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905)
- 2023(5441)
- 2022(4568)
- 2021(4247)
- 2020(3545)
- 2019(7819)
- 2018(7874)
- 2017(14588)
- 2016(8397)
- 2015(9214)
- 2014(9613)
- 2013(9169)
- 2012(8587)
- 2011(7797)
- 2010(7887)
- 2009(7188)
- 2008(7108)
- 2007(6537)
- 2006(5590)
- 2005(5144)
- 学科
- 济(27341)
- 经济(27280)
- 管理(23439)
- 业(21150)
- 企(17812)
- 企业(17812)
- 方法(11405)
- 学(10125)
- 数学(9066)
- 数学方法(8919)
- 制(8817)
- 财(8394)
- 中国(8309)
- 农(8134)
- 体(7920)
- 理论(6729)
- 银(6419)
- 业经(6410)
- 银行(6384)
- 融(6194)
- 金融(6185)
- 行(6156)
- 地方(5335)
- 技术(5102)
- 务(5064)
- 农业(5037)
- 财务(5037)
- 财务管理(5025)
- 体制(5014)
- 企业财务(4845)
- 机构
- 大学(118817)
- 学院(117997)
- 研究(45044)
- 济(41065)
- 管理(40626)
- 经济(39958)
- 理学(34573)
- 理学院(34072)
- 管理学(33292)
- 管理学院(33048)
- 中国(32731)
- 科学(30672)
- 农(28049)
- 京(26079)
- 所(24718)
- 研究所(22725)
- 农业(22442)
- 业大(21615)
- 财(21474)
- 中心(19929)
- 江(19148)
- 财经(16605)
- 院(16555)
- 省(16108)
- 北京(16077)
- 范(15877)
- 技术(15608)
- 师范(15563)
- 州(15209)
- 经(15138)
- 基金
- 项目(81786)
- 科学(62828)
- 基金(58194)
- 研究(55614)
- 家(53699)
- 国家(53273)
- 科学基金(43672)
- 社会(33433)
- 省(32996)
- 社会科(31512)
- 社会科学(31505)
- 基金项目(30393)
- 自然(29992)
- 自然科(29322)
- 自然科学(29306)
- 自然科学基金(28790)
- 划(28369)
- 教育(26127)
- 资助(24177)
- 编号(21521)
- 重点(18995)
- 成果(18762)
- 部(17563)
- 计划(17129)
- 创(16925)
- 发(16888)
- 课题(16381)
- 科研(15987)
- 创新(15877)
- 性(15818)
共检索到1811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杜丽 庞振凌 周索 曾晓慧 包满珠
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建立香樟胚性愈伤组织遗传转化体系。结果表明:以胚性愈伤组织为受体,能取得比较理想的转化效果;50mg.L-1的潮霉素对胚性愈伤组织有很好的筛选效果;根癌农杆菌0D600为0.6时,能获得较高的转化率;侵染时间提高为40min时,对提高转化效率有显著的效果;共培养3d能够得到较好的转化效率。对转基因香樟愈伤组织进行PCR检测,结果表明GUS基因已整合到香樟胚性愈伤组织的基因组中。
关键词:
香樟 根癌农杆菌 遗传转化 PCR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江帅菲 崔莹 赵瑞瑞 齐帅征 Kong Lisheng 赵健 李珊珊 张金凤
【目的】杂交枫香是我国重要的用材和观赏树种资源,但其遗传转化体系尚未建立。建立杂交枫香遗传转化体系为杂交枫香性状改良和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方法。【方法】本研究基于杂交枫香高效的体细胞胚胎发生技术,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法对其胚性愈伤组织进行遗传转化,对潮霉素选择压、菌液浓度、侵染时间、共培养时间、以及共培养温度等影响因素采用正交试验等设计进行了研究。【结果】潮霉素对胚性愈伤组织的最小致死质量浓度为10 mg/L;获得最多Gus阳性斑点数的组合的菌液OD_(600)为0.8,共培养时间为3 d,侵染时间为10 min,共培养温度为25℃;获得最多转基因阳性愈伤组织的组合的菌液OD_(600)为0.2,共培养时间为2 d,侵染时间为10 min,共培养温度为23℃;且通过极差分析,最优处理组合的共培养时间为2 d,菌液OD_(600)为0.2,侵染时间为20 min,共培养温度为23℃。【结论】经分子鉴定,共获得210个转基因阳性愈伤组织,初步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的杂交枫香遗传转化体系,为阔叶树种愈伤组织的遗传转化提供了更多的可行性依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荆茹月 霍坤 李志辉
【目的】通过组织细胞学观察、扫描电镜观察、生理生化指标测定三种方法为香樟胚性和非胚性愈伤组织的区分提供了可靠的判断依据,建立起愈伤组织的胚性发生能力与生化代谢间的关系,以此为基础可以提高香樟体胚诱导率、优化体胚发生体系。【方法】以长沙7月初采摘的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 L.的未成熟合子胚为材料,诱导出四种不同类型的愈伤组织,对其进行组织细胞学观察以及生理生化测定。【结果】研究结果表明:胚性愈伤组织多为白色,表面散布淡黄色颗粒,细胞壁厚质浓、细胞体积较小,排列紧密,在电镜下表面细胞成团分布,大小近似,细胞核大核仁明显,细胞器丰富。而非胚性愈伤组织多为灰色、白色或深黄色,细胞壁薄,内含物少,空泡化明显,细胞多数衰老、破碎,在电镜下非胚性愈伤表面细胞不饱满大部分死亡破裂,且表面存在附着物,内部几乎没有细胞器。且胚性愈伤组织的适应性、抗逆性强于非胚性愈伤组织。对于胚性愈伤组织和非胚性愈伤组织发生的位置来说,非胚性愈伤组织先发生在两片子叶的中间向外部扩增。胚性愈伤组织的发生位置有三种:一种是发生在胚根端,第二种发生在已形成的愈伤组织的外侧,第三种褐化的愈伤组织边缘。【结论】四类愈伤组织中有三类为非胚性愈伤组织,一类为胚性愈伤组织。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闵豪 徐郡儡 叶靖 李周岐 范睿深 李龙
【目的】优化杜仲叶片愈伤组织的再生体系,研究愈伤组织对抗生素和抑菌剂的敏感性,探索影响农杆菌介导杜仲愈伤组织遗传转化的最适转化因子水平,构建农杆菌介导的杜仲愈伤组织瞬时转化体系,使杜仲成年植株外植体为受体的遗传转化成为可能,为杜仲基因功能的研究与定向改良奠定基础。【方法】以杜仲成年植株叶片为材料诱导愈伤组织,通过添加不同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与大量元素的MS培养基进行不定芽的诱导与增殖,确定最适培养基。在此基础上,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抗生素及抑菌剂,研究愈伤组织对其敏感性。以获得的叶片愈伤组织受体系统为基础,通过L_(16)(4~5)的正交试验,探索不同转化因子对农杆菌介导叶片愈伤组织遗传转化的瞬时转化效率的影响,建立最适瞬时转化体系。使用获得的瞬时转化体系对愈伤组织进行遗传转化操作,筛选抗性芽,对抗性芽进行GUS组织化学染色与PCR检验。【结果】再生体系优化的结果表明,3/4大量元素浓度的MS培养基能够促进杜仲愈伤组织不定芽的诱导及生长;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的最适培养基为3/4MS+0. 27μmol·L~(-1)NAA+4. 4μmol·L~(-1)6-BA,诱导率为83%±10. 0%;不定芽复壮的最适培养基为3/4MS+0. 054μmol·L~(-1)NAA+4. 4μmol·L~(-1)6-BA,平均伸长长度为(2. 47±1. 33) cm。抗生素与抑菌剂敏感性试验表明,遗传转化的选择培养基中,抑菌剂头孢霉素的最适浓度为200 mg·L~(-1),筛选用的抗生素卡那霉素最适浓度为70 mg·L~(-1)。转化因子的正交试验表明,最适的农杆菌介导杜仲叶片愈伤组织遗传转化的转化因子组合为:预培养5天、侵染10 min和共培养3天。使用最适瞬时转化体系对约200个愈伤组织进行遗传转化操作,共筛选获得3个抗卡那霉素的抗性芽; GUS组织化学染色显示GUS基因在抗性芽中得到了表达,PCR检测证明这些抗性芽中存在NPTⅡ基因。【结论】杜仲叶片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的最适培养基为3/4MS+0. 27μmol·L~(-1)NAA+4. 4μmol·L~(-1)6-BA,不定芽复壮的最适培养基为3/4MS+0. 054μmol·L~(-1)NAA+4. 4μmol·L~(-1)6-BA。农杆菌介导的杜仲叶片愈伤组织瞬时转化体系为:预培养5天、侵染10 min和共培养3天,筛选培养基为3/4MS+0. 054μmol·L~(-1)NAA+4. 4μmol·L~(-1)6-BA+200 mg·L~(-1)Cef+70 mg·L~(-1)Km。利用此体系共获得3个抗性芽,PCR分析和GUS组织化学染色都表明T-DNA已整合到抗性芽基因组中。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周佳君 胡恒康 龚丽 干安格 喻卫武 吴家胜 黄坚钦 张启香
【目的】以香榧Torreya grandis ‘Merrillii’幼胚为受体材料,开展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的遗传转化研究,揭示影响香榧遗传转化的关键因素,以建立农杆菌介导的香榧幼胚遗传转化体系。【方法】以香榧种子突破种鳞后第8周至第11周的幼胚作为转基因受体材料,比较受体胚龄、农杆菌菌液浓度、侵染时间、抗生素质量浓度对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并采用潮霉素、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及GFP基因聚合酶链式反应对遗传转化香榧幼胚培养物进行阳性筛选。【结果】随着香榧幼胚胚龄的增加,抗逆性增强,污染率降低,成活率提高,第10周和第11周幼胚成活率分别为52.1%和52.3%。农杆菌菌液浓度和侵染时间均对香榧幼胚的污染率、成活率、愈伤组织诱导率以及体胚发生率具有显著影响(P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赵海霞 肖欣 董玘鑫 吴花拉 李成磊 吴琦
【目的】建立和优化苦荞愈伤组织遗传转化体系,为苦荞基因功能验证及分子育种提供研究工具。【方法】以苦荞品种“西荞二号”为材料,对苦荞愈伤遗传转化条件进行优化,包括苦荞外植体类型、诱导愈伤的激素比例、继代培养基的激素比例及农杆菌类型。利用苦荞类黄酮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FtCHS1的过表达验证优化后的遗传转化体系。通过PCR筛选和荧光观察鉴定阳性株系,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HPLC)测定花青素及黄酮醇支路代谢物含量,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类黄酮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比较FtCHS1过表达愈伤组织与对照组的差异。【结果】苦荞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外植体为下胚轴,其最适诱导培养基为MS+0.8 mg·L-1 6-BA+3.5 mg·L-1 2,4-D,诱导率达72%;最优继代培养基为MS+3 mg·L-1 6-BA+1 mg·L-1 KT,愈伤组织增殖率与增殖系数分别为98%和1.09;转化过程中的最佳农杆菌是GV3101,转化效率达31.3%;FtCHS1过表达愈伤组织中,花青素、芦丁和杨梅素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山奈酚和槲皮素的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FtCHI、FtF3H、FtFLS1、FtFLS2、FtFLS3和FtDFR1等黄酮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均上调表达(P<0.05)。此外,特异性正调控黄酮醇合成的转录因子基因FtMYB5和FtMYB6上调表达,而花青素合成抑制子基因FtMYB8的表达降低(P<0.05)。【结论】建立了苦荞愈伤组织遗传转化体系,过表达FtCHS1的苦荞愈伤组织通过上调黄酮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增加类黄酮物质的积累。
关键词:
苦荞 愈伤组织 遗传转化 查尔酮合酶基因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唐东芹 钱虹妹 黄丹枫 唐克轩
为建立稳定高效的胚性愈伤组织基因转化受体系统,以麝香百合Liliumlongiflorum花丝为外植体进行了愈伤组织诱导、植株再生研究以及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愈伤组织诱导增殖培养基为MS+NAA1 0mg·L-1+BA0 5mg·L-1,分化培养基为MS+KT1 0mg·L-1+NAA0 2mg·L-1。抗生素敏感性试验表明,百合基因转化胚性愈伤组织的卡那霉素选择压为75mg·L-1,潮霉素的选择压为20mg·L-1,头孢霉素选择压为250mg·L-1。表4参10
关键词:
组织培养 麝香百合 胚性愈伤组织 抗生素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张晓琳 纵丹 李嘉其 杨玲 余进德 何承忠
【目的】建立高效的滇杨Populus yunnanensis离体叶片再生及遗传转化体系,有助于滇杨基因工程育种研究。【方法】以滇杨叶片为外植体,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对叶片愈伤组织和不定芽诱导及生根的影响,从而获得滇杨再生组培苗;进一步以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法探讨菌液吸光度、侵染时间和共培养时间等对滇杨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滇杨愈伤组织诱导的最适培养基为1/2 MS+0.005 mg·L~(-1)噻苯隆(TDZ)+0.010 mg·L~(-1)萘乙酸(NAA),诱导率达91.7%;不定芽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1/2 MS+0.002 mg·L~(-1) TDZ+0.010 mg·L~(-1) NAA,诱导率为75.0%;生根最适培养基为1/2 MS+0.010 mg·L~(-1) NAA+0.100 mg·L~(-1)吲哚乙酸(IBA),生根率高达96.7%,平均生根数为2.57条。利用pBI121-GUS载体转化滇杨,最适转化菌液吸光度D(600)为0.2,侵染时间为5 min,共培养时间为2d;在分化过程中,抑制农杆菌生长的头孢霉素(Cef)最佳质量浓度为200 mg·L~(-1),抗性筛选中最佳培养基的卡那霉素(Kan)质量浓度为20 mg·L~(-1)。对再生植株进行β-D-葡萄糖苷酸酶(GUS)组织化学染色和PCR鉴定,获得20株阳性植株,转化阳性率为45.45%。【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滇杨离体叶片再生和遗传转化体系。图5表5参27
关键词:
滇杨 叶片 愈伤组织 再生体系 遗传转化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晓英 甘敬 尹伟伦 朱祯 王华芳
采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国槐叶盘转化法,在建立修饰的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sck)转化体系过程中,对影响农杆菌转化频率的各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国槐叶片需在黑暗条件下在MS培养基上预培养5天,农杆菌菌株选用GV3101,农杆菌共培养3天较合适;农杆菌菌液浓度OD600约为0.7,感染时间10min;侵染前的菌液和共培养基中添加200μmol·L-1乙酰丁香酮(AS)对国槐遗传转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抑制农杆菌生长的抗生素浓度以头孢霉素(Cef)500mg·L-1最好。PCR和Southern blotting检测证实sck基因已整合到国槐基因组中。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郭丽琼 刘二鲜 王杰 林俊芳
【目的】建立PEG介导的高效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芽孢遗传转化体系。【方法】采用PEG介导的原生质体法把表达质粒pAN7-1(含有构巢曲霉gpd-An启动子和潮霉素抗性基因hph)和pLg-hph(含香菇gpd-Le启动子和hph基因)转化进银耳芽孢的细胞中;采用夹层法在含50μg·ml-1潮霉素的筛选培养基中初筛银耳芽孢假定转化子,之后转接于潮霉素含量为100μg·ml-1的PDA平板上进行第2次筛选。【结果】PEG4000浓度为25%时介导的银耳芽孢原生质体初转化率最高;pLg-hph假定转化子经过PCR鉴定及Southern杂交验证,结果表明hph基因能有效整合进...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武小娟 吴娟 王沛捷 聂虎帅 刘杰 魏巍 马艳红
为探究马铃薯的最佳遗传转化体系,以紫色马铃薯‘华颂66号’无菌组培苗茎段为外植体,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含有植物沉默载体质粒pBWA(V)KS-miR8019转化马铃薯外植体,测定不同预培养时间、不同激素组合及抗生素对马铃薯愈伤再生转化体系的影响。结果表明:1)茎段预培养时间为2 d时,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2)最适的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的培养基配方为:MS干粉式培养基+2.0 mg/L 6-BA+1.0 mg/L 2,4-D,愈伤组织的诱导率为96.7%。最适愈伤组织分化的培养基为:MS干粉式培养基+4.0 mg/L 6-BA+0.1 mg/L NAA+1.0 mg/L GA_3;3)植株再生及生根的抗生素最适筛选浓度为75 mg/L的卡那霉素;4)农杆菌抑制剂的最适浓度为300 mg/L的特美汀,且在愈伤组织诱导、分化及生根阶段都需要加入。综上,通过对农杆菌介导的愈伤再生转化过程中各个影响因素进行试验,初步建立了马铃薯‘华颂66号’的遗传转化体系。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毛洪玉 周杨 刘迪 贾红梅
为建立地被菊‘中国红’的再生和遗传转化体系,以其无菌苗叶片为外植体,通过添加不同浓度的生长调节剂,研究其对诱导愈伤组织、不定芽的影响,并利用根瘤农杆菌介导法对地被菊‘中国红’叶片进行遗传转化,研究影响菊花转化的若干因素,建立一套高效的遗传转化体系。结果表明:地被菊‘中国红’在MS+2.0Mg·L-16-BA+0.2Mg·L-1NAA的培养基上获得了最高的不定芽分化率(89.6%);地被菊‘中国红’的最适生根培养基为1/2MS+0.3Mg·L-1NAA,生根率达100%;其叶片外植体的遗传转化条件:OD600=0.6、农杆菌侵染时间为7MiN、共培养48h、延迟培养2D、卡那霉素筛选浓度为15M...
关键词:
地被菊 叶片 再生体系 遗传转化体系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金红 付莉 关晓溪 霍岩 陶承光 史振声
为建立以潮霉素为选择标记的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的玉米高效遗传转化体系,本研究利用携带p MDC141-CYP79A1(含GUS基因)质粒的农杆菌浸染玉米A188幼胚,共培养7d后通过GUS基因瞬时表达率,研究农杆菌的菌液浓度、热激时间和浸染时间等因素对玉米幼胚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农杆菌的菌液浓度的增加、热激时间和浸染时间的延长,GUS表达效率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当农杆菌菌液的OD_(600)为0.8、热激预处理时间3min和浸染时间5min时,其GUS瞬时表达率均最高,分别为46.8%、46.4%和51.7%。并在最佳条件下将GUS基因转入到玉米幼胚,以潮霉素为选择标记,进行3次选择培养,将重新分化的抗性愈伤组织进一步分化成苗,获得56株潮霉素抗性植株,经PCR分子鉴定,获得22株阳性植株,初步建立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高效玉米幼胚遗传转化体系,为以抗潮霉素基因作为筛选标记的玉米遗传转化和基因功能验证提供技术基础,获得的抗潮霉素转化植株为玉米育种提供新材料。
关键词:
玉米 幼胚 根癌农杆菌 遗传转化 GUS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彭成彬 陈美霞 魏日凤 孙云 张承康 刘伟
【目的】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 spp.)病原菌主要引起茶树叶部炭疽病害。为了降低茶树受到炭疽菌的侵害,从而防控茶树炭疽病,作者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和遗传体系的建立。【方法】对福建省的政和县、福州市、福安市和宁德市不同茶产区的茶树炭疽病病叶采用单孢分离法分离病原菌,对分离得到的菌株采用形态学结合分子鉴定方法(rDNA-ITS序列)进行鉴定。为深入研究其致病性机理,将含有潮霉的抗性标记基因片段和融合有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基因的Histone 1片段的质粒pCZ007,采用聚乙二醇PEG-CaCl_2介导法,转化茶树胶胞炭疽病原菌。【结果】从4个地区共分离得到致病炭疽菌12株,并进行观察和测定。发现引起茶树炭疽病的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是优势菌株,并成功建立的该茶树胶孢炭疽菌的遗传转化体系,随机挑取的4个经分子验证的转化子均能观察到定位于细胞核的绿色荧光和具有抗潮霉素的特性,随后的多次传代均能够稳定观察到绿色荧光定位信号。【结论】本研究分离并经形态学结合分子检测鉴定了福建省4个茶产区的茶树炭疽病的主要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成功建立能稳定表达目的基因的遗传转化体系,为后续深入研究茶树炭疽菌相关关键致病功能基因的分子机制提供新的线索,运用绿色荧光蛋白观察茶树胶孢炭疽菌对茶树叶片的侵染过程奠定基础。
关键词:
茶树 炭疽病 分离鉴定 遗传转化 GFP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双臣 刘爱荣 王凤华 王菲 周洲
Micro-Tom番茄植株矮小,生长密度高,生命周期短,转化效率高,成为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新型模式植物。对影响Micro-Tom遗传转化频率的共培养时间、AS的添加、工程菌液浓度和抑制农杆菌所用抗生素种类进行了分析,建立了Micro-Tom稳定高效的遗传转化体系。以bar基因设计引物对转化群体进行PCR检测,阳性率为72.3%,平均插入位点数为1.8个。遗传体系的建立为Micro-Tom在植物生物学研究中提供理论基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