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716)
- 2023(6543)
- 2022(5359)
- 2021(4650)
- 2020(3770)
- 2019(8323)
- 2018(7979)
- 2017(14614)
- 2016(8032)
- 2015(8494)
- 2014(8025)
- 2013(7841)
- 2012(7213)
- 2011(6339)
- 2010(6078)
- 2009(5667)
- 2008(5439)
- 2007(4680)
- 2006(4051)
- 2005(3334)
- 学科
- 济(31142)
- 经济(31106)
- 管理(23823)
- 业(22329)
- 企(17462)
- 企业(17462)
- 方法(16038)
- 数学(14374)
- 数学方法(14140)
- 农(8718)
- 学(8692)
- 财(7977)
- 环境(7902)
- 贸(7809)
- 贸易(7808)
- 易(7590)
- 中国(7334)
- 业经(6738)
- 农业(6056)
- 技术(5930)
- 划(5574)
- 务(5140)
- 财务(5129)
- 财务管理(5119)
- 企业财务(4870)
- 地方(4810)
- 制(4609)
- 融(4560)
- 金融(4559)
- 银(4502)
- 机构
- 大学(116793)
- 学院(116029)
- 济(46126)
- 经济(45347)
- 管理(44367)
- 研究(41370)
- 理学(39707)
- 理学院(39248)
- 管理学(38322)
- 管理学院(38148)
- 农(30789)
- 科学(29949)
- 中国(29429)
- 业大(25528)
- 农业(24948)
- 京(23923)
- 所(22261)
- 研究所(21027)
- 中心(18681)
- 财(18262)
- 农业大学(16896)
- 江(15785)
- 财经(15595)
- 院(15063)
- 北京(14535)
- 经(14361)
- 经济学(14010)
- 省(13957)
- 科学院(13640)
- 室(13541)
- 基金
- 项目(89369)
- 科学(69141)
- 基金(66333)
- 家(62318)
- 国家(61838)
- 研究(54435)
- 科学基金(51852)
- 自然(37042)
- 自然科(36251)
- 自然科学(36235)
- 社会(36178)
- 自然科学基金(35593)
- 基金项目(35586)
- 省(35235)
- 社会科(34498)
- 社会科学(34484)
- 划(30218)
- 资助(26632)
- 教育(23483)
- 重点(20501)
- 计划(20139)
- 创(18909)
- 发(18708)
- 科技(18485)
- 编号(18483)
- 部(18335)
- 科研(18279)
- 创新(17804)
- 业(17201)
- 国家社会(15896)
共检索到1548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朱旗 施兆鹏 任春梅
分别对同时蒸馏萃取法 (SDE法 )、顶空吸附法 (HSA法 )和减压蒸馏萃取法 (VDE法 )提取绿茶香气后茶汤的主要生化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香气提取方法不同程度地影响绿茶和速溶绿茶主要生化成分的含量 ,其中 SDE法和 HSA法的影响较大 ,SDE法引起儿茶素异构和降解 ,HSA法影响可溶性单糖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 ,但 VDE法对绿茶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较小 .感官审评结果也表明 :经 SDE法提取香气后的茶汤已完全没有原茶的滋味 ,其次是 HSA法 ,而 VDE法提取香气后的茶汤尚有茶的滋味 .
关键词:
茶叶香气 提取方法 生化成分 感官审评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郭建华 张兰兰 边金霖 骆耀平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分析了由乌牛早、鸠坑、福云6号3个茶树品种鲜叶制成绿茶的香气成分,分别鉴定出43、51、42种香气成分.结果表明,3个茶样的香气成分主要以醇类化合物为主,其次为萜烯类和烷烃类化合物,而醛类、酮类和酯类化合物总量较低,未检测到酸类化合物.乌牛早的醇类化合物(57.6%)显著高于鸠坑(35.2%)和福云6号(22.5%),其中,乌牛早的芳樟醇含量极高,达38.94%.乌牛早的萜烯类和烷烃类化合物分别为10.2%、10.1%,鸠坑分别为20.0%、23.3%,福云6号分别为23.3%、7.5%.乌牛早的主要香气成分为1-辛醇、芳樟醇及其氧化物、香叶醇、α-金合欢烯,鸠坑...
关键词:
品种 香气成分 顶空固相微萃取 醇类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玉琼 倪德江
用气相色谱(GC)、GC/质谱(MS)法分析了主要类型名优绿茶香气组成及其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用相同的鲜叶加工成8种名茶,香气差异较大。揉捻对茶叶香气形成有较大影响,未揉捻型名茶加工过程较揉捻型名茶有利于香气的形成。茶叶香气香型相似率的计算表明,揉捻改变了茶叶的香型,揉捻型与未揉捻型名茶香型不相同,揉捻型名茶之间香型比较接近,而未揉捻型名茶之间香型差异较大,这与其加工工艺有关。结合有关研究,提出了在保证外形品质的前提下,揉捻工序以轻压、短时为主,适当缩短做形时间的技术措施,以改善名优茶香气品质
关键词:
名优绿茶 加工 香气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倪德江 陈玉琼 胡建程
用气相色谱(GC)、气相色谱(GC)/质谱(MS)法分析了炒青绿茶不同温度辉锅过程中茶叶香气的变化,结果表明,提高辉锅温度能明显增加芳香醇和萜烯醇类含量,而具青气的脂肪醇、醛保留较少,有利于茶叶香气的发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辉锅过程氨基酸、可溶性糖的变化,结果表明,提高辉锅温度有利于2类物质向香气成分转化。根据茶叶外形和香气品质要求,提出了辉锅前期低温长炒,后期逐渐升温干燥的分段干燥技术。
关键词:
炒青绿茶,辉锅,温度,香气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亮 唐茜 李慧 王馨语
为研究茶树新品种川茶2号的主要生化成分及绿茶的适制性,以福鼎大白茶为对照,对川茶2号茶树新品种进行了芽叶性状、营养芽物候期、主要生化成分以及绿茶品质等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品种具有萌芽较早、茶芽匀齐直立等优良性状,适宜采制名茶原料。分析主要生化品质成分含量,其内含物较丰富,水浸出物含量为(47.89±0.04)%(49.42±0.03)%,氨基酸总量范围为(3.68±0.11)%(6.67±0.12)%,其中,2015年春茶茶氨酸比照福鼎大白高46.58%。茶多酚含量范围为(15.65±0.21)%(18.
关键词:
川茶2号 高氨基酸 生化成分 绿茶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昌辉 齐桂年 黄烈平
以无水乙醚作萃取溶剂,采用SDE法并结合GC-MS技术分析了高香绿茶香气的组成成分。结果表明,在高香绿茶精油的60个色谱峰中分离鉴定了56种挥发性成分,占该精油总量的99.36%,其主要成分为植醇、(E)-橙花叔醇、芳樟醇、吲哚,检出的组分中有些尚未见有文献报道。
关键词:
高香绿茶 挥发油 香气成分 GC-MS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余有本 金珊 张秀云 肖斌 巩雪峰
【目的】了解设施栽培环境对绿茶香气的影响,为绿茶设施栽培方式的应用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法),提取设施栽培茶叶和常规栽培茶叶的挥发性物质进行GC/MS分析,参考相关文献及保留时间进行定性,并采用内标法对香气组分进行定量,采用密码审评法对2种茶样进行感观审评。【结果】共鉴定出57种香气成分,其中设施栽培茶叶51种,常规栽培茶叶43种;常规栽培茶叶的香气指数、香气总量分别是设施栽培茶叶的3倍和1.38倍;设施栽培茶叶含有较多的低沸点物质,但其芳香族化合物及萜烯类风味物质更为丰富和广泛。感观审评结果显示,设施栽培茶叶清香浓郁,常规栽培茶叶带有花香。【结论】2种茶叶香气...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朱旗 施兆鹏 任春梅
采用顶空吸附法 (HAS法 )和茶汤过柱吸附法 (TL A法 )分析了绿茶提取液的香气 .结果表明 ,HAS法提取的香气在感官上与茶叶香气较一致 .通过 GC检测 ,两种方法提取香精油的组分差异较大 ,在检测时间内相同的香气组分只有 5 4.17%,TL A法未检测到芳樟醇的氧化物和异构产物 ,但检测到一些别的物质 .
关键词:
顶空吸附 茶汤过柱吸附 绿茶 香气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伟丽 肖文军 邓克尼
为探明加工工艺对不同茶类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 ,采用相同鲜叶原料 ,同时加工成六类茶样 ,分别测定其主要成分的含量 .结果表明 ,水浸出物、茶多酚和儿茶素总量以绿茶中最高 ,红茶中最低 .氨基酸、黄酮和水溶性碳水化合物 ,则以白茶中含量最多 ,红茶中最少 .这些差异与加工过程中影响生化成分变化的机制有关 .认为以茶多酚的氧化程度作为中国茶叶分类的依据比较合理 .为有效利用茶叶中的营养、保健成分 ,饮用白茶和绿茶最好 ,红茶不及青茶 (乌龙茶 )和黄茶 ;若加工液体茶饮料 ,采用各类茶的在制品为原料最佳
关键词:
茶 加工工艺 生化成分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燕芬 魏成熙 何嵩涛 姜金仲 周国兰 俞迎春
为给茶树花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提供参考,以开花期福鼎大白茶花为材料,研究自然摊晾阴干、恒温箱烘干、微波杀青+恒温箱烘干、蒸汽杀青+恒温箱烘干、圆斗茶叶烘干机烘干和微波杀青+圆斗茶叶烘干机烘干6种加工方法对其制品主要生化成分和感观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不同加工工艺对茶树花主要生化成分和感观品质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大部分加工工艺对含水率、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总量、茶多酚和可溶性糖含量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达极显著;咖啡碱含量除自然摊晾阴干法对其影响达极显著外,其余加工方法的影响均不显著;自然摊晾阴干和恒温箱烘干对总灰分含量的影响与其余加工方法的差异达极显著。②微波杀青+恒温箱烘干和圆斗茶叶...
关键词:
茶树花 加工工艺 生化成分 感观品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倪德江 陈玉琼 姜昊
对用相同鲜叶加工成8种名优绿茶的茶多酚、氨基酸和可溶性糖的分析结果表明,各名茶间差异较大。未经揉捻的名茶茶多酚含量高于经过揉捻的名茶;扁形茶中氨基酸和可溶性糖的含量高于其它名茶。叶绿素分析表明,各名茶间Chla、Pya的差异较大,其次是Chlb,而Cdb、Cda、Pyb的差异较小。凡经揉捻的名茶Chla的含量低于未经揉捻的名茶(龙井制法的扁形茶例外),而Pya的含量则相反。
关键词:
名优绿茶 加工工艺 品质成分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倪德江 陈玉琼
用气相色谱(GC)、气相色谱(GC)/质谱(MS)法分析了绿针名优茶加工过程茶叶香气的变化。结果表明,绿针茶主要的芳香成分是:正己醛、反-3-戊烯-2-酮、庚醛、三甲基吡嗪、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Ⅲ、香叶醇、苯甲醇、苯乙腈、β-紫罗酮+顺茉莉酮、橙花叔醇、博伏内酯、二氢海癸内酯和吲哚。杀青是绿针茶香气形成的主要工序。在做形过程,多数香气趋于减少,这可能同揉捻后茶叶体内环境状态的变化有关。干燥阶段萜烯醇、芳香醇、酮类、酯酸类、含氮化合物、酚类中部分香气物质有所增加,多数香气含量继续减少。增香过程除醛酮类和酚类成分有所降低外,其余芳香成分均大量形成,这有利于提高绿针茶香气品质。
关键词:
绿针名茶 加工 香气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拥军 施兆鹏
为探求茶叶香气提取的最佳方法及条件 ,对 4种树脂进行了对比试验 ,筛选出 XAD- 2树脂作为柱吸附法的吸附剂 .采用 GC和 GC- MS对柱吸附法和水蒸汽蒸馏同时萃取法 (SDE法 )制备的香精油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 ,SDE法与柱吸附法得到的香精油总量分别为 87.93,2 6 .6 2 ,醇类、醛类、酮类、酯类、含氮化合物等的含量 ,SDE法是柱吸附法的 3.7,4.0 ,3.0 ,4.5和 5 .2倍 .SDE法可得到大量的吡咯、吡嗪类化合物 .SDE法在香气提取过程中产生一些化合物的合成与降解反应 ,而柱吸附法的次生反应较少 .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朱旗 施兆鹏 任春梅
为克服 SDE法分析茶叶香气成分的局限性 ,采用顶空吸附法对速溶绿茶加工过程中香气的变化进行了跟踪分析 .结果表明 ,速溶绿茶香气在加工过程中逐步损失 ,其中提取工艺和浓缩工艺损失较严重 ,但不同香气类型和组分的损失程度存在一定差异 ,干燥工艺后香气组分数的损失较总量损失严重
关键词:
顶空吸附 速溶绿茶 香气 加工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游小妹 陈常颂 钟秋生 王贵芳 陈荣冰
研究了茶树品种丹桂鲜叶在加工白茶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丹桂在加工白茶的萎凋过程中,水浸出物含量和茶多酚总量逐渐减少;氨基酸总量先增加后减少,但成品毛茶的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鲜叶;茶多酚与氨基酸的比值减小;黄酮含量先增加后减少,总体上变化幅度不大;儿茶素总量先增加后减少,且在萎凋32 h至成品茶的加工过程中减幅较大;儿茶素组分中的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减少最多,其次是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D,L型儿茶素和表儿茶素.感官审评结果表明,丹桂加工的白茶香气清鲜,滋味醇爽,汤色橙黄明亮,叶底柔软,总体品质较好,且春茶品质比秋茶好.可见,丹桂较适宜加工白...
关键词:
丹桂 白茶 加工 生化成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