细网格化。应用加权指数求和法,建立综合区划评估模型。考虑土地利用现状,屏蔽不宜种植地域,把浙江省香榧种植区域划分为适宜、较适宜和不适宜3个等级。借助GIS技术制作香榧种植精细化的专题区划图,空间精度为100m×100m。综合区划结果可为浙江省香榧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赵方方 谢德芳 吕岱竹
【目的】建立吡唑醚菌酯在香蕉和土壤中残留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方法】用乙腈提取试样,分别采用Strata/NH2和Carbon/NH2固相萃取柱对香蕉中吡唑醚菌酯进行净化,对2种SPE柱进行对比,并优化其色谱条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进行测定。【结果】香蕉加标样品中,2种SPE柱均可与杂质较好分离;Carbon/NH2柱净化后杂质峰较少,但是目标物响应值明显降低,回收率仅为35.5%,而Strata/NH2柱净化后,回收率达到95%以上,因此选择Strata/NH2柱净化。在添加量为0.01~0.1 mg/kg时,吡唑醚菌酯在香蕉全蕉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2%~96%,相对标准偏差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