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455)
- 2023(6340)
- 2022(5142)
- 2021(4936)
- 2020(3735)
- 2019(8553)
- 2018(8458)
- 2017(13923)
- 2016(8720)
- 2015(10017)
- 2014(10254)
- 2013(9230)
- 2012(8684)
- 2011(8060)
- 2010(8379)
- 2009(7181)
- 2008(7090)
- 2007(7027)
- 2006(6418)
- 2005(5605)
- 学科
- 济(30304)
- 经济(30291)
- 教育(19981)
- 管理(19040)
- 中国(15648)
- 业(15242)
- 地方(14280)
- 企(12624)
- 企业(12624)
- 地方经济(8498)
- 理论(8496)
- 农(8385)
- 方法(7370)
- 学(7269)
- 教学(7260)
- 发(7231)
- 业经(6984)
- 数学(5847)
- 发展(5829)
- 数学方法(5723)
- 展(5707)
- 农业(5638)
- 技术(5638)
- 和(5286)
- 环境(5148)
- 策(5074)
- 划(4983)
- 财(4629)
- 制(4518)
- 研究(4366)
- 机构
- 大学(113391)
- 学院(111115)
- 研究(44099)
- 济(35448)
- 管理(35252)
- 经济(34221)
- 教育(29740)
- 理学(29306)
- 理学院(28747)
- 管理学(28121)
- 管理学院(27833)
- 范(27738)
- 师范(27625)
- 京(26716)
- 中国(26131)
- 科学(25813)
- 师范大学(22650)
- 所(21384)
- 江(19917)
- 研究所(19396)
- 中心(18762)
- 北京(17790)
- 技术(17721)
- 职业(17405)
- 院(16742)
- 州(16294)
- 财(15669)
- 农(13217)
- 研究院(12902)
- 业大(12426)
- 基金
- 项目(69901)
- 研究(60931)
- 科学(56477)
- 基金(44604)
- 家(37620)
- 国家(37127)
- 教育(36160)
- 社会(35156)
- 社会科(32934)
- 社会科学(32927)
- 科学基金(31157)
- 省(30224)
- 编号(28635)
- 划(27245)
- 成果(26104)
- 课题(24246)
- 基金项目(22654)
- 年(20847)
- 发(18217)
- 规划(18123)
- 重点(17917)
- 自然(17493)
- 资助(17071)
- 自然科(17020)
- 自然科学(17018)
- 自然科学基金(16674)
- 项目编号(16647)
- 部(16387)
- 性(15659)
- 发展(15362)
共检索到1886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刘晖 张艳芳
2004年香港特区政府提出建设区域教育枢纽的设想,作为“一国两制”框架下香港特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建设区域教育枢纽,建立与“一国两制”相耦合的特区高等教育,对于香港和内地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也彰显“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价值。香港特区区域教育枢纽政策既是对国际高等教育竞争的回应,也是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呼应,更是对“一国两制”的响应。根据“一国两制”理论,基于“全球—国家—地方”分析框架,探讨“一国两制”下香港特区区域教育枢纽建设,发现香港特区区域教育枢纽建设选择高等教育国际化、高等教育区域化和高等教育多元化三大发展战略和建设路径,在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深化区域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和促进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区域教育枢纽建设初具形制,未来可期。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廖青
高等教育国际化时代,世界各地争相打造教育枢纽。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地区的比较研究显示,共同的国际背景和不同的目标定位使得两地在向知识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都把打造区域教育枢纽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但在具体建设过程中有不同的侧重。新加坡引进世界顶级大学,致力于打造知识/创新枢纽,而中国香港则通过多方合作吸引非本地学生,并且不断调整学生枢纽的结构。基于此,本研究认为打造区域教育枢纽是两地应对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重要举措,但具体的实践过程则依不同的战略定位和体制而呈现不同的形态。
关键词:
新加坡 中国香港 知识经济 区域教育枢纽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莫家豪
为了将香港打造成亚洲教育的枢纽,香港特区政府大力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近年来,香港高等教育发展取得卓越的成绩,香港的大学在全球大学中排名领先,并成为国际标杆。本文旨在探讨香港建构亚洲教育枢纽的经验,重点分析其中的挑战和机遇。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曾荣光
教育质量渐渐成为内地教育政策议论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在香港特区, 有关教育质素与优质教育的议论已推行了近十年。本文旨在探讨香港特区教育质素政策的发展,并分析有关政策措施带来的一种“核数文化”的后果;继而剖析香港特区推行的优质教育所蕴含着对教育的特定的知识论与本体论的设定;最后应用哈贝马斯对知识旨趣的三种界定,来说明优质教育的三种不同的构思,并揭示现行香港特区所推行的优质教育措施的偏闭与局限。
关键词:
教育质量 教育质素 优质教育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席洲 曾红
本文基于战略管理方法,运用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分析矩阵,确定区域交通枢纽的内外部关键要素;运用层次分析法和Delphi法相结合的综合赋权方法计算各要素评分值及内外部因素总加权评分值,构建SWOT分析矩阵;最后用实例说明了这种方法在区域交通枢纽发展战略制定与选择的应用。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郭文革 黄荣怀 王宏宇 贾艺琛
2020年的大规模在线教育实验,大大加快了中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步伐。随着“十四五”建设的开局,教育部发文推动“教育新基建”建设,高教司则启动了“新兴领域教材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知识图谱的新型教材建设”就是其中的一项。为了厘清“基于知识图谱的新型教材”的概念内涵,明确其在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从数字新基建对知识生产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历史上的教育“基础设施”与教材形态的变革、数字媒介环境下教材形态变革的典型案例分析三个方面展开研究。研究发现,数字“新基建”是推动人类文明跃迁式发展的主要因素。历史上教育“新基建”的变革,使教材形式发生了从吟诵史诗、手工抄本到印刷教科书的变革。进入信息时代以来,人工智能研究者一直致力于创建一套知识生产的“数字‘新工具’”,知识图谱就是目前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一种知识表达和处理工具。综合以上分析,本文从内容表征、知识组织方式、教学应用等方面提出了一个基于知识图谱的新型教材的描述性定义。文章最后指出,基于知识图谱的新型教材,是培养具有交叉学科视野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新型人才、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支持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项基础枢纽工程。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邬红波
我国香港特区向知识经济转型,为政府推动高等教育普及化提出了必要性。为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政策目标,香港特区政府决定以建设副学士学位课程为突破口进行大力提升。政府按照市场化的发展思路,在学生层面和院校层面实行了一揽子推广副学位课程的激励政策。这些政策在取得较大成功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发展问题,比如毕业生资历受质疑,课程质素认可度有待提升、学生承担学费的压力较大等。香港特区政府期望通过完善教育质量保证机制、拓展副学士学位毕业生升学空间等政策优化举措化解危机。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刘扬 郑高明 马近远
香港特区的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的国际化程度和教学科研水平,拥有比较规范的质量保障机制。以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两所大学为例,以“环境、投入、过程和产出”为框架,分析香港教育学科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保障机制,并对内地教育学科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保障提出建议。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刘健敏 骆海涛
香港和新加坡是亚洲地区重要的基金管理中心。本文对两地近年基金行业的发展状况展开比较,着重介绍它们在行业基础条件、总体规模、战略定位和政策上的差别以及在产品创新方面的竞争,从中得出对国内基金业发展的若干启示。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窦志铭
香港零售业所处的是一个国际化的市场经济环境条件,竞争非常充分。企业面对的游戏规则简单、透明而且稳定。文章从政府对经济管理的基本政策出发介绍政府对行业管理的基本原则、零售业经营的一些具体规定以及零售市场的价格机制等。
关键词:
香港 行业管理 零售业 价格机制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黄吉欣 丁传波 麦鸿骥 刘家强 方东平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葛洪磊
针对亚洲很多区域港口群中存在的"双枢纽港"发展模式,以上海港和宁波港为例建立了双枢纽港投资决策的Stackelberg主从博弈模型,研究港口如何将投资分配到基础设施和供应链增值系统两个领域。给出了模型的求解步骤和求解结果,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投资的经济效应。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张余华
文章利用区域交通枢纽制约因素的理论依据,分析韶关市建设区域交通枢纽的现实基础,运用缪尔达尔城市成长的"循环与累积效应"理论,指出韶关市建设区域交通枢纽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韶关公路、铁路、水路与构建区域交通枢纽的要求相比存在不少问题。提出韶关"以公路主枢纽为依托,带动红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并将其向红三角区域物流中心方向转化"的发展理念,同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
交通枢纽 循环与累积 红三角 产业集群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甘卫华 姚文珮 刘郑
在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的背景下,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Grey Relational Analysis,GRA)从区域物流业的投入水平、产出水平、区域经济活力的显性水平、潜在水平四个维度选取16个物流业对区域经济活力的影响因子,分析物流相关指标与经济活力之间的关联度。针对23个省份,运用因子分析法(Factor Analysis)建立区域经济活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先进、良好、中等、落后四个等级的划分,广东、江苏、山东位于区域经济活力前列,并针对不同等级分析影响其经济活力的成因。研究表明: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和非国家物流枢纽城市之间的经济活力存在着较大差异。最后为提高区域经济活力提出了建议和措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