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073)
2023(5942)
2022(5409)
2021(4920)
2020(4609)
2019(10992)
2018(10958)
2017(21491)
2016(12098)
2015(13870)
2014(14206)
2013(14233)
2012(13363)
2011(12160)
2010(12473)
2009(11769)
2008(11722)
2007(10862)
2006(9094)
2005(8031)
作者
(37252)
(31516)
(31346)
(29823)
(19834)
(15146)
(14506)
(12506)
(11722)
(11250)
(10624)
(10588)
(10005)
(9936)
(9894)
(9866)
(9866)
(9345)
(9107)
(9064)
(7958)
(7863)
(7691)
(7202)
(7087)
(7073)
(7069)
(6980)
(6453)
(6388)
学科
(55001)
经济(54956)
管理(32690)
(32313)
方法(32080)
数学(29440)
数学方法(29015)
(26110)
企业(26110)
(13370)
(12875)
中国(11811)
(11678)
地方(9928)
(9599)
贸易(9596)
(9265)
业经(9003)
农业(8788)
(8348)
(8087)
财务(8059)
财务管理(8035)
理论(7963)
(7892)
企业财务(7566)
(7083)
银行(7055)
环境(7054)
(6953)
机构
大学(181785)
学院(180257)
(73013)
经济(71461)
管理(69703)
理学(60767)
理学院(60068)
研究(59552)
管理学(58639)
管理学院(58299)
中国(44064)
科学(39273)
(38052)
(35301)
(32159)
(31722)
业大(30385)
研究所(29107)
农业(28202)
中心(28098)
(27056)
财经(26093)
北京(23789)
(23579)
(22768)
经济学(22612)
师范(22494)
(21526)
经济学院(20661)
(20628)
基金
项目(121558)
科学(94470)
基金(87900)
研究(83801)
(77380)
国家(76786)
科学基金(65077)
社会(51790)
社会科(49108)
社会科学(49089)
(48650)
基金项目(46277)
自然(44260)
自然科(43267)
自然科学(43252)
自然科学基金(42458)
(41059)
教育(39982)
资助(38189)
编号(34027)
成果(27544)
重点(27524)
(27167)
(25395)
(24713)
科研(24159)
计划(23847)
课题(23533)
创新(23134)
教育部(22822)
期刊
(74079)
经济(74079)
研究(47444)
学报(32276)
中国(31105)
(31014)
科学(27863)
(25373)
大学(23378)
管理(22787)
学学(22193)
农业(20654)
教育(16501)
技术(16457)
(14350)
金融(14350)
财经(12748)
统计(12380)
经济研究(12110)
业经(11736)
(11516)
(10916)
(10822)
问题(10429)
技术经济(10325)
决策(10198)
(9588)
理论(8749)
商业(8281)
科技(8136)
共检索到2543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程水明  林范学  
【目的】验证香菇中担孢子交配型因子分离是否存在普遍意义的偏分离现象及其在栽培菌株与野生菌株中的表现。【方法】以17个野生和栽培香菇菌株为样本,采用交配型分析、OWE-SOJ技术鉴定孢子的交配型,对各类交配型的比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占供试总数64.71%的菌株担孢子交配型不呈预期的分离比,其中12个供试栽培菌株中有9个,5个供试野生菌株中有2个;偏分离菌株中均有亲本型孢子数量多于重组型孢子的趋势,偏分离双核菌丝体的F1代担孢子的核型主要取决于双核亲本的组成。【结论】香菇中担孢子交配型因子分离偏离理论预期是一种统计学意义的普遍现象;偏离程度栽培菌株大于野生菌株。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小雷  周会明  柴红梅  李树红  田果廷  赵永昌  
以8个杨柳田头菇菌株为材料,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担孢子单核体的各类交配型比例。结果表明,不同菌株都存在一定的偏分离现象但程度不同,12.5%的菌株担孢子交配型不呈预期的比例;单孢挑取时间过短会导致一些菌株极性的丢失,多数菌株其亲本型孢子多于重组型孢子的趋势,若将生长速度极慢单孢菌株排除在统计之外,发生偏分离的菌株占供试菌株的25%,在各菌株4种交配型中,除菌株Y2外,菌株Y1也发生严重的偏分离现象(χ2=47.40),菌株Y1亲本型出现了处理前没有的偏分离现象(χ2=38.19),整个群体亲本型和重组型的担孢子分布偏分离程度加重,而Y1自交后代因挑取的单孢数量相对少(37~75个单孢菌株)并未发...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勇  王波  甘炳成  张小平  
对四川德昌不同地区的39个野生香菇菌株进行了菌丝生长速度、酯酶同工酶和CMC酶相对活性分析。结果表明,基于酯酶同工酶的遗传相似性聚类图,在相似系数0.5的水平上,可划分为5大类群,具有丰富遗传多样性,且同一地理来源的菌株之间并无明显的遗传相关性。39个菌株菌丝生长速度差异显著,平均长速介于0.119~0.450 cm/d;CMC酶相对活性存在显著差异,平均相对活性介于0~0.283 cm/d。菌丝生长速度与CMC酶相对活性无必然联系。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卢冰  王波  刘勇  甘炳成  彭卫红  黄忠乾  贾定洪  王一  张小平  
利用对峙培养和酯酶同工酶电泳方法,对2个不同山林以及不同枯木上生长的32个香菇菌株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同一枯木上生长的香菇菌株之间出现颉颃。在相似系数0.177水平上,两个不同山体的香菇菌株分别聚为不同类群。同一枯木上生长的香菇菌株并没有都聚为一个类群,同一枯木上生长的香菇菌株在遗传上存在较大差异,相似系数在0.143~0.875。同一枯木上生长的香菇,可能不是来自同一子实体的后代。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林芳灿  高国琪  张晓昱  闵家顺  
以23个香菇菌株为材料,用方差分析法估测了香菇的8个主要数量性状的广义遗传率(h~2B),同时还对上述性状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所测8个性状中,菇峰期的遗传率最高,以下依次为:菌柄直径、菌柄长度、菌盖厚度、单菇鲜重、菌盖直径、干品率,鲜菇产量的遗传最低。在7个与鲜菇产量有关的性状中,菇峰期、干品率、菌柄长度与产量的负相关达极显著或显著水平,其余性状与产量的相关不显著。因此,遗传率较高而与产量密切相关的菇峰期及菌柄长度可作为产量选择的间接指标。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叶明  叶生梅  潘迎捷  马桂荣  陈永萱  
采用交配基因型遗传标记的香菇野生株Q与栽培株苏香的孢子单核体和原生质体单核体进行完全亲和双 单杂交 ,并对杂交后代进行了遗传分析。显著性检验表明 ,供试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及CMC酶活力均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RAPD结果分析表明 ,6个杂交菌株在DNA水平上具有很高的相似性 ,但来源于原生质体单核体的杂交后代与来源于孢子单核体的杂交后代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酯酶同工酶结果显示 ,来自孢子单核体的杂交后代比来自原生质体杂交后代的变异程度高。两种不同来源的杂交后代在农艺性状方面具有不同的变异范围。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林范学  程水明  林芳灿  
采用香菇栽培菌株苏香和野生菌株HL7 6各 4种不同交配型的孢子单核体为亲本进行 4× 4不完全双列杂交 ,对菌丝生长速度、产量等 13个性状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 ,同一单核体在不同性状中具有不同的一般配合力 ,不同单核体在同一性状中亦具有不同的一般配合力 ,并且一般配合力较高的单核体的杂交组合在 13个性状中的平均变异系数较小。同时发现 ,从整体上看 ,栽培菌株苏香的一般配合力高于野生菌株的一般配合力。在 16个供试杂交组合中 ,A1B2×A4B4在菌丝生长速度性状、有关发育期、产量及子实体形状等性状方面的SCA相对效应值符合育种目标 ,是比较理想的组合。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周汝平  李淑君  杨华  祁志云  董昕  付忠军  
以热带玉米自交系B31-3与温带自交系黄早四杂交得到的F8代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筛选出153个多态性SSR标记,以此为基础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对这些多态性标记进行偏分离分析,发现48个表现为偏分离(P<0.05),这些偏分离标记中有30个标记位点偏向母本B31-3,占62.50%,18个标记位点偏向父本黄早四,占37.50%。这些偏分离标记在图谱上的分布有2种:成簇分布和孤立位点的偏分离。在10条不同染色体上共发现9个偏分离热点区域。这些偏分离热点区域的形成可能与配子体选择有关。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林芳灿  汪中文  熊再明  代江红  闵家顺  
由于没有明确的形态差异 ,香菇的 3种不亲和交配反应即A =B =,A =B≠和A≠B =难以互相区别。本研究将OWE SOJ技术及核迁移试验用于香菇的交配型分析。结果表明 ,应用OWE SOJ技术 ,可以观察到 3种不同的菌落形态 :由A≠B≠配对形成的具锁状联合的绒毛状菌落 ,由A≠B =配对形成的无锁状联合的栅栏型菌落及由A =B =或A =B≠配对形成的无锁状联合的绒毛状菌落。通过一个附加的常规交配试验 ,A =B =和A=B≠反应易于互相区别开来。核迁移试验表明 ,核迁移出现于A =B≠反应中而不出现于A≠B =反应中。这一结果与OWE SOJ试验的结果是一致的。因此 ,在常规交配型...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简文成   邢鑫   王琪   全建钰   王立安   葛荣朝  
香菇单核菌丝的杂交受到A和B等2种交配型因子的影响。基于全基因组测序可以对香菇单核菌丝进行交配型鉴定,但存在技术复杂和成本较高的局限。为实现对香菇单核菌丝未知交配型基因的快捷鉴定,以香菇H31和BJ4菌株为材料,采用对交配型位点区域的特异性扩增和重测序的方法,确定了可用于未知交配型基因鉴定的PCR扩增引物。利用菌丝杂交结果确定能够杂交的2种单核菌丝,将其交配型分别记为A1B1和A2B2。根据NCBI获得的A和B交配型位点基因序列的比对分析,在其保守区设计引物,对A1B1和A2B2单核菌丝进行PCR扩增。通过对扩增产物的重测序信息进行比对,获得A1和A2、B1和B2不同交配型基因序列中的非保守区,然后在此区域设计4种交配型基因特异性扩增引物,实现对H31和BJ4香菇单核菌丝交配型基因的鉴定。根据分子水平的交配型鉴定结果,对H31和BJ4香菇单核菌丝分别进行杂交验证。结果表明,交配型基因的分子鉴定结果与单核菌丝杂交结果一致。以香菇为试验材料确立的交配型基因鉴定方法不再依赖于全基因组测序,该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食用菌交配型基因的鉴定,因此,研究结果对食用菌的遗传育种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童春发  蒋安纳  杨立委  施季森  
因子交配设计在林木遗传育种研究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然而有关该设计的遗传参数和统计量计算还存在不少问题,这在数据不平衡情况下尤为突出。WinNC2是一个新开发的用于计算因子交配设计遗传模型参数的Windows软件,不但可以处理平衡数据,而且还可以处理不平衡数据。针对3种不同的因子交配设计遗传统计模型,该软件使用线性约束模型理论计算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以及其他固定效应,使用方差分量模型计算遗传方差和协方差进而估算遗传力。对于每一个参数估计,WinNC2还给出其标准误和显著性检验统计量;对于多性状数据,WinNC2可以计算父本、母本以及父母本交互水平上2个性状的遗传相关系数及其标准误。WinNC2...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波  彭卫红  甘炳成  
对19个白色金针菇菌株和14个黄色金针菇菌株以及黄色金针菇F411菌株的6个组织分离菌株进行了酯酶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白色金针菇与黄色金针菇在谱带上存在差异,且一些酶谱带可作为区别黄色金针菇与白色金针菇的特征酶谱带。相异系数聚类分析表明,白色金针菇和黄色金针菇可各自聚为一类群,但其中黄色金针菇F26菌株与白色金针菇菌株聚在一类。在供试的33个菌株中,共有21个菌株在酯酶同工酶谱带上完全相同,表明其亲缘关系非常相近。此外,组织分离菌株与出发菌株在酯酶同工酶谱带上完全相同。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马周杰  何世道  庞欣宇  王禹博  张照然  唐爽爽  高增贵  
明确东北地区玉米大斑病菌交配型组成情况及遗传结构,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玉米大斑病的发生、流行及防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利用交配型鉴定特异引物对2017年采自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4个省(自治区)34个市县的57株玉米大斑病菌进行交配型测定,并采用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供试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测定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玉米大斑病菌主要包括2种交配型,即仅含StMAT1-2基因的a交配型和仅含StMAT1-1基因的A交配型,且a交配型的比例(78.95%)明显高于A交配型(21.05%),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现象。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从100对SRAP通用引物中筛选出多态性较好且稳定的8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出64条条带,不同引物组合对供试菌株扩增条带数量不同,引物组合Me5/Em9和Me8/Em1扩增的条带数量最多,Me3/Em3扩增的条带数量最少,其中多态性条带44条,平均每个引物组合扩增出5.5个多态性条带,多态性位点比率为68.75%。UPGMA聚类分析显示,供试菌株遗传相似系数介于0.76~1.00,在阈值为0.82时,所有菌株被分为4个类群,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SRAP划分结果表明:类群Ⅰ中菌株均为A交配型,a交配型菌株均聚集于类群Ⅱ中,说明玉米大斑病菌遗传类群和交配型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但二者均与菌株地理来源无明显相关性。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范文丽  李天来  代洋  范泽坤  
为了探讨食用菌生产后产生的大量菌糠在饲料上的应用价值,按饲料养分的检测方法对6种菇类菌糠进行了营养检测。从6种菌糠的粗水分、粗灰分、粗蛋白、粗脂肪、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等基本营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6种菌糠均可以做为饲料的添加料使用,但在使用过程中,注意使用比例调配,根据饲料种类有选择性添加。从总氨基酸含量上看,蛹虫草、香菇、杏鲍菇和金针菇菌糠含量较高,适合做精细饲料的填料,但从必需氨基酸含量上看,蛹虫草、香菇、滑菇有其自己的优势,可根据需要酌情添加。做为饲料的添加料蛹虫草和滑菇菌糠需要适当添加钙素营养。各菌糠水溶性氯化物含量均在0.01%以上,符合饲料对氯元素的要求。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波  鲜灵  
本文利用ISSR技术对来自国内外栽培菌株和野生菌株114个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建立了遗传相似性聚类图。结果表明,114个金针菇菌株在遗传相似性水平为0.66时,聚为一大类群,在遗传相似性水平为0.75时,将114个金针菇菌株划分为7个类群,类群Ⅰ包括97个菌株,类群Ⅱ包括8个菌株,类群Ⅲ包括1个菌株,类群Ⅳ包括1个菌株,类群Ⅴ包括3个菌株,类群Ⅵ包括5个菌株,类群Ⅶ包括1个菌株;在0.81水平上可划分为35个亚类群,显示出我国金针菇菌株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