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568)
- 2023(12336)
- 2022(10957)
- 2021(10286)
- 2020(8692)
- 2019(19990)
- 2018(20024)
- 2017(38454)
- 2016(21245)
- 2015(24000)
- 2014(24018)
- 2013(23594)
- 2012(21723)
- 2011(19666)
- 2010(19662)
- 2009(18115)
- 2008(17930)
- 2007(15606)
- 2006(13802)
- 2005(12305)
- 学科
- 济(80864)
- 经济(80737)
- 管理(65781)
- 业(59454)
- 企(51167)
- 企业(51167)
- 方法(36679)
- 数学(31221)
- 数学方法(30823)
- 财(23544)
- 农(21061)
- 中国(20395)
- 制(19464)
- 学(19280)
- 业经(18961)
- 地方(15485)
- 务(14935)
- 财务(14866)
- 财务管理(14834)
- 理论(14465)
- 企业财务(14092)
- 贸(13828)
- 贸易(13820)
- 农业(13727)
- 和(13685)
- 环境(13552)
- 体(13404)
- 银(13378)
- 易(13357)
- 银行(13332)
- 机构
- 大学(306848)
- 学院(302405)
- 管理(119905)
- 济(116021)
- 经济(113371)
- 理学(103919)
- 理学院(102701)
- 研究(102139)
- 管理学(100892)
- 管理学院(100335)
- 中国(74673)
- 京(65796)
- 科学(64618)
- 财(56513)
- 所(51824)
- 农(49262)
- 研究所(47280)
- 业大(46244)
- 中心(45195)
- 财经(44743)
- 江(44390)
- 北京(41486)
- 经(40539)
- 范(40437)
- 师范(40040)
- 农业(38700)
- 院(37007)
- 州(35788)
- 经济学(34387)
- 财经大学(33335)
- 基金
- 项目(208948)
- 科学(164034)
- 研究(152470)
- 基金(151789)
- 家(132571)
- 国家(131508)
- 科学基金(112517)
- 社会(94576)
- 社会科(89476)
- 社会科学(89452)
- 省(81182)
- 基金项目(81156)
- 自然(74175)
- 自然科(72400)
- 自然科学(72381)
- 自然科学基金(71071)
- 教育(69854)
- 划(68934)
- 资助(62099)
- 编号(62018)
- 成果(51650)
- 重点(46789)
- 部(46276)
- 发(43477)
- 创(43463)
- 课题(42886)
- 创新(40601)
- 制(40564)
- 科研(39978)
- 教育部(39553)
- 期刊
- 济(128329)
- 经济(128329)
- 研究(90090)
- 中国(57133)
- 学报(50750)
- 科学(46046)
- 农(45032)
- 管理(44392)
- 财(43470)
- 大学(38146)
- 学学(35816)
- 教育(34363)
- 农业(31138)
- 融(25432)
- 金融(25432)
- 技术(25000)
- 财经(21879)
- 业经(20123)
- 经济研究(19305)
- 经(18473)
- 问题(16631)
- 图书(16198)
- 理论(15653)
- 业(15448)
- 科技(15118)
- 版(14854)
- 实践(14392)
- 践(14392)
- 技术经济(13797)
- 现代(13748)
共检索到4405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何慈颖 娄和强 吴家胜
香榧Torreya grandis‘Merrillii’是珍贵经济树种之一,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香榧种仁含有丰富的油脂、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香榧油脂的主要成分是脂肪酸及其衍生物,在降低血脂、抗氧化和预防心脑血管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过去香榧油脂的相关研究集中在油脂组成、提取方法和功能特性等方面,随着林木分子生物学的发展,香榧油脂合成及其调控机制研究越来越多,主要包括香榧油脂合成代谢通路挖掘、油脂累积、特殊脂肪酸合成关键基因鉴定及调控网络构建等方面。本研究结合香榧油脂的相关研究,对香榧种仁的脂肪酸组成、油脂品质和油脂的提取方法、油脂合成调控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为后期开发利用香榧坚果资源提供方法和思路。图1表2参58
关键词:
香榧 油脂 合成途径 分子机制 综述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丹 赵江哲 柏杨 张群 井文 章文华
植物油脂是人类营养的重要组分之一,其主要化学成分是三酰甘油,由甘油上的3个羟基与脂肪酸分别通过酯化作用连接而成。目前研究的关注点主要是如何提高种子油脂含量、改善脂肪酸组分。本文综述植物三酰甘油合成、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及其基因,并介绍三酰甘油含量及其组分调控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三酰甘油 合成 代谢 植物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王小明 王珂 秦遂初 蒋玉根
综述了气候、土壤和地形地貌等环境因子对香榧Torreya grandis‘Merrillii’生长和结实性状的影响,初步总结了香榧适生区域的环境条件,并指出目前香榧适生环境条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现有香榧分布区划研究现状,认为开展小气候等环境因子的长期定量观测和利用3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技术进行香榧适生区域环境宏观分析是今后香榧适生环境条件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陆兆新 孟凡强
植物乳杆菌素(plantaricin)是由多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类抗菌素。它是一类重要细菌素,具有种类多、抑菌谱广、不易产生耐药性、安全性高等优点,因此在食品、饲料和医药等领域有潜在应用价值。然而,因植物乳杆菌素产量低而影响了其在食品和医药中的应用。本文从植物乳杆菌素种类、群体感应系统及植物乳杆菌素基因簇等方面介绍植物乳杆菌素诱导及调控的最新研究进展。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杨蕾 赵荻 胡渊渊 索金伟 喻卫武 吴家胜 娄和强 宋丽丽
【目的】研究不同加工工艺(炒制和烘烤)的香榧Torreya grandis ‘Merrillii’种仁香气成分、油脂氧化和抗氧化能力的变化,揭示不同加工方式对香榧香气物质和油脂品质形成的影响,探讨香榧的最优烘烤工艺。【方法】比较炒制香榧(传统的炒制方式加工)、烘烤香榧(烘烤方式加工)和原料香榧(未加工前的原料)香气组分的差异,并测定3种香榧材料的酸价、过氧化值、总酚质量分数和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明确适宜的香榧加工方式;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设计以第1次烘烤时间、盐浸时间、第2次烘烤时间作为变量因子的单因素试验,结合种仁感官评价、过氧化值、酸价、总酚和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的测定,再通过Design-Expert软件对酸价和过氧化值响应面优化分析,明确最优的香榧烘烤加工工艺。【结果】萜烯类化合物为香榧香气主要物质,高达57.7%~70.5%;烘烤香榧的香气物质种类和总量均明显大于炒制香榧,且烘烤香榧种仁的油脂酸败程度明显低于炒制香榧。根据不同烘烤因子对感官评价和色度指标的影响试验,确定第1次烘烤的最佳时间为10~14 min (200℃),最佳盐浸时间为10~15 min,第2次烘烤的最佳时间为90~120 min (120℃)。【结论】烘烤方式加工的香榧种仁香气成分及油脂品质均明显优于炒制方式加工的香榧;香榧最佳烘烤条件为:先在200℃下烘烤12 min,再在20%质量分数盐溶液中浸泡10 min,最后在120℃下烘烤95 min。图3表4参29
关键词:
香榧 烘烤 香气 油脂氧化 抗氧化能力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杨蕾 赵荻 胡渊渊 索金伟 喻卫武 吴家胜 娄和强 宋丽丽
【目的】研究不同加工工艺(炒制和烘烤)的香榧Torreya grandis ‘Merrillii’种仁香气成分、油脂氧化和抗氧化能力的变化,揭示不同加工方式对香榧香气物质和油脂品质形成的影响机制,探讨香榧的最优烘烤工艺。【方法】比较炒制香榧(传统的炒制方式加工)、烘烤香榧(烘烤方式加工)和原料香榧(未加工前的原料)香气组分的差异,并测定3种香榧材料的酸价、过氧化值、总酚含量和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明确适宜的香榧加工方式;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设计以第1次烘烤时间、盐浸时间、第2次烘烤时间作为变量因子的单因素试验,结合种仁感官评价、过氧化值、酸价、总酚和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的测定,再通过Design-Expert软件对酸价和过氧化值响应面优化分析,明确最优的香榧烘烤加工工艺。【结果】萜烯类化合物为香榧香气主要物质,高达57.7%~70.5%;烘烤香榧的香气物质种类和总量均明显大于炒制香榧,且烘烤香榧种仁的油脂酸败程度明显低于炒制香榧。根据不同烘烤因子对感官评价和色度指标的影响试验,发现第1次烘烤的最佳时间为10~14 min(200℃),最佳盐浸时间为10~15 min,第2次烘烤的最佳时间为90~120 min(120℃)。【结论】烘烤方式加工的香榧种仁香气成分及油脂品质均明显优于炒制方式加工的香榧;香榧最佳烘烤条件为:先在200℃下烘烤12 min,再在20%质量浓度盐溶液中浸泡10 min,最后在120℃下烘烤95 min。图3表4参29
关键词:
香榧 烘烤 香气 油脂氧化 抗氧化能力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莉 赵米贤 王建华 刘三震 王国英 SCHNABLES.Patrick
为阐明植物蜡质合成/转运的分子机制及调控网络,依据PubMed, 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以“表皮蜡质”和“植物”的中英文为关键词,检索了1974—2022年发表的相关文献125篇,通过整理和归纳,分析以玉米为代表的植物蜡质代谢相关合成,转运及调控网络。结果表明:植物蜡质成分复杂,一般由超长链脂肪酸、烷烃、醛、醇、酮以及萜类和一些小分子次级代谢物组成。且不同植物及同一种植物不同器官蜡质含量及成分均不同。模式植物拟南芥中表皮蜡质合成、运输及调控机理研究相对清楚,植物蜡质前体物质超长链脂肪酸(very long chain fatty acids, VLCFAs)在脂肪酰-CoA延长酶等多酶体系催化下合成,包括β-酮脂酰-CoA合酶、β-酮脂酰-CoA还原酶、β-羟脂酰-CoA脱水酶和反式烯脂酰-CoA还原酶组成,合成后的VLCFAs通过脱羰基与酰基还原作用进入角质层蜡质合成途径,形成各种蜡质组分。单子叶植物蜡质合成及排列方式与双子叶植物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一定差异,如,拟南芥中ABCG32编码的脂质转运蛋白参与莲座叶角质层蜡质的形成,而玉米GLOSSY13、大麦的HvABCG31和水稻的OsABCG31主要是在幼叶表皮蜡质转运过程起作用。目前,玉米中发现的蜡质突变体超过了30多个,相关基因还有待挖掘。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李珅 林爱真 杨媛 沈亚芳 饶盈 羊健 刘云辉 王洋 周伟
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是中国的一种传统中草药,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显著。由于丹参药用原材料需求量大,其品质越来越受到重视。丹参酮为丹参主要药效成分之一,如何利用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创新以提高丹参药材的品质是当下研究的热点。论文围绕丹参酮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和转录调控因子的克隆与功能研究、诱导子促进丹参酮代谢合成的分子机制等方面最新研究展开综述;同时总结了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身研究对研究前景进行分析后指出:为了从分子水平上全面阐明丹参酮生物合成的分子调控机制,后续研究应首先围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陈佳妮 廖亮 黄增冠 戴文圣 喻卫武 胡渊渊 吴家胜
【目的】通过比较分析2个发育阶段的香榧和榧树叶片的气体交换参数、叶片氮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差异,探讨香榧与榧树叶片光合特性及其光保护机制。【方法】以天然林中15年香榧和榧树的幼叶(即萌芽后10天)和成熟叶(即萌芽后50天)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2个发育阶段香榧、榧树叶片的光响应曲线、光合色素含量、叶氮含量、比叶重(SLW)、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结果】1)香榧幼叶较榧树幼叶具有较低的最大净光合速率(Amax)、光饱和点(LSP)和较高的SLW,相对差值分别为40.3%,33.1%和29.7%(P≤0.05),而香榧成熟叶较榧树成熟叶具有较高的Amax,LSP和SLW,相对差值分别为26.3%...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关丽君 薛云 丁文文 赵战勤
多杀性巴氏杆菌可广泛感染多种动物,引起出血性败血症或传染性肺炎。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细胞表面具有一层黏液样的荚膜多糖,是其重要的结构成分和毒力因子,在细菌与宿主的相互作用中起到重要作用,促进细菌粘附于宿主表面,增强细菌的毒力。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的分子结构与脊椎动物的糖胺聚糖(GAG)相似,都由重复的二糖单元聚合形成线性多糖链,这是该菌在感染宿主过程中进行分子伪装、抵抗吞噬和发生免疫逃逸的重要免疫学物质基础。近年来,在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的生物合成及其调控机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进展,为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的分子致病机理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为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多糖疫苗的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文章系统阐述了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表达调控机制,主要包括荚膜的血清分型、荚膜多糖的成分与结构、荚膜的生物合成基因簇与功能、荚膜多糖的分子合成机制、荚膜生物合成基因簇的表达调控机制,共5个方面。依据荚膜抗原,多杀性巴氏杆菌可分为A、B、D、E、F共5种荚膜血清型。A型荚膜GAG成分是透明质酸、D型是肝素、F型是软骨素,分别由其相应的二糖单元[β-葡糖醛酸/β-乙酰葡糖胺]、[β-葡糖醛酸/α-乙酰葡糖胺]、[β-葡糖醛酸/β-乙酰半乳糖胺]重复构成;B型荚膜多糖是由阿拉伯糖、甘露糖和半乳糖以某种结构形式聚合而成,E型荚膜多糖的成分与化学结构尚不确定。多杀性巴氏杆菌A型、B型、D型、E型和F型荚膜多糖生物合成的相关基因以基因簇的形式存在,分为3个不同的功能区,R1、R2和R3;R1区负责转运荚膜多糖,R2区负责单糖的活化和荚膜多糖的组装,R3区负责荚膜多糖的修饰(磷脂替换);根据R2区结构和基因数量的不同又可将5种荚膜的生物合成基因簇分为两类:A型、D型、F型为I类,R2区含有4个基因;B型和E型为II类,R2区含有9个基因,且利用R2区特异性基因设计引物,可以通过PCR方法快速鉴定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荚膜血清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荚膜GAG在细胞质中生成,由R1区编码蛋白所形成的ABC转运体输出至细胞表面,末端糖脂通过分子间氢键与细胞壁紧密结合,形成菌体表面的粘液状荚膜;在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GAG的生物合成过程中,位于R2区的糖基转移酶基因决定了活化单糖的种类和组装后荚膜多糖的类型。在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的生物合成基因簇中,R1和R2区形成一个操纵子,转录方向一致,而R3转录方向与其相反,两者的启动子区域均位于R2和R3区域之间的DNA序列上;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生物合成基因簇的转录过程受Fis蛋白正向调控,翻译过程主要受Hfq蛋白正向调节。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左然涛 麦康森 徐玮 艾庆辉
替代脂肪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解决鱼油短缺问题的必然选择。然而,随着替代水平的提高,鱼体常常表现免疫水平和抗病能力降低。鱼油替代的本质为脂肪酸替代,深入研究脂肪酸与鱼类免疫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本实验综述了脂肪酸对鱼类免疫性能的影响及调控机制。饱和脂肪酸会降低鱼类免疫力,而适量添加n-3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C-PUFA)、共轭亚油酸(CLA)或提高n-3/n-6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比例有利于鱼体免疫力发挥;饲料中脂肪酸主要通过细胞膜结构、信号传导、类花生四烯酸、细胞因子和类固醇激素等途径对鱼类免疫进行调控。脂肪酸与鱼类的免疫性能具有高度相关性,而调控机制的研究尚有较大空间。未来研究应该侧重于...
关键词:
脂肪酸 鱼类 免疫 调控机制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宋丽丽 郜海燕 葛林梅 毛金林 周拥军 陈杭君 陶菲
以香榧坚果为材料,研究不同包装方式对香榧原料和加工后成品的酸价、过氧化值、总酚含量、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和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影响,以期了解真空包装对香榧坚果贮藏过程中脂肪氧化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香榧原料和成品在贮藏过程中均发生油脂的氧化酸败,表现出过氧化值和酸价上升,总酚含量下降。采用真空包装可显著降低香榧成品贮藏过程中酸价和过氧化值的增加幅度,减轻脂肪的氧化酸败,保持较高的总酚含量,减缓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下降,抑制亚油酸脂质的氧化,相对较好地维持组织的抗氧化能力。
关键词:
香榧坚果,真空包装 油脂酸败 抗氧化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胡渊渊 鲍俊俊 蔡晓郡 周小妹 杨大鹏 宋丽丽
【目的】研究新型纳米复合膜包装香榧Torreya grandis ‘Merrillii’籽在储藏过程中油脂品质的变化规律,为开发香榧等其他坚果的新型包装材料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提取精油后的香榧假种皮残渣和香榧精油为原料制备的纳米复合膜液为包装原材料,采用Schaal烘箱法加速香榧储藏期的氧化试验,设置2种包装形式[直接涂膜:对照(ck)和纳米复合膜液(Coating);成膜袋装:塑料袋包装(PE)和纳米复合膜袋包装(Film)],测定各处理下0~6周储藏过程中香榧籽失质量率、酸价、碘值、皂化值、脂氧合酶活性、过氧化值、羰基价、茴香胺和硫代巴比妥酸质量分数。【结果】(1)储藏4~6周,Coating处理的香榧籽的碘值显著高于ck(P<0.05),且Film处理的香榧籽的碘值显著高于PE处理(P<0.05)。(2)储藏5~6周,Coating处理的香榧籽的脂氧化酶活性、过氧化值、羰基价和硫代巴比妥酸质量分数均显著低于ck(P<0.05),且Film处理的香榧籽的以上指标均显著低于PE处理。(3)PCA分析显示:储藏1~6周,Coating与Film处理的香榧籽之间无明显的分离,但它们与PE、ck之间则存在明显的分离。【结论】新型制备的纳米复合膜液无论是直接涂层还是成膜包装,均可显著延缓储藏香榧籽的油脂酸败,使其保持较好的油脂品质。图6参36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孔滢 孙明 潘会堂 张启翔
植物的花朵香味是由一系列低分子量的挥发性化合物组成,并形成其特有的特征。花香化合物主要由萜类、苯类/苯丙素类、脂肪酸衍生物和一些含氮或硫化合物等组成。这些花香化合物除了能吸引授粉者前来完成授粉,还是一种防御策略。一般对花朵周围气体进行采样分析,从而得到更真实的花香样本。花香化合物主要由植物花瓣的表皮细胞和特殊分泌组织释放,释放过程受到花发育和授粉状态、内源生物钟及环境条件的影响。大多数花香化合物是通过类异戊二烯途径、苯类/苯丙素类途径和脂肪酸途径合成。可以采用传统生化方法、同源克隆技术或基因组学等方法克隆花香相关基因。通过基因工程可以改良植物的花香性状,除了导入植物中没有的外源基因,还可以调控...
关键词:
花香 生物合成途径 节律 基因工程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夏涛 高丽萍
类黄酮化合物是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广泛分布于植物界且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儿茶素是主要的类黄酮化合物之一,其含量占茶树鲜叶干重的12%~25%。作为茶叶的主要风味物质,儿茶素还具有抗氧化、抗诱变与防癌、抗心血管疾病、抗紫外线辐射等功能。本文从类黄酮及茶儿茶素的生物合成途径、组织化学定位、合成调控措施等方面,综述有关茶树儿茶素的生物合成代谢及其调控的研究进展,旨在为茶儿茶素生物合成的基因调控、代谢工程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类黄酮 茶 儿茶素 生物合成途径 调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