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903)
2023(7081)
2022(6157)
2021(5408)
2020(4291)
2019(9905)
2018(9665)
2017(17350)
2016(9833)
2015(10953)
2014(11121)
2013(11124)
2012(10990)
2011(10101)
2010(10392)
2009(9521)
2008(9581)
2007(8537)
2006(7866)
2005(7375)
作者
(31562)
(26304)
(26150)
(24736)
(17372)
(12939)
(11843)
(10421)
(10107)
(9831)
(9343)
(9203)
(9059)
(8934)
(8544)
(8263)
(7949)
(7868)
(7821)
(7712)
(6984)
(6725)
(6550)
(6304)
(6059)
(6024)
(5999)
(5998)
(5584)
(5408)
学科
(47530)
经济(47485)
(22129)
管理(20729)
地方(20709)
中国(17088)
(14771)
企业(14771)
(14522)
方法(11561)
地方经济(11442)
业经(11265)
(10803)
农业(10267)
(9579)
数学(9564)
(9483)
金融(9482)
数学方法(9439)
(8544)
银行(8520)
(8407)
贸易(8397)
(8395)
环境(8012)
(7932)
(7480)
发展(7060)
(7036)
(7034)
机构
学院(142201)
大学(140142)
研究(61024)
(56697)
经济(55449)
管理(47005)
中国(44951)
科学(39313)
理学(38659)
理学院(38028)
管理学(37226)
管理学院(36934)
(33579)
(32902)
(31169)
研究所(30503)
(29973)
中心(26515)
(25421)
农业(24412)
业大(23421)
(22651)
(22431)
(22290)
师范(21942)
北京(20722)
(20388)
财经(18853)
科学院(18519)
技术(17579)
基金
项目(91765)
科学(70096)
研究(66381)
基金(61807)
(55737)
国家(55163)
科学基金(44781)
社会(40231)
(39663)
社会科(37974)
社会科学(37968)
(32493)
基金项目(32017)
教育(29284)
自然(28441)
自然科(27679)
自然科学(27673)
(27305)
自然科学基金(27135)
编号(26612)
资助(25927)
成果(22403)
重点(22116)
发展(21620)
(21232)
课题(21089)
(19064)
(18961)
创新(17892)
计划(17887)
期刊
(75161)
经济(75161)
研究(46791)
中国(37187)
(29501)
学报(26470)
科学(23110)
农业(20485)
教育(20270)
管理(19221)
大学(18841)
学学(17632)
(17575)
(17307)
金融(17307)
业经(13951)
技术(12629)
经济研究(11376)
(10921)
问题(9553)
财经(8881)
资源(8116)
(7666)
科技(7585)
世界(7564)
(7482)
图书(7406)
国际(7342)
(7040)
论坛(7040)
共检索到2421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霍忠明  王昭萍  梁健  刘振  沈建平  张跃环  姚托  苏家齐  于瑞海  
为评估香港巨牡蛎与近江牡蛎杂交及回交育种的可行性,以香港巨牡蛎与近江牡蛎为实验对象,比较了两种牡蛎杂交与回交子代的受精率、孵化率、幼虫及稚贝的生长和存活率。结果表明,香港巨牡蛎卵子可以与近江牡蛎精子受精,受精率为47.33%±2.52%,但近江牡蛎卵子与香港巨牡蛎精子不受精。在回交实验中,香港巨牡蛎(H♀)与近江牡蛎(A♂)的杂交牡蛎(HA)与香港巨牡蛎(HH)或近江牡蛎(AA)都可以正常交配,但各回交组受精率明显低于两牡蛎自交组。幼虫期,HA幼虫存活率明显低于两牡蛎自交组HH和AA;HA幼虫生长快于AA,但慢于HH;A♀×HA♂回交组和HA自繁组的幼虫存活率为0。稚贝期,HA稚贝存活率与HH...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跃环  王昭萍  闫喜武  苏家齐  张辉  姚托  霍忠明  于瑞海  杨鹏  
为测定香港巨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C.hongkongensis♂)、长牡蛎自繁家系(C.gigas♀×C.gigas♂)及其两者种间杂交家系(C.hongkongensis♀×C.gigas♂)子代的早期表型性状,评估种间杂种潜力,分析早期种间杂种优势,实验于2010年7月,采用1雄对3雌的巢式设计建立了9个香港巨牡蛎自繁家系(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C.hongkongensis♂)(HH11、HH12、HH13……HH33)、9个长牡蛎自繁家系(C.gigas♀×C.gigas♂)(GG11、GG12、GG13……GG3...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跃环  王昭萍  闫喜武  姚托  虞志飞  霍忠明  于瑞海  李晓喻  李雅林  郭希明  
为了评估太平洋牡蛎与近江牡蛎能否产生远缘杂种优势,于2010年5月,以成熟的两种牡蛎亲本为材料开展了2×2远缘杂交研究,由长牡蛎自繁组GG(Crassostrea gigas♀×C.gigas♂)、近江牡蛎自繁组AA(C.ariakensis♀×C.ariakensis♂)、正交组GA(Crassostreagigas♀×C.ariakensis♂)、反交组AG(C.ariakensis♀×C.gigas♂)4个实验组组成。分析了子代早期表型性状和杂种优势,并对杂交子代进行了遗传鉴定。结果表明:GA杂交组与AG组的受精强度具有不对称性。幼虫浮游期间,表型性状的中亲杂种优势几乎为0,GA组生长与...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葛建龙  李琪  于红  孔令锋  于瑞海  
为了利用杂种优势培育长牡蛎优良新品种,实验以3种不同壳色长牡蛎家系(白色/W、黑色/B、紫色/P)为材料,采用3×3完全双列杂交法,建立了3个自交组合和6个正反杂交组合,分析了各实验组幼虫期和养成期的生长、存活以及杂交子代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浮游幼虫期,杂交组PB表现出显著的生长优势;与自交组相比,各杂交组均有着较高的幼虫存活率;在幼虫存活率方面,所有杂交组均有较高的杂种优势率。在养成期,紫壳色自交组的壳高显著大于白壳色和黑壳色自交组;6个杂交组中,PB的壳高生长最快,BP次之,PW、WP的生长最慢;各杂交组与自交组的成活率差异均不显著;杂交组BP及其反交组PB的壳高、壳长、总重和存活率的杂...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雪磊  李琪  孔令锋  于红  于瑞海  
选择具有生长优势的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g2(a)家系及具有明显生长和存活优势的g19(B)和g28(C)家系进行完全双列杂交,得到包括3个自交组(aa、BB、CC)和6个杂交组(aB、aC、Ba、BC、Ca、CB)共9个壳金长牡蛎实验组,分析各实验组在幼虫期及稚贝期不同日龄的各生长指标和存活性能,并评估了杂交组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在整个培育阶段,大多数杂交组在不同生长时期均表现出较高的生长和存活性能,其中,浮游幼虫期5日龄,所有杂交组的壳高和壳长均显著大于自交组(P<0.05);10日龄后,杂交组CB、BC和aC的壳高显著大于相应的自交组(P<0.05),杂种优势明显...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於锋  罗帮  陈雪芬  李琼珍  王嫣  
为探究香港巨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的繁殖特性以及春季死亡原因,采用肉眼观察、活体镜检和组织切片方法研究了茅尾海沙井的香港巨牡蛎苗种吊养于大风江黄场的1龄牡蛎的性腺发育周年变化,并建立了快速判断香港巨牡蛎性腺发育程度的方法。对比分析了吊养在茅尾海沙井、大风江入海口内的黄场和入海口外的鑫丰场的2龄牡蛎性腺发育的启动和发展过程。结果显示,广西茅尾海的香港巨牡蛎每年只有1个繁殖周期,性腺发育过程可划分为未分化期(1–3月)、分化期(4月)、成熟排放期(5–10月)及休止期(11–12月)4个阶段;1龄和2龄牡蛎的性腺发育基本同步;大风江入海口外的牡蛎的性腺发育较入海...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郑怀平  王迪文  林清  孙泽伟  张涛  陈兴强  
利用山东青岛养殖的太平洋牡蛎(N)与汕头本地养殖的葡萄牙牡蛎(S)两个近缘种为亲本,采用正交设计建立了杂种组NS(N♂×S♀)和SN(S♂×N♀)与纯种组NN(N♂×N♀)和SS(S♂×S♀)4个不同的遗传组合,通过比较不同阶段(幼虫期、稚贝期、养成阶段)的生长和存活数据,研究了牡蛎近缘种间的杂种优势,目的为改良牡蛎的生产性状。结果表明,这两个近缘种之间杂交能够产生显著的杂种优势,杂交后代的生长与存活两个表型性状都得到改良。杂交组比近交组生长得快,杂种优势在幼虫期为37.44%,稚贝期为42.47%。杂交组也比近交组存活率高,8日龄幼虫存活率的杂种优势为76.80%、14日龄幼虫存活率的杂种优...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张跃环  闫喜武  王艳  霍忠明  杨凤  张国范  藤利平  杨坦光  
利用3种壳型的菲律宾蛤仔,即壳宽型(H)、中间型(M)和壳扁型(P),采取双列杂交方式,成功建立3种杂交组合(PH、HM和MP),每个杂交组合由4个杂交家系组成,共12个杂交家系。结果表明,不同壳型亲本形态差异显著(P0.05,n=120)。幼虫浮游期间,3种杂交组合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生长、存活优势。PH杂交组合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与HM、MP组幼虫大小差异显著(P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跃环  王昭萍  喻子牛  闫喜武  
为了评估香港牡蛎(♀)×长牡蛎(♂)杂种在北方沿海养殖中期能否产生种间杂种优势,在分析了早期杂种优势的基础上,以9个香港牡蛎自繁家系、9个长牡蛎自繁家系作为对照,以45个种间杂交家系为研究对象,进一步评估了中期杂种存活、生长及产量性状的杂种潜力及其优势。结果发现:1对于存活性状而言(360日龄),香港牡蛎存活率较低仅为9.09%,死亡主要发生在越冬期间(90~180日龄);长牡蛎存活率居中为51.26%,存活力下降主要原因是繁殖后夏季高温致死(360日龄);而种间杂种的存活率相对较高为87.64%,表现出明显的存活优势,其杂种潜力hp=2.72,杂种优势H=189.88。2对于生长性状而言(3...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跃环  王昭萍  喻子牛  闫喜武  
贝类的远缘杂交起源于牡蛎,至今已经有130多年研究历史,其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价值较高的巨蛎属牡蛎的种间杂交上。作者在分析同类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的研究结果,综述了国内外牡蛎种间杂交研究成果及其存在问题。具体内容包括种间配子兼容性分析、表型性状评估、杂种遗传鉴定、杂种优势估算、杂交不育格局、异源多倍体诱导及种间回交等几方面的研究进展和要点,并展望了牡蛎种间杂交的应用前景,以期为牡蛎种间杂交及遗传分析、优质苗种繁育及育种等方面研究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参考。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梁园鑫  徐成勋  刘士凯  孔令锋  李琪  
为培育生长快速、存活率高的长牡蛎新品种,以第11代长牡蛎“海大1号”(H)和第8代壳橙品系(O)为亲本,采用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建立自交组HH[H(♀)×H(♂)]和OO[O(♀)×O(♂)]与杂交组HO[H(♀)×O(♂)]、与OH[O(♀)×H(♂)],分析了四个组合的生长与存活杂种优势以及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效应值。结果显示,20日龄时,杂交组存活中亲优势M_(F1)为58.03%,HO和OH的存活与HH相比分别提高31.48%和35.80%。360日龄时,四个组合壳高由高到低依次为OH>HO>HH>OO,杂交组的壳高和湿重中亲杂种优势M_(F1)分别为24.65%和46.02%;与HH相比,OH的壳高和湿重分别提高了23.51%和39.60%;杂交组存活中亲优势M_(F1)、高亲优势H_(HO)和H_(OH)分别为68.31%、40.29%和53.96%。除180日龄时存活性状的父本GCA外,长牡蛎“海大1号”在其余时期的GCA均为正效应值,为较好的高产杂交育种亲本;OH的生长和存活SCA方差均显著高于HO。研究表明,以壳橙选育品系为母本,“海大1号”选育品种为父本的杂交组合OH具较高杂种优势与特殊配合力,可为培育生长快、存活高的优质杂交牡蛎品种提供素材。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莫日馆  肖述  秦艳平  张跃环  马海涛  喻子牛  
为了培育壳型和生长性状优良的深凹壳型香港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新品系,以广东台山镇海湾香港牡蛎野生群体为基础群体,以壳型和生长为主要选育目标,依据壳型指数D和巢式设计建立了30个全同胞家系和1个对照组,评估各家系和对照组在幼虫期和稚贝期的生长和存活性能。结果表明,整个生长阶段,各家系生长性状和存活率的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幼虫期,所有家系壳高、生长速度以及存活率的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所有家系壳高平均值比对照组提高3.78%~7.73%,生长速度提高7.86%,存活率提高2.85%~7.32%。稚贝期,所有家系壳高、壳长以及生长速度、存活率的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平均值,壳高提高5.23%~16.32%,壳长提高7.94%~10.69%,生长速度提高9.55%~20.16%,存活率提高3.45%~12.25%。不同家系在不同时期的生长性状和存活性能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G1在整个稚贝期的生长性状、生长速度以及存活率的平均值均显著高于所有家系和对照组的平均值, 12月龄G1家系的壳高、壳长、壳宽、壳型指数D、总重、壳重、软体重、存活率比所有家系平均值提高9.83%~54.75%,相比对照组平均值提高23.34%~80.77%,同时G3、G10、G12、G15、G19、G23、G26在稚贝期也表现出较大的生长优势和存活优势。研究表明,深凹壳型香港牡蛎家系选育群体在生长性状和存活性能上均具有较大的优势, G1、G3、G10、G12、G15、G19、G23、G26可作为后期培育生长性能优良的深凹壳型香港牡蛎新品系的育种材料。本研究为中国华南地区培育出深凹壳型、生长性能良好的香港牡蛎优良品种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数据材料。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常亚青  刘小林  相建海  李富花  宋坚  宋林生  刘宪杰  
对两个不同地理种群的栉孔扇贝的两个群体———中国种群(C)和日本种群(J)的纯种后代及其正反两个杂交组合(C♀×J♂和J♀×C♂)的杂种个体,早期(10月龄)同地同期生长发育进行了测定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两个种群正、反交杂种一代在壳高、壳长、壳宽、活体重及成活率5个生长发育指标上均表现不同程度的杂种优势,反交杂种F1′除成活率外,其余各项生长发育指标显著优于正交杂种;中国和日本两个亲本群体各个性状的测定性能表现为壳宽差异显著和成活率差异极显著外,其它各项指标均没有显著差异。实验证明杂交是提高扇贝生产性能和抗逆性的重要途径。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王卫军  杨爱国  刘志鸿  周丽青  张立敬  
以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为母本、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为父本进行人工杂交。采用Bouin氏液固定、石蜡切片和苏木精-伊红染色在光镜下对其受精和第1次卵裂过程中核相变化进行观察;运用压片法和热滴片法分别对4~8细胞期和担轮幼虫期胚胎进行染色体制片。结果表明,长牡蛎精子可以进入栉孔扇贝卵子,并激活卵子减数分裂使其释放第1极体(PB1)和第2极体(PB2),能够形成雌、雄原核并融合为合子核,接着受精卵开始第1次卵裂;杂交胚胎发育过程中,囊胚期很长、胚胎畸形严重,只能发育到担轮幼虫期;杂种胚胎染色体数目变化范围较大,在20~85之间,染色体不能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是...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潘英  谢卫著  夏朝林  
利用紫外线诱导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单倍体,来用强度为1820μW/(cm2s)的紫外线(254nm)分别照射卵子0s、10s、20s、30s、40s、50s、60s、70s、80s和90s后,使之与正常精子进行授精实验。结果发现,照射50s的卵子能够保持较高的受精率(63.5%),该处理组的D形幼虫发生率为0,染色体检查结果显示此时单倍体率最高(50.4%),并出现"Hertwig"效应。由于有效地诱导雄核发育需要卵子遗传物质失活和保证较高的受精率,因此在强度为1820μW/(cm2s)的紫外线下照射50s是获得近江牡蛎雄核发育单倍体的最佳条件。研究还表明,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